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文廟

平山文廟

平山文廟,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城北街村文廟胡同內,原建築總面積為1.5萬平方米,有著典型四合院風格的建築院落,以大院為主體建築。

基本信息

文廟概況

平山文廟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城北街村文廟胡同內,據平山縣誌記載平山文廟創建於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為宋、元、明、清四代縣官祭祀孔子的地方.原址在縣治東,宋崇寧二年(1103)遷建於此,歷代均有增、復、補、葺,進修之舉達17次之多.原建築總面積為1.5萬平方米,有著典型四合院風格的建築院落,以大院為主體建築,門為三進院落,有東、西角門,沉晨垣、泮、石橋欄、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文鳳閣、敬一亭、聖跡殿、碑亭。戟門面闊3間,為通向大成殿道門,大成殿為孔廟的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前有月台,四周有石護欄典前兩側有東西配殿,門內東為神廚,西為宰牲房。大成殿大院東側為東學署大院,有東大門、戲樓、德侔天地門坊、文昌宮、鄉賢祠、崇聖祠及天桂書院等建築;西側為西學署大院,有西大台北時間、明倫堂、名宦祠、尊經閣等建築。廟內石碑林立,神位濟濟,更有古柏參天,舊制春之仲皆有祀聖之盛舉。廟內建築屬於全木結構,雖有近代戰亂之現,然大成殿、東西配殿、戟門、宰牲房主體結構依然飛檐欲騰、斗拱翹繞,更有千年唐抱幼桑之奇,盛夏蒲有正午有蒼翠碧紅嬌陽之景觀。1985-1988年對文廟進行了維修,建成了平山縣博物館展室,展出文物及出士文物。
大成殿內供奉著孔子和四配、十二哲,是文廟的主體建築,坐落在這個庭院的正中央。大成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懸山,看不到任何雕梁畫柱的痕跡,檐頭的斗拱、椽緣粗大、樸拙而簡潔,梁架基本保留著原木的形態。屬元代的建築風格。

藏桑抱柏

大成殿前空地上有一株“藏桑抱柏”的古樹和3塊石碑。據文保所工作人員楊瑞婷介紹這株古樹已有上千年歷史,當地人稱“唐柏”,中科院瀋陽生態研究所年過花甲的專家王占曾專程考察過這棵松柏,評價它是“國內此類樹種,樹體最大、樹齡最長,保護價值僅次於黃帝陵側柏”。說它是鎮院之寶絕不為過,而就是這鎮宅之寶曾遭遇兩次砍伐,所幸都一一避過。
民國十四年有士紳伐賣古柏籌款修繕學院,知縣龐觀泉得知後及時阻攔,並另籌資金修繕廟學,於民國十五年完工。為提醒後人保護古柏,龐觀泉在施工過程中手書《保存古柏記》石刻兩片,壘砌於大成殿東牆。在1985年落架大修時,施工人員發現了這塊石碑。
1946年古柏再遭遇砍伐,東學署十餘株樹悉盡被伐,西學署五株和“柏抱桑”正在被伐之際,時任石家莊市委書記王昭緊急制止了砍伐行為,這六株古樹才得以倖存。

廟學合一

歷史上文廟除了具備祭祀作用還兼備人才培養功能,左右東西學署都是學生上課學習的教室。據史料記載,平山文廟明清兩代培養了進士18人、舉人103人、副榜8人、貢生246人,知府、知州、知縣官員50餘人。“廟學合一”是文廟最顯著的特點。早年平山文廟建制沿用傳統的“左廟右學”,直到清末形成“中廟、右學、左書院”的格局,這種建制在我國實屬罕見,據考,在我國也只有上海嘉慶文廟也屬於此類建制。

現狀與前景

然而自上世紀六十年代文廟與學校分離後,中軸建築與東學署挪用做糧庫,西學署曾歸公安局使用,現在為平山縣文保所辦公地,破四舊運動中,數十塊石碑被砸,部分建築被毀。現西學署僅存唐柏五株和尊經閣一樓;東學署改為糧庫後便樣貌全無;中軸建築也僅存戟門、宰牲房、神廚和大成殿、西廡、東廡等建築。餘下建築總面積不足歷史原貌20%。大成殿後面的聖跡殿據當地60多歲的老人口述,在他的小時候就早已改為民居,是何時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不得而知。廟學分離使文廟走向低谷是前人始料未及的。
站在文廟的大門前,一牆之隔的西學署,僅靠幾株千年古松撐著顏面;同樣一牆之隔的東學署已“改頭換面”,偌大整齊的糧倉在院子裡排成排,頗有氣派。而夾在中央的文廟,掛著博物館的匾額,或許慢慢也就忘記了自己的姓名。
平山縣“十一五”規劃藍圖上已有了結合城區改造,修建文廟文化活動廣場,擴大文廟保護範圍,改善接待環境的規劃。至於規劃後的結果是還原歷史原貌還是另遷他處?一切還不得而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