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鎮

平定鎮

平定鎮地處粵西化州市北部,位於兩廣、三縣(市)、九鄉鎮交匯處。圩鎮建成區面積5.8平方公里,常駐人口達2.5萬人。按照平定鎮2001年至2020年總體規劃,圩鎮共劃分商貿區、住宅區、政治文化區、科技教育區、工業區等五個功能區。

基本信息

概括

平定鎮檢查果園
平定鎮位於化州市北部,總面積216.8平方公里,轄24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全鎮人口93000人。平定鎮毗鄰湛江市和廣西玉林市,地處高州市、廉江市、北流市和陸川縣的交匯要地;國江貫穿全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化北乃至粵桂邊區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平定鎮把握被省政府確定為中心鎮的契機,圩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完善。完成了6萬多平方米的圩鎮所有街道和鎮政府大院的硬底化建設,圩鎮19條街道全部種上了大王椰、小葉榕、四季綠等風景樹,安裝了路燈,實現了路燈,實現了圩鎮所有街道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占地180多畝的商貿區內建成了總建築面積達到3500平方米農產品交易市場;60多畝的竹根圍文化區內建有粵西鎮級堪稱一流的影劇院;總規劃面積1560畝、首期建設500多畝的工業區已頗具規模;圩鎮的供水、供電、通信、排污等配套功能齊全,使平定圩已發展形成了一個具有山區特色的現代化小城鎮雛形。

地理

平定鎮區位優勢凸顯,水、陸交通便利,車流、人流、物流量大,是粵桂邊陲重鎮和兩廣交流的重要視窗鎮。鎮內鈦礦探明儲量達1000多萬噸,居全省第一位,有“鈦礦之鄉”之稱;也是化橘紅的主產地,有“橘紅之鄉”美譽。是省經濟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心鎮、工業衛星鎮和茂名市“嶺南杯”達標建制鎮。

歷史

平定縣為山西東部門戶,自古為晉冀間的交通要道,故向有“全晉咽喉”、“晉東雄鎮”之譽。

平定鎮地圖
戰國時期為趙國上艾邑。西漢置上艾秒縣,屬太原郡,縣治在今縣城南7.5公里的新城村。北魏時,因胡漢譯言之誤,上艾縣訛名為石艾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廣陽縣,縣治在今昔陽縣境內的廣陽村。到公元979年改名為平定縣為止,廣陽縣城經歷了公元237年的繁榮後,便逐漸廢為荒村。清人曾尚增在《廣陽懷古》中詠道:“荒村那識漢唐名,廢址參差秋草生。今古心傷陵谷變,廣陽村是廣陽城。”廣陽縣改名為平定縣是中國一個分裂時代結束和一個安定統一時代來臨的標誌。

故事還要從北宋初統一中國的最後一戰平北漢,即民間戲劇的“下河東”說起。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定國號為“宋”。宋建立的第四年便著手進行統一全國的軍事行動。當時宋王朝對遼還沒有必勝的把握,只能在邊境上採取守勢,而南方的割據政權所占領的大都是物產豐富的地區,且軍事實力又較為薄弱,因此,趙匡胤制定了先統一南方,後北上太原削平北漢,進而收復幽雲地區的戰略部署。

從公元963年開始到公元978年,宋王朝先後出兵滅掉了“十國”中的9個割據政權,最後剩下了建都太原的北漢政權。在此期間的公元969年,趙匡胤曾統兵第一次圍攻太原,北漢軍憑藉山河城池之險頑抗,時遼兵馳援,宋軍中又疾病流行,遂無功而返。公元976年,再命大將党進、潘美第二次出兵合圍太原,不料10月宋太祖死,宋軍再撤兵南下。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繼續宋太祖統一全國的未竟之志,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在廣陽建平定軍,據《平定州志》記載:平定軍的來歷和命名之由是“宋太祖征河東首下之,置平定軍,屬鎮州(今河北正定)。”我們還從《宋史·地理志》中了解到,平定軍設定後不久,宋王朝還在今沁縣置威勝軍。“平定”和“威勝”等地名都表達了宋王朝平定北漢的必勝決心。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統兵第三次北伐太原,4月進駐汾東行營(今太原市小店區大村),5月北漢主劉繼元出降,北漢滅亡。這年,廣陽縣改名為平定縣,屬平定軍,同時廢太原縣,改置平晉縣。“平定縣”和“平晉縣”的命名都是為了紀念平定北漢,統一全國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平定縣設立後,縣城也從40公里外的廣陽城遷徙到古榆關城,即今平定縣城的上城。榆關城在高丘之上,形勢險要,漢代韓信擊趙下井陘口曾駐兵於此,據說韓信築城並以榆塞門,故名榆關。後人曾在關門前鐫大字題刻“漢淮陰侯韓信下趙駐兵處”。榆關城周2里348步,南有迎薰門,東有榆關門。平定縣治遷此地後,又在榆關城側拓建城池周6里38步,東有拱岱門,西有瞻華門。從此形成了平定縣城上下兩城相倚的城市格局。

金大定二年(1162年),平定縣升為平定州,領平定、樂平兩縣。元至元二年(1265年),平定縣、樂平縣併入平定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昇平定州為直隸州,領盂縣壽陽縣、樂平縣。1912年,廢州改平定縣。1949年後,平定縣歷屬榆次專區、晉中專區、晉中地區。1983年劃歸陽泉市。

一體化建設

平定鎮經濟信息中心
在推進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平定鎮不僅集中精力抓好圩鎮建設,而且還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設中心村,著力構建以圩鎮建設為核心、中心村建設為支點的城鄉一體化建設網路。通過小城鎮的輻射作用帶動中心村的建設,加快城鎮一體化進程。平定鎮共建設了紅欖、東岸城、馬力、山口坡、嶺下、蓬利、翰堂、旺竹等8條中心村,形成了比較發達的中心村的建設網路,向周邊輻射功能已達70平方公里。全鎮吸引了近千戶農戶到中心村建房,建設總面積10.2萬平方米;已在中心村購地並在近年內動工建房的有960多戶。這些中心村把村道硬底化與改廁、改水等配套設施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出新時期農村發展的要求。其中:紅欖中心村配套農貿市場、衛生站、文化中心、農民公園等設施,已有80多戶在新村里建起了新樓房;上水中心村規劃面積50000多平方米,可安排200戶建房,其中有100多戶按庭園式進行建設;山口坡中心村占地20000多平方米,按園林式設計,配套各種文化設施,規劃和設計效果都相當好,部分農戶已完工進住。在這樣的良好環境下,中心村農民可以過上城市居民般的生活,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經濟狀況

平定鎮平定鎮
平定鎮鈦礦儲量達700萬噸,白石高嶺土儲量2000萬噸,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橘紅、沉香等經濟作物得到廣泛種植.

平定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城鎮功能逐步完善,商旅業繁榮。平定圩城鎮面積5.3平方公里,教育區、商貿區、工業區、住宅區等布局合理,規劃科學。城鎮綠化、淨化、美化具有一定水平,正向上檔次方向邁進。

特色資源

平定鎮內特色資源豐富。有“鈦礦之鄉”之稱,資源鈦礦探明儲量達1000多萬噸,居全省第一位;有“橘紅之鄉”美譽,是名貴中藥材化橘紅的主要種植原產地,現種植化橘紅1.5萬畝。另外,荔枝、龍眼等水果以及松香、水竹、木材等資源也非常豐富,頗具開採加工價值。
平定鎮沙司雞
平定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初步建立了1.5萬畝橘紅、1.3萬畝蠶桑、3千畝南藥、 5萬畝速生豐產林等四大農業基地。工業發展形勢喜人,初步建立了1560畝的工業區,全鎮共有鄉鎮工業企業1535家,其中民營企業1200多家,港台商投資企業5家,投資金額超億元,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等工業經濟成為平定鎮經濟新的增長點。第三產業發展迅猛,建有占地200多畝的東門壠大型商貿區,是粵西鎮級是大的農貿市場和兩廣產品貿易的中轉站,鎮內擁有上檔次的酒店、超市等餐飲及商品流通企業25家,批發零售業一大批,年邊貿行銷總額近億元。交通公路網路不斷完善,省道S285線平定路段已完成擴改,平播、平文線擴改即將竣工,180多公里的鄉村公路已全部上等級;平定客運站站場面積5800平方米,43輛長途大巴客車直通珠三角各城市,113輛短途中巴客車穿梭於周邊市鎮,每日途經旅客近萬人次,是名符其實的化北乃至兩廣邊區交通、商貿中心。城鎮化建設突飛猛進,平定鎮近年投入資金8600多萬元,修編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和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圩鎮面積拓展到5.8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二堤三橋四路五區”的格局,並實現了4條主街道、26條橫街全部硬底化、綠化、美化、亮化;鎮內建成了粵西鎮級堪稱一流的影劇院。

環境建設

為確保城鎮化建設健康、穩步、快速推進,鎮委、鎮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圩鎮建設管理
平定鎮村委會了解龍捲風災害
平定鎮一是鎮成立了由鎮長任組長、分管城建的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城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切實加強圩鎮建設的管理工作。我們專門成立了東門壠商貿區、竹要圍開發區、山口坡工業區、影劇院、文化廣場、舊街改造新街硬底化建設等6個指揮部,突出抓好以上各項工程的建設穩步推進。
平定鎮二是嚴格按照城鎮規劃的要求,抓好違章建設行為的處理、鎮容圩貌和環境衛生的整治。強制拆除了舊電影院、文化站等已廢棄的建築物及圩中村的舊房舊樓2000 多平方米和市場橫街、沿江路亂搭亂建的臨時建築物、構築物30多處,並進行重新規劃建設。三是制定出台了《平定鎮鎮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暫行辦法》、《平定鎮創建文明衛生鎮區‘十不準’公約》和《平定鎮關於整治街容街貌管理的暫行規定》,由規劃建設辦、派出所、工商所、物業所、房管所、環衛站、居委會按各自職責組織實施,切實治理圩鎮亂擺亂賣、亂停亂放、亂掛亂拉、亂堆亂挖、亂排亂倒等影響鎮容鎮貌及環境衛生的現象,避免了圩鎮建設有局部無整體、街內現代化街邊髒亂差的不相協調的現象,確保了城鎮化建設的有序推進。

科技文化

平定鎮平定鎮
發展思路是反映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環節。陳信同志認識到:確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必須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要求,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立足於對自身實際的定位和準確的把握,充分體現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願望。為此,他風塵僕僕地到平定上任後,不辭勞苦,帶領鎮領導班子深入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走遍了全鎮各條村莊角落,踏遍了全鎮山山水水,走訪了全鎮的機關、學校、廠礦企業,深入了解農業的生產、農民的生活,機關、學校、廠礦的管理情況。在此基礎上,先後召開了多次黨委工作會議,提出並確定了“招商引資辦工業,樹立品牌強農業,狠抓路區興百業,保運轉、保穩定、保紅旗”這個“ 抓三業,促三保”的工作思路。為把這一思路貫穿到具體工作中,他實施了涵蓋工業、農業、第三產業、公路交通、圩鎮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泥房改造等各個領域的十項民心工程、二十個重點建設項目,突出抓好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以“三化”聯運,謀劃“三農”,著力解決平定的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實踐證明,推動三個文明建設,對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和增強平定實力,積蓄經濟發展後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推動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經濟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

領導機構

2009年平定鎮三套領導班子成員分工
祝一斌同志(鎮委書記、鎮人大主席):主持鎮委、鎮人大全面工作;
全任銘同志(鎮委副書記、鎮長):協助書記處理日常工作;主持鎮人民政府全面工作;
王雲龍同志(鎮委副書記):協助書記處理日常工作;分管黨群、信訪、保密、檔案、關工委、客運站工作;
吳天來同志(鎮委委員、副鎮長):分管黨政辦、財政、稅收、金融、保險、工商、物業管理、供銷、糧食、規劃建設、國土資源、鈦礦開發加工,泥磚房改造工作;
陳一輪同志(副鎮長):分管工業企業、招商引資、社會保險、勞動保障、環境保護工作;
莊志雄同志(副鎮長):分管農村、農業、水利、氣象、食品安全、質量技術監督、扶貧、科技、計畫、統計、老區建設、翰堂電站工作;
郭建文同志(副鎮長):分管人口與計畫生育、安全生產工作;
彭春光同志(鎮委委員、紀委書記):分管紀檢、監察、審計、教育、體育、衛生、藥品安全、圩鎮開發、物價工作;
蔡秀容同志(鎮委委員、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婦女、城監、園林環衛工作;
謝國英同志(鎮委委員、武裝部長):分管武裝、民兵、政法、維穩、交通公路、郵政、電信、移動通訊、供電工作,協調農、林場工作;
楊能榮同志(鎮委委員):分管統戰、僑務、林業、化橘紅GAP產業開發、畜牧獸醫、菸草、鹽業、打假工作;
蔡成飛同志(鎮委委員):分管共青團、工會、農村合作醫療工作;
黎運飛同志(鎮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老乾、生豬管理工作;
顏伯亮同志(鎮委委員):分管公安、交警、消防安全工作;
李僑藝同志(鎮委委員):分管宣傳、文化、廣播電視、綜治、信訪、旅遊、農金會債務清償工作。
林成勝同志(鎮委委員):分管民政、殯改、殘聯工作。

旅遊資源

平定鎮內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七烈士為革命勝利英勇就義的革命教育基地——天堂障,是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培育愛國熱情的場所;百年保護老樹——平山古榕,已列為該鎮旅遊開發項目,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實地參觀考察。古樹參天,海拔500多米的山心嶺自然風景區,是度假避暑的好去處。十五公里的化橘紅長廊貫穿10000多畝的化橘紅基地,兩邊橘樹成蔭,橘花飄香,風景宜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