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源

“青”從“藍”中冶煉出來的過程,首先是“師”,如韓愈《師說》中:“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學習是終生的事。 而且,可以做“師”的人也“無貴無賤,無長無少”,“聖人無常師”,孔子日:“三人行,則必有吾師。 ”而賢於師者,一定是那種能夠把所學東西轉換成自己東西的人,如白石老人說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內容介紹

《師生源:張義春先生師生聯展》主要講述了:這是一個以河北師大美術學院教授張義春的作品為主,及他的學生作品為輔的展覽。但展覽中赫然有方力鈞、岳敏君這些享譽海內外的大牌藝術家,也有張林海、王文生、李士進這些已經在藝術界功成名就的藝術家,即使我不甚熟悉的馬冰、孫綱、陳光輝、王志平的作品,也讓人看到了各自探討的方向。這自然讓人想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名言,但是,我恰恰不想說這句話,一是因為大量的例證是“青出於藍而不勝於藍”;二是“青”所以“勝於藍”,也不僅僅就是因為“青出於藍”。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青勝於藍”全在於“青”角色意識的自我冶煉。“青”從“藍”中冶煉出來的過程,首先是“師”,如韓愈《師說》中:“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學習是終生的事。而且,可以做“師”的人也“無貴無賤,無長無少”,“聖人無常師”,孔子日:“三人行,則必有吾師。”儘管如此,青出於藍而不勝於藍者,為數依然甚眾,所以韓愈又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而賢於師者,一定是那種能夠把所學東西轉換成自己東西的人,如白石老人說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因此,學了別人又會不斷地更新自己,更是終生之事。張義春老師20世紀60年代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他70年代和80年代初曾在邯鄲民眾藝術館和邯鄲日報工作,那時很多畫畫的青少年如方力鈞、張林海、王志平都曾受教於張老師,後來張老師到了河北師大美術學院,又教過岳敏君、王文生、馬冰、李士進、孫綱等人。大凡一個地方出一兩個好老師,就會帶出一撥又一撥的好學生來,如湖北黃石的蔡二和,他培養出的學生中就有魏光慶、石沖、曾梵志、馬六明等著名的藝術家。好老師、好學生可以形成一股綿延不斷的風,“文革”的時候有句話叫做“傳、幫、帶”,似乎其中形成一種特別的“學習心法”,並通過“傳、幫、帶”,讓這些“心法”成為相互學習和相互激勵的紐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