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倭詔

1592至1598年(明神宗萬曆20至26年;朝鮮宣祖25至31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3年)間,由於倭寇入侵朝鮮、覬覦明帝國而引起的東亞區域性戰爭。是役明廷因宗藩關係軍援朝鮮。明神宗平定倭亂後,以此詔告天下,由此奠定了東亞三百年的穩定格局。

詔書全文

萬曆二十七年閏四月丙戌,以平倭詔告天下。

詔曰:

朕纘承洪緒,統理兆人,海澨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惡,普欲包荒。屬者東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隸,敢發難端,竊據商封,役屬諸島。遂興薦食之志,窺我內附之邦,伊歧對馬之間,鯨鯢四起,樂浪玄菟之境,鋒鏑交加,君臣逋亡,人民離散,馳章告急,請兵往援。

朕念朝鮮,世稱恭順,適遭困厄,豈宜坐視,若使弱者不扶,誰其懷德,強者逃罰,誰其畏威。況東方為肩臂之藩,則此賊亦門庭之寇,遏沮定亂,在予一人。於是少命偏師,第加薄伐。平壤一戰,已褫驕魂,而賊負固多端,陽順陰逆,求本伺影,故作乞憐。冊使未還,凶威復扇。朕洞知狡狀,獨斷於心。乃發郡國羽林之材,無吝金錢勇爵之賞,必盡弁服,用澄海波。

仰賴天地鴻庥,宗社陰騭,神降之罰,賊殞其魁,而王師水陸並驅,正奇互用,爰分四路,並協一心,焚其芻糧,薄其巢穴。外援悉斷,內計無之。於是同惡就殲,群酋宵遁,舳艫付於烈火,海水沸騰,戈甲積於高山,氛浸淨掃,雖百年僑居之寇,舉一旦蕩滌靡遺。鴻雁來歸,箕子之提封如故,熊羆振旅,漢家之德威播聞,除所獲首功,封為京觀,仍檻致平正秀等六十一人,棄屍稿街,傳首天下,永垂凶逆之鑑戒,大泄神人之憤心。

於戲,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茲用布告天下,昭示四夷,明予非得已之心,識予不敢赦之意。毋越厥志而乾顯罰,各守分義以享太平。

凡我文武內外大小臣工,尚宜潔自愛民,奉公體國,以消萌釁,以導禎祥。更念彤力殫財,為日已久,嘉與休息,正惟此時,諸因東征加派錢糧,一切盡令所司除豁,務為存撫,勿事煩苛,咨爾多方,宜悉朕意。

戰爭背景

1592至1598年(明神宗萬曆20至26年;朝鮮宣祖25至31年;日本文祿元年至慶長3年)間,由於日本豐臣政權入侵朝鮮、覬覦明帝國而引起的東亞區域性戰爭。是役明廷因宗藩關係軍援朝鮮;明軍大敗侵朝日軍,日本軍事領導人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戰死逾半,狼狽撤回本土告終。 這場為時超過六年,牽動東亞三大國的戰爭,明朝時稱朝鮮之役。朝鮮之役明軍動員規模可觀,與寧夏、播州二役合稱萬曆三大征。

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占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首爾)。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政治腐敗,軍隊望風而潰。李昖逃奔平壤、後又奔義州(今新義州東北)。日軍進占王京後,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庫。又攻入開城、平壤。朝鮮八道淪陷七道。在這種形勢下,明朝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但援軍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擊史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僅以身免。明廷得敗訊後,以宋應昌為經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此後又復開城,扭轉戰局。後又進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館因輕敵中伏,但僅以五千人大勝倭奴3萬餘人。三月,劉綎、陳璘率軍抵朝。明軍扼臨津、寶山等處,並斷日軍糧道,日軍缺糧,不得不放棄王京,退縮至釜山等地,開始與明軍談判。為爭取時間,明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和議。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等無理要求,談判破裂。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動進攻,明神宗朱翊鈞下石星等於獄,以邢玠為薊遼總督,因李如松偷襲蒙古戰死,任命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分道向釜山挺進,陳璘與朝鮮水軍將領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打敗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中朝聯軍乘勢進擊,日軍大敗。但李舜臣和明軍老將鄧子龍也在與日軍的露梁海之戰中犧牲。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主要戰役有碧蹄館戰役,南平血戰,釜山攻防戰,露梁海戰等。

精彩戰役

臨津江之戰

日軍:15萬 總督:宇喜多秀家 其他將領: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

朝鮮軍:20萬 主將:李溢

結果:朝鮮軍失利,20萬大軍幾乎被全殲

朝鮮軍失利的原因:朝鮮已經有幾百年沒有戰爭了,"人皆不知兵",在這次戰役中朝方雖也不乏英勇表現可總體不及剛剛從戰國時代磨礪出來的日軍精銳,失敗再所難免。

平壤大戰

明軍:4萬餘人

主將:李如松

副將:楊元

偏將:吳惟忠,查大受,祖承訓等

日軍:第一軍團2萬餘人(號稱3萬)

軍團長:小西行長

偏副將:大村純忠,遠籐又次郎,如籐安等

結果:明軍大勝,斃傷俘日軍1萬餘人,而明軍傷亡僅僅是不到800人

日軍陣亡將領:後籐加義

明軍勝利的原因:明軍充分發揮了火力優勢,日軍在日本戰國時期基本上沒有見過火炮,他們的火器是以鐵炮(火繩槍)為主,而明軍的火器則不少火炮,日軍將領和士兵缺乏躲避炮彈的經驗,往往是死了一批又上去一批,成了明軍的炮靶。

碧蹄館之戰

明軍:騎兵3千人(後又增加了2千人,一共是5千人)

主將;李如松

副將: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祖承訓,李有異等

日軍:第3軍團和第6軍團和第9軍團共3萬6千餘人

軍團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勝

副將:加籐光泰,久野重勝,小河信章,後籐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幸貞等

結果:日軍失利,傷亡超過8000人,明軍傷亡2500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久野重勝(在亂軍中被祖承訓擊斃),池邊永晟(被祖承訓一刀擊斃),小川成重(死於李有異的刀下),小野成幸(被李如梅擊斃),十時連久(被李如梅擊斃),安東常久(被查大受斬落馬下),安東幸貞(被查大受擊斃)

明軍陣亡將領:李有異(在殺死了小川成重後被日軍士兵用鉤子鉤落馬下,死於幾十名日軍的亂矛下)

明軍勝利的原因:這是一場遭遇戰,雙方都未做準備,明軍在派出3千騎兵只是要搜尋日軍的位置,3千騎兵在消滅了日軍的2千人的先頭部隊後與日軍大部隊遭遇。明軍是勝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發揮了騎兵的巨大的衝擊威力,日本沒有良種馬匹因而在本土戰場少見重騎兵,日軍也缺乏對付集團衝擊騎兵的經驗,並且這幾千明軍很多都是常年和北方遊牧民族作戰的精銳。

王京圍困戰

明軍:3萬餘人(加上朝鮮軍一共接近4萬)

主將:李如松

日軍:12萬餘人

總督:宇喜多秀家

結果:日軍主要糧倉龍山倉庫被明軍敢死隊燒毀,日軍請求議和 日軍傷亡300餘人(大部分為日本忍者兵),明軍和朝鮮軍傷亡50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本多重葵(龍山倉庫指揮官)

朝鮮軍陣亡將領:高彥伯(亂戰中為救明軍將領查大受而被日軍擊斃)

勝利原因:經過碧蹄館之戰,日軍畏明軍如虎,12萬人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不敢出戰,以至於明軍僅僅百人的敢死隊就可以深入日軍腹地燒毀龍山倉庫。

南原保衛戰

明軍3千人,朝鮮軍3千人

主將:楊元

副將:方時輝,鄭文圖等

日軍:日軍第一軍團和第八軍團一共將近5萬5千人

軍團長:小西行長,宇喜多秀家

結果:南原失守,中朝聯軍除了2千人最後突圍出去以外,其餘4千餘人全部陣亡。

日軍損失7000餘人

勝利原因:在此之前明廷誤以為談判成功停戰在即,因而將主力調回,剩餘駐朝明軍的兵力部署過於分散(本身總兵力不及在朝日軍一半),其他地方的明軍無力增援南原。明軍和朝鮮軍在這次戰役中的表現可以用可歌可泣來形容,明軍和朝鮮軍缺乏火炮,在矢石耗盡、糧秣告罄的情況下無一投降,全部戰死,其悍勇使日軍深為震撼。

稷山戰役

明軍:5千人

朝鮮官軍:2千人

朝鮮僧兵:1千人

中朝聯軍總指揮官:解生(明軍將領)

副將:楊登山、塞擺等

日軍:第3軍團1萬4千人

軍團長:黑田長政

副將:伊達政宗,後籐基次,林道利等

結果:中朝聯軍勝利,擊斃日軍6千餘人,聯軍傷亡2千5百餘人

勝利原因:5千明軍大部分是昔日年戚繼光在北方編練的新軍,紀律、訓練、對火器的掌握遠在日軍之上,再者明軍將領解生採取了避開日軍正面而從後面打擊日軍的戰法也令其措手不及。

蔚山大會戰

明軍:3萬6千人

朝鮮軍:近1萬人

中朝聯軍指揮官:楊鎬(明軍將領)

中朝聯軍副指揮官:麻貴(明軍將領)

明軍副將:高策,李芳春,李如梅,盧繼忠,董正誼,王問,許國威等.

朝鮮軍指揮官:柳如龍

日軍:第2軍團,第3軍團,第6軍團,第9軍團,總共6萬4千餘人

軍團長:加籐清正,黑田長政,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勝

副將:淺野長政,淺野幸長,竹森義盛,飯田角,森本儀太夫,九鬼四郎等.

結果:中朝聯軍苦戰失利,明軍傷亡1萬1千餘人,其中陣亡7千餘人,傷4千餘人,朝鮮軍傷亡近4千人,日軍傷亡1萬2千餘人.

明軍陣亡將領:盧繼忠

日軍陣亡將領:竹森義盛,森本儀太夫

戰役過程:起初明軍占據優勢,日軍在野戰能力弱於明軍,在遭到了重大傷亡後日將加籐清正放棄與明軍野戰,而採取了堅守城池的做法,日軍邊打邊撤,撤退到最後一個也是最堅固的陣地:蔚山城,這座山城地勢陡峭,重型火炮無法部署,以致久攻不下,最後連續10幾天下雨,明軍在消耗極大、日援軍到達的情況下被迫撤退,並遭到日軍追擊損失甚多,此後雙方保持對峙。

聯軍失利的原因:由於明軍水師未至,未能切斷日軍從海上對蔚山的支援,同時由於山城依地勢而建易守難攻,重型火炮因地勢陡峭無法部署,日方援軍到達以及指揮楊鎬在撤退時指揮慌亂導致被日軍有可趁之機。

順天郡戰役

明軍:2萬餘人

將領:劉鋌

副將:李應軾,吳宗道,吳廣,王士琦等

日軍:第1軍團 1萬4千人左右

軍團長:小西行長

副將:馬晴信,松浦鎮信,遠籐又次郎,內籐如安,大村喜前,後籐信康

結果:明軍勝利,斃傷日軍7千餘人,明軍傷亡3千5百餘人.

日軍陣亡將領:大村喜前

戰役過程:開始明將劉鋌採取了假和談的方法誘使小西行長出城,後事情敗露。日軍開始想以騎兵衝擊明軍左翼,結果出擊的日軍反被明軍包圍,全軍覆沒。日軍在防守了5天後從海上撤退回國。

明軍勝利的原因:這次戰役其實沒有什麼過多的精彩之處,只是一次普通的攻防作戰而已。倒是日軍在撤退的時候巧妙地躲過了明軍的水軍的攔截倒是值得研究.

戰爭結果

1599年5月(明萬曆二十七年四月),明軍班師回朝,萬曆皇帝升座午門,接受都督邢玠等獻上的日本俘虜六十一人,都“付所司正法”,砍下來的敵人的頭顱傳送天下。同日,萬曆皇帝接受百官朝賀,祭告郊廟,把獻祭祖先的果酒都分賜給了內閣官員們。次月,頒平倭詔詔告天下。

戰爭統計

日期:1592年—1593年,1597年—1598年

地點:朝鮮半島

結果:大明、朝鮮聯軍勝利,日軍撤退

參戰方:中國明朝,朝鮮李朝 ,日本豐臣政權

指揮官

中國:李如松,李如柏,麻貴,劉鋌,邢玠,陳璘,鄧子龍,楊萬金,麻來,周道継,李洞賓,郭安民,王子和,湯文瓉,銭應太,張應元,陳観策

朝鮮:朝鮮宣祖,光海君,李舜臣,權栗,柳成龍,郭再祐,宋象賢,鄭撥,申砬,金時敏,惟政,元均,李億祺,崔湖,柳崇仁,徐禮元,倡義使,金千鎰,黃世得,李宗張,尹興信

日本:豐臣秀吉,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加藤清正,小西行長,藤堂高虎,加藤嘉明,鍋島直茂,細川忠興,石田三成,黑田孝高,黑田長政,福島正則,毛利輝元,宗義智,脅坂安治,九鬼嘉隆,島津義弘,毛利秀元,立花宗茂,吉川廣家,大谷吉繼,太田一吉,來島通總

兵力

中國:第1次(1592–1593)約50,000人,第2次(1597–1598)約75,000人。

朝鮮:34,000人(戰爭開始時)最後:22,600人(包括民兵等)。

日本:第1次(1592–1593)約160,000人,第2次(1597–1598)約140,000人。

傷亡

大明:約10,000人,朝鮮:約300,000人,100萬平民;日本:約50,000人

明朝

根據1569年兵部侍郎譚綸的記載,明朝全國軍隊定額為313萬8300人,而實際上是84萬5000人。推測北邊服役的軍士為50萬人,馬匹10萬匹,這些數據是根據黃仁宇所著《16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中引述大明會典與皇明經世文篇所推估的。而如果到神宗時的軍隊數目不變的話,援助朝鮮的16萬6700餘人的兵力等於是動員了明朝19.72%的兵力,這個數字不可說是不大,尤其是對於一個農業國家而言。就支出的經費方面,對於明朝也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明朝稅收有一個特性是稅率極低,據統計稅率在5.5%~12%之間,所以一般正常情況下,政府稅收是無法支應突髮狀況,而援助朝鮮的支出在實質上是由太倉庫支應的,太倉庫在1592年時有700萬兩,每年流入是約當209萬2000兩,以軍費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萬兩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鮮的支出造成了太倉庫的赤字,再考慮到萬曆三大徵發生的年代幾乎都接近,這也就是為何在神宗過世後,根本上太倉庫是已經完全匱乏的原因,也造成財政的紊亂。

萬曆韓戰奠定了東亞300年的格局,推遲了日本的侵華野心,《明史》稱之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也有人認為兩次支援朝鮮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除了長期的遠征帶給國力日衰的明朝沉重負擔之外,清太祖努爾哈赤也在“抗倭援朝”中仔細的觀察了明軍的作戰方式,使他在日後的對明戰役中占有了優勢。

朝鮮

朝鮮在戰爭里被日軍侵略,使得人民流離失所。在戰後百業蕭條,農產量更大減,使得朝鮮經濟在多年後仍不能恢復。

經此戰爭後,朝鮮受此戰爭影響多方重視火器的發展與訓練,所以在炮手的訓練上甚為卓著,可以參考李光濤先生的《記明季朝鮮之(丁卯虜禍)與(丙子虜禍)》一書,裡面提到為了對明戰爭,清朝曾經徵兵朝鮮,朝鮮所派出的炮手在松山之役重創了清軍。

日本

日本的豐臣家侵朝失敗,使其損兵折將,期間更造成豐臣家內部出現文治派與武功派的內部鬥爭。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於1600年展開關原之戰 ,反德川聯合軍+豐臣文治派(史稱 西軍)VS 德川軍+豐臣武功派(史稱 東軍),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雖然尚年幼,其母淀夫人實際掌權,因此加入了西軍。但此戰之以德川家康的大獲全勝而結束,故使豐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將軍,開創江戶幕府。1615年大坂夏之陣德川家康徹底殲滅豐臣家。

朱翊鈞

人物介紹

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神宗(即萬曆皇帝),漢族,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時方六歲。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前十年,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更張祖制,社會經濟發展較好。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 發動“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後期因和文官集團的矛盾而罷朝近30年。在這一時期內,江南一帶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全國和經濟總量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但是階級矛盾也日益加劇,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建州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原因。1620年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常洛。死後葬於十三陵定陵。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將近48年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神宗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足足是48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至十二月以後為泰昌元年,1621年改元為天啟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曆紀元未滿48年。

人物檔案

生年:嘉靖四十二年八月(1563年9月4日)

卒年: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1620年8月18日)

享年:58歲

屬相:豬

在位:48年(1572年7月19日—1620年8月18日)

諡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廟號:明神宗

陵寢:定陵

父親:明穆宗朱載垕,年號隆慶。

母親:李貴妃,李彩鳳,既是(孝定聖皇后)。

繼位人:明光宗朱常洛

在位內發生的事:萬曆三大征,“國本之爭”,薩爾滸戰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