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

1990年初開始,我國開始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創新園區建設工程:組織重點科技研發及產業化項目100項。 ――創新企業壯大工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0家,高新技術產品150隻;100家創新領航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200億元。

建設背景

1990年初開始,我國開始建設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截止到2011年3月,我國國家高新區數量已達83家,國家高新區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體現了中國特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道路。
高新區的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長點,匯聚了各類創新要素,加速了科技成果轉化,豐富和完善了國家創新體系。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出口創匯結構的最佳化,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培育科技企業的主要基地;為高層次人才的集聚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為深化經濟和科技體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經驗。
高新區的建設和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但是其發展的背後也存在一些主要問題:形成了過於追求規模和速度的發展導向、導致園區創新引領發展的內在動力不足;過多依靠土地消耗和區域優惠政策的外延發展模式,體制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滯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引領和示範作用有逐漸淡化趨勢,已明顯制約著國家高新區的可持續發展,不符合今後國家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導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提出了推進高新區“二次創業”的核心工作――推進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
國家高新區發展的根據與存在的價值是率先創新、持續創新,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其本質就是要促進高新區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以創新驅動發展、引領發展。2007年8月,科技部宣布啟動“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工作。2008年5月,科技部發布了《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指南》。在常州市委、市政府積極支持下,經過前期調研和籌備,我市在發展定位、規劃布局、戰略目標等方面已經具備了啟動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基本條件,於2009年8月經省科技廳向科技部轉報申請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2010年1月29日,《常州高新區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方案》通過了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組織專家的論證。2010年5月科技部批覆同意常州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的建設方案。

建設思路

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一城兩區、一核八園”的總體模式。一城二區:就是“模式創新”:常州國家高新區、武進區、常州科教城三位一體,有效聯動,橫向輻射,促進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和發展。一核八園。“一核”:常州科教城。發揮科技之核作用。“八園”:常州國家高新區“創意、生物醫藥、光伏、新能源車輛”四個專題產業園區。武進高新區“風力發電、半導體照明、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功能新材料”四個專題產業園區。
力求通過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使園區成為三螺旋創新合作的示範區,先進裝備和新能源裝備產業創新系統的樞紐區,面向全球引領常州未來發展的創新經濟體。

創意產業園

重點發展嵌入式軟體與服務外包、動漫等創意產業,打造嵌入式軟體開發基地、國際外包服務中心和江南動畫名城;

生物醫藥產業園

重點發展生物技術新藥及試劑、先進醫療設備及醫用材料、工業生物產品等,推動生物產業集群化發展;

光伏產業園

天合光能等為龍頭,形成垂直一體化產業鏈,建設中國光伏產業之都;

新能源車輛產業園

重點發展整車及電池、電控、電機等核心部件,帶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化發展;

風電產業園

重點發展整機及核心零部件,形成兆瓦級風機產業鏈;

半導體照明產業園

以光寶、晶元等為龍頭,形成晶片、封裝、照明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全球LED產業重要生產基地;

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產業園

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

功能新材料產業園

重點發展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先進複合材料等。

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15年,“一核八園”銷售收入2800億元,形成1-2個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新興產業集群,確保建成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其中:八大產業園區營業收入2750億元(創意專題園300億元,生物醫藥專題園300億元,光伏專題園800億元,新能源車輛專題園300億元,風力發電專題園120億元,半導體照明專題園200億元,機器人及智慧型裝備專題園450億元,功能新材料專題園280億元),常州科教城50億元。

2、具體12項指標

(1)每萬名從業人員中理工科本科及以上學歷人數高於2500名;
(2)園區內企業研發總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5%以上;
(3)園區財政的科技撥款占園區全部財政支出比例高於6%;
(4)每萬名從業人員擁有的當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數高於20件;
(5)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率高於35%;
(6)形成一個以上國內領先的優勢產業集群,其中有1家以上年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或有2家以上超過50億元的企業;
(7)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園區內企業總數比例高於50%,高新技術企業營業總收入占園區營業總收入的比例高於60%;
(8)高技術服務業銷售收入占園區營業總收入的比例高於30%;
(9)註冊資本500萬元以下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數占當年新註冊企業數比例高於60%;
(10)各類上市企業數量累計達到50家以上;
(11)園區淨利潤占營業總收入比例高於8%;
(12)園區萬元增加值能耗低於0.25噸標準煤。

建設政策

2010年7月4日,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下發《關於支持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的政策意見(2011-2015年)》常發〔2010〕30號檔案。
三個方面:
鼓勵企業創新提升。鼓勵企業建設研發平台;鼓勵爭創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上台階;鼓勵企業創造智慧財產權;支持企業承擔省級以上項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促進產業資源集聚。支持科教城加快發展;支持重大產業項目引進;支持重點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重點創業平台建設;支持創新創業人才引進;鼓勵骨幹企業引進高層次人才;支持重大自主創新產品示範工程。
支持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鼓勵發展高端服務業; 支持建設投融資服務體系;支持銀行開展科技金融業務。
從2011年起,市級財政將連續5年每年安排總額3億元的專項資金,高新區和武進區每年各安排3億元,重點支撐“一核八園”內企業創新提升、產業資源集聚和高端服務業發展。

主要措施

(1)全市層面
建立組織機構。成立了常州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下設南區工作組、北區工作組、科教城工作組以及常州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服務中心,有力地推進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工作。
加強政策配置。市委、市政府下發了一系列檔案支持創新園區建設,市委、市政府重點出台了19項政策辦法,對園區平台建設、重大項目、人才引進、科技創新、企業躍升、產品推廣、創投擔保等諸多方面,給予傾力扶持。常州高新區、武進區制訂和完善了與之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推進“一核八園”發展。
創新工作機制。市委、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視察、現場辦公、理清思路、解決問題。“一核八園”及有關部門都制定了工作方案,深入研究解決創新型科技園區發展在資金、用地、人才、組織實施等方面遇到的難題。
加強監測。積極開展監測與分析工作,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加強理論與實踐研究,為城市創新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政策支持。
(2)科技局工作層面:
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六大工程,全面推進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
――創新園區建設工程:組織重點科技研發及產業化項目100項。
――創新企業壯大工程: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0家,高新技術產品150隻;100家創新領航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200億元。
――創新平台提升工程:新增企業創新平台60家。市級以上科技公共服務平台10家,省級外資研發機構12家;孵化器面積累計達到33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3300家。
――創新人才引領工程:重點實施100項創新人才科技項目。
――產學研合作深化工程:組織重大產學研對接活動10次,產學研專題活動50場,新增產學研合作項目250項。
――創新環境支撐工程: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12000件和400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100件;爭取上級經費超過2億元。

建設展望

到“十二五”期末:
――園區企業總營業收入將達280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39億元,占全市的2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增加值788.1億元,增加值率高於35.2%;
――園區內企業研發總投入141.9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5.1%以上;
――每萬名從業人員中理工科本科以上學歷人數2723名,並擁有當年新增授權發明專利數432件;
――園區內高新技術企業387家,占園區企業總數的50.3%,形成7個國內領先的優勢產業集群;
――5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100億元,12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
――各類上市企業數51家以上。
常州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建設順利完成之後,常州國家高新區“面向全球引領常州未來發展的創新經濟體”位勢將得到強化,並成為新興產業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基地,常州現代化、創新型科技新城的目標也將初步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