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陳思思歌曲]

平易近人[陳思思歌曲]

平易近人,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了解。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寓意人與人之間和藹可親、謙虛理解、沒有架子。

基本信息

解釋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態度平和。比喻態度平和,對人和藹可親,沒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原作“平易近民”。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含褒義; 指人或文章等

示例

清·趙翼《甌北詩話·韓昌黎詩》:“凡昌黎(韓愈)與東野(孟郊)聯句,必字字爭勝,不肯稍讓;與他人聯句,則~。”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三

詞語辨析

【近義詞】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大智若愚、和藹可親、平易近民

【反義詞】盛氣凌人、目中無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咄咄逼人、傲岸不群

【燈 謎】平易近人(打一字) 謎底 :伴

典故

西周初,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封於魯,太公望(姜子牙)封於齊,周公仍在朝攝政輔佐周成王。三年後,伯禽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齊之後,五個月就去匯報政務,周公說:“為什麼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太公後來聽說了伯禽匯報政事的情況,長嘆說:“魯國後世必定會北面臣服於齊國。政治如果不簡要平易,民眾就不願意接近。平易近民,民眾才會歸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簡易。可是到了唐朝,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凡言“民”處皆改為“人”,此語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這句話時就改成了“平易近人”。這樣一改,意思也就變了,從指政治變為指為人處世的態度,有時也指文章風格淺顯易懂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