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鎮[安徽南陵縣弋江鎮]

弋江鎮[安徽南陵縣弋江鎮]
弋江鎮[安徽南陵縣弋江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該鎮隸屬於安徽省蕪湖市南陵縣,位於南陵縣城東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青弋江畔,地處(蕪湖)宣(城)中心。新設鎮轄原弋江、奚灘、東河、東七四鄉鎮,全鎮 28個村委會,5個居委會。鎮域面積159.1平方公里,據相關網站資料顯示該鎮2008年總人口10.9萬人。全年國民生產總值83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030.00元。1999年被列為安徽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4年被評為全國小城鎮重點鎮。

基本信息

區位交通

蕪湖市南陵縣弋江鎮區域地圖 蕪湖市南陵縣弋江鎮區域地圖

該鎮區位十分優越,土地富饒,物產豐富。其東鄰宣城,西接藉山,南至涇縣,北倚蕪湖。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便捷, 318國道穿越東西,李競公路橫貫南北。境內溝渠縱橫,水網密布,著名的水利工程——柏山渠主幹渠自南向北惠及全境。

人文歷史

弋江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西漢時弋江即為宣城府所在地,晉唐以來,商賈聚集,集貿經濟十分繁榮,弋江成為皖南商埠重鎮。晚唐詩人杜牧驚羨鍾靈毓秀、物華天寶的弋江古鎮,曾留下“九華山上雲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的不朽詩句,並書“柳拂庵”鐫碑為庵門匾額,碑石仍存。

歷史沿革

青弋江由南至北流經東沿,鎮以江名。古為宣邑,西漢為宣城縣治。民國年間,分屬南陵縣弋蒲鄉柳州保和宣城縣清水鄉貽新保。1949年8月設柳州行政村,翌年置弋江鎮。1951年貽新村劃歸弋江鎮。1958年改為商業大隊,屬弋江公社。1965年復置弋江鎮,屬弋江區。1992年蒲橋鄉併入弋江鎮,為縣轄鎮。1996年,面積42.6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轄弋豐、柿壩、蒲東、塘南、都塘、蒲西、中塘、新陶、沿河9個行政村和五班、新正、湯蓬、蒲橋4個居委會。2003年,撤銷奚灘鎮、東河鄉、東七鄉,併入弋江鎮。

原蒲橋鄉位於南陵縣東部。古為驛路所經,宋置蒲橋鋪。清屬梅根鄉,1910年屬上東鄉。1939年置弋蒲鄉,屬弋江區。解放初,沿用鄉名,建蒲橋、楊林、柳和、方溪、塘南行政村,屬弋江區。1950年2月廢鄉,改建蒲橋、陶塘、柿楊、河壩、塘南、都塘行政村,屬第六區。1952年設蒲橋、柿壩、新陶、鍾塘4鄉,屬弋江區。1956年1月合併為蒲橋鄉。1958年10月屬弋江公社。1961年6月境界大為縮小,仍名弋江公社,屬弋江區。1982年1月更名蒲橋公社。1984年3月改為蒲橋鄉。1992年併入弋江鎮。

原奚灘鎮位於南陵縣東南部,距縣城15千米。清屬梅根鄉,1910年屬上東鄉。1939年置奚灘鄉,屬弋江區。解放後,鄉名沿舊,建奚灘、灣溪、張家、萬家、宋橋、竟成、中洲、洲上行政村,屬弋江區。1950年2月廢鄉,改建奚灘、灣溪、中洲、萬民、宋橋行政村,屬奚灘區(第六區)。1952年設奚灘、鳳洲、竟河、中洲、分水5鄉,1956年1月合併為奚灘、分水2鄉,均屬弋江區。1957年2月,分水鄉劃歸奚灘鄉。1958年10月屬弋江公社。1961年6月設奚灘公社,屬弋江區。1984年3月改奚灘鄉。1992年為縣轄鄉。1996年,面積51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轄竟河、奚灘、鐵拐、灣溪、燕山、分水、中洲、楊橋、新光、鳳州10個行政村。郵編242406。

原東河鄉位於南陵縣東部,距縣城14千米。青弋江在南陵之東,素稱“東河”,故名。清屬梅根鄉,1910年分屬上東鄉、下東鄉。1939年分屬朱村鄉、弋蒲鄉。解放後,設合義、閘口、義城、上洲、姚興5個行政村,屬弋江區。1950年廢鄉,改設東河、大勝、義城、合義行政村,屬第七區。1952年設東河、排灣、合義3鄉,屬源潭區。1956年1月合併為東河鄉,屬弋江區。1958年10月屬弋江公社。1961年6月析置東河公社,1984年3月改為東河鄉,均屬弋江區。1992年為縣轄鄉。1996年,面積31.2平方千米,人口2.1萬人,轄閘口、紅塘、大聖、合義、排灣、東河、紫溪7個行政村。

原東七鄉位於南陵縣東北部。鄉名取東七連圩簡稱。清屬金陵鄉、新美鄉。1910年屬下東鄉。1939年屬源潭鄉。解放初,建百全、和合、四連、義興、黃城、姚興、上洲7個行政村,屬黃墓區。1950年廢鄉,行政村不變,屬第七區。1952年設四合、上洲2鄉,屬源潭區。1956年1月合併為東七鄉,1957年2月劃歸東河鄉,均屬弋江區。1958年10月屬弋江公社。1961年6月屬東河公社,1984年3月屬東河鄉。1984年12月復置東七鄉,同時劃入九連鄉四連圩的郇興、同心2個村,屬弋江區。鄉政府駐中聯,郵編242404。

語言

弋江鎮 語系屬吳語(宣吳涇銅小片),由於幾經戰亂影響,本地人口劇減,大量長江以北人遷往南陵,隨著時間的遷移,城區人大多說江淮官話,只有清弋江沿岸的少數村落人保留吳語,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多種方言。但是隨著鄉鎮和城區的人都說江淮官話,這一寶貴的方言正受到衝擊。

經濟建設

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實施,養馬灘水利工程的建設,徹底改善了全鎮農業生產條件。土質肥沃,物產豐富,為南陵重點水產基地和重要的經濟作物帶,優質糧、棉、油為大宗作物產品;特色產品東七貢藕暢銷東南亞、弋江紫雲英享譽全國、奚灘小籽花生香飄大江南北、弋江竹編工藝更是聞名遐邇。弋江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尤其是黃沙、河卵石資源十分豐富,具有很大的開採價值。

作為安徽省重點發展的中心鎮,該鎮堅持以城鎮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城鎮化。高起點富規劃,加大交通、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同步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增強城鎮承載功能。一座街道寬闊、樓房林立、功能分明、景色怡人的弋江新城崛起於秀麗的青弋江畔。弋江又相繼建成建材、服裝、農副產品、竹木等專業市場,其中弋江竹木市場為安徽省第二大竹木交易市場。位於新區緊鄰國道的汽車新站已建成,輻射周邊四縣的商貿中心已形成。

該鎮城鎮化有力地帶動了工業化。南陵棉麻、福達銅業、上海新任織造、橡膠化工、灰砂磚廠等一批規模以上企業如雨後春筍。蕪湖生物標本廠、環球生物標本廠和皖南科教儀器廠在發展中不斷壯大,並被國家教育部指定為教學用具定點生產廠家。占地 500餘畝的弋江汽車部件加工區位於新老318國道線之間,緊鄰35kv變電所。便利的交通、電力條件,優惠的投資政策,怡人的園區環境,吸引了眾多投資者。蕪湖鎂業、大方機械、民眾服飾、聯友飛彩、輝艷塑業紛紛落戶區內。

該鎮是聞名全國的建築之鄉,蕪湖魯班、安徽南天、南陵世紀、廣達集團、蕪湖三聯等 一批一、二級資質知名建築企業從弋江走向全國。全鎮 有 4萬餘人從事建築業,足跡遍布全國各大中城市,每年建築勞務收入達1.8億元。

工業區簡介: 南陵縣弋江鎮工業集中區位於鎮區西部,產業定位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基礎,大力發展輕紡服裝、機械零部件加工為輔的產業,努力培育建築建材市場,集公用設施、物流、對外交通於一體,規劃面積157.14公頃,已建成40公頃。工業集中區落戶企業19家,其中規模企業有6家:蕪湖世輝工業製造有限公司、蕪湖銘信機械製造有限公司、蕪湖市鑫誠綠源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南斯拉夫陵銀欣木材加工廠、南陵縣紅旗電桿廠、南陵縣華英衝壓件有限公司;在建企業10家:上海琳迪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蕪湖豐華紡織製品有限公司、蕪湖環宇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蕪湖市諾誠服飾有限公司、安徽省南陵縣源平爐料公司、蕪湖雪風海綿有限公司、蕪湖東得服飾有限公司、蕪湖青盛泵業有限公司、蕪湖市靈譽裝飾燈具公司、蕪湖新生紡織服裝有限公司。入區企業2006年共完成工業產值1.1億元,實現利稅256萬元,就業人員1276人。

行政區劃

南陵縣弋江鎮下轄行政村(社區):

蒲橋社區 五班社區 湯蓬社區
奚灘社區 中洲村 燕山村
新光村 奚灘村 鐵拐村
宋橋村 竟河村 鳳洲村
中聯村 姚義村 五一村
四連村 上洲村 黃城村
東河村 紅塘村 紫溪村
合義村 閘口村 排灣村
蒲西村 鍾塘村 新陶村
柿壩村 蒲東村 塘南村
沿河村 弋豐村

弋江特產

弋江貢籃

弋江竹籃是我省有名的手工業產品之一,以其做工精緻,品種繁多而揚名四方。我省民間有“舒城簟子、弋江籃子”一說。除了生活中必備的長、團、大魚籃等十餘種外,還有兒童賞玩的細篾元寶籃、腰子籃、圓形小籃等。弋江竹籃式樣美觀,經久耐用,產銷量很大。每日清晨,總有上千個各式各樣的竹籃匯集在弋江碼頭出售。其產量高的原因大致因為該地區盛產水竹,取材便利;二是因為兩岸百姓多以編籃為副業,白天種地,晚上全家大小齊動手,編籃掙錢。

弋江編籃歷史悠久,相傳始於宋代。在清乾隆年間,弋江的編籃工藝就已經相當發達了。到了適婚年齡的小伙子如果有一手好的編籃手藝便會倍受青睞。據說在下陡門前王村有一王姓小伙子編籃技藝超群,前來給他說媒的也不在少數,可他偏偏看中了本村最美的那個姑娘,非她不娶。無奈“一家有女百家求”,給姑娘說親的能排出好幾里地去,其中不乏風流俊朗的才子,腰纏萬貫的富商。那姑娘一概不予應允卻對一干人等提出了一個要求:以三個月為期限,各人用專長製作一份聘禮以證明自己的真心。姑娘認為只有有心之人才是天命的姻緣。姑娘家屋後的千桿翠竹即是她規定要用的材質,至於怎么用那就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王姓小伙子經過這事看到了姑娘自主、果敢的一面,因而由愛而生敬意,他越發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回家之後他就陷入沉思,自己是編籃手藝人,論錢、論才都比不過人家,而真心卻是可比的。那一桿桿翠竹更是他天天要用的材質,他自認為那是自己的強項。小伙子也去提親的訊息傳了出去,有人當他面把一筐芝麻倒進竹籃,眼見滿滿一籃芝麻在剎那間漏了個乾淨,那人還說小伙子的親事就如同這竹籃裝芝麻——一場空。這事反而提醒了小伙子,他眼睛一亮,如果說自己能編出裝得住芝麻的竹籃,這不是細心又是什麼?他表示要編出裝得住芝麻的竹籃,這話一出口即造成了不小的鬨動,不到半天工夫竟是人盡皆知了。姑娘也拗不過好奇心,前去打探了一回,卻不小心為人識破弄了個大紅臉。小伙聽說後更是信心百倍,從此靜下心來一門心思用在了竹編上。

轉眼間就到了規定的期限,姑娘家門口熱鬧非凡,里里外外圍滿了人。陸續有人拿出了他們製作的聘禮,都是用竹製成卻也讓眾人大開眼界,有的雖只是竹筒可裡面卻盛滿翡翠珠玉,有的是竹製花瓶裡面卻插上了價值連城的古畫,有的是竹製屏風上面卻寫滿了錦繡文章,有的是竹製的箱籠裡面卻裝滿了財寶,大伙兒是見一樣愛一樣忍不住嘖嘖稱奇。最後輪到小伙子了,卻見他不緊不慢提著青布箱籠走上場來。和滿眼的金玉錦繡一比,小伙子的青布小箱顯得異常刺眼。場內的競爭者們不約而同一起鬨笑起來,而場外的鄉親自從聽說小伙子要編裝芝麻的竹籃後,一直就不知道結果。於是,很多人都暗暗替小伙子捏了一把冷汗。這時小伙子打開箱子,一個式樣精巧的竹藍呈現在大家的面前。陽光下竹藍竟篾薄如紙、玲瓏剔透,小伙子當著眾人的面將一袋芝麻倒進籃中,竟點滴未漏。小伙子真得做到了!姑娘莞爾一笑走到小伙面前拎起了籃子,小伙子中選了!姑娘不愛金銀愛真心,不愛富貴愛技藝,終於找到了如意郎君。細密如紙的竹籃成了他們的定情物,一時便成為了佳話而廣為流傳。後有好事者在弋江買王某所編12個竹籃獻與皇上作貢品,獲得當朝天子乾隆帝褒獎。次年,寧國知府命王某編籃進貢,弋江貢籃得以成名,並暢銷江淮,名揚千里。也是從這時起,弋江編籃技術就不傳授給外地人了,此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直到1931年,弋豐村有個人倒插門到寧國縣河瀝溪做女婿。他有一手精湛的編籃技藝,他不僅利用河瀝溪的豐富的水竹編出大量精美的竹籃為自家的生活爭光添彩,而且還無償地把手藝傳授給當地一些有心的人,所以,河瀝溪很多的村民都會編籃,鎮上的竹籃交易也很發達。另外涇縣三港埠籃子的質量與式樣也可與弋江竹籃媲美,也大抵是因為差不多的原因將編籃的技術傳了過去。

弋江羊肉

在318國道宣城與蕪湖交界處,有一座千年商埠重鎮——弋江鎮,鎮因青弋江而名,風景秀麗,熱鬧繁華。時值深秋,古鎮大街上到處飄蕩著一股誘人的香味,循著香味找到源頭,最香處正是家鄉美味三絕中最絕的“三老太”羊肉。

“三老太”羊肉顧名思義,原是由三位老太太創出的獨家烹製秘方,近百年的不斷發展,成為遠近馳名的羊肉品牌。周邊地區羊肉館眾多,常見打著弋江羊肉的招牌,風味各有特色,可無館能出“三老太”羊肉館之右,皆因“三老太”羊肉秘方保護工作做得好。據說三老太約定,秘方只各自秘傳一媳婦,而且只分傳一部分,三家合一才能烹製出正宗的“三老太”羊肉。

無法了解具體的烹製方法,只知道“三老太羊肉”僅選用青弋江百里大堤上散養的本地山羊為原料。家鄉有句民謠:“弋江水青又青,姑娘嫂子分不清”,由此可見青弋江之美。一方水土育一方生靈,水淨草肥,加上自由放養,現場宰殺,經秘方烹製。羊肉香而無膻、腴而不膩、入口就化。羊湯汁濃味厚,就一個字“鮮”。

秋冬之季,最宜食用羊肉火鍋。到“三老太”羊肉館入坐,店家自然會推薦兩個鍋子:一是羊肉火鍋,一是魚頭羊肝鍋,一辣一清淡,一羊一魚,人間鮮味盡在其中。其它如羊血湯、羊蹄、羊雜碎等可自由選擇。人多想配以特色土菜,魚米之鄉又位於青弋江畔,雞鴨魚肉、時令蔬菜自然不在話下,保證是純綠色食品。羊肉火鍋中羊肉得趕緊吃,久了易老,吃完後將店家給你預備的手擀麵條放入其中,這就是羊肉湯麵,絕對是酒後最好的主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