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府中學堂

常州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使省常中獲得了嶄新的生命。 名師言傳身教,常州府中學堂英才輩出,俊采星馳。 100年來,省常中可謂人才輩出,群星閃耀。

上篇 疾風勁草 時代先鋒
1907年11月15日,常州教育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距常州府武進縣學百米之地,玉梅橋畔,古運河邊,一群開風氣之先的人物和一所孕育著希望的新式學堂——常州府中學堂聯袂出場。首任校長屠元博,時年28歲,風華正茂。他博學多才,目光遠大。作為追隨孫中山的同盟會會員,他胸懷革命理想,為振興中華,為開拓常州的現代教育事業,為辦好常州府中學堂,他主持創製規模、編訂管理細則、延聘教師、編排課程、考選學生,一應事務,殫精竭慮,一系列開創之舉,使常州府中學堂迅速成為國內一流的中學堂。
省常中在創辦之初就肩負起時代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神聖使命。
屠元博目睹社會動盪,民生凋敝,思忖振興教育,救亡圖存。他以社會現實為教材,向學生介紹孫中山、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等人的進步思想,一些教師受其影響,和他一起積極參與常武地區辛亥革命活動。屠元博辦學嚴謹,校規整肅。他嚴格要求學生,又尊重學生意見。他延聘名師擔綱執教,給學生的成長成才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使學校聲名遠播。
繼任校長童伯章制訂的校訓“存誠、能賤”影響了一代代學生的心志。“存誠”,意在為人真誠;“能賤”意在做事踏實。多年以後,22屆校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為母校80周年校慶題詞時,依然寫下“存誠、能賤”四個大字,可見校訓之深入人心。在動盪的時局中,師生們愛國熱情不減,革命志向不滅,堅持辦學,積極投身“五四”運動、“五卅”風暴等,用熱血和鐵骨迎接新時代的曙光。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抗日救亡運動中,省常中師生積極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正確主張,義無反顧投身抗日救亡。在一二.九運動的影響下,江蘇省立常州中學的一些學生開始閱讀進步書刊,參加秘密進步團體。其中有一批學生奔赴槍林彈雨的抗日前線,實踐著“求學報國”的志向。學生惲逸安駕機抗擊日寇,為國捐驅,臨戰登機前寫下一封家書:“此次戰爭,是我們民族生死之所系,歷史絕續之所關,吾人唯有激發忠勇,共同奮鬥,與倭拼戰到底,直到我們獲得最後勝利為止!我們每個人都預備著我們的飛機與敵人同歸於盡!”
常州的解放,新中國的成立,使省常中獲得了嶄新的生命。常州市第一面五星紅旗在省常中校園冉冉升起。在黨的領導下,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著名教育家、校長史紹熙帶領師生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強調學用結合,不斷探索教育規律,指導教學實踐,取得了卓越成績。史紹熙教育思想被譽為“活的教育學”,受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被陸定一副總理譽為“中教專家”。
中篇 名師仰止 才俊輩出
杏壇芬芳,學林風雅。在省常中的百畝校園裡,留下了大批學養深厚、品性高潔的前輩名師的身影,以及膾炙人口的佳話,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傳之久遠。省常中不僅是一所中等教育學校,更是一道底蘊醇厚的人文勝景。
國學大師呂思勉,有“史學巨子”之稱。1907年至1909年任歷史、地理教員。他講課時習慣在講台邊來往踱步,口中鴻議新論,娓娓不斷。他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尤為愛護。一次地理考試,共四道題,每題25分。學生錢穆偏愛第三題有關吉林省長白山地勢軍情,於是先答該題,下筆不能休,時間已到,不得不交卷。呂思勉不僅批了75分,還在考卷後寫了長達數頁的批語,以示褒獎。
清末舉人、國文教員童斐,學識淵博,擅長書法,國文造詣甚深,尤精通音樂,任學校遊藝部崑曲班導師。他平時莊嚴持重,講課善詼諧,多滑稽,又兼動作。講到《史記》“荊軻刺秦王”一課時,童斐挾一地圖上台,逐頁翻過,最後赫然果見一刀,取過擲之,直插課堂對面牆上。此情此景,學生們終生難忘。
世紀初開,風氣閉塞。省常中延師可謂“新奇”。外國語、外國史地、數理化等課程均採用英文原版教科書,許多教師均在西方留過學。還曾引進外籍教師,日本友人村上易直教博物課,伊勢田雄教器械操及柔術。就連臨時代數學課的老師徐點撰先生,也是曾著書立說、風格特具、頗負盛名的數學家。體操課教師劉伯能是同盟會成員,他在操場上呼立正,即曰:“須白刃交於前,泰山崩於後,亦凜然不動,始得為立正!”遇烈日或陣雨,即曰:“汝輩非糖人,何怕日?非紙人,何怕風?非泥人,何怕雨?怕這怕那,何時能立?”著名校友錢穆深有體會地說:“此乃人生立身大訓也。”
經歷了抗戰烽火洗禮後,省常中艱難復校,並組成了一個名師薈萃的優秀群體:張式之著有《高中化學》一書;金品有《金品幾何》等多部專著;楊孟把英漢模範辭典倒背如流,學生問字,他只說第幾頁。講地理課背向黑板,教鞭往後一指,必恰到好處地指正黑板上地圖有關位置,令人驚嘆不已。史紹熙講物理精闢透徹,邏輯推理強。學生章公亮說:“我一生愛好物理,直到當選為國際地磁和高空物理協會中國委員會主席,是與史紹熙老師在省常中講授《特夫物理學》的陶冶分不開的。”吳錦庭將高中三冊英文從頭背到完。他講課輕鬆流暢,邊講邊表演,使同學們上課的興趣提到極高。國文教師吳樵長博學多才,治學嚴謹,古文功底深厚,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都有造詣,曾被借調到《漢語大辭典》編寫組,創辦過常州第一張報紙——《公言報》。
改革開放以來,省常中不斷湧現出一批批思想好、業務精、事業心強的名教師,包括大批特級教師和省、市中等教育學科帶頭人。幾十位老師榮獲全國、省、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省、市勞動模範,全國優秀班主任等光榮稱號,大批老師在各級各類教育教學比賽中頻頻獲獎,為續寫學校的光榮歷史作出了卓越貢獻。
名師言傳身教,常州府中學堂英才輩出,俊采星馳。
“常州三傑”中的瞿秋白、張太雷,是母校永遠的驕傲。瞿秋白,1910年入學,讀書勤奮,博覽群書,文史哲尤其愛好,對作詩填詞亦有興趣,曾積下二三百首詩作,一度曾學崑曲、習音律、善吹洞簫。
當時,正值辛亥革命前夜,瞿秋白十分關心國事,課後經常閱讀報刊、新書,探求新知。在學校附近的紅梅閣,他與同學一起暢談古今,議論國事。張太雷,1911年7月考入常州府中學堂。他胸懷大志,取字“長鋏”,以戰國時代的馮諼自況。他學習成績優秀,喜愛數學、英文,英文成績尤其突出。和秋白一樣,張太雷在校期間也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經常閱讀宣傳新思想的書報刊物,探求真理。武昌起義勝利後,兩人都興奮不已,一起帶頭剪掉辮子,並上街進行革命宣傳。青年時代在省常中的學習經歷,為他倆日後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錢穆之兄、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之父錢摯,也是“常中驕子”。當屠元博得知成績優異的錢摯家中貧寒,欲早謀職業,立即安排錢摯當學校理化室助理員,說:“你不必花許多精力,即可在經濟上有所接濟。”錢摯畢業前夕,屠元博介紹他在常州城內一高級國小任教。錢摯知道後,婉言辭謝,說他不願遠離母親在外任職,準備回鄉創建國小,以承先父致力鄉里宗族之遺志。屠元博聽後讚許有加。屠元博校長對錢摯的關懷和栽培,可見一斑。
100年來,省常中可謂人才輩出,群星閃耀。國學大師錢穆深研國史,揭示中國社會演變與發展的規律;文學大師劉半農革新舊語舊學,樹立白話詩歌新風;音樂大師劉天華創造性地發展民族音樂,存留絕響,百年迴蕩;語言大師呂叔湘傾心漢語語法建設,構建起語文教育的宏偉大廈;史學大師呂思勉採用新法整理國故,為後人對通史和專史的學習研究留下寶貴財富;“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提出“漢語拼音三原則”,奠定中國文字改革之基石,讓漢字在信息化時代屹立世界文字之林……
20多位兩院院士和國際院士從這裡走出,省部級領導、解放軍高級將領,教授、專家、學者更是不勝枚舉:胡平,原福建省省長、商業部部長;章公亮,原國際地磁和高空物理協會中國委員會主席;儲傳亨,原國家建設部副部長……特別是48屆,僅三個班,竟出了四位院士:王之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侯雲德,中國工程院院士,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薛鳴球,著名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叔蓮,著名經濟學家,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除了精英人才,省常中更為各條戰線培養了無數基礎型人才,他們活躍在社會、經濟、文化的各個階層,雖名不見經傳,卻構成了社會發展的基礎力量。
省中百年,是傳統與文化的積澱與回味,更是又一輪開拓與創新的里程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