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範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

師範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屬於教育機構,該學校的類型是中學。是教育部直屬北京師範大學的第一附中。

基本信息

本部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簡稱北京師大附中
珠海分校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簡稱北師大(珠海)附中

【成立時間】

本部
1901年
珠海分校
2007年

【學校性質/歷史地位】

本部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是教育部直屬北京師範大學的第一附中,北京首批市級重點中學、北京市首批示範性高中校。北京師大附中始建於1901年,它的前身是五城學堂,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公立中學,是我國最著名的中學之一,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珠海分校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附屬高級中學是教育部直屬高中,為公立中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珠海分校,直屬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市教育局直屬的公辦全日制、寄宿制普通高級中學。

【學校地址】

本部
師大附中位於北京市中心區-宣武區和平門南新華街,毗鄰天安門廣場和琉璃廠文化區,交通十分便利。
珠海分校
師大附中位於珠海市唐家灣,毗鄰唐家鎮,交通非常便利。

【學校概況】

本部
目前,學校占地面積43877平方米,分東西兩個校區,總建築面積48078平方米;學校現有建築為:教學樓、綜合實驗樓、學生宿舍樓(以做它用)、研修樓、百年附中會堂、運動場等。學校現有高中54個教學班,國中2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267人;外國留學生60人。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276人,其中教師227人;在職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的86人,具有中級職稱的81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14人,市區級骨幹教師48人;教師中碩士研究生49人,研究生班結業68人。在職和離退休特級教師11人,目前8人任課或指導青年教師。
師大附中始終站在我國教育改革的前列,在學制、課程、教材研究和實驗等方面不斷探索,積累了厚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和實踐基礎。師大附中對教師的要求高,名師多,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學校開辦了培養拔尖人才的理科實驗班、外語實驗班,授課均由各科一流教師擔任。外語教學突出是師大附中的一個特色。學校有步驟地發展學生特長,注重提高學生的能力,積極參加各項競賽,並取得優異成績;選擇教師要求高,教師基本來自名牌大學,有深厚的功底。目前達到研究生水平的教師近百人,20多位教師從國外學習、工作歸來。
師大附中教師的特點:師德高尚、學識淵博、理念先進、治學嚴謹、教書育人。
師大附中教學的特點:起點高,方法活,要求嚴,學生能力強,負擔不太重。
珠海分校
北師大珠海附中按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標準建設,是我市今年的重點建設項目,副市長鄧群芳今天專程看望了學校教育工作者,並為北師大珠海附中揭幕。
一期工程占地7萬多平方米的北師大珠海附中,由市政府全額出資1.35億元,並委託北京師範大學進行管理,目前已吸收了全國各地的教師100多名。珠海市教育局直屬的公辦全日制、寄宿制普通高級中學。
師大珠海附中一期校園啟用之後,540多名06級學生將由原先借用的市三中高中部校舍遷入新校址,再加上今年秋季招收的870名新生,目前全校學生總數達1400多人,校園二期工程結束後,學校總面積將達到11萬平方米,辦學規模為60個教學班、3000名在校生。
師大附中教師的特點:師德高尚、學識淵博、理念先進、治學嚴謹、教書育人。
師大附中教學的特點:起點高,方法活,要求嚴,學生能力強,負擔不太重。
吳忠魁說:“北師大(珠海)附屬高中本身就具有實驗性,北師大將運用自己在教育學、心理學和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我們有決心,而且我們已經制訂了計畫,充分藉助北師大已有的教育資源,在珠海,在這所高中,進行一種新的體制上、教學上的創新,交給珠海人民一所優質的、高水平的、有示範性的、實驗性的名校。”

【著名校友】

建校一百零五年來,北京師大附中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歷屆校友中,著名專家學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數百人,僅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就有30多位。著名革命家趙世炎、科學家錢學森就是師大附中數萬學子的傑出代表。建國以來,師大附中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曾為師大附中題詞,胡錦濤同志多次接見師大附中師生。
每年國際國內眾多來賓來校參觀,對師大附中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工作作風、鮮明的辦學特色,以及優秀歷史傳統與現代化的有機結合,留下深刻的印象並給予高度的讚揚。在北京市首批示範校評定中,北京師大附中名列前茅。

師大附中的辦學目標

:國內一流,國際先進。

【師大附中的辦學思想】

:五育並舉、全面發展。

【師大附中的培養目標】

:培養科學素質、人文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棟樑之材。高中畢業時有能力和自信心面對高考,並考取理想的大學。

【師大附中的校訓】

:誠、愛、勤、勇

【北京師大附中大事記】

1901年 11月2日(清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五城學堂成立,陳璧為首任總督辦。
欽定成立五城學堂
開學儀注及日期
招生及招生複試告示
1902年 順天府尹堂和五城察院籌撥2800兩銀,為學堂購置圖書。更名為五城中學堂。
籌購書銀款咨呈
1904年 學堂議定新章,加強對學生的全面考核,即勤學分、漢文洋文分、體操分三門各立一冊。
1912年 奉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令,五城中學堂改名為“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中學校”。韓振華任主任。
五城中學堂改為高師附中
我的中等教育見解——林礪儒就任北京高師附中主任之演說
北京高等師範附屬中學校概況
1917年 首創課間操制度。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5分鐘間體操
1919年 五四愛國運動中,學生趙世炎領導同學參加示威遊行,火燒趙家樓,並主持成立“學生自治會”。
師大附中學生參加1919年“五·四”運動
李大釗、陳獨秀到校演講。
1920年 程伯廬主任親自編寫校歌歌詞,音樂教師馮亞雄譜曲,是為“老校歌”。
由程伯廬主任編訂的師大附中校歌
制定校訓:誠、愛、勤、勇。
師大附中校訓
1921年 增設女子部,是為全國中學男女同校之始。
1922年 林礪儒主任進行學制改革,採用三三制,制定三三制學則40條,自定大綱,自編教材。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三三制學則
本校編制三三制學則課程之經過大略
1923年 正式施行三三制
進步女作家石評梅任教於附中,擔任女子部主任,兼教國文和體育。向學校圖書館捐贈大量圖書。領導附中女子排球隊獲華北運動會亞軍。
回憶我的好老師石評梅
成立由學生代表參加的評議大會,商討學校重大事務,制定校規。
校友會成立。制定校友會章程。
校友會成立
校名改為“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1924年 1月17日,魯迅先生來校作《未有天才之前》的著名演說。
未有天才之前
1928年 招收“特別班”兩個班。入學分數略低、學費略高,以此項收入解決學校經費不足、教職員欠薪、生活困難等問題。
1930年 張少元(鴻來)代理主任,捐出自己一年薪俸2400元,建築物理實驗室一座,名為“代成齋”。
張少元(鴻來)照片
1931年 男附中與女附中合校。重定學校組織管理條例、辦學方針。
教育部關於師大附中南北兩校合併的指令
北平師範大學致附中南校函
1933年 二十九軍總指揮秦德純來校演講,介紹喜峰口抗戰。全校學生掀起“捐鋼盔”運動。
1935年 抗日救亡高潮中,附中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組織“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民先),隊員72人。附中學生參加“一二一六”示威遊行,遭到軍警血腥鎮壓。
“一二·九”運動中的師大附中遊行隊伍
當年參加運動的老校友返校紀念“一二·九”運動60周年
1937年 七七事變後,部分師生隨師範大學內遷西安,改稱“西北臨時大學高中部”。翌年,遷至陝南古路壩,改稱“西北聯大附中”。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抗戰時期陝西城固分校概況(1937~1946)
1938年 北京的附中劃歸國立北京師範學院,名為“國立北京師範學院附屬中學”。
中共附中地下支部成立,楊伯箴為負責人。
1939年 “西北聯大附中”更名為“西北師院附中”,後遷至城固東關。
1945年 抗日戰爭勝利,城固師大附中部分師生返校。孫照、李滋九(蘭坡)先後任主任。全校增至18個班。
1946年 中共地下支部開展一系列革命工作,迎接北平解放。黨的外圍組織——“民主青年聯盟”發展活躍。
1949年 2月,北平市軍管會文管會接管北平師範大學,委派郝人初委員任附中校長。
5月9日,華北育才學校與北平師大附中合併。
10月,郝人初校長撰詞,著名音樂家馬可譜曲,確定“新校歌”。
1950年 郝人初校長寫信給毛主席,請主席為校刊題寫刊名。7月26日,毛主席為校刊題寫刊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刊”。
附中有150多名學生參軍參乾,走上抗美援朝第一線。
歡送參加抗美援朝的師大附中學生。
毛澤東為校刊題寫刊名
8月,受北京市教育局委託,接管私立東方中學、九三中學、中華中學,合成師大附中,下分四個部:一部 位於和平門外,林遠為部主任。二部 位於海淀圓明園,馬奇為部主任。三部 位於寶鈔胡同,魏群為部主任。四部 位於和平門內,鄭炎為部主任。
1951年 俄羅斯聯邦教育部長杜伯洛維娜訪問師大附中。又贈一套理化教學儀器181件。由中蘇友好協會總會全數撥給師大附中。
由蘇聯教育專家普希金參與指導,師範大學各系應屆畢業生在附中的教育教學實習,開始了學習蘇聯教育教學經驗的活動。
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北京市分會委託附中試行“勞動衛國制”(勞衛制)體育鍛鍊標準。
教育部指定師大附中,在高中畢業生中選派一些學生做留蘇預備生。
1952年 教育部指令學校機構調整:原一部、四部合併,仍叫“師大附中”。原二部成為現在的北京市101中學。原三部改為工農速成中學,後又改為東城師範。
1953年 蘇聯教育專家普希金、崔可夫先後來校全面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學習蘇聯教育教學經驗達到高潮。
師大附中一部關於學習蘇聯、改進教學的簡單匯報(節選)
1954年 施行“勞衛制”體育鍛鍊標準。
北京市市長彭真與夫人張潔清(校友)來校視察,參觀我校“少年宮”,並題詞。
1955年 高三(3)班被命名為“黃繼光班”,這是第一屆以英雄命名的優秀班集體。
著名科學家、校友錢學森,由美回國後第二天,到母校看望老師並應邀作報告。
錢學森到母校看望老師
陳賡大將來校,並向師生講話。
全國開展綜合技術教育。創辦小工廠、修建生物園、地理園、氣象站。舉辦課外活動展覽,接待全市中國小教育工作者參觀。
1957年 少先隊大隊舉行“慶六一篝火晚會”。陳毅元帥參加,並向少先隊員講話。
“反右派鬥爭”,有5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
1958年 師範大學黨委和教改領導小組制定《師大附中教育大革命初步方案》。附中開始“教育大革命”:進行“四年一貫”、“文理分科”、“半工半讀”等試驗;進行教材改革;自編大綱,自編教材,取消、合併、縮減了一些教材內容。
1959年 1月,中共中央召開教育工作會議,總結1958年“教育革命”的成績和問題。市委、教育部對附中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中的某些不恰當做法提出批評。
1960年 施行“中學五年一貫制”,採用師範大學編寫的新教材。
中宣部長陸定一和中央教育部長楊秀峰來校觀察。
本年度高考成績優異,全市12名“狀元”學生中,附中占了8名。
附中被評為全市、全國文教戰線紅旗單位。6名教師被評為市級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
1961年 11月2日,慶祝建校60周年。中央教育部長楊秀峰、副部長林礪儒、市委書記劉導生到校參加慶祝活動。錢學森、汪德昭、李德倫、李惠年等三百多位校友參加活動。
林礪儒在北京師大附中60周年校慶時的講話
1962年 成立“校務委員會”,邀請部分資深老教師參加,共同研究教育教學重大問題。
1963年 中央教育部在天津召開北京、天津部分中學辦學經驗座談會,劉超代表學校參加,並在會上作了《師大附中辦學歷史情況和教學經驗》的發言。
王光美代表劉少奇把印尼總統蘇加諾所贈的印尼民族樂器“昂格隆”一套,送給附中青少年。
全國中學生運動會上(青島),我校學生徐永健打破青少年800米全國紀錄。徐永健與梁宣虎、章文秀又獲四項亞軍。
1964年 師大黨委同意附中成立“政治處”,負責全校師生政治思想工作。
制定教育教學計畫方案,叫做“奔向一個目標、實現兩項要求、採取六項措施、執行三條紀律、作好兩個安排。”
全校師生到盧溝橋農場參加秋收勞動,同時進行“思想革命化”學習,落實搞好教學與學習。
高三學生甄小英被樹立為“為革命刻苦學習”的典型,其事跡編入少兒出版社出版的《為革命而學》一書。
我校一百多名少先隊員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的演出。
1965年 黨支部組織五次教職工學習毛主席著作總結匯報會,推動全校教學工作。
劉超校長率領教務主任、教研組長等九人,到上海、南京學習。回校後作出“因材施教、大力改進教學方法”的|決定。
1966年 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能力,爭取高三畢業時達到大學一、二年級水平,採取了生動活潑教學的一系列措施,提出了“堅定、頑強、踏實,深入地掀起一個新的學習高'潮”的口號。
“文化大革命”開始。團中央派出的工作組進校,宣布“師大附中是四類學校”,全校師生“停課鬧革命”。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師大附中
1967年 2月,軍訓團進駐學校,開始“複課鬧革命”。
l6月,軍宣隊進入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
1968年 7月,工宣隊進入學校,開始“清理階級隊伍”。
8月,在昌平縣東二旗大隊租沙荒地300畝,修建學農基地一一“師大附中26農場”。
1969年 經過整黨,黨組織恢復。
1972年 師大附中由師大領導,劃歸宣武區教育局領導,改名為“北京市南新華街中學”。
1975年 校辦工廠生產的“頻敏電阻器”,納入國家計畫,遠銷國外,年產值逾百萬元。
1976年 “文化大革命”結束。恢復、整頓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施行“三處、兩組”管理體制(教務處、教導處、總務處和教研組、年級組)。
1977年 8月,北京市委批准恢復原校名:“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校名恢復為北京師大附中
1978年 北京市委決定:師大附中仍歸北京師範大學領導。為北京市重點中學之一。撤消革委會,恢復校長制。
劉超任校長兼黨總支書記。
1980年 改建校舍。興建教學大樓、實驗樓、禮堂、食堂、大操場、學生宿舍樓、教師宿舍樓。
1981年 11月2日,慶祝建校80周年。
教育部副部長張承先校友、市委書記劉導生校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校友出席慶祝大會並講話。
出版教學經驗彙編《教海投石》及校慶紀念冊。
1984年 高二(2)班被命名為第三屆黃繼光班。黃繼光生前所在連隊指導員專程由湖南來京參加命名大會。
1985年 試行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結構工資制。
我校被北京市評為“教育系統先進單位”“花園式學校”。被團中央評為課外活動先進學校,並獎給“活躍的中學生活動”獎旗。
高二(2)班被命名為“雷鋒班”,雷鋒生前所在連隊指導員參加命名大會。
1986年 第一屆教職工代表大會召開,通過教代會章程。
師大附中學生業餘黨校正式成立。
師大附中高一新生正式開始每年赴石家莊陸軍學院進行軍訓。
日本JVC公司與我校合作譯製漢語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高密度教學視盤(VHD),並贈送播放機。
慶祝建校85周年。1936屆校友趙澤華倡議建立“校友基金會”,她率先捐出自己的積蓄2700元人民幣。
1987年 校園內建立革命先烈趙世炎塑像。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字“趙世炎烈士像”。國家領導人楊尚昆、李鵬,北京市委書記李錫銘等參加揭幕式。
趙世炎烈士像
《北京師大附中三年教改方案》制定。
《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制定。
1988年 第二屆教代會召開,總結近年教改實驗成果。
師大附中與日本文化女子大學附屬杉並高等學校簽訂友好協定書。
初二(1)班被命名為“趙世炎”班。
設立叔苹獎學金,用於獎勵學習成績優異且家庭經濟有困難的學生。
1990年 制定:校長職責、教務主任職責、教研組長職責、班主任工作條例、各處室工作條例等。
設立:校友獎學金、獎勵在國家、市、區各學科競賽中獲獎的特長學生。
師大附中校友會成立。通過校友會章程。
師大附中校友基金會正式成立。基金約10萬元,全部由海內外校友捐助。
1991年 師大附中與日本岩手女子高等學校簽訂友好交流協定。
慶祝建校90周年。李鵬總理為學校題詞:“發揚師大附中優良傳統。”恢復出版校刊。正式出版90年來校友名錄、通訊錄。
李鵬總理為學校題詞
1992年 北京師範大學批准我校與大興縣教育局簽訂協定,在大興縣黃村建立師大附中分校,期約8年。
1993年 日本友人山岸義一捐資一億日元修建“中日友好研修樓”竣工。在此成立“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我校共青團組織被團市委命名為“北京市紅旗團委”。
1994年 宣武區政府確定我校為“宣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5年 為紀念一二·九運動60周年,當年參加一二·九運動的老校友23人回母校隆重舉行紀念會。
1996年 北京市教工委決定在全市教育系統中展開向我校優秀教師、全國勞動模範、“五一獎章”獲得者、優秀共產黨員標兵張明珠同志學習的活動。
開始舉辦在職教師研究生課程班,每期2年,第一期學員15人。使教師陸續達到碩士生水平。
我校被評為“北京市綠化先進單位”。
我校被評為市“首都文明單位”。
11月2日,慶祝建校95周年。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慶祝大會。六千多位校友參加。彭佩雲、王光英、雷潔瓊參加大會。
北京師大附中95周年校慶
江澤民主席為校慶題詞:“育才興國。”李鵬、李嵐清、彭佩雲、溫家寶、李鐵映、吳學謙等領導人也為附中題詞。
江澤民主席為北京師大附中95周年校慶題詞
李嵐清副總理為北京師大附中95周年校慶題詞
在教學樓大廳舉行林礪儒校長塑像揭幕式,老校友汪德昭、張岱年講話。
出版教學經驗彙編——《教海揚帆》;校友回憶文集《樹高千尺頌根深》;紀念畫冊等。
1997年 被評為市“首都文明單位標兵”。
參加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首都人民迎接香港回歸祖國的慶祝活動。
設立呂學禮獎教金,獎勵在理科教學上有突出貢獻的教師。
1998年 全校師生為抗洪救災捐款十四萬三千餘元及大批衣物。
設立羅漾明獎學金、張維、陸士嘉獎教金。
1999年 4月,第三屆校友理事會成立,百年校慶籌備工作正式開始。
10月,全校千餘師生參加慶祝建國五十周年活動,受到市國慶指揮部的表彰。
11月,在宣武區支持下,為爭取成為北京市示範性高中校,提出了今後發展的整體規劃。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建設面向新世紀的北京師大附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