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節目從2002年3月12日在重慶衛視和地面頻道同時播出。播出期間收到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360多個熱線傳呼,全國觀眾踴躍對節目中報導的學生提供資助。著名影星孫儷看到該節目後,立即聯繫上被報導的巫溪縣貧困學生向海清,直至捐助他考取上海水產大學。
2002年5月21日最後一集節目播出當晚,重慶電視台在遠離主城500多公里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舉行了《希望在山區——重慶電視台“多謝四方眾鄉親”特別演出活動》,並進行了現場直播,當場收到社會各界捐助100多萬元。宋慶齡重慶基金會還特地資助該節目報導的秀山縣隘口鎮蓮花村國小老師楊正蘭出訪加拿大。
攝製組成員邱朝舉(編導,主攝像)、劉暢(記者)、陳新(部分攝像)。該節目獲當年重慶新聞獎系列報導特等獎。
節目內容及播出情況:
1、 序篇:為山區明天托起希望的太陽(播出日期:2002/3/11)
概述重慶山區教育現狀和貧困學生艱苦求學的感人細節。
2、尋訪雪地村小(3/12)
巫溪縣蘭英鄉板壁村國小在海拔1500多米的山頂上,學校只有一間教室、兩個年級、14名學生。1999年,在廣東省海豐縣打工的秦永華回家過春節,在父親的挽留下,把停辦了兩年的村小重新辦了起來。
3、雙腳書寫人生(播出日期:3/13)
巫溪縣金盆鄉木耳國小二年級的劉剛洪是個不幸的孩子,先天就沒有胳膊和雙手。他和弟弟與婆婆、爺爺相依為命。但是,劉剛洪以堅韌的毅力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用靈巧的雙腳學會了吃飯、燒火、嗑瓜子、穿針。九歲的時候,劉剛洪和弟弟一起走進了課堂,他又學會了用腳寫字、畫畫,每期都被評為三好學生。
4、抄課本的旁聽生(播出日期:3/14)
巫溪縣通城中學初二年級陳福美的父親在14年前的一次手術意外事故後喪失了勞動能力,家中全由母親操勞。她沒錢交納學雜費用,也沒有報到註冊,所以她只是旁聽生。交不起學雜費也買不起課本的她,就靠抄同學的課本讀書,但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她說她想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報效父老鄉親,報效我的祖國"。
5、貧寒兒艱辛求學路(播出日期:3/15)
巫溪縣白鹿中學住讀生余祥才家中有六個人吃飯,但只有兩個勞動力,家裡為供他和妹妹讀書借了不少高利貸。寢室里的同學們見他可憐,就捐錢給他,但他謝絕了。生性本分的他主動為同學分憂,給同學們洗碗、淘米、蒸飯;於是8個同學順理成章每月人每月給1元錢報酬,就是這8元,他除了買筆墨紙張,還要節餘五六元錢給家裡稱鹽打油。每周家裡給的3斤大米顯然不夠吃,他就蒸一便當吃兩頓,不夠的時候就從食堂淘米槽里打撈米粒彌補不足。上學期,余祥才期末考試,總分在全班100名學生中,名列全班第7位。
6、學生會主席雷梅芳(播出日期:3/16)
巫溪縣城廂職中財會班高三學生雷梅芳是校學生會主席,每次考試都是班上的一二名。她父親1999年患了冠心病,家裡一切全靠母親操勞。為了給父親治病和供她和妹妹讀書,家裡已經欠下了近兩萬元的巨債。一直想讀書的雷梅芳就每周去學校門口的洗衣店洗衣服,假期里去食店打工,自己掙錢讀書。面對考上大學怎么辦這個問題,雷梅芳說如果借不到錢,她就"首先積足錢,再繼續深造"。
7:古鎮悲歌誰與聽(播出日期:3/17)
15歲的李雪梅和11歲的李雪玲都是巫溪縣大河中學的學生:姐姐讀初二,妹妹讀初一,姐妹倆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全年級一、二名。她們的家在巫溪縣大寧河畔的寧廠古鎮。這是一個不幸的家庭:沒有住房,借居在別人家裡;除了父親享有每月104元的城市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外,全家三代六口的唯一生活來源,就是在大寧河淘沙賣錢,學費也由此積攢。
8、少年壯志不言愁(播出日期:3/18)
15歲的楊安權是巫溪縣文峰職中初一學生,班長,年級前五名。九個月的時候,媽媽被人拐賣,一歲的時候爸爸在湖北打工,被水淹死,後來就跟爺爺相依為命。小小年紀的他為了減輕爺爺的負擔,自己去打工掙錢。但是,他很樂觀,喜歡打籃球、喜歡吹笛子,他希望"美麗的歌帶走我的悲傷、帶走我的孤獨、帶走我的憂愁、帶來我的希望,帶來我的幸福!
9、男兒當自強(播出日期:3/19)
巫溪縣城廂中學高一學生向海清的家在巫溪縣花栗鄉白興村, 年老多病的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哥哥、嫂嫂已經分家並且在廣東打工。每隔兩、三個星期,他就得回家為父母漿洗衣服或者拆洗被蓋。國中畢業,向海清被巫山師範錄取,因為沒錢,沒法去讀中師,他用自己打工掙的兩百元錢走進了城廂中學。現在,向海清是高一年級唯一重點班的班長,校學生會綜合部部長。他課餘在學校旁邊的一家小食店打工,解決自己的一日三餐。
10:火把照亮求學路(播出日期:3/20)
城口縣巴山九年制學校五年級學生冉洪旭的家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離學校有20多里山路。兩年前,冉洪旭的爸爸上山砍柴摔下懸崖不幸離開人世,使得家境越發困難,剛讀完國小的姐姐也被迫輟學了。通過賣柴、挖老虎姜等勉強交齊書學費後,冉洪旭只得走讀,每天早晨5點多鐘,打著火把,踏著積雪趕到學校讀書。
11:羊倌是個"小狀元"(播出日期:3/21)
城口縣修齊中學初一學生李平昌因為家境貧寒,從國小三年級開始當羊倌。雖然他8歲才發蒙讀書,但是在2000年秋天國小畢業的時候,他卻以全鄉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升入城口縣修齊中學。
12、根在大巴山(播出日期:3/22)
侯健是城口縣巴山九年制學校四年級的班主任,以前是重慶一家煤礦子弟校的老師。1998年,他作為重慶市首批青年志願者之一,來到大巴山深腹地帶的國家級貧困縣城口義務支教,一年期滿後,回到重慶。2000年2月自願申請調到了城口縣,成為巴山九年制學校的正式老師。
13、書聲響徹"愚人村"(播出日期:3/23)
城口縣龍田鄉倉房村過去被稱做"愚人村"。這裡80%的土地是五六十度以上的陡坡,幅員遼闊,還有人因為人際交流太少而不會說話,四十年來全村只出了兩個高中生,20來個國中生。重慶成為直轄市以後,"愚人村"作為城口縣委、縣人民政府扶貧的重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家長們不希望下一代還是"愚人",紛紛把孩子送進學校,琅琅書聲響徹“愚人村”。
14、村主任的助學情(播出日期:3/24)
趙孝春是城口縣修齊鎮高陽村村委會主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老趙從一貧如洗已經一舉成為全縣的種、養殖和加工大戶。2000年,他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致富不忘眾鄉親,老趙先後為村里搭建了八座橋,方便鄉親們和學生們過河;他還自己出錢解決了村小的照明、飲水難問題;同時,老趙這些年還捐助了7名貧困學生。他說自己沒讀多少書,希望後輩能夠多讀點書。
15、"她就像我的親媽媽"(播出日期:3/25)
陳華蘭是城口縣飲食服務公司的下崗工人。她的兒子汪磊在城口中學念高三,汪磊的同學袁詩建家在農村,家境十分困難,他倆都在城口中學的尖子生。從高三起,汪磊的爸爸、媽媽就把袁詩建接到自己家裡,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給袁詩建以父母般的關懷。
16、巴山少年"背二哥"(播出日期:3/26)
王顯安、王顯勇兄弟倆都是城口縣巴山九年制學校學生,哥哥王顯安,剛滿15歲,是七年級三班的班長兼體育委員;老二王顯勇,還沒滿14歲,是七年級四班班長。兄弟倆生長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家裡有五口人,父母體弱多病,妹妹也在同一所學校讀五年級。為了讀書,兄弟倆從國小六年級就開始用稚嫩的肩膀掙力氣錢,幫人背沙、背磚、背水泥、背礦,甚至還下到鋇礦井下去運礦。
17、"北極"村小的女教師(播出日期:3/27)
城口縣左嵐鄉齊心村國小是我市最北端的學校,因此被人們形象地稱做"北極村小"。楊紅俊,2001年7月畢業於開縣師範學校,她沒有去組織上安排的左嵐鄉中心校任教,而是去了離中心校14里、而且經濟落後、條件艱苦的齊心村國小當老師。她說,她的爺爺和爸爸在齊心村當過20多年的村小老師,她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情感。
18、 祖孫情緣(播出日期:3/28)
86歲的王大爺和他的11歲孫女王升菊住在城口縣北屏鄉海拔1600多米的高寒山區。王升菊的媽媽在她四歲的時候,就被人販子拐賣;四年前,她的父親到河南打工,至今杳無音訊。從此,王升菊就跟著爺爺相依為命。為了爺孫倆的生活,王大爺自己種地;王升菊9 歲那年,王大爺用賣草藥、賣女兒送的豬腿積攢的50元錢把孫女送進了北屏鄉中心校。
19、殷殷繼父情(播出日期:3/29)
13歲的劉文琴是城口縣坪壩中學初一學生,2000年,她的媽媽生病去世,就剩下她與跛腳的繼父劉尚濤相依為命,父女倆住在一處只有三面牆的狹窄屋子裡。劉尚濤因為腿有殘疾,行動不便,為了解決父女倆的吃飯問題,他仍然拖著殘疾的身體耕種土地;劉尚濤沒有什麼技能,他貸款買來補鞋機,在坪壩鎮街上補鞋為女兒籌集學費。他說“雖說我是個繼父呢,我不養就不說了,養就要把她養成人。”
20、爛閣樓出來的尖子生(,播出日期:3/30)
覃純超是城口中學高三年級理科班的尖子生。他們一家四口就住在城口縣城河街的破爛閣樓里,閣樓是他大姑的。覃純超的弟弟正讀初三,成績優異,他的父母都沒有工作,父親會木匠手藝,但是已經年過六旬,只能做些木匠雜活,家裡就靠父親做木匠活,一家人給葛城診所和城口縣實驗國小打掃清潔和清除垃圾、賣蜂窩煤、揀垃圾等為生。覃純超學習非常刻苦,他說“我自己出身很貧寒。我只有靠讀書才能夠拯救自己及自己的家人。”
21、22 化緣只為修村小(上、下)(播出日期:3/31,4/1)
王康東是巫山縣官陽鎮後鄉村小的代課老師,19年來,他每月的工資只有19塊5毛錢。但是,為了不讓孩子們在"風掃地,月點燈"一般的教室里讀書,從1994年起,他不惜遭受別人的白眼,求爹爹告奶奶四處化緣,把一個破舊不堪的村小建成了官陽山區最好的村小。為了修學校,他不惜賣掉妻子的嫁妝;學校差老師,他把在深圳打工的妻子叫了回來,還四處勸說在外打工的國中、高中畢業生回來當代課老師。
23、24在村小代課的高中生(上)(播出日期:4/2,4/3)
秦中華今年19歲,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三星鄉下寨村,他是村小里的代課老師;同時,他保留了石柱民族中學學籍,自學高中課程,參加期末考試,而且是優等生。他用代課的工資支付自己和弟弟、妹妹的學雜費用以及家裡的生活開支,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貧窮的家。2000年秋季開學不久,秦中華在石柱民族中學領導的幫助下,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課堂,今年七月,他即將參加高考。
25、浪跡天涯好兒郎(4/4)
19歲的周人是孤兒,現在是石柱縣西沱中學高三年級的尖子生。他沒有上過國小,國中也唯讀了一年多時間,命運多舛的他曾經浪跡天涯,嘗盡了人間的苦辣辛酸。在流浪中,他認識到“要想改變自己,必須奮起讀書,忍受世界上任何人不能忍受的痛苦,我才能走到世界上任何人不能成功的成功。”如今,他和妹妹都即將參加高考,他一邊刻苦學習,一邊拚命打工掙錢供妹妹和自己讀書。
26、校園兼職"清潔工"(播出日期:4/5)
在石柱縣西沱中學,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既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也是學校里的清潔工,每天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外,他們還要負責打掃教學樓的樓道衛生,以獲取學校的勤工儉學金,解決生活費用。
27、28、石柱中學的貧困生(之一,譚啟發)(播出日期:4/6,4/7)
譚啟發是石柱中學高二年級理科班的尖子生。他的家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鄉,家裡只有他和父親,體弱多病的父親既當爹又當媽,靠賣糧食和借貸供他讀書。從2000年十月讀高中開始,譚啟發就利用周末和星期天到縣城一家小食店打工,一來解決了兩天的吃飯問題,二來每個月獲得幾十元錢報酬,減輕父親的負擔。
29、石柱中學的貧困生(之二)(殷林權)(播出日期:4/8)
殷林權是石柱中學高一尖子班的學生。她有兩個姐姐,大姐去年中專畢業卻沒能找到工作,二姐學習成績優異沒錢讀書已經輟學。媽媽在3年前去世,父親因為大女兒中專畢業一直沒有找到工作,不想再送殷林權讀書,幾次去學校叫女兒回家,在學校領導和老師的資助下,酷愛讀書的殷林權堅持到了今天。
30、石柱中學的貧困生(之三)(汪小清)(播出日期:4/9)
汪小清是石柱中學高二年級理科班學生,成績是班上第一、年級第四。他的家在石柱縣臨溪鄉的一個偏遠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無錢供他讀書。從初二開始,汪小清就開始打各種小工,掙力氣錢解決自己的生活費。
31、擦鞋童圓了讀書夢(播出日期:4/10)
14歲的江濤是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縣城南賓鎮人人皆知的擦鞋童。他從小與婆婆相依為命。年過六旬的婆婆無職無業,靠給人帶孩子、撿破爛,掙點散碎銀子維持婆孫倆的生活。7歲的時候,因為婆婆沒錢他進不了學堂,江濤就開始去街頭擦皮鞋,希望能夠掙錢讀書。兩年後,在南賓鎮政府和石柱師範附小的幫助下,江濤終於邁進了學校的大門,如今,他是石柱師範附小四年級的優秀學生和班長。
32、捉黃鱔的少年郎(播出日期:4/11)
14歲的楊瑛是石柱縣下路中學初三學生。他家裡有四口人,弟弟楊珂在讀國小四年級,父母親一直病痛不斷。楊瑛讀初二的時候,因為家裡實在困難,不得不輟學回家。不忍就此放棄學業的楊瑛,背起了笆簍到田裡捉他最怕的黃鱔,同時堅持自學。半年後,楊瑛用捉黃鱔掙來的錢重新回到了課堂,回到了原來的班級。
33、七曜山不會忘記(播出日期:4/12)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龍塘鄉涼風村地處海拔1500多米的七曜山頂。在這個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處,有一位教書育人已經26年、並且獲得過全國首屆"燭光獎"的村小教師陳修齊。26年裡,陳老師自己出錢、自己動手修學校;在教室成為危房後,他把學校辦在了自己家裡,搭建了被稱做“帳篷學校”的教室;他發動學生勤工儉學:種洋芋、採藥材,他甚至還上山打獵,將所得收入用於學校開支和資助貧困生。
34、"三朵金花"(播出日期:4/13)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沿溪國小的"三朵金花",是既讓人喜愛又讓人同情的三胞胎姐妹。三姐妹今年11歲,大姐叫譚金花、二妹叫譚銀花,三妹叫譚桂花,剛出生,母親就離家出走,拋棄了三姐妹和她們的哥哥,留下父親一人照料四個年幼的孩子。因為家境貧窮,靠社會各界的資助,三姐妹才得以上學,現在,老大、老二讀三年級,老三讀一年級,三姐妹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35、"秀才"施工隊(播出日期:4/14)
石柱縣六塘鄉三匯國小以前是一所破爛不堪的學校,下雨天,學生、老師經常摔跤。為了改善辦學條件,學校想方設法籌集資金,但是因為錢太少,沒有施工隊願意乾,於是一支由學校本部和下屬7個村小的老師共21人組成的"秀才施工隊",在三匯國小開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教學環境改造工程。
36、"弟弟,你得讀書"(播出日期:4/15)
10歲的劉松是石柱縣三益鄉寨上村小三年級的優秀學生,父母一直體弱多病,為了讓他讀書,他的哥哥劉毅在讀四年級的時候,不得不輟學回家,幫助父母親乾農活。去年10月,父親去世,家裡頓時陷入困境,劉松打算輟學回家幫忙幹活,但是年僅14歲的哥哥不同意,堅決要弟弟回學校讀書。他說為了弟弟,也為了這個貧窮的家,他必須成為家裡的頂樑柱!
37、不能忘卻的故事(播出日期:4/16)
這一集主要講述了兩個貧困生:江紅梅、盧園春和向書懷的故事。我們這次的節目只報導了一部分自強不息的優秀學生。但是在貧困山區,還有很大一批學生,他們家境貧寒,品學兼優,靠自己的努力在求學路上艱難前行,他們需要社會的關心和支持。
38、二十九歲的小學生(播出日期:4月20)
徐興群今年29歲,是彭水縣龍塘壩鄉黃金村國小三年級學生,她的女兒蔣露今年6歲,是國小一年級學生。1997年9月,目不識丁的徐興群去福建泉州一家鞋廠打工,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而在福建泉州一家鞋廠打工並且當了個車間小頭目的丈夫,也嫌棄她沒有文化,跟一個女人同居並且已經有了孩子。自尊心很強的徐興群從福建回到了彭水老家,發奮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做一個懂知識有文化的新女性。2000年春季,27歲的她第一次踏進教室發蒙讀書。
39、小"保爾"的故事(播出日期:(4/22)
冉承霖今年14歲,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保家中學初一學生,在全年級605名學生中,他的成績遙遙領先,老師和同學們都叫他小“保爾”。他自小患有"患骨質疏鬆症",只要稍不注意滑倒,就要摔斷股骨。因為家裡欠債太多,加上他的身體不好,媽媽打算不讓他讀書,冉承霖據理力爭,他說“那馬路上寫得有標語‘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們家裡再窮嗎,還是要送我讀書噻。”
40、學校食堂的小幫工(播出日期:4/22)
15歲的謝中生是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普子中學初三學生,成績在年級前三名。他的家在普子鎮雙旗村,離學校有12公里。自從爸爸去世、媽媽改嫁後,謝中生就一直與年過六旬的爺爺、婆婆相依為命。每天吃飯的時候,謝中生就去學校食堂幫忙,酬勞就是吃飯不要錢,以此解決在學校的生活問題。
41、老師今年17歲(播出日期:4/23)
黔江區黎水鄉皇后寨村在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四周都是懸崖。二十來戶人家、八九十人個村民孤零零地散落在方圓1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中,即使是去最近的學校讀書,孩子們也要走兩三個小時。因為不放心孩子去山下讀書,村民們請了剛剛國中畢業、今年17歲的陳軍當老師。於是,一臉稚氣的陳軍就帶領著五個學生,在皇后寨演繹起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故事。
42、43 苦丁茶鋪就的求學路(上、下)(日期:4/24,4/25)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廟溪鄉中心校六年級學生倪小芳,去年春季因為無錢繳納學雜費用,被迫輟學回家。為了繼續她的讀書夢,小芳自己上山採摘苦丁茶、山胡椒等,湊齊了學雜費用,重新實現了自己讀書的夢想。
44、孿生兄弟:追逐夢想(播出日期:4/26)
冉俊、冉傑是孿生兄弟,家住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泔溪鄉光地村李家寨。5年前,一場大火把他家僅有的兩間瓦房化為灰燼,從此,全家6口只好借居在別人家中。父親打工摔斷了腿,現在還在福建打工餬口;患有心臟病的母親去年10月也到江蘇打工去了。兄弟倆現在是酉陽縣泔溪鄉中心校初三學生,成績都很優秀,大雙是班長,小雙是學習委員;12歲的妹妹冉英,也在泔溪鄉中心校讀國小四年級。1998年,兄弟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麻旺區中學,因為家裡沒錢只好停學。兄弟倆在父親外出打工的情況下,用稚嫩的肩膀挑起全家的大梁:既要種地、餵豬,照顧好妹妹,又要為重返課堂積攢學雜費:砍柴禾、賣冰糕、幫別人犁田。停學那一年,兄弟倆就掙了1000來元,走進了國中一年級的課堂。令兄弟倆憂慮的是:今年夏天他們就要考高中,但是,學雜費現在還不知道在什麼地方?
45、兄弟"鴨司令"(播出日期:4/28日)
酉陽縣麻旺鎮12歲的土家族小孩宋楊波和11歲的弟弟宋楊飛相依為命,他們的媽媽8年前到廣東打工,一去不歸;父親在2000年五月去世。父親死後,哥哥宋楊波作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放棄五年學業,保證弟弟讀書。他的爸爸去世的時候,家裡餵了8隻小鴨,失學後的宋楊波就開始當起了"鴨司令",弟弟宋楊飛,現在是酉陽縣麻旺鎮平旦國小4年級班長,放學回家也去田間照看自家的鴨子。宋楊波說弟弟的學費就全靠這群鴨子;他自己也夢想回到課堂。不知道這群鴨子能不能實現他的夢想?
46:12歲的哥哥當了家(播出日期:4/29)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大溪鎮沙灘中心校五年級學生雷茂淋雖然已經12歲,個子卻只有1米左右,嚴重的營養不良,加上飽一頓餓一頓的生活,他經常暈倒在課堂上,有時一天要暈倒七八次。但是他讀書卻很用功,成績中上。他的爸爸去年去世,媽媽幾年前瘋瘋癲癲,跑得不知去向,家裡還有一個7歲的妹妹,讀學前班。學校給他倆免去了所有學習費用。兄妹倆的吃穿都是寨子裡的鄰居送的。回到家裡,他就得去背水,洗紅苕、生火做飯。跟兄妹倆鄰居的是叔叔家裡的堂姐雷艷萍,也在沙灘中心校讀六年級。去年兄妹倆的爸爸死後,得到堂姐的不少照顧,但是,叔叔和嬸嬸一年有大半時間在外做工,家裡的事情全都靠堂姐當家照料。一個小女孩要同時照顧四個弟弟、妹妹,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有誰來幫助兄妹倆呢?
47:人們叫她"苦菜花"(播出日期:4/29)
被人們稱做"苦菜花"的黃翠蘭的家,在離酉陽縣城80多公里的腴地鄉上腴村一個叫"楊家坳"的山寨裡邊。黃翠蘭很小的時候,就死了媽媽;年過半百的父親體弱多病,而且大字不識一個;無父無母的堂姐現在也與他們住在一起。為了籌集學費,她想了許多辦法,甚至在山上採摘金銀花時,還摔傷過腿。
48、打工妹再圓讀書夢(播出日期:4/30)
16歲的毛建芬是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中學初一一班班長。她國小畢業的時候,為了讓大哥去讀大學,她放棄了學業,到廣東打工。因為打工吃了不少沒有文化的苦,毛建芬決定還是回來讀書,2001年秋季,她重返課堂,成為酉陽縣南腰界中學初一學生。
49、苗寨里的謝老師(播出日期:5/1)
八面山背子岩,海拔1414米,離酉陽縣城120公里。這裡也是重慶、湖南的交界處。在八面山背子岩下的酉陽縣新溪鄉下寨村,49歲的苗族老師謝傳興,從21歲創辦這所村小開始,已經在這個偏僻的山寨辛勤耕耘28年了。他從自己僅有的兩間房子中,騰出一間作為教室,掛出了村小的牌子,開始招收學生。當時,民辦老師的月工資只有12元。而謝老師有一手不錯的木工手藝。可是他沒有選擇打工掙錢的道路。結果他的木工手藝用在了做課桌、板凳、黑板這些教學用具上來了。他還自己掏錢修起了桌球台;並且來回走30里路,背水泥上山,在巴掌大的平地上,建起了操場,讓孩子們有了一個平整的娛樂活動場所。
50、龔灘古鎮的木葉情歌(5/2日)
這是一集輕鬆、好看的節目。用導遊和木葉琴交替的方式,介紹了重慶市10大歷史文化古鎮之首的龔灘古鎮和獨具特色的木葉琴。吹奏者倪敏是龔灘中學老師,他參加過多次比賽,並且在2001年10月給回鄉省親的李鵬委員長演奏過。本節目主題就是他在組織學生採風時所言--“同學們:你們是未來山區建設的主力軍。山區的希望就寄托在你們身上。所以,你們既要擔負起改變貧困山區面貌的重任,也要履行好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你們說,對不對呀?”
51、打工回來的“大”學生(播出日期:5/3)
19歲的土家族青年郭飛,現在是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興隆中學初二學生,年級第一名。他8歲時隨父母遷到廣東,12歲國小畢業後,因為家境困難,他輟學打工。打工過程中他認識到“不應該為了掙這點錢就把我整個一生就浪費掉了,應該還是再多學點知識來充實自己”。於是,2000年8月他回到酉陽,成為興隆中學的初一學生。
52、邊境村小的孩子們(播出日期:5/5日)
下大溪國小在是秀山邊境上一個偏僻山寨里的一所普通村小。該節目從早到晚,真實記錄了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景,感人至深。對城市裡的孩子有著極為深刻的教育意義。
53、苗漢雙語學校見聞(播出日期: 5/6日)
秀山縣梅江鎮民族村國小是全市唯一一所用苗語和漢語教學的雙語學校。節目主要反映了該校的辦學成績和面臨的困難,呼籲上級予以支持。
54、放牛郎圓了讀書夢(播出日期:5/6日)
秀山縣梅江鎮三角村11歲的楊超是個苦命的孩子:他7個月大的時候死了媽媽;3歲時,爸爸外出打工,8年來沒有任何音訊;6歲時死了爺爺;9歲時,他身邊最後一位親人--婆婆也離開了人間。面對一連串的不幸,小楊超沒有被命運所屈服:他立志要讀書。他的一位隔房伯媽,看著孤單年幼的侄子實在可憐,在2000年夏天賣掉了自己的一頭耕牛,給他交納了學費,使他重新跨進學堂。現在楊超讀二年級,放學後他就幫人放牛,每天能掙3毛錢。放牛時他就做家庭作業,溫習功課;晚上回到家,自己燒火煮飯。
55、殘疾裁縫:一切為了兒女(播出日期:5/7)
秀山縣梅江鎮寨納村雙腿殘疾的土家族青年楊德昌,4年前死了妻子,現在家裡有80高齡的母親和兩個年幼的孩子:7歲的女兒楊美和5歲的兒子。楊德昌幾乎每天清晨,都要請人背過河,然後一瘸一拐地翻過一道山樑,到鄉場去擺縫紉攤,短短几里的路程,他來回就要花五六個小時,每個月只能掙二三十元錢的收入;並且晚上給渝懷鐵路工地守護挖掘機,每天有五元錢的報酬。就靠這點微薄的收入,他硬是把女兒送進了學校。他"希望女兒今後當醫生,醫好天下所有像我這樣的病人。"但是他也擔憂,兒子已經5歲,快到讀書年齡。按照目前的身體和經濟狀況,他實在沒有能力讓兩個聰明懂事的孩子都讀書。他真不知道出路在什麼地方?
56、57 苗胞三兄妹 艱辛求學路(上,下)(播出日期:5/9,5/10)
12歲的龍武華和他的弟弟妹妹,從生下來就幾乎沒有過過安穩的日子:9年前,也就是老三生下來不久,他們的媽媽就被拐賣到外省,至今音訊杳無;爸爸三年前隻身外出打工,也一直沒有音訊;爺爺在14年前下地幹活時,摔斷腿,喪失了勞動力;婆婆是個瞎子,患有肺結核;二叔在20年前參加公社的武裝民兵集訓,不料步槍走火,傷了大腿,喪失了勞動能力,至今單身一人。老大龍武華6歲就進了學堂,但是讀完二年級就輟學了。輟學在家的他擔當起了照顧弟弟和妹妹的重任。他從大人那裡知道,山裡的藥材可以賣錢,他就帶著弟弟、妹妹上山挖藥材、揀蘑菇換錢,還和大人一起,將自家的竹子和前些年自留山砍下的木材,扛到38公里外的貴州省松桃縣賣錢,籌集學費。從去年秋季開學起,龍武華三兄妹就捏著自己掙來的170塊血汗錢,走進了村小,繼續他們讀書的夢想。但是,貧窮的家庭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撐,三兄妹今後的求學路還很難,很長。
58、小小"船老闆"(5/10日)
秀山縣石堤鎮高橋村13歲的小姑娘徐仙雲,家有5口人:婆婆,78歲;媽媽因腦膜炎後遺症,生活就不能自理;爸爸46歲,雙手殘疾,除了划船以外,別無技能;弟弟徐發國,以前在鄰近的湖南省舅舅那裡讀書。2000年,舅舅在河南省打工時不幸死亡,弟弟只好回到秀山老家。一貧如洗的家庭無力供養兩個孩子讀書,所以,徐仙雲只能輟學回家。輟學後她主動提出,去渡口划船掙錢,保證弟弟讀書,也分擔家庭負擔。於是,小姑娘風裡來,雨里去,當起了"船老闆"。
59、“南極”學校見聞(播出日期:5/12)
秀山縣蘭橋國小地處重慶最南端,跟貴州省接壤,有"南極國小"之稱。奇怪的是重慶市境內樹木葳蕤,鄰省一片光坡。原來這裡是1998年獲得全國造林綠化千家村之一村支部書記抱著金色獎牌,即席背誦了國小讀過的愛護森林、保護大自然的課文。現在,學校依然堅持幾十年不變的傳統:教育學生愛護我們生存環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校的教育工作也抓的不錯。
60:白婆婆和她的四個孫(播出日期: 5/13)
白婆婆家住在秀山縣大溪鄉大聯村的一個山溝里。 1998年,在外打工的小兒子不幸死在煤礦井下,2001年9月,剛開學沒幾天,媳婦就將四個孩子狠心扔給婆婆,自己遠走它鄉。四個孫子有三個正在讀書,他們不僅從此失學,甚至連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白婆婆的四個孫女、孫兒雖然只有幾歲、十來歲,卻十分懂事:自己做飯,上山打柴,儘量為婆婆分憂。砍柴回家的路上要經過村小,她們天天趴在教室外邊的窗戶上,眼巴巴地望著小夥伴們上課。白婆婆是個能幹的苗家婦女,她自己餵了一頭過年豬。她說,自己雖然辛苦一點,但是解決了四個孫子和孫女的吃肉問題。令我們擔心的是,白婆婆現在雖說身體爭氣,但畢竟是年已古稀的老人,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這四個孫子怎么辦呢?
61、62 燭光照亮蓮花山(上,下)(播出日期:5/13,5/14)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隘口鎮小沱村在海拔1480米的蓮花山上,土生土長的楊正蘭和老伴雷富桃是村里為數不多的幾個國中生之一。1988年,楊老師把自己的房屋騰出來義務辦村小,他的妻子和女兒都相繼在這所村小擔任過民辦教師。去年一月,就在他女兒出嫁、學校面臨停辦的關頭,在福建省廈門火車站當了11年裝卸工的楊老師,提前終止聘用契約,放棄一兩千元的高薪,回到這偏僻貧窮的大山,當起了只有240元月薪的民辦教師。小坨村是由村里自己發電,常常需要用電的時候燈泡卻像一朵南瓜花,所以,每到夜晚備課時,楊老師都得點蠟燭照明。他說,畢竟在福建打工的11年沒有摸過課本,自己辛苦點,孩子就多學點,蓮花山區的明天就有希望了。
63、64 "我要讀書"(上,下)(播出日期:5/15)
秀山縣平凱鎮的賈海艷今年13歲。她五年前死了爸爸,三年前死了爺爺,家裡還有身體嚴重殘疾的媽媽和一個年幼的弟弟。每天,賈海艷除了讀書外,還要做家務、照顧媽媽和弟弟的生活以及餵豬、乾農活,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全家的大梁。家裡因為貧窮,加上沒有勞力,所以媽媽曾經打算讓她輟學。她以絕食相"威脅",並且自己想辦法掙錢讀書。她還騎著破舊的三輪車,到10多公里外的縣城去,向有關單位反映自己讀書的迫切願望,終於得到團縣委和民政局的救助。團縣委書記被她的精神所感動,到一些縣級機關聯繫,把廢報紙送給她,以此掙得稱鹽打油錢,保證了自己的學業。
65、悲情兩姊妹(播出日期:5/17日)
13歲的楊橋豐6歲死爸爸,7歲死媽媽,9歲死哥哥,15歲的姐姐去年五月輟學去縣城當保姆後,家裡就只有她一個人。5年前哥哥死後,無依無靠的姊妹倆一邊讀書,一邊給人放牛,割牛草,做農活,換得幾口飯吃,飽一頓,餓一頓地度過了艱難的三年。去年5月,姐姐楊橋林實在沒有辦法,只好中斷學業,告別心愛的課堂,到縣城給人當保姆。每月只有100元。她就全部給了在家讀書的妹妹買米和零用。楊橋豐讀書特別用功,上學期奪得全年級第五名的好成績。姐姐至今仍然在縣城打工,因為勤勞樸實,深得主人的喜愛。但是,她最渴望的是回到課堂,回到老師和同學中間。
66、愛灑邊城小姑娘(播出日期:5/18日)
15歲的小姑娘胡容是秀山縣雅江鎮雅江村人,住在古老的雅江街上一個只有三面牆壁的破房子裡。她父親在11年前去世;母親先天性痴呆,父親死後也改嫁;哥哥去年外出打工,至今沒有一點音訊,家裡的土地也隨之荒蕪了。胡容成了真正的孤兒。沒有生活來源的她就東討一點,西揀一點,飽一頓餓一餐地捱過了一天又一天。她很想讀書,常常去鎮中心校去看小夥伴上課。三年前,鎮中心校領導減免了她的全部學雜費,實現了她讀書的夢想。她學習刻苦,成績也很優秀。課餘時間,小小年紀的她,給鄰居洗衣服,換一口飯吃;揀破爛,拾蟬蛻,積攢油鹽柴米錢。愛心撒在弱小小姑娘身上,讓她感受到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溫暖。
67、孫甚林:播灑愛的綠蔭(播出日期: 5/20)
本集介紹社會各界對希望工程、對山區教育的關心。主要講述:重慶市南方集團老總孫甚林一共投資1300多萬元,在九龍坡區、秀山縣、石柱縣、彭水縣、黔江區等地興修了8座“森林希望國小”。
68、不能忘卻的故事(播出日期: 5/21)
希望工程十年,成就輝煌,援建了很多學校,資助了不少學生。值此之時,我們來聽聽山區基層教育工作者們想對“希望工程”說些什麼。
註:《王久林:與生命抗爭》為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