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海底隧道

廈門海底隧道

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是一項規模浩大的跨海工程,全長約9公里,其中海底隧道5.95公里,其中海域段4.2公里。隧道起自廈門市湖裡區五通,止於廈門市翔安區西濱,隧道最深在海平面下約70米,工程總投資約32億元人民幣,是我國大陸地區第一座海底隧道。設計採用三孔隧道方案,兩側為行車主洞各設定3車道,中孔為服務隧道。主洞建築限界淨寬13.5米,淨高5米。左、右線隧道各設通風豎井1座,隧道全線共設12處行人橫通道和5處行車橫通道,翔安西濱側連線線設收費、服務、管理區。預計建設工期為4年。按100年的設計使用年限確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基本信息

概述

1

2010年4月26日上午9時,由中鐵一局中鐵隧道集團等單位歷時四年多參與建設的,國內首座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正式通車。

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國大陸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海底隧道,是廈門進出島第五條通道,該隧道全長5.951公里,隧道按高等級公路的設計標準,設計行車速度為80公里/小時,雙向6車道,具有公路和城市道路雙重功能。它的建成標誌著我國在地下工程施工與已開發國家的施工技術距離進一步縮小。中鐵一局承擔2910米的正洞和一座豎井的施工任務。中鐵隧道承擔該隧道A1標契約段施工任務,包括左線行車隧道3160米,服務隧道3158米,車行橫洞3座,人行橫洞6座,通風豎井1座,集水池1座。

“如履薄冰”的世界級海底隧道

據介紹,廈門翔安海底隧道工程所穿越的地段,好比一個災害地質博物館,除了風化槽,還有全強風化花崗岩淺埋暗挖、與海水相連通的富水砂層等。
因此開挖廈門翔安海底隧道擁有數項世界罕見難題———世界上覆蓋層最淺的海底隧道,最薄處5.7米;行車主洞開挖斷面面積達170.7平方米,在世界海底隧道建設史上尚屬首例;軟弱圍岩、富水砂層、風化槽群(囊)這些不良地質段規模之大也為世界罕見。
為攻克這些世界級難題,建設者們用當今世界最先進的RPD180C多功能鑽機,創新性地改造了傳統CRD施工作業法,創造了同等地質條件下世界特大斷面海底隧道施工進度紀錄。建設四年來,該項目沒有發生一起等級事故,在交通部組織的抽檢中被樹為樣板工程,在福建省交通質檢站組織的檢查中獲得第一名。

開拓創新

中鐵一局五公司廈門海底隧道項目部在該隧道施工中,改革創新“穿越海域富水砂層”新技術填補了國際上海底隧道同類地質條件下施工技術的空白。編撰完成的兩項工法《淺灘富水沙層CRD施工工法》和《淺灘沙層大直徑豎井施工工法》在世界隧道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

2

中鐵隧道在工程施工中,面對風化土層、透水砂層和風化深槽這三大世界性難題,開創性地運用CRD工法攻克了長達1118米的全強風化軟弱圍岩,採用全斷面帷幕注漿、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導管加固地層,成功穿越行車主洞60米的F1風化深槽、112米的F4風化深槽、30米的F5風化深槽及服務洞92米的F1風化深槽、81米的F4風化深槽,克服了湧水、涌泥等難以想像的困難,開工5年來沒有發生過一起死亡事故,創造了海底隧道施工的奇蹟,充分展示了隧道專業施工隊伍的技術水平和實力,在交通部、省交通廳、省質監站、廈門市政府、業主、駐地監理等各單位組織的屢次檢查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受到一致好評。為此,業主對中鐵隧道翔安隧道A1標段主洞和服務洞各追加了500米的施工任務。

意義

翔安海底隧道使廈門交通形成了從海上到海底的全天候立體交通格局,打破了廈門城市東擴的交通“瓶頸”,促進廈門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也為廈門乃至整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翔安隧道不僅是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也是第一條由國內專家自行設計的海底隧道,主線設計時速為80公里。它作為廈門的第四條進出島通道,上承國道、省道,下接城市區域路網,與廈門島北面的廈門大橋、集美大橋、西面的海滄大橋一起構成四條連線大陸的路格線局。
建成後,翔安區到島內兩地間將縮短50公里的路程,建成後廈門島到翔安只需15分鐘。廈門海底隧道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後,對於提升廈門的城市功能,拓展城市發展空間,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最佳化產業布局,大大改善廈門市的投資環境,加快廈門國際化港口建設步伐,都將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作為我國大陸第一座海底隧道,對於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海底隧道建造技術,為類似工程的動工興建,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都將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