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第七中學

常德市第七中學

常德市七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邁進新世紀,七中將站在以人為本的高度,向著一流的現代化名校的目標闊步前進。教書育人作為教師的職責,貫穿於教育的全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促成學生人文精神的養成,而學生人文精神養成的外在表現就是學生文明習慣的養成。藝術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之一,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藝術活動生動活潑的形式有利於有效地發展學生的人文意識,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常德市第七中學是一所市直屬完全中學,1922年創辦,是湖南省級示範性高中
常德市第七中學校門常德市第七中學校門
坐落在常德市人民西路317號。校園占地88324.5㎡,建築面積60000㎡,館藏圖書7萬冊,教學與實驗設備設施均屬省級一類標準。學校2007年有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426人,在編教職工258人,其中專任教師205人,高級教師76人,國家、省、市級骨幹教師培養對象17人,市級學科帶頭人5人,碩士6人,在讀碩士20人。

學校沿革

常德市第七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完全中學。從1922年創辦至2004年,經歷了新舊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五遷校址(常德城區經歷司灣、鼎城區滄浪鄉唐家溪、太平鄉的太平山、港二口鄉桅子崗、大西門外現校址),五更其名(縣立女子高級國小、縣立女子初級中學、市立女子初級中學、市女中、市七中)。學校已由創辦之初的女子高小演變為現在這所環境優美、教學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的新型的省級示範性高級中學。

創辦初期

常德縣立女子高級國小是在民主革命浪潮到來之時毅然肩負起民族重任,於1922年誕生。為民族解放而生,為民族振興而長。1922年“女高”校址在常德城區的經歷司灣(現常德市武陵區區委大院內)。每年春、秋兩季各招一班學生,常年保持學生在140人左右。到1940年國小部撤消時為止,共畢業32個班,畢業生約1500人。“女高”一經建立,立即被推入到民主革命的浪潮之中。年輕的共產黨員章致全、周子玉、歐陽曦等首任“女高”教師,他們在學校傳播革命思想,推行剪髮、放足,帶領進步師生參加反日愛國活動。北伐軍興,“女高”師生積極支持革命,宣傳革命、參加革命。1927年5月,許克祥在長沙製造“馬日事變”後,駐常反動部隊在常德包圍所有革命團體,搜捕、槍殺共產黨和進步人士。“女高”三班學生周鳳鳴慘遭逮捕英勇就義。章致全、周子玉等黨員師生死裡逃生,流落異鄉。時任校長的熊述皆先生系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常德縣黨部執行委員(左派),因曾利用其身份掩護地下黨湘西總指揮戴修文同志,也被抄家通緝,經托人打點,幸免於難,但已傾家蕩產。學校後被改名為“常德縣立女子初級中學”,校址未變。“女高”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創立的。當時條件簡陋,環境惡劣,學生不多,學校規模很小。全體“女高”師生克服重重困難,經過千辛萬苦,讓這所學校在風雨中慢慢成長起來。

發展過程

任何新的生命只有經歷了風雨才能成熟,“女中”就是在惡劣的環境下創建,在坎坷中成長起來的。這個新的生命在風雨如磐的抗日時期,沒有被扼殺在搖籃當中,而是茁長成長。
1939年暑假,日寇南犯湘北,常德告急,學校遷至距常德城百里之外的滄浪鄉唐家溪,堅持正常上課。
1940年8月,校長周寶善以學校地處窮鄉僻壤,交通不便為由,遷校於距城30里的太平鄉(今太陽山),國小部至此停辦。學校以明代古剎白鹿寺為校舍,暫借私立國維女校校具使用,艱苦辦校。
1943年3月,日寇由荊江各渡口南犯,常德再次告急,學生紛紛離校,接任校長職務僅一個月的張楠先生,率無家可歸的40餘名學生,為避難轉徙於常德前河滄浪鄉、仙池鄉等地,最後在港二口桅子崗租定鄉紳唐伯雲家宅26間,並新建8間茅屋作為校舍,4月1日即通告回家避難的學生來學校上課。同年11月,常德一度淪陷,校長張楠又率師生400餘人避難於距校30里的楓樹灣,12月,常德光復,學校才又遷回桅子崗。
1939年至1943年,是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期,也是女中開創以來最艱苦的階段。這幾年裡,學校四易其址,師生顛沛流離,但由於陳中一等校長固守嚴謹的辦學宗旨,延請各方熱心教育的飽學之士任教,教學質量始終保持優良,教學秩序保持穩定。不僅如此,女中師生還積極參加抗日救亡的宣傳活動,為喚起民眾投入抗戰,增強民眾勝利信心做出了貢獻。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學校奉命復員。於1946年2月遷回經歷司灣原址,結束了長達6年的輾轉遷徙。
在這風雨如磐的抗戰期間,龍丕欽、陳中一、戴修鷺、張楠等多位校長,延聘陳琴石、劉承健、董作豪、李先治、陳鳳靈、黃伯敏、龍學思、羅世泮、陳大剛、張鍾靈、李子新、劉乃知、王才慧等許多有名望的教師,率全校師生於兵慌馬亂、戰火紛飛的歲月之中,艱苦掙扎,履險圖存,渡過難關,為常德教育事業和女子人才的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在這期間,學校始終維持6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0人左右的規模,共畢業29個班,畢業生約1500人。
女中進步師生為迎接常德解放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常德解放,8月,學校由軍管會接管。學校更名為“常德市女子初級中學”,原校長張楠留任,同時派共產黨員范群任副校長,校址仍在經歷司灣。
解放初期,女中除了留用一些原有教師外,又陸續吸收了一批思想進步、學識豐富的教師來校任教,並於1950年在師生中建立了青年團組織,在黨的領導與教育下,師生政治熱情很高。抗美援朝運動開始,不少師生參加宣傳,捐款購買飛機大炮,有的還報名參加志願軍。1950年和1951年兩次的參乾運動,適齡青年百分之百報名,先後有三十名學生進入軍事幹校學習,不少人走上了保衛祖國的崗位。1951年和1952年冬,先後有20多位教師參加地區組織的土改工作隊到澧縣參加土地改革運動,得到了鍛鍊,受到了教育。這一階段,學校工作有很大變化:在教學內容上,去掉了內容反動的教材,增開了《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等課程,強調各學科教學貫徹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學習運用蘇聯的教育理論;在學生管理上,廢除舊的訓育制度,強調民主管理,師生平等,建立班主任制度,教師堅持用說服教育的方法教育學生,師生關係十分親密。
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教育事業的逐步發展,女中學校規模也逐步擴大。1952年下期女中一次招進5個班,學生由原來300人左右一下增加到500人。為了解決校舍不夠的矛盾,市政府將瑪瑙巷原四維女中校舍撥給女中,名為女中分校。1953年下期又一次招進新生6個班。至1954年7月,學校已有13個班,在校學生達600多人。從1949年7月到1954年7月,歷時5年的常德市立女子初級中學共有11個班,500餘名學生畢業。
1954年,常德專署文教科決定在學校增設高中,並選定大西門外原私立春芳學校校址為新校址。並安排女中面向常德地區(含現在常德市及益陽地區)招收高中女生,學校成為常德地區唯一的女子完全中學,更名為“常德市女子中學”,並舉校遷至大西門外新校址(即現校址)上課,調市委委員丁正同志任校長。
1956年學校建立黨支部,丁正同志為第一任支部書記。1954年至1957年間,女中校舍增加很快。新建磚木結構教學樓3棟(18個教師),學生宿舍4棟(可容納寄宿生700人),實驗室一棟。教學設備、生活設施基本完善。在教學方面:教師鑽研業務的風氣十分濃厚,教學質量高。1957年女中第一屆高中畢業生參加聯考,在當年大專院校招生人數銳減的情況下,升學率仍然在50%以上。1962年下期,常德專署決定將女中改為男女兼收的完全中學,定名為“常德市第七中學”。同年撤消常德市四中高中部,併入第七中學。改為常德市七中後,學校狠抓教學質量,教學質量穩步上升,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在1954—1962年期間,學校保持20—24個班的規模,8年間共有高中19個班,國中37個班畢業,畢業生約2800人。

新的時期

新時期,上級根據幹部“四化”要求,全面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劉金城校長上任以後,向全體師生提出了“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奮發圖強,振興七中”的總體目標,在劉金城校長的帶領下,常德七中開始以嶄新的姿態向前邁進。1994年8月—2003年7月,石振亞擔任校長期間,帶領師生員工一步一個腳印前進。學校規模逐步擴大,到2002年底,學校已有49個教學班,在校生近2000多人,校園面積130餘畝,校園建設發展很快,建有自強樓、芙蓉樓、科教樓、圖書館、雙馨樓、學生公寓等現代化教學中心、科教中心、藝術培訓中心和生活服務中心,校園美化、綠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被評為省園林式單位。
如何將學校辦出特色來,一直是幾代七中人的致力追求。他們認為,特色就是學校的品牌,一所沒有特色的學校是很難叫的響的。於是以石振亞為首的學校領導明確了“按教育方針育人,憑師生素質立校”的辦學原則,“努力培育現代人、文明人、成功人”的育人目標,提出了“德育為首,全面發展,心育深入,藝術見長”的辦學目標,並經過認真的分析和論證,最終把七中的特色定位在“藝術”上,要把七中辦成培養藝體人才的搖籃。
學校先後被授予湖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湖南省文明建設單位、湖南省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重點中學(現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常德市雙文明建設標兵單位、常德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2003年7月,李中英校長上任以來,學校規模不斷擴大。學校占地面積14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60000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27658平方米,辦公用房867平方米,生活用房7100㎡,其他用房1525㎡。體育場館、體育器材、音樂器材、美術器材、理化生實驗儀器均已配備並達國家標準。學校教學設施先進,擁有現代化的電腦房、語音室、校園區域網路。圖書館藏書豐富,藏書約10萬餘冊。學校還裝備了閉路電視系統和校長辦公系統。到2003年底學校已發展到54個教學班,高中42個教學班。教職員工230名,高級教師64人,教師黨員105名。學校學生3031名。“以發展為主題、以教學為中心、以藝術為特色,以創新為重點、以管理為依託”,這是李中英校長的辦學主張。在正確的辦學思路指導下,學校各方面成績斐然。

辦學成就

學校以“特色興校”為發展戰略,堅持“尊重、和諧”教育理念,形成了“敬業、勤奮、求實、自強”的優良校風,取得了突出的辦學成效。學校先後被評為“省文明單位”、“省藝術教育先進學校”、“省依法治校示範校”、“常德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單位”;連續六年評為“常德市目標管理先進單位”;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年度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學校黨組織被評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常德市基層黨建示範點”,學校還是“省園林式單位”、“省綠色學校”、“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到2007年底學校培養了45000多名合格的高、國中畢業生,他們中的一部分已成為高科技人才和著名藝術人才,如新加坡發展銀行亞洲融資有限公司董事胡貴平、北大方正計算機網路技術顧問胡衛翔、北大博士後流動站博士鐵鋒、中科院博士,現哈佛大學博士後戴勇、著名影視歌星瞿穎、著名青年歌手陳思思等,“快樂男聲”王櫟鑫也是常德市第七中的學生。
2001年至2007年底,每年聯考本科上線率都在25%以上。學校藝術教育更具特色,截至到2007年約600名學生被藝術本科院校錄取,其中150多名學生分別被清華美院、中央美院、中國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等知名高校錄取。

歷屆校長

張楠(1949.7—1950.1)
范群(1950.2—1951.7)
徐順之(1951.8—1954.7)
丁正(1954.8—1958.7)
劉伯崇(1958.8—1963.7)
周伯昆(1963.7—1969.2)
青志發(1969.3—1972.2)
戴梅魁(1972.2—1978.7)
翦萬民(1978.8—1981.8)
陳夢良(1981.9—1984.5)
劉金城(1984.5—1991.7)
石振亞(1991.7—1993.7)
劉欽美(1993.8—1994.7)
石振亞(1994.8—2003.7)
李中英(2003.7—2006.7)
劉國軍(2006.8—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