張先(990~1078)

張先(990~1078)

正文

北宋詞人。字子野。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父張維,好讀書,以吟詠詩詞為樂。張先於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明道元年(1032)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以秘書丞知吳江縣,次年為嘉禾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興軍,任為通判。四年以屯田員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知虢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家居。此後常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並與趙抃蘇軾蔡襄鄭獬李常諸名士登山臨水,吟唱往還。直至逝世之年,尚有詞作。
張先的柳永齊名。宋初詞以小令為主,張先不僅小令寫得很好,還是一位較早大量創作慢詞長調的作家,對詞的形式的發展有一定貢獻。清人陳廷焯甚至誇大說:“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白雨齋詞話》)實則張先在宋詞的發展上所起的作用,尚不能與柳永相比。就內容來看,他的詞多為反映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男女之情,不如柳永那樣題材廣泛。再就形式而言,張先的長調也不如柳永用得多、用得好。他缺乏鋪敘的才力和組織結構的功夫,寫長調而“多用小令作法”(夏敬觀手批《子野詞》)。詞話家們稱道他的詞有韻味,主要還是指一些情調清新活潑、作風含蓄深婉的小詞。如〔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這首詞是作者在故鄉吳興度寒食節所作,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於生活情趣;下片末二句寫景之工,向為論者所稱道。全詞充滿著春天的旺盛生機,若非自注寫作時間,難以令人相信是一個86歲的老人所作。他的有關男女之情的小詞,雖然有不少陳詞濫調,但也不乏感情真摯健康和手法細膩新穎之作。如〔菩薩蠻〕寫歌女“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和“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一叢花令〕寫閨中怨女的“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的心理,尤為“無理而妙”(賀裳《皺水軒詞筌》),在當時即有“‘桃杏嫁東風’郎中”之譽(《過庭錄》)。
張先詞在藝術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善於以工巧之筆表現一種朦朧的美。他以善於用“影”字著名。這些“影”字句,往往動中顯靜,以朦朧飄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寧謐的意境。宋祁很讚賞他〔天仙子〕中的“雲破月來花弄影”,稱之為“‘雲破月來花弄影’郎中”(《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七引《遯齋閒覽》)。他自己也很得意於“雲破月來花弄影”,以及〔歸朝歡〕的“嬌柔懶起,簾壓卷花影”、〔剪牡丹〕的“柳徑無人,墮飛絮無影”,因而自稱“張三影”。清人李調元以為:“尚有一詞(即〔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中‘無數楊花過無影’,合之應名‘四影’。”(《雨村詞話》)其他還有“那堪更被明月,隔牆送過鞦韆影”(〔青門引〕),也寫得不錯。張先詩在宋代也享盛名。蘇軾題張先詞集後說:“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波耳。……而世俗但稱其歌詞。”(《知不足齋叢書》本《張子野詞》跋)葉夢得也說,張先“能為詩及樂府,至老不衰。……然俚俗多傳詠先樂府,遂掩其詩聲,識者皆以為恨雲。”(《石林詩話》卷下)其詩集久佚,所存者散見諸家筆記及地方志,不足10首,除個別篇章稍有可觀,其餘皆傷於纖巧。單憑這些佚詩,無法全面評論張先的詩歌成就。
張先的集子,嘉泰《吳興志》稱其“有集一百卷,唯樂府傳於世”。陳振孫《張氏十詠圖跋》自述家藏子野詩一帙,名《安陸集》,然《直齋書錄解題》卻無著錄。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提到“子野詩集湖州有之,近亡其本。”《宋史·藝文志》著錄《張先詩》20卷,亦不傳。其詞集明代亦佚。清康熙時侯文燦始刻《安陸集》1卷,收入《十名家詞集》。乾隆時葛鳴陽刻《安陸集》1卷,則以所輯詩8首冠於前。其後鮑廷博得綠斐軒抄本《張子野詞》2卷,160首,區分宮調,猶屬宋時編次。復據侯本,去其重複,益以他書所輯,次為《補遺》二卷,刻入《知不足齋叢書》。朱孝臧《彊村叢書》所收即據鮑本。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