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德國詩人、哲學家]

席勒[德國詩人、哲學家]

席勒的全名為:約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馮·席勒(原名為: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生卒年份為:1759年11月10日-1805年5月9日。這位偉大的德國作家通常被人們稱為:弗里德里希·席勒。席勒是一位德國18世紀非常著名的詩人、哲學家、歷史學家、思想家和劇作家,同時他也是德國著名的啟蒙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席勒被稱為是德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他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一位偉大作家。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席勒席勒

席勒出生於德國符騰堡的小城馬爾赫爾的貧窮市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軍醫,母親是麵包師的女兒。席勒童年時代就對詩歌戲劇有濃厚的興趣。

1768年入拉丁語學校學習。

1773年被公爵強制選入他所創辦的軍事學校,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詩人舒巴特曾稱這座軍事學校是“奴隸養成所”。

在軍事學校上學期間,席勒結識了心理學教師阿爾貝,並在他的影響下接觸到了莎士比亞盧梭歌德等人的作品,這促使席勒堅定的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從1776年開始,席勒就在雜誌上發表一些抒情詩。而且,在軍校讀書期間,席勒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反專制思想。

1777年,席勒開始創作劇本《強盜》,1781年完成,次年1月在曼海姆上演,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從1782年至1787年,席勒相繼完成了悲劇《陰謀與愛情》(1784年)、《歡樂頌》(1785年)詩劇《唐·卡洛斯》(1787年)等。

與歌德合作

1787年,席勒前往魏瑪;次年,在歌德的舉薦下任耶拿大學歷史教授。

從1787年到1796年,席勒幾乎沒有進行文學創作,而是專事歷史和美學的研究,並沉醉於康德哲學之中。法國大革命時期,席勒發表美學論著《論人類的審美教育書簡》(1795年),曲折的表達了席勒對暴風驟雨般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牴觸情緒。

1794年,席勒與歌德結交,並很快成為好友。在歌德的鼓勵下,席勒於1796年重新恢復文學創作,進入了一生之中第二個旺盛的創作期,直至去世。

除戲劇創作外,這一時期席勒還和歌德合作創作了很多詩歌,並創辦文學雜誌和魏瑪歌劇院

1796年,兩人共寫了上千首詩歌,而歌德的名作《威廉·邁斯特》和《浮士德》第一部也是在這一時期成形的。

席勒這一時期的創作是古典主義風格的,早年的浪漫激情已經幾近消失。席勒和歌德合作的這段時間被稱為德國文學史上的“古典主義”時代。

1805年5月9日,席勒不幸逝世,歌德為此痛苦萬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後,根據他的遺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遺體旁。

代表作品

戲劇

席勒作品《陰謀與愛情》席勒作品《陰謀與愛情》

《強盜》(1781年)
《陰謀與愛情》(1784年)
《唐·卡洛斯》(1787年)
《華倫斯坦三部曲》(1800年)
奧爾良的姑娘》(1801年)
《瑪麗亞·斯圖亞特》(1801年)
《墨西拿的新娘》(1803年)
《威廉·退爾》(1804年)
《德梅特里烏斯》(未完成)

詩歌

《歡樂頌》,(1785年)
《藝術家》
《鈴聲》
哥倫布
《希望》
《全副武裝的神馬》
《手套》

史學

《尼德蘭的反叛》
《三十年戰爭史》
《蠻族入侵、十字軍東征和中世紀》

散文

《審美教育書簡》

譯作

歐里庇得斯,《伊菲格尼亞在奧利斯》
威廉·莎士比亞,《麥克白》

人物評價

席勒是德國古典文學中僅次於歌德的第二座豐碑。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歷史劇《瓦倫斯但》。這部戲劇實際上就是三十年戰爭中德意志民族悲劇的重演,席勒的功績在於他把這場民族的悲劇搬上了藝術的舞台。
1805年5月,席勒不幸逝世,歌德為此痛苦萬分:“我失去了席勒,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歌德死後,根據他的遺言,被安葬在席勒的遺體旁。
“德國的莎士比亞”
2005年5月9日是德國文學巨匠席勒逝世200周年。席勒(1759—1805),出身醫學家庭,是和歌德齊名的德國啟蒙文學家。他被敬為“偉大的天才般的詩人”,“真善美”巨人,“德國的莎士比亞”。在他自己眼中,他則是“不臣服於任何王侯的世界公民”。
《歡樂頌》(AndieFreude)是席勒1785年夏天在萊比錫寫的,那時他創作的戲劇《強盜》和《陰謀與愛情》獲得巨大成功。恩格斯稱《強盜》是“歌頌一個向全社會公開宣戰的豪俠的青年”,《陰謀與愛情》則是“德國第一個具有政治傾向的戲劇”。然而,當時的席勒受到歐根公爵的迫害出逃在外,身無分文,負債累累,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在席勒走投無路的時候,萊比錫4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仰慕席勒的才華,寫信邀請他到萊比錫去,路費由他們承擔。席勒接到信後立即從曼海姆出發,不顧旅途困頓和身體虛弱,走了8天來到萊比錫,受到4位陌生朋友的熱情歡迎和無微不至的招待。《歡樂頌》就是在席勒感受了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暖後,以萬分感激的心情寫出來的。
歌頌人間歡樂,宣揚博愛理想
這首詩採用了當時流行的頌歌體。這種題材源自古希臘詩人品達,很早就被運用於德國詩人的創作中,一直到19世紀著名的頌歌詩人賀德林。德國啟
蒙運動時期最有名的頌歌體詩人是克洛普施篤克。此人一改啟蒙運動詩歌乾癟說教的風格,寫的頌歌熱情洋溢,神聖崇高,深受當時青年人的喜愛。歌頌歡樂這個題材的詩,在席勒以前也有人寫過。德國的阿那克里翁詩派(也稱作洛克克)的哈格唐就寫過同名詩《歡樂頌》。但這兩首《歡樂頌》不一樣:哈格唐歌頌的是現世的快樂,席勒歌頌的則是從人間高尚的感情升華成一種與神為伍的歡樂。席勒《歡樂頌》的詩風受克洛普施篤克的影響,具有莊嚴崇高的韻律,而哈格唐的《歡樂頌》雖也帶著嚴肅的調子歌唱歡樂,但是詩中帶有諷刺和針砭
席勒在他的《歡樂頌》中歌頌的歡樂,先是歌頌他受友誼感動後產生的具體歡樂,後來他把這種具體的歡樂人格化,使歡樂擁有了普遍性,進而引申出他對自由、平等、博愛理想的追求,特別是對博愛的歌頌。“你溫柔的翅膀飛到哪裡,哪裡的人們都結成兄弟。”
席勒在他的《歡樂頌》里還反映了康德“星雲說”的自然觀和當時盛行的“泛神論”宗教觀。這些當時堪稱先進的思想在這首長詩中可以讀到。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終曲樂章中,男高音領唱的原文歌詞中是:“像那恆星飛奔在那瑰麗的太空”,這透露出康德“星雲說”的宇宙觀,遺憾的是我國演唱的歌詞是“……好像那太陽/運行在那壯麗的天空上”。

1959年,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中國首演,《歡樂頌》由此廣為人知。貝多芬創作第九交響曲衝破過去的傳統,在第四樂章引進了人聲。他在這個作為終曲的樂章中採用席勒《歡樂頌》里的部分詩節作歌詞,譜寫了齊唱、合唱、四重唱和男高音獨唱(領唱)。這些聲樂曲和管弦樂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莊嚴崇高、雄偉瑰麗的交響樂章。1786年,《歡樂頌》在席勒自編的雜誌《塔莉亞》上首次發表,感動了許多德國人。貝多芬當時l6歲,是否讀過此詩,尚不得而知。但有文獻表明,青年貝多芬在波恩時代曾聲稱要把《歡樂頌》全部詩節配上樂曲。但是,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終曲的合唱樂章中僅僅採用席勒《歡樂頌》中的部分詩節。從詩的總體看,貝多芬挑選得十分精當。
雖然只有6段,但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概括全詩內涵的作用。但從樂章使用詩節的數量看,不到《歡樂頌》全詩的1/3。所以要通過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終曲的歌詞來了解詩人席勒和他的《歡樂頌》遠遠不夠。
再有,對中國讀者來說,對《歡樂頌》的了解是通過中文翻譯得到的。但譯文與原文存在著差距,通過中文譯文來理解《歡樂頌》會大打折扣。我國演出第九交響曲終曲的合唱部分通常用的是歌曲翻譯家鄧易映的中文譯文。應該說,與原詩相比,這位翻譯家的譯文做到了精神上相符。譯文基本表達了原詩歌頌歡樂的本意和宣揚人類博愛理想的用意。中文譯文流暢自然,這是因為譯者將德文翻譯成中文時,儘量照顧到譯文符合中文韻律所系的四聲,努力做到使譯文的抑揚頓挫與所配旋律的起伏相一致。問題是,譯者著力照顧到譯文的可唱性,犧牲了原詩生動具體的形象性、含義深刻的哲理和比興。特別是席勒寫此詩時那股奔放不羈的勁頭,在譯文已經難覓蹤跡。比如,原文是:“億萬生民,互相擁抱吧!/把這一吻送給全世界!”鄧譯成:“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大家相親又相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