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舞蹈

布朗族舞蹈

布朗族舞蹈有喜慶舞蹈和佛禮舞蹈。很多舞蹈來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舞姿優美、歡快,生動逼真,如《象腳鼓舞》、《拍手舞》、《猴舞》、《採茶舞》等。這些舞蹈如他們的神話、傳說、故事、詩歌、音樂一樣,用以抒發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希望和某種理想。

介紹

布朗族舞蹈豐富多姿,幾乎老幼都能會跳舞。舞蹈的稱呼各地不同。西雙版納布朗族稱“跳擺”,保山、臨滄地區的布朗族稱“打歌”,思茅地區的布朗族稱“跳歌”。漢書文獻中統稱為“踏歌”。

布朗族舞蹈的特徵

是把歌、舞和諧地融合為一體。在舞蹈時,先由能歌善舞的小伙子領舞、擊鑼、象腳鼓隨後。小伙子和姑娘們圍成一個圓圈,雙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軟的雙手在肩兩側,或前或後輕盈翻舞,邊舞邊向反時針方向移動。這時,一群青年小伙子在圈內作有節奏的虎步跳躍,一會又分散到姑娘前與姑娘輕聲對歌,一會兒又聚攏,作虎跳伏。

布朗族有獨舞和雙人舞

獨舞一般模擬動物的動作,如猴哈蟆舞等。雙人舞,如象腳鼓舞,一人擊,一人敲鈸,舞步強鍵,步伐協調,鏗鏘有力。

布朗族唱燈 玩燈

保山地區的布朗族還流行著多彩的“燈”藝術形式。唱燈,俗稱“玩燈”,是把舞蹈表演唱和武術雜耍和諧地融合在一個節目裡。在春節期間,每個村寨都舉行這種民間娛樂活動,具有廣泛的民眾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