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

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

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於1964年創辦藥學專業,1976年正式成立藥學系。2000年,為適應快速發展和教學改革的需要,藥學系更名為藥學院。

基本信息

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

廣西中醫學院於 1964年創辦藥學專業,1976年正式成立藥學系。2000年,為適應快速發展和教學改革的需要,藥學系更名為藥學院。
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

藥學院現有教職工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導師6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2人,博士7人、碩士31人,正高職稱17人,副高職稱30人,在讀博士4人,在讀碩士11人。
藥學院是廣西中醫學院重要的教學單位之一,中藥藥理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西部地區中醫藥重點建設學科,中藥學學科為廣西高校省級重點建設學科,中藥藥效研究重點實驗室為省級重點實驗室,藥學中心實驗室為廣西高校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中藥藥效篩選研究中心是廣西科技創新金源單位,藥理學,藥物分析學是廣西高校省級重點課程;藥學院擁有衛生部中藥新藥的藥理臨床基地,是廣西唯一的全國執業藥師、執業中藥師資格考試培訓中心基地。
目前有 3個碩士學位授予點:藥理學、中藥學、藥物分析學; 7個本科專業:中藥學、藥學、製藥工程、中藥資源與開發、藥物製劑、市場行銷(醫藥行銷方向)、食品科學與工程; 3個專科(高職)專業:藥學、醫藥行銷、藥物製劑技術。1979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2000年起與省內外大學聯合招收博士研究生。

近年發展

近年來,學院共投入1500多萬元進行教學基礎設施改造及儀器設備更新,全部實行多媒體教學及辦公網路化,實驗室設備具有國內同類院校一流水平,藥學院擁有良好的教學、科研能力與技術服務環境,設有中藥研究所、現代中藥(壯藥)製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藥用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室、抗病毒研究中心等機構;建有占地6.7畝、種植約1200餘種藥用植物的標本園。擁有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氣相-質譜聯用儀、薄層掃瞄器,紅外光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以及超臨界流體萃取裝置、高效包衣機、全自動滴丸機、膠囊填充機等一批大型現代精密儀器和製劑設備,為我院教學、科研及中草藥的現代化研究提供了先進的實驗條件。
除教學與科研外,藥學院能為各製藥生產企業、科研單位提供如下優質服務: 1、國家執業藥師資格考試考前輔導培訓,國家執業藥師繼續教育培訓;2、藥品經營企業從業人員崗前培訓;3、醫藥生產、經營企業質檢人員的技術技能培訓;4、大型精密分析儀器的操作技能培訓;5、對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的質量進行分析(定性、檢查、含量測定);6、對中藥在生化藥理、中藥藥理、中藥與民族藥新劑型、新製劑、中藥鑑定與中藥資源開發、中藥與民族藥質量、中草藥活性成分等領域上的研究開發;7、能夠對中藥常見的各種製劑和工藝進行試驗及研究開發;8、中西藥物新藥研發,以及對保健食品、化妝品質量控制與開發研究。

機構設定

機構機構

專業設定

中藥學專業,本科,學制四年,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中藥人才。要求學生系統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和現代管理手段進行中藥製藥、質量檢查、行銷、生產管理、新產品開發與利用等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一門外國語和計算機套用基本知識。
本專業除學習公共課外,開設課程主要有:高等數學、物理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儀器分析、物理化學、生物化學、解剖生理學、微生物學、藥理學、中醫學基礎、藥用植物學、中藥學、中藥鑑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化學、藥物化學、藥物分析、中藥藥劑學、中藥藥理學、藥事管理學等課程,還開設多門選修課程。
學生畢業時,經審查合格可授予醫學或理學學士學位。學生畢業後主要從事中藥製藥、中藥質量鑑定、中藥科學研究、教學和管理等工作。

學科建設

現有正高職稱17人,副高職稱20人,其中獲得博士學位的有6人,博士生導師6人,有2人為學院學科帶頭人(中藥學、藥理學),16人為學院學術帶頭人。

從1977起至今已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中藥藥理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廣西最早授予碩士權單位之一,1998年起升格為一級學科,1998年起獲中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現已和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廣西醫藥大學等聯合招收博士生。經過2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學院近兩年的在資金上的投入,本學科各方面的設施得到了完善。現擁有約5500平米的教學大樓,22個實驗室,其中,中藥藥效研究實驗室為廣西省級重點實驗室、藥學中心實驗室為廣西高校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
設有中藥研究所、現代中藥(壯藥)製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精密儀器室、建有中草藥標本館(建築面積約3000平米)以及占地約6.7畝約1200種藥用植物標本的藥用植物園。
中藥學科擁有全套的教學和實驗儀器。其中包括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雙波長飛點薄層掃瞄器、紫外分光光度計、電子分析天平、超純水系統、鏇轉蒸發器、溶出度測定儀、小型混合機儀、小型制粒機、壓片機、自動指示鏇光儀、電子顯微鏡、四導生理記錄儀、二導生理記錄儀、通用多媒體色譜數據工作站高速微量離心機、超音波清洗器教學設備固定資產約1千多萬元。
此外,還擁有廣西中醫學院製藥廠、廣西中醫藥研究所、廣西藥物研究所、南寧市醫藥總公司、南寧市醫藥批發站、南寧一心藥業公司、桂林三金製藥集團、桂林天和藥業、梧州製藥集團、玉林製藥集團以及外省企業如海南海藥集團、香港廣德豐國際有限公司等三十多個單位、企業作為該學科的研究方向重要的科研基地和教學基地。
中藥學學科充分依託廣西豐富的中草藥資源與壯藥資源,重點開展了壯藥種質資源,中藥(壯藥)藥效篩選與作用機理、中藥(壯藥)製劑工藝與質量等三方面的研究,多項科研成果獲得了不同級別的獎勵。如“壯藥質量標準研究”和“護肝金藥片開發研究”分別獲得2003年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中國壯藥原色圖譜》獲2003年國家民委第六屆中國民族圖書獎三等獎等等。學科還注重把科研成果轉化成生產力,2000年以來,有2項科研成果“複方三葉香茶菜片”和“芒果止咳膠囊”成功轉讓,有42項科研成果被採用,直接產生經濟效益2億多元。中藥學學科20多年來培養的本科生、研究生活躍在國內外藥學領域及廣西中醫藥企事業單位,為廣西中藥產業及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教研室

中藥學教研室成立於1956年,其前身為廣西中醫專科學校方藥教研室。1964年廣西中醫西專科學校升格為本科制的廣西中醫學院,原方藥教研室不變,負責方劑學與中藥學兩門學科的教學任務。1976年成立藥學系後,方藥教研室分為中藥學、方藥學兩個教研室。方劑教研室隸屬醫學系,中藥教研室隸屬藥學院。中藥教研室是學院重要的教學單位之一。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承擔學院碩士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各類成人高等教育和外國留學生的教學任務。開設的課程有中藥學進展、中藥學、廣西常見中草藥、中藥營養與保健學、中基中藥基礎學、神農本草經及部分專業外語等。
目前,中藥學教研室擁有實驗室3間,還配有電腦、掃瞄器、刻錄機、投影儀、幻燈機等教學儀器設備。多年來,中藥教研室的教師堅持教學與科研,教學與臨床相結合,先後開展了“天麻引種實驗研究”、“廣西礦物藥研究”、“廣西白何首烏品種調查研究”、“廣西特產藥肉桂資源品種調查與綜合利用研究”等科學研究工作,其中“天麻引種實驗研究”獲區科技大會獎;“廣西礦物藥研究”獲區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並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科研論文數十篇。為培養跨世紀高級中醫人才作出了極大貢獻。
近年來,主持或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廳級科研項目有《芒果葉含片的研究與開發》、《廣西特色藥用資源芒果葉深加工關鍵技術及產品的開發》、《芒果甙抗炎作用的機制研究》《廣西血竭中活血化瘀有效部位的研究》、《舒泰鼻康顆粒的研究與開發》、《痔舒寧的研究與開發》、芒果葉含片的研究與開發》、《芒果甙抗病毒性B型肝炎的研究》、《廣西七個抗慢性病毒性B型肝炎複方藥物篩選評價研究》等1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10餘部,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二等1項,廣西醫藥衛生科技進步獎3項。,
·主要研究方向:中藥藥性理論與套用及中藥新藥開發。
·開設課程:中藥學進展、中藥學、廣西常見中草藥選講、中藥營養與保健學、中基中藥基礎學、神農本草經
·主講教師:鄧家剛 謝崇源 秦華珍 冼寒梅 易蔚 秦海光 覃文慧 徐冬英
教師信息:
鄧家剛男,漢族,中共黨員,廣西中醫學院副院長,中藥學教授,學術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廣西科技創新金源單位---中藥藥效篩選研究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註冊執業藥師。專業方向為中藥基礎理論與套用研究,側重中藥藥效篩選與中藥新藥開發研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科技部西部重大攻關項目1項,省級科研課題11項。獲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廣西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獲廣西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發表論文33篇,出版專著3部。科研課題:《廣西七個抗慢性病毒性B肝複方藥物的篩選評價研究》、《套用生物技術提取植物有效成分的研究》、《芒果苷國家標準品及芒果葉提取物質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廣西特色藥用資源芒果葉深加工關鍵技術及產品的開發》、《芒果甙抗炎作用的機制研究》。發表的科研論文有:1.二黃B肝片影響2215細胞HBsAg、HBeAg分泌的實驗研究2.八個中藥複方對2215細胞HbsAg和HBeAg分泌的影響3.肝脂消合劑質量標準的實驗研究4.舒泰鼻康顆粒初步藥效學實驗研究5.龍血素B的藥效學實驗研究6.黃龍肝脂消合劑治療高血脂性脂肪肝臨床觀察7.芒果葉及芒果苷30年研究概況8.芒果苷的藥效學實驗研究9.論張仲景對有毒中藥臨床套用的貢獻10.中醫教學套用比較法之體會11.複方刺莧根顆粒治療ⅠⅡ期內痔藥效學研究12.芒果止咳片治療風熱犯肺型咳嗽的療效觀察13.刺莧根口服液治療痔瘡182例療效觀察14.《中醫課程學習法》對本科學生基礎課程學習成績的影響15.複方扶芳藤合劑異病同治舉隅16.《金匱要略》“狐惑”病名探疑17、中醫風濕跌打藥酒的製作與套用18、中醫補腎藥酒的製作與套用
謝崇源男,教授,學術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1961年月畢業於廣西中醫專科學校(廣西中醫學院前身)留校任教至今。從事中藥學的教學、科研及臨床醫療工作四十年。現任廣西中醫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廣西中醫藥》雜誌常務編委、《廣西中醫學院學報》編委,藥學系系務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曾任藥學系副主任、中藥教研室主任。承擔“廣西礦物藥調查研究”等廳級以上課題3項,學院科研課題2項主編《藥用礦物》,參編全國高等院校教材《中藥學》2部,其它著作《廣西中藥資源名錄》等4部,公開發表藥學專業論文“廣西白何首烏的調查研究”、“廣西礦物藥調查報告”等20餘篇。“廣西礦物藥調查研究”獲廣西人民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藥天麻的引種實驗研究”獲區科學大會獎,藥學系專業分化教學研究獲廣西區教委優秀教學二等獎;多次榮獲廣西中醫學院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教師等光榮稱號。
秦華珍女,教授,博士,學術帶頭人,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畢業於廣西中醫學院醫學系中醫專業,畢業後留在學院高教研究室從事中醫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同時擔任方劑學兼職教師,從事方劑學教學工作。1992年9月至1995年6月在湖南中醫學院攻讀中藥學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回到廣西中醫學院藥學系中藥學教研室工作。2003年考入廣州中醫藥大學攻讀中藥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現為自治區重點課程《中藥學》負責人,廣西中醫學會青年中醫藥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黃花倒水蓮皂甙成分及其活性研究》(1995-1997年),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課題《黃花倒水蓮的開發套用研究》(1992-1994年),參加院級課題《中醫課程學習法研究》(1995-1997年),廣西教育廳課題《中醫課程學習法的研究與實踐》(1998-2000年),主持廣西衛生廳課題《乳香、沒藥入煎劑合理性研究》(1999-2001年),主持院級課題《乳香、沒藥不同劑型的藥效學研究》(1999-2000年)、《中藥學CAI課件的製作與使用研究》(2001-2003年),主持廣西科技廳課題《黃龍肝脂消顆粒的臨床前研究》(2002-2004年)、《羅漢果非甜甙物質的藥理活性研究》(2003-2005年),主持廣西教科所課題《中藥學網路課件的建設》(2005-2006年)。參加國家科技部課題《廣西特色藥用資源芒果葉深加工關鍵技術及產品的開發》(2004-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芒果甙抗炎作用的機制研究》(2004-2006年)。其中《中醫課程學習法研究》獲學院第一屆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中藥學CAI課件的製作與使用研究》獲學院第三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參加編寫各種中醫藥書籍9部,譯著1部,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7篇。獨立編寫的教材《中醫中藥基礎學》獲學院第一屆優秀教材一等獎,參編的教材《廣西常見中草藥選編》獲學院第一屆優秀教材二等獎。在學院《教學考評日誌》評比中獲優秀獎,兩次被評為廣西中醫學院優秀教師,獲教師講課大賽三等獎,獲學院本科教學評估工作“先進個人”三等勳章。
冼寒梅女,廣西隆安縣人,壯族。副教授,臨床中藥學學術帶頭人,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註冊執業醫師。廣西藥學會會員。1977年畢業於廣西中醫學院中醫學專業,留校任教至今。1978年至1979年在廣西中醫學院師資提高班學習結業;1983至1984年到成都中醫學院進修學習結業、1993年到北京參加高級中藥材專業技術提高班學習結業。長期從事中藥學、廣西臨床常用中草藥學、壯醫方藥學的教學、科研及臨床醫療工作。側重中草藥藥效篩選與臨床套用研究。近年主持廣西科技廳、教育廳項目各1項;協助立項4項;主持院級項目一項。公開發表省級以上科研論文和教學研究論文20餘篇。主編出版《廣西臨床常用中草藥》專著1部;主編出版教材1部,副主編1部。獲廣西中醫學院師德標兵、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在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工作中被授予“一等功勳”。
易 蔚女,副教授,中醫內科學博士,藥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研究,國家註冊執業中醫師。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受教育情況:1992年獲湖南中醫學院中醫醫學學士學位。2000年獲湖南中醫學院中西結合醫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醫學博士學位。工作簡歷:1992年7月獲得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專業醫學學士學位;1992年8月-2001年8月在湖南中醫學院附三院工作;1992年-95年師從湖南兒科名老中醫程菊華老師學習三年,從事內、兒科臨床診療工作;1999年11月獲中醫主治醫師職稱,並獲國家中醫註冊執業醫師資格,2000年6月獲湖南中醫學院中西結合醫學碩士學位,2004年6月獲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學醫學博士學位;2004年7月到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中藥教研室執教。2005年4月通過全院公開競聘演講上崗當選為廣西中醫學院藥學院副院長。主要擅長與業績:從事內、兒科臨床診療工作十餘年來,共收治一萬人次門診患者及三千餘人次住院患者,其中成功搶救急、危重症患者上千人次,病種包括兒童化膿性腦炎、病毒性腦炎、麻疹合併肺炎、重度營養不良、急性細菌性痢疾、猩紅熱、傷寒病以及急性腦血管病等等。臨床水平:在中醫名師指點下,精讀《醫宗金鑒》、《小兒藥證直訣》、《傅青主女科》等中醫經典古籍,熟練掌握了針灸、梅花針、耳穴貼壓法、燈火灸法、貼敷療法等療效顯著的傳統中醫技法。如運用針刺急救高熱驚厥患兒近六百餘例,取得了起效快、副作用小、費用低的良好效果,運用耳穴貼壓法及中藥治療支氣管肺炎、急、慢性支氣管炎,予燈火灸療法及中藥治療急性腮腺炎、帶狀皰疹,予針刺四縫穴及中藥治療小兒厭食症等均取得了明顯療效。科研學術水平:研究兒科疑難病復發性小兒咳喘(包括喘息型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和支原體肺炎)數年,研製出“小兒咳喘方1號及2號”(協定處方),並配合耳穴貼壓法治療,共收治此類患兒近6000餘人次,臨床有效率達96.7%,治癒率達87.3%。曾在省級和國家級發表了數篇學術論文,主要發表論文:1.《2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502篇文獻23139例調研報告》(中醫藥學刊2003年第八期);2.《子午流注針法治療小兒厭食症36例臨床觀察》(湖南中醫雜誌2003年第三期);3.《中醫藥治療2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研究進展》(湖南中醫藥導報》第四期);4.《左歸雙降方治療2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臨床觀察》(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年第四期)。承擔了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科研項目(202002-3)《2型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診療規範化研究》及湖南省青年基金項目(99B08)《雙降膠囊防治2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的科研工作,其中“2型糖尿病的中醫病證實質及滋陰益氣活血法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湖南省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二等獎。
徐冬英女,漢族,中共黨員,副教授,在讀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中醫藥學會會員。1986年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獲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廣西中醫學院,獲醫學碩士學位。2003年至今在南京中醫藥大學攻讀“臨床中藥學”博士學位。1998年獲副教授職稱。1986年至今一直在廣西中醫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擔任《中藥學》、《中藥營養與保健》、《廣西常見中草藥》、《藥學專業英語》等教學任務。長期以來擔任外國留學生、進修生、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作為對外教學骨幹,長期熟練、準確地用英語講授《中藥學》、《臨床中藥學》、《中藥營養與保健》等課程,為此,本人在《藥學教育》上發表了題為“中藥學對外教學經驗談”教學論文,主編了《英漢對照中藥學綱要》(1991年9月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本人長期堅持中醫臨床實踐,每周堅持到一附院仁愛醫院出診,認真對待每個病人,悉心研究病歷,診療技術不斷提高,擅長用中草藥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竇炎、急慢性腸炎、結腸炎、月經不調、痛經以及痤瘡等疾病。指導外國留學生中醫內科臨床實習,在留學生臨床帶教中,注重他們望聞問切、理法方藥等臨床基本技能的培養,這些來自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紐西蘭、葡萄牙、瑞士等國的留學生學成回國後不少都成為業務骨幹。本人曾到泰國進行為期1個月的“泰國中草藥市場調研”,先後到泰國的曼谷、青邁等城市的馬希頓大學、法政大學、華僑大學以及醫院、藥店、藥材市場等參觀訪問、調研,了解泰國傳統醫藥在泰國現狀及發展情況,與泰國專家探討如何在泰國開發中草藥市場,回國後先後發表了“泰國傳統醫藥述評”、“幾種藥用植物在中藥和泰藥中的套用”等3篇文章。除教學、臨床外,致力於廣西特產藥材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系統研究三七、珍珠等中藥。從1994年以來,一直從事三七的研究,對三七的產地、名稱、臨床套用進行了全面考證,並親自到田七的古代產地靖西、德保、田東、田陽實地考察,在研究中證實廣西為三七的原產地,其臨床套用從複方到單味,首次對歷代名醫葉天士、張錫純、陳士鐸套用三七的臨床經驗進行總結,論證三七補益功效。從大量的文獻研究中發現,三七複方套用有一定的規律,從歷代有效的配伍中選擇幾味藥物,對其治療胃潰瘍的配伍規律進行了實驗研究,並獲得了區科技廳課題“三七配伍規律的實驗研究”立項,目前實驗工作已按計畫進行。有關三七的文獻研究,先後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了“田七古代產地及集散地”,“三七藥用考”,“三七補益功效考”,“名醫葉天士套用三七經驗”,省級雜誌上發表“三七名稱及有文字記載時間的考證”;實驗文章有“三七粘性實質的初步探討”。對珍珠的研究,本人先後多次到南珠的原產地合浦銀盤、欽州犀牛角、江山、橫縣等地實地考察、拍攝珍珠養殖、生產、加工全過程,編寫了《常用中藥材規範化生產技術叢書——珍珠生產技術》一書(2004年7月已經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並製作珍珠、珍珠母教學片,其中《中藥材-珍珠》被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教育技術學術大會評為優秀電視教材二等獎,榮獲2001年度優秀中醫藥電視教材評比三等獎;《珍珠(視聽)》教材獲“廣西中醫學院第一屆優秀教材一等獎”。藤茶的研究,主要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廣西藤茶總黃酮降血糖藥用研究”,負責廣西藤茶總黃酮降血糖臨床觀察方案的設計與實施,臨床觀察正在進行中。此外本人還主持2002年廣西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廣西藥學教育發展史”-課題研究工作。
任職以來,已經在國家級、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學術論文20餘篇,出版著作4本,其中一本為譯著。主編的院內教材《中英對照簡明常用中藥》獲廣西中醫學院第一屆優秀教材二等獎。此外參加編寫院內教材《藥學專業英語》、《廣西常見中草藥》分別獲廣西中醫學院第一屆優秀教材三等獎、二等獎。主持的院級教學課題“《中藥材珍珠及珍珠母》電視教學片的製作與套用”研究成果榮獲廣西中醫學院第三屆教學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