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騷亂

巴黎騷亂始於2005年10月27日,它是由於民族歧視何移民政策缺失造成的。它造成了巨大的社會損失,並導致政治紛亂。這場社會騷亂絕非偶然,它充分表明法國政府的移民及社會政策存在諸多弊端。

介紹

巴黎騷亂
起始時間:2005年10月27日。

根本原因

如法國就業機會平等部長貝格貝所說:“只有通過消除歧視,而不是部署更多防暴警察,才能重新恢復秩序和平等”。法社民黨發言人朱利安·德雷也對媒體記者說:“對富人區實施安全政策,忘記了普通大眾”也是教訓之一。
也就是說社會矛盾長期累積造成這樣一個結果。我們都知道法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化的,講究社會融合,講究多樣化的一個社會,但是多年以來在法國,移民成功融入法國社會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些失誤。這個失誤是它的移民政策,第一它的移民是不加選擇的移民政策,二戰以後法國經歷了這么多年的戰爭,缺少大量勞動力人口來進行重建,而且法國人口在戰爭中大量死亡,急需大量外來人口來進行補充。它的移民首先就是來自中東和北非,它原來一些殖民地國家,而且這些國家的殖民,信仰主要就是伊斯蘭教,移民來的時候並沒有受到過很高的教育,都是一些普通的勞動力。
第二這個移民政策缺失的地方是,它把移民引入社會以後,移民為社會做出很多貢獻,但是它安置移民的方式有問題。首先它在巴黎郊區建立大量的移民居住聚集區,讓移民統一安排住在那個地方,移民與法國主流社會其實是分裂的。

騷亂時間表

10月27日,巴黎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兩名非洲裔穆斯林少年為躲避警察追捕,慌不擇路,跑入一所變電站,觸電喪生。該鎮數百名青少年走上
街頭抗議,與警方發生衝突,隨後引發騷亂。
10月28日,騷亂繼續,克利希蘇布瓦街道多輛汽車遭到焚毀。兩天的騷亂造成23名警察受傷,13人被捕。
10月29日,克利希蘇布瓦鎮數百名居民在市政廳和事發變電站間舉行默哀遊行。
10月30日,警方向克利希蘇布瓦鎮一座清真寺投放催淚彈,騷亂進一步升級。
10月31日,內政部長薩科齊到巴黎市郊的阿爾讓特耶視察,遭抗議人群示威。
11月1日,騷亂從克利希蘇布瓦鎮蔓延到歐奈蘇布瓦鎮,造成該地區30多人受傷。
11月2日,法國總統席哈克首次就騷亂事件發表講話,呼籲民眾保持冷靜。
11月3日,騷亂進入第7天,衝突愈演愈烈。參與騷亂人員向警察和消防人員開槍,焚燒了約40輛汽車、兩輛公共汽車、多個垃圾箱和一些巴士站。

騷亂升級

3日晚上,騷亂中響起了槍聲。在巴黎北部的塞納-聖但尼省,3處騷亂現場傳出4聲槍響,開槍者的目標是警察與消防員。所幸無人受傷。騷亂升級的苗頭還表現在暴力方式與規模的擴大。騷亂參與者已不滿足於縱火焚車、燒店、投擲石塊。3日早上,兩輛連線巴黎與戴高樂機場的通勤列車遭到石頭襲擊,一條線路被迫中止運行。襲擊者威逼列車停下來,並打破了列車車窗,其中一名女性乘客被玻璃劃傷。在騷亂破壞最嚴重地區的歐奈蘇布瓦鎮,青年們圍攻了一所警察局,縱火點著一家雷諾車行、一家超市與當地的體育館。僅在塞納-聖但尼省,一周來的騷亂已造成9人受傷,315輛車遭到焚毀。

社會代價

此次騷亂的導火索看起來微不足道。10月27日,巴黎東北郊克利希蘇布瓦鎮的兩名少年在躲避警察追趕時觸電身亡。憤怒的當地青年開始縱火發泄不滿,騷亂在一周內,迅速蔓延到巴黎周邊十多個城鎮。一些人把騷亂的擴大歸咎於法國內政部長尼古拉·薩爾科奇的“暴言”。騷亂剛起時,這位內政部長聲稱要用高壓水槍“清除”郊區的“烏合之眾”。
但更多的人把騷亂歸結到兩個原因。其一是法國大城市與周邊郊區貧富、治安、就業上的強烈落差;其二是法國一直以來尋求的種族、民族、文化同化政策反而加深了對立。這次發生騷亂的巴黎周邊地區主要聚居著非洲與阿拉伯人移民。他們大多居住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房子裡。法國政府當年為緩和巴黎城區住房壓力,在郊區及周邊省份集中興建了大批住宅樓。
高人口密度,移民眾多,高失業率,使這些地區逐漸成為貧困、犯罪、吸毒、被遺忘者與被損害者的代名詞。尤其在政府提供的公共住宅區,15歲至25歲青年人的失業率甚至高達40%。
巴黎郊區埃夫里市市長曼努埃爾·瓦爾斯對德新社記者說:“我們正在為30多年來的社會、地域、種族隔離付出代價。”

政治紛爭

歐洲媒體認為,作為法國2007年總統大選的有力候選人,法國內政部長薩爾科奇開始為他的強硬發言付出代價。英國《每日電訊報》說,“清除”郊區“烏合之眾”的說法簡直是極右翼的口氣,“他毀了自己的機會”。
薩爾科奇的最大競爭對手、總理德維爾潘也因為其政策未能消除郊區的被邊緣化趨勢遭到抨擊。
捷克《人民報》說,薩爾科奇與德維爾潘都想利用這次騷亂打擊對手,並為自己的總統競選撈取政治資本,“法國政治家視其為撈分的良機”。
一些歐洲右翼黨人則把巴黎的騷亂視為“對歐洲的一個警告”,因為許多歐洲國家面臨同樣的移民與文化融合、經濟差異問題。

整體分析

眾所周知,法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新一代本土法國人出生比例偏低,為給社會注入新的活力,並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近年來法國政府吸納了一大批北非國家及土耳其移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信仰伊斯蘭教,無論是在宗教信仰、價值觀,還是在日常生活習俗方面,都同法蘭西民族有明顯的差別。這些移民由於就業能力低下,所以失業率極高,逐漸形成了城市邊緣化的“社會弱勢群體”。以這次騷亂為例,巴黎北郊的非洲裔移民居住環境惡劣,失業率為巴黎市的兩倍以上,貧富懸殊大,犯罪率高,這些移民就對法國政府的移民政策深為不滿,如今,遇到他們的同胞意外遇害,自然會產生社會群體發泄不滿的騷亂現象。
因此,這場社會騷亂絕非偶然,它充分表明法國政府的移民及社會政策存在諸多弊端。
據法國內政部統計,目前在法國類似克利希蘇布瓦市這樣潛藏社會動亂的敏感郊區多達751個,這類地區人口密度大,移民數量多,就業能力低,貧困和犯罪面廣,存在暴力及文化衝突現象。法國政府對這類地區雖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是一個國家的社會福利體制不可能提供無限度的支持,隨著移民越來越多,法國無力承受這樣沉重的社會福利支出,因此法國內政部長薩科齊主張“選擇性移民”,限制非歐洲國家的外國移民,他在處理這次騷亂中發表了一些強硬的言詞,聲稱對騷亂者實行“零容忍”,引發非洲移民的不滿。
由於法國政府推行的移民政策存在諸多問題,城郊貧富差別過大,社會分化嚴重,才引發了這場大規模的騷亂。騷亂過後,法國政府該認真坐下來反省,無限制的多元化是好事嗎?還是只會造成社會分裂?寬鬆的移民政策引起社會動亂?法國社會為了給企業界提供廉價勞動力,打著自由、平等、人權、博愛等口號無限制地引入外國移民,犧牲本國公民的利益。
痛定思痛,法國當局應以此為戒,高度重視法國社會中的多元化的限度和貧富懸殊問題,而且應堅定收緊移民政策,化解的社會不穩定因素。同樣,其他歐洲國家也存在移民社會問題,也當以巴黎騷亂為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