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和拉普拉斯星雲說

康德和拉普拉斯星雲說是康德於1755年和拉普拉斯於1796年各自提出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學說。它是最早的科學的天體演化學說。這兩種星雲說的基本論點相近,認為太陽系內一切天體都有形成的歷史,都是由同一個原始星雲按照客觀規律──萬有引力定律逐步演變而成的。

康德和拉普拉斯星雲說

正文

康德認為,這團原始星雲是由大小不等的固體微粒組成的,“天體在吸引最強的地方開始形成”,萬有引力使得微粒相互接近,大微粒把小微粒吸引過去凝成較大的團塊,而且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物質最多,先形成太陽。外面的微粒在太陽吸引下向中心體下落時與其他微粒碰撞而改變方向,變成繞太陽的圓周運動,這些繞太陽運動的微粒又逐漸形成幾個引力中心,這些引力中心最後凝聚成朝同一方向轉動的行星衛星形成的過程與行星類似。彗星則是在原始星雲的外圍形成,太陽對它們的引力較弱,所以彗星軌道的傾角多種多樣。行星的自轉是由於落在行星上的質點的撞擊而產生的。康德還用行星區範圍的大小來解釋行星的質量分布(當時人們僅知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顆大行星、十顆衛星和三十來顆彗星)。 拉普拉斯認為,形成太陽系的雲是一團巨大的、灼熱的、轉動著的氣體,大致呈球狀。由於冷卻,星雲逐漸收縮。因為角動量守恆,收縮使轉動速度加快,在中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共同作用下,星雲逐漸變為扁平的盤狀。在星雲收縮中,每當離心力與引力相等時,就有部分物質留下來,演化為一個繞中心轉動的環,以後又陸續形成好幾個環。這樣,星雲的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陽,各個環則凝聚成各個行星。較大的行星在凝聚過程中同樣能分出一些氣體物質環來形成衛星系統。
康德星雲說否定了牛頓的神秘的“第一推動力”,第一次提出了自然界是不斷發展的辯證觀點,因而在形上學的僵化的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這是從哥白尼以來天文學取得的最大進步。康德的學說側重於哲理,而拉普拉斯則從數學和力學上進行論述。拉普拉斯的科學論述加上他在學術界的威望,使星雲說在十九世紀被人們普遍接受。由於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這兩種星雲學說也有不少缺點和錯誤,曾一度被人們摒棄。但是,目前不少天文學家認為,星雲說的基本思想還是正確的。
參考書目
 康德著,上海外國自然科學哲學著作編譯組譯:《宇宙發展史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72。(I.Kant,Allgemeine  Naturgeschichte und Theorie des Himmels,Akademie Verlag,1961.)
 拉普拉斯著,李珩等譯:《宇宙體系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78。(P.C.Laplace,Exposition du Systèm du Monde, Bachelier Imprimeny Libraire,Paris,1835.)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