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主義

平民主義

平民主義,又稱民粹主義,是在19世紀的俄國興起的一股社會思潮。平民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極端強調平民民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 <書上定義〉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並把普通民眾當作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通過強調諸如平民的統一、全民公決、人民的創製權等平民主義價值,對平民大眾從整體上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縱眾所周知,在當今世界裡,“平民主義”是一個經常被提起的名詞,它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現象。社會黨國際的聲明說“社會黨人的對立面是保守主義、平民主義、民族主義與新法西斯主義”,可以看出平民主義已經和其它幾種主義並列為歐洲左派的巨大威脅。的確,平民主義的復興已成為後冷戰時代突出的意識形態現象。它的崛起啟示我們要從新的高度和新的視野去重新思考歷史上的平民主義。

平民主義(Populism)是一種政治哲學或是政治語言。平民主義認為平民被社會中的菁英所壓制,而國家這個體制工具需要離開這些自私的菁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進步的目的上。平民主義者會接觸平民,跟這些平民討論他們在經濟和社會上的問題,而且訴諸他們的常識。1980年以後,大部份的學問都將平民主義當成一種可以推廣許多不同的意識型態的政治語言來討論。許多平民主義者曾經承諾過要移除“腐敗的”菁英階層,並且倡導“人民優先”。平民主義融合了反對執政政權的政見,有時候也會融合民族主義或是種族主義。許多平民主義者將訴求重心放在特定的地區或是特定的社會階級,例如勞工階級,中產階級或是農民等等。通常他們運用二分法的政治語言,並且自稱代表多數人民。

定義

平民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有多種含義。

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平民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它的極端平民化傾向,即極端強調平民民眾的價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眾化作為所有政治運動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終來源,以此來評判社會歷史的發展。它反對精英主義,忽視或者極端否定政治精英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這個角度,正如皮爾-阿德列·塔奎夫所說,人們“可以把平民主義定義為一種意識形態,根據這種意識形態,合法性即在人民的意志之中,因此它體現了激進的民主理想。這種平民主義對應於直接民主,其特徵是民主的極端主義”。
作為一種政治運動,平民主義主張依靠平民大眾對社會進行激進改革,並把普通民眾當作政治改革的唯一決定性力量,而從根本上否定政治精英在社會政治變遷中的重要作用。平民化便成為平民主義政治運動的本質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民眾性的社會政治運動都帶有平民主義的性質。有人把它定義為“唯一地訴諸和求助於人民民眾的所有運動和學說”。根據這一定義,凡是平民大眾的政治運動,尤其是帶有自發性的運動,都可納入平民主義的範疇。不少學者之所以把60、70年代拉丁美洲的政治改革看作是典型的平民主義復興,是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政治運動是“城市工人階級和農民民眾支持的政治運動,但缺乏組織化的權力和獨立自主。它也得到了其他不滿現狀的人們的支持。”
作為一種政治策略,它指的是動員平民大眾參與政治進程的方式。若從這個角度出發,“平民主義就只能被理解成一種社會和政治動員,它意味著一種政治行動和政治討論的趨勢。不能把它界定為一種特殊的政權類型,它也不是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而是一種可以套用於各種意識形態的政治風格。”這種政治政策的主要特徵是通過強調諸如平民的統一、全民公決、人民的創製權等平民主義價值,而對平民大眾從整體上實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縱。於是,平民主義又成為“操縱民眾的一種特殊的具體方式,是表達其利益的一種手段。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統治集團組織權力的方式,在工業和城市發展過程中新興的民眾的主要政治表達方式,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機制,同時也是威脅這種統治的一種潛在危險。”

特點

1、是一種經濟浪漫主義,是一種“向後看”(即回歸本民族傳統)而不是“向前看”(即標榜世界大同的人類理想),同時他與冷戰時代社會主義陣營內的非理性反對派(如民主主義反對派等)也有繼承關係。
2、是一種與個人本位主義對抗的整體主義,要求個人的權利與個人自由需要服從以整體(人民、社會、國家、民族、政黨等)利益。

3、是一種反全球化的主義。與世界主義(國際主義)傾向對抗的國家主義,以外來因素解釋國內危機,以對付外來威脅為理由抑制國民自由、把本民族或國家的傳統價值與普世性的人文價值相對立,並以弘揚前者為旗號來抵制後者,過去的反猶主義與沙文主義傾向,對“大國光榮”的回憶與民族、國家間關係上的歷史舊賬重提,都成為它凝聚“民眾”的手段。“反全球化”並不是要反對全球化這種趨勢,轉而尋求傳統的發展道路。從本質上講,“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種全球化的結果,因為它的成員享用了交通、信息傳遞等全球化帶來的各種便利條件,否則,來自世界不同地方、不同行業、不同組織,擁有不同的政治觀點的人不可能走到一起。

總之,當今的平民主義復興是一種中性現象,有利有弊。

圍繞平民主義的爭論

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它被用來指涉的政治現象既廣且雜。研究平民主義的學者對於這些平民主義究竟有哪些共同的特點仍未有確切的定論。學術界有關平民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平民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1、認為平民主義的原義是中性的。固然平民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質的惡,否則極可能會誤解平民的意涵。平民是一種人民不滿現狀的意識形態,平民主義者往往認為精英階級所代表的統治團體,既腐化又墮落,因此寧願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願相信這套制度,所以平民主要的特質就是對政府的怨。
2、認為平民主義是極端的平民化,強調“全體人民”、“全體民眾”是所有平民主義的共同出發點。在政治上,這種平民主義表現為倡導直接民主,普遍的民眾參政,廣泛的政治動員;反對專家治國,反對階級政治,反對政府權力的擴張。例如,“美國的平民主義從一開始就表示著對國家權力以及對那些運用或力圖運用國家權力的人的敵視。所以毫不奇怪,大多數美國的平民主義都追隨痛恨統一權力的托馬斯·傑佛遜。所以,美國的平民主義歷史與把憲法看作一種權力的制約而不是權力的賦予這種觀念緊密相聯。平民主義認為國家權力永遠是腐敗的”。由此可見,平民主義與民主主義在主權在民和人民統治這一基本點上是共通的,所以它們之間有著一種難分難解的聯繫。若僅僅就這一基本點而言,人們極難將民主主義與平民主義明確區分開來,把平民主義說成是民主主義並不過分,反之亦然。

各地區的平民主義

1、平民主義是指19世紀最後20年期間向北美南部和西部農業地區出現的激進運動。它主要表達了美國鄉村中占主導地位的獨立農場主(他們並不是農民)的要求,反映了他們對經濟權力特別是銀行和金融機構的集中以及大的土地投機商和鐵路公司集中的懷疑。他們還關心財政政策特別是貨幣改革的問題,要求有鑄造銀幣的自由以防止農產品價格下跌。
2、特指俄國的平民主義。它的中心思想是實現非資本主義的發展,認為俄國可以而且應當越過資本主義階段而依靠農民公社和小商品生產的力量去建設社會主義的、平均主義的民主的社會;它反對大規模的生產組織。 平民主義表面上以人民為核心,但實際上是最缺乏公民個人尊嚴與基本權利的觀念。平民主義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們崇拜的是作為一個抽象整體的“人民”,而對組成“人民”的一個個具體的“人”卻持一種極為蔑視的態度。平民主義者反對權威。

列寧認為,平民主義是小生產者特別是農民對資本主義的反抗,因為這些人的地位受到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損害,但他們又想消滅封建社會制度。
3、特指拉美國家的平民主義。平民主義是弱小的本地資產階級用以同各從屬階級結成反農業寡頭聯盟的政治戰略,其條件是為促進工業化而不讓這些從屬階級發揮獨立的作用。
4、其他地區的平民主義。平民主義是指一種國家意識形態,但卻是一個信奉類似於俄國平民派的關於社會和民族發展觀點的意識形態。奉行這種民族發展方式的(迄今)最突出也是最一貫的例子,便是坦尚尼亞,它追求一種以農村為基礎的小規模發展戰略,避免大規模的工業,至少在口頭上鼓吹非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然而,由於置身於世界資本主義的網路中,它發現很難完全擺脫資本規律的支配和無視這些規律而造成的不利後果。

起源

平民主義萌芽於19世紀40-50年代的俄國,當時,沙皇俄國已經腐朽不堪,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而西歐資本主義在迅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內在矛盾。平民派的思想先驅們就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尋找俄國的出路,提出了落後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他們肯定平民大眾的首創精神,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同時又把俄國存在的村社制度和農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寧為代表的俄國社會民主黨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平民主義的思潮已經成為強弩之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