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兒童福利院

曾經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德勝社會福利院於2011年12月25日掛牌為廣西兒童福利院,在宜州市德勝鎮掛牌成立。現有床位300張,綜合床位220張,主要承擔民政部門認定的無依無靠、無生活來源的孤兒和棄嬰的收養護理,承擔全區殘疾兒童的康復治療、特殊教育等。

簡介

福利院擬在現有4個內設機構(辦公室、財務科、衛生所、護理科)的基礎上,增設6個內設機構,分別為“行政科、人事教育科、社工部、康復保健中心、特殊教育部、收養寄養部”,不斷最佳化結構,拓展功能,各項業務工作細化專業發展。

概況

歷史沿革

德勝社會福利院是廣西唯一一所區直綜合性社會福利院,隸屬於自治區民政廳。1991年4月,經自治區編制局批准成立,名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流浪社會福利院”。1996年10月,經自治區編委批准,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德勝社會福利院”。

服務範圍

擔負全區部分暫無福利設施、難以開展收養工作的縣市無法送返原籍的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撫養人的孤、老、殘、幼和社會棄嬰的收養管護工作,並面向全區開展自費托養代養業務。

服務宗旨

建院以來,德勝社會福利院始終秉持“以人為本,愛心同行”的辦院宗旨,以“提高生活質量、生存質量、生命質量”為工作目標,建章立制、規範管理,全心全意為孤老殘幼提供“養、治、康、教、樂”等多樣化服務,努力探索“社會福利社會化”發展之路。

兒童福利工作是福利院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從2001年成立兒童部至今,該院共收養安置了400多名社會棄嬰和孤殘兒童。該院緊緊圍繞“一切為了孩子”的工作原則,努力探索兒童福利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逐步由單純的養育型向“養育、醫療、特教、康復”及技能培訓等多功能型轉變。福利院按照有利於孤兒身心健康成長的原則選擇適合他們的養育方式。2005年8月以來,爭取美國晨光兒童服務中心的支持,前後為93名孤殘兒童選配寄養家庭,使他們從家庭生活中體驗到親情關愛,塑造健康的性格和心理。該院還爭取到中國收養中心等部門的支持,盡最大努力為孤殘兒童創造便利條件,通過國內外送養永久回歸家庭。同時發揮作為公辦福利機構的兜底保障作用,對確實不適合家庭寄養和送養的兒童進行集中供養,為他們提供最後一道“生存安全網”。福利院為每個新入院的孤殘兒童進行全面的體檢,篩查、記錄個人健康情況。通過“每日一小檢,每月一大檢”跟蹤觀察、準確掌握兒童病情變化,早發現、早干預、早控制、早治療。充分利用民政部啟動“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畫”的有利時機,為25名具有手術適應症的孤殘兒童實施唇裂整復、足內翻矯正、肛門造瘺等康復手術,通過手術使他們達到送養條件,實現回歸家庭的願望。福利院的孩子同樣享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德勝福利院前後輸送了8名適齡兒童進入地方學校隨班就讀,接受正規教育,有的已經大學畢業,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的品學兼優,擔任了班幹部。輸送40多名學齡前兒童進入幼兒班,著重培養他們與人交往、融入社會的能力。積極籌建兒童特教班,以語言、行為矯正為重點內容,著力提高腦癱兒童的認知能力和自理能力。2008年開始,福利院克服無設備、無教材、無師資的不利局面,自己摸索,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通過肌肉按摩、扶走、扶站、肢體平衡等干預性訓練,最大限度恢復殘疾兒童坐、立、行走等基本生理功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截至2011年,康復訓練已覆蓋15名殘疾兒童,3名原來無法站立的殘疾兒童通過訓練能夠獨立行走,6名兒童生理機能明顯好轉,能夠較長時間保持坐、立、抬頭等姿勢。

20年的風雨歷程,德勝社會福利院為我區的福利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尤其在兒童福利工作方面,德勝社會福利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基礎設施日臻完備,有一支經驗豐富、素質較高的職工隊伍,成立兒童福利院的條件已經成熟。建設廣西兒童福利院,填補了廣西沒有專門兒童福利機構的空白。

榮譽

2003年,德勝社會福利院被評為宜州市文明單位、河池市文明小區。同年,兒童部被授予自治區“青年文明號”,並連續三年通過覆核認定。2004年,該院被評為廣西民政基層視窗行風建設先進集體、獲得自治區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榮譽稱號;2005、2006年連續被民政廳評為“職工文化推動與傳播先進單位”,被河池市評為“文明單位”;2006年,由於在兒童福利工作中成績突出,該院被共青團中央、中央綜治辦、民政部授予第五屆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榮譽稱號;2007年,被自治區民政廳評為“全區民政信息先進單位”;2009年被評為“自治區文明單位”,2010年通過覆核驗收認定。自1996年至今,14次被宜州市直屬機關工委評為先進黨支部,3次被宜州市市委評為宜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聯繫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市德勝鎮

郵政編碼:5463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