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縣東瀼口

1975年2月,撤區並社。 1949年11月5日,東瀼口現域屬西瀼區管轄,沿襲保甲。 (一)

東 瀼 概 況
一 位置 面積
(一) 位 置
東瀼口,1993年7月1日置鎮,巴東縣轄,位於長江北岸,東徑110°18′-110°30′、北緯31°01′-31°07′,與巴東縣城黃土坡小區隔江對峙。東挨秭歸縣洩灘鄉,西接巴東縣官渡口鎮,北鄰巴東縣溪丘灣鄉,南濱長江。官(渡口)東(瀼口)通鄉油路橫穿東西,209國道縱貫西域。鎮政府駐地原址東瀼口,1999年11月1日移民搬遷到雷家坪,東距三峽壩址三斗坪64公里,西距巴東長江大橋8公里,順江東下736公里抵省會武漢,溯江西進538公里至重慶市府,沿209國道北上570公里入古都西安,經巴東縣城南行200公里達恩施州城。扼川鄂咽喉,據江北門戶。
(二) 面 積
全鎮總面積101平方公里(151500畝)。2005年,耕地14.4平方公里(21551畝),園地22.3平方公里(33499畝),林地47.2平方公里(70800畝),水域8平方公里(12000畝),城鄉居民用地2.8平方公里(4200畝),工礦用地0.2平方公里(300畝),交通用地2.5平方公里(3750畝),草地及岩殼3.6平方公里(5400畝)。鎮域東西長14.7公里(陽坡茅家溝至龍會觀),南北寬10.3公里(大陽周寺灣至長江)。與外鄉鎮接壤邊界線52公里,其中,縣界11公里,鄉鎮界41公里。長江河岸線12.7公里。
建國初期,鎮域耕地面積36040畝,由於增加園地、各項建設占地、庫區淹沒及退耕還林等面積,到2005年,減少到21551畝,淨減14489畝,減40.20%。
56年來,全鎮各族人民依靠科技,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境內國土面積結構由單一種植型向多種經濟型轉化。
二 建 置 沿 革
據《湖北通志》云:“夔人謂山澗之流通江者曰瀼,居人分其左右,謂之瀼東瀼西”。因地處店子河通往長江之入口,且居南宋縣城(舊縣)之東,東瀼口隨之故名。
清前
東瀼口,商代設郡時,郡址雷家坪;西周時期屬夔子國地;秦至西漢隸南郡巫縣地;東漢歸吳地;三國章武元年為宜都郡地;三國永安3年至南朝,為建平郡地;北梁普通6年歸信州信陵郡;北周天和3年(公元568年),置於樂鄉;隋開皇18年(公元598年)隸屬巴東縣(隋末至北宋時期,鎮域舊縣坪村南部長江邊是巴東縣城所在地)。
晚清時期
據《巴東縣誌》載:承前清制,編戶八里,以前四里(在市、長豐、清平、安居)並為一里為前里,以後四里(前一、二都,後一、二都)並為一里稱后里。里下編十甲。前里,大略以在市里為四、八甲 ,長豐里為一、三、五、十甲。青坪里為七、九甲,安居里為二、六甲。后里,大略以前一都為一、三、五、七甲,後一都為二、四、六、八甲,前、後二都分別為九、十甲。是時,東瀼口鎮現轄區分別隸屬前里中在市裡的四、八甲,其中,鎮域舊縣、陰坡、威靈觀、鄔家灣屬前里四甲;牛心寨、羊乳山、石板場、東瀼口、沙帽山、楓溪、牛家坪、場橋嶺、稅家坡、楊家坪、構坪屬前里八甲。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至20年(1931),巴東全縣劃為16區,習常按地域稱為左六區、中四區、右六區。為地方團總控制。東瀼口鎮現域分別隸屬左六區的牛洞區、麥豐區管轄,牛洞區區址牛洞坪,轄店子河以東地區;麥豐區區址二埫埡,轄店子河以西地區。
21年,劃6個區,鎮域隸屬第二區公所(曾家嶺)管轄。
25年,劃4個區,區公所改為區署,鎮域隸屬第一區署(初設營沱,後遷萬戶沱)的西瀼鄉管轄。
26年,區署不變,減並聯保。
30年(1941),推行新縣制,裁撤第一區署,其所轄保直屬縣。
蘇維埃區鄉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間,中國共產黨湘鄂西黨組織領導人民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蘇維埃政權,所設政區因革命戰爭的形勢而形成,鞏固或淪失,區劃即無定界。
1930年5月至1932年8月,巴歸興縣革命委員會在江北政區範圍內,先後設4個區蘇維埃政府,區下設鄉蘇維埃政府。即:牛洞區、麥峰區、火峰區、平陽區。牛洞區為第一區,轄西陵、構坪、牛洞、甘坪、羊乳5鄉;麥豐區為第二區,轄大坪、月明、舊縣、麥峰4鄉;火峰區為第三區,轄蔡家、水獺2鄉,平陽壩區為第四區,轄平陽、小龍、白灣、柏楊、舒家5鄉。
1932年,各級蘇維埃政府遭到破壞。
1949年8月,江北地區解放。設江北區人民政府,轄平陽鄉、西陵鄉。東瀼口鎮現域隸屬西瀼鄉,沿襲保、甲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巴東縣共設5個區,東瀼口鎮現域隸屬江北西瀼區,沿襲保甲。
1950年3月至1951年1月,全縣調整為5區1鎮,東瀼口鎮現域屬西瀼區,廢止保、甲,下設村,村下設組。
1951年2月,全縣改為8區1鎮,6月設第9區,1952年5月,增設第10區,東瀼鎮現域均屬一區(平陽壩),區下轄相當於鄉級政權的村。
1952年4月,建立鄉級政權—鄉人民政府。1953年4月10日,各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作為縣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東瀼口鎮現域時為羊乳山鄉、陰坡鄉、牛洞坪鄉、金家山鄉、西陵鄉、舊縣坪鄉、構坪鄉、大坪鄉和東瀼口鎮(鄉級鎮)均隸屬第一區管轄。
1956年2月,全縣225個鄉減並為129個;8月區改以區公所駐地為區名,一區更名為平陽壩區,共轄14鄉。東瀼口現域時為牛洞坪鄉、西陵鄉、構坪鄉(東瀼口鎮合併)、舊縣坪鄉、大坪鄉(陰坡鄉合併),焦家灣村時為紅花嶺鄉隸屬第三區(官渡口區)轄。
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下轄管理區,廢區鄉,實行政社合一體制。東瀼口鎮現域(除焦家灣外)時為5個鄉改為5個管理區,均受群力人民公社(平陽壩區更名為群力人民公社)管轄。下轄的村組改為生產大隊和生產小隊。
1961年7月,調整管理體制,群力公社撤銷,原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歸屬平陽壩區。
1966年12月,官渡口區紅花公社(焦家灣、五里堆、紅花嶺3個村)與平陽壩區舊縣公社合併為紅旗公社,隸屬平陽壩區。1973年8月,紅旗公社更名為舊縣公社。
1975年2月,撤區並社。並構坪、西陵、牛洞、大坪、舊縣5個公社為東瀼口公社。
1983年5月,改革體制,政社分設,東瀼口公社分為東瀼口鄉和牛洞坪鄉為溪丘灣區管轄。
1984年5月至1988年8月,東瀼口鄉和牛洞坪鄉分為紅花嶺、舊縣坪、大坪、牛洞坪、西陵、東瀼口6個小鄉為溪丘灣區管轄。
1988年8月28日至1993年6月30日,溪丘灣區撤銷,原6個小鄉合併為東瀼口鄉。
1993年7月1日,紅花嶺、五里堆2村劃屬官渡口鎮,其餘22個村179個村民小組建置為東瀼口鎮(1999年11月1日鎮政府駐地從東瀼口移民搬遷至雷家坪)。
三 行政區劃
1949年8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北省軍區獨立第一師解放了巴東江北部分地區,以三團組成巴東縣臨時人民政府,下轄平陽、西瀼2個鄉人民政府。西瀼鄉人民政府駐上構坪核桃樹農民家,鄉長龐振東,副鄉長稅永澤,工作保員17人,轄17保(沿襲國民黨保甲制度)。東瀼口現域屬8-17保。
1949年11月5日,東瀼口現域屬西瀼區管轄,沿襲保甲。
1951年, 巴東縣改設8區1鎮,現域(除焦家灣村)隸屬第一區—--平陽壩區。
1952年4月,建立鄉級政權--—鄉人民政府,東瀼口現域設有東瀼口鎮、構坪鄉、西陵鄉、金甲山鄉、牛洞坪鄉、羊乳山鄉、陰坡鄉、大坪鄉、舊縣鄉,隸屬第一區。焦家灣村屬紅花嶺鄉隸屬第三區(官渡口)管轄。
1956年2月,金甲山鄉、牛洞坪鄉、羊乳山鄉(除現陳家嶺村外)合併為牛洞坪鄉,陰坡鄉與大坪鄉合併為大坪鄉,現陳家嶺村、構坪鄉、東瀼口鎮合併為構坪鄉。其互助組轉為農業合作社(初級社或高級社)。
1958年10月,群力公社成立,現域分為5個管理區(除焦家灣村外),下設生產大隊和生產小隊。
1961年7月,群力公社撤銷,原管理區改為人民公社,隸平陽壩區。
1966年12月,官渡口紅花公社與平陽壩舊縣公社合併為紅旗公社,隸屬平陽壩區。現域共分構坪公社、西陵公社、牛洞公社、大坪公社和紅旗公社5個公社。
1976年,東瀼口公社中心大隊(現官渡口鎮五里堆村)由8個生產小隊並為7個生產小隊,全公社由193個生產小隊並為192個生產小隊。
1983年5月,東瀼口公社分為東瀼口鄉(西陵、構坪、舊縣坪、大坪、紅花嶺)和牛洞坪鄉為溪丘灣區管轄,共轄24個生產大隊,192個生產小隊。
1984年5月,東瀼口鄉和牛洞坪鄉分為紅花嶺、舊縣坪、大坪、牛洞、西陵、東瀼口6個小鄉為溪丘灣區管轄。1985年原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小隊改為村民小組,其村名稱有所變化。
四 地質地貌與氣候
(一) 地 質
鎮域地層比較完整,總厚度2050-2800米,與下伏二迭系呈整合接觸。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為紫紅色砂質泥岩和泥質碳酸鹽岩。東瀼河以東地層含煤豐富,沿江地區為沖積層。其地質構造為東西向構造帶,由中生代及古生代地層組成東西向線性褶皺,次為壓性、壓扭性斷裂,受新華夏系聯合弧的複合作用,為北亞帶。
(二) 地 貌
鎮域地勢東北稍高,西南略低,山脈參差起伏,不成明顯走向,屬巫山余脈延踞。東部地形陡峻,有龍會觀山峰突起,海拔1700.7米,為全鎮制高點,西部地勢較為平緩,境內最低點紅廟嶺江邊,海拔66.8米,亦為全縣最低點。隨著三峽工程進程加快,江岸海拔相應提高,東瀼河及沿江溪溝出口形成內河湖泊。全鎮高山占2%,二高山占44%,低山占54%。
境內溝壑密布。中部東瀼河將全境自然切成東西兩大板塊。東部牛口河與宜昌市秭歸縣形成明顯分界線。西部神農溪支流茅家溝與溪丘灣鄉分界。
1 主要山峰
龍會觀 又名龍會山。位於金甲山村3、4組,屬巴東、秭歸、興山三縣交界地,素有“一腳踏三縣”之說。主峰海拔1700.7米,山勢峻峭,雲霧繚繞,峰頂建觀、圮。觀頂峰腰有冰、火、風三小洞。夏天,冰洞有冰涼,風洞有風爽;冬天,火洞溫高熱,風洞風更寒。
牛角尖 位於牛洞坪村2組,海拔1248.6米,山峰形似牛角而故名。
金甲山 位於金甲山村3組,與溪丘灣鄉鄰界,占地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72米,因土質呈金黃色,山形似古時的盔甲而命名。
羊乳山 位於羊乳山村9、10、11、12、13組,主峰海拔1158米,群峰似羊之乳頭而得名,羊乳山茶,色微白,歷為巴東名茶,曾是乾隆貢茶。
白虎雲 位於羊乳山、上構坪、陳家嶺三村交界處,海拔988米,占地1平方公里,岩山突起,高聳入雲,形似白虎。
卡子嶺 位於孟家埡村6組,與秭歸交界,海拔1288.1米,因山嶺曾經設過卡子故稱。
威靈觀 位於焦家灣村1、2、3組,海拔776.1米,占地4平方公里。據傳,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由馬興科等人在山項上募修一廟(1948年毀),取名“威龍觀”,後因當地人常進廟求神顯靈,習稱威靈觀。
紗帽山 位於東瀼口村1組,又稱邵家包。據傳北宋寇準在巴東任縣令時,長江洪水漲至大堂門檻,濃霧彌天,寺院和尚力勸寇公將紗帽投入江中,頓時水退去散,寇公跪拜天神,忽見沙帽騰空,定神觀之,對面江北一山如是紗帽,故名紗帽山。後,見江北舊縣未當要衝,不能控馭“南蠻”,即上書皇上,請將向靈異(漢景帝二年以進寶狀元被封為中路金甲大將軍附馬公)之墓從金子山天堂地移往紗帽山,旨允。後在其墓葬處修建了縣衙署。今峽江一帶土家向氏後裔常瞻仰崇拜。
2 河流溪溝
東瀼河 又名東瀼溪,是東瀼口鎮主要河流,源於溪丘灣鄉甘坪東北部罐子口,匯6條小溪至兩河口止(長約8公里),稱板橋河。向南延伸至柚子樹大橋長約7公里,稱店子河。再向南延伸2公里注入長江,稱東瀼溪。板橋河、店子河、東瀼溪將全長17公里的東瀼河自然分成上、中、下游,把東瀼口鎮切成東、西兩大板塊。該河河床均寬20米,流速0.4米/秒,多年平均逕流量1.1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其支流王家河上段叫紫陽溝,為常流溪,南流於兩河口注入,全長約5公里。
牛口河 源於孟家埡東北城包,全長約5公里,南注長江,均寬15米,與秭歸形成分界線。
寶塔河 源於西陵劉家埡,常流水,南向注入長江,全長約3.5公里。
紙廠溝 又名小溝,源於上構坪九條嶺,西北向經陳家嶺注入東瀼河,全長約3.5公里。
硝洞子溝 源於上構坪響水河,西北向經陳家嶺注入東瀼河,全長約3.5公里。
嚴家大溝 源於牛洞千軍坪,西北向經羊乳山注入東瀼河上游板橋河,全長約3公里。
付家河 源於牛洞東南城包,西北向注入東瀼河上游板橋河,全長約3公里。
鄧家溝 源於金甲山村龍會觀,北向注入東瀼河上游板橋河,全長約5公里。
王家河 位於大坪與溪丘灣下莊坡交界處,源於溪丘灣鄉梁家埡紫陽溝,屬紫陽溝下游,長2公里,東南向注入東瀼河,屬東瀼河支流。
劉家溝 源於石板,全長約3公里,東南向注入東瀼河中游店子河。
史家溝 源於白泉寺,東南向注入東瀼河中游店子河,全長約2.5公里。
洞子溝 源於舊縣坪鄔家灣,南向注入長江,全長約3公里。
大溪溝 源於焦家灣威靈觀,南向注入長江,全長約3.5公里。
茅家溝 源於麥豐張家坡,西北向匯合孫家溪,注入神農溪,流經鎮域3公里,是本鎮與坪陽鎮分界線。
紅沙溝 源於二埫埡,流經劉家河溝、孟家河溝,西北向匯入孫家溪注入神農溪,流經鎮域3公里,是石樑子村與陽坡村分界線。
此外,境內還有奔東溪、馬蹄溝、寨溝、龍洞子溝、許家大溝、宋家大溝等。
3 天然洞穴
硝仙洞 又名硝洞子,位於陳家嶺村西南部,海拔280米處,距東瀼河350米,因洞中有古人熬硝的痕跡而命名。洞長約3000米,洞口有“會客樓”,分3洞深入,主洞靠東。主洞中有“蠟燭部”、“鳳梨台”、“水田壩”、“天生橋”、“牛肝馬肺”、“唐僧取經”、“百馬追銀龜”、“將軍戲美人”、“皇宮招駙馬”等景觀,有待開發。
大洞子 又名萬人洞,位於舊縣坪村東部。因洞大可容萬人而故名。該洞寬敞明亮,洞高20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洞深處,洞中有洞。有探險者得知,延小溶洞北入,可走大半天。洞口有一石獅,傳說,因去徐家灣偷吃莊稼被狩獵者打掉一隻耳朵,逃至洞口餓死成石。洞頂清泉點滴。相傳過去幾百窮苦百姓在此避難,洞口設有鐵門,一夥“棒老二”謊稱救命騙入用順刀將百姓全部殺死,血流洞子溝。
猴子洞 位於陳家嶺村西南東瀼河畔,主洞高5米,深約11米,寬8米,洞側有洞,洞內有石“樓”。從前常住猴子,60年代住有向、孔姓兩戶人家,80年代為縣公路段炸藥倉庫。後,被三峽水域淹沒。
此外,天然小溶洞近百,不一一例舉。“
(三) 氣 候
鎮境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無高寒。冬季(一月)平均氣溫6.8℃,夏季(七月)平均氣溫29.4℃,年平均氣溫18.6℃。全年無霜期310天,年平均氣溫之高,無霜期之長,為全縣各鄉鎮之最。年降水量1100毫米,年降雨日65天。三峽庫區水位上漲後,沿江河谷地區夏季平均氣溫下降2℃。
鎮境太陽輻射總量為99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為1650小時,平均每天日照約4.5小時。農作物光能利用率低,水稻、小麥為0.7%,玉米、薯類為1%。
境內季節變化明顯,最大月溫差15℃。氣溫立體分布規律是:海拔提升100米,1月份降低0.58℃,2、3月份降低0.66℃,4、5、6月份降低0.64℃,7月份降低0.66℃,8月份降低0.68℃,9月份降低0.64℃,10月份降低0.60℃,11月份降低0.61℃,12月份降低0.56℃。
在秋冬季,地溫隨地層深度加深而增高,春夏季則反之。耕作層10厘米的各月平均地溫要比地面溫度高0.2-3.1℃,7-9月份均高出2℃以上,秋冬季只高出1.4℃。
在長江河谷地區≥10℃積溫為5000-6000℃,持續270天。金甲山、牛洞、二埫埡、西陵地區≥10℃積溫為3000-4700℃,持續200天左右。一般,積溫隨海拔高度而減少。
鎮境降水建國以來最多的年份是1954年,達1500毫米,最少的是1959年,只降水500毫米。降水量年際變化較大。
鎮域年風速普遍較小,平均風速為1.5-3.4米/秒,平均風向頻率3.2%,風向多為偏東風和偏東南風。北風和西風頻率低,大風只在少數年份出現,一般為雷雨大風或寒潮大風。雷雨大風多出現於5-8月份,平均風力達6級。最大可達8級以上。
五 自然資源
(一) 水 資 源
鎮境水域總面積8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總量1.43億立方米,地下水0.32億立方米,加上長江過境容水762.25億立方米,共有764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7.56億立方米。鎮境坡陡谷深,除牛洞、西陵地區可少量引溪河水進行農田灌溉外,大部分溪河水引用難度較大。地下水埋藏深,出露低,難以開發利用。鎮境農田灌溉用水主要依靠降水和水庫堰塘蓄水。
鎮境水能蘊藏量0.71萬千瓦,可利用量0.51萬千瓦,平均每平方公里50.5千瓦。按2005年人口計算,平均擁有量為0.20千瓦。
境內東瀼河多年平均流量3.17立方米/秒,理論蘊藏量0.16萬千瓦,可開發利用0.04萬千瓦。
(二) 土 地 資 源
1949~2005年,本鎮每人平均占有土地面積明顯下降:1949年為10畝/人,2005年為6畝/人。
2005年,在土地總面積15.15萬畝中,農用耕地占14.26%,經濟園地占22.08%,林業用地占46.73%,水面占7.92%,草地及岩殼占3.56%,城鄉居民及工礦用地占2.97%,交通用地占2.48%,全鎮土地利用率達88.52%。
鎮境土壤類型有紫色土、石灰(岩)土和黃壤3種。
紫色土 由紫色砂岩和紫色頁岩風化發育而成,呈穩定的紫色,主要分布於鎮境海拔800m以下舊縣、大坪地區,占總面積的48%,適宜糧食、水果及其他經濟作物生長。
石灰(岩) 成土母質為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分布於大坪西部、西陵東部,占總面積的22%,適宜糧食作物及經濟作物生長。
黃壤 成土母質為石灰岩和石英砂岩,形成濕潤中亞熱帶生物氣候條件下,主要分布於構坪、大坪、牛洞地區,占總面積的30%,適宜糧食、油料及其他經濟作物生長。
鎮境土壤類型多樣的特點,為生態特區建設提供著優越條件,鎮域耕園地占總面積的36.34%,現已構築低山柑桔高山桑的良好生態格局,鎮域非耕園地占總面積的63.66%,雖然大於25度的坡地占非耕園地的70%,但因氣候適宜,光照充足,林業植被生長極為壯實,水土流失情況相對減少。隨三峽庫區水位上漲,沿江河谷地區多為滑坡,嚴重影響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生長。
鎮境耕作土壤的土體厚度,一般在60-100cm之間,耕層深度在16-20cm者占耕地的80.10%;質地以中壤為主,過粘過砂者較少;中性和鹼性者比重大,PH值在6.6-8.5的面積占耕地的81.43%;平均容量值為1.374克/立方厘米,代換量多為5-10毫克當量/百克土,大部分土壤的通透性能差,保水、保肥性能弱。全鎮土壤有機質含量中等,耕作土壤中的含量一般在1%-3%,非耕作土壤大於2%的占53.53%。耕作土壤中全氮含量在0.1-0.2之間占57.64%,土壤中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都普遍較低,鉀的含量則屬中等。
(三) 礦 產 資 源
鎮境礦產資源豐富,主要礦產有煤礦、石灰石、頁岩礦、鐵礦、銅礦等。
煤礦 鎮境東瀼河以東地區煤礦儲藏豐富,總儲量4500萬噸,主要分布於麂子岩、寶塔河一帶,約占全縣儲量的50%,可開發2500萬噸。境內煤層屬侏羅系----三迭系下統香溪煤系,為無煙煤,發熱量平均(加權)4500千卡/公斤,適作民用和動力用煤。
煤礦開採,歷史久遠。2005年全鎮原煤採掘量達7.5萬噸。鎮域主要煤礦開採企業有:麂子岩煤礦、寶塔河煤礦、馮家灣煤礦。
石灰石 鎮境石灰石礦分布廣,儲量大,質量高,儲藏量約45000萬噸。石灰石礦開發歷史久遠。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末,鎮域規模較大的石灰廠有八一大隊石灰廠、店子河石灰廠、洞子溝石灰廠、小溝石灰廠、賈家坪石灰廠。在移民搬遷高峰的20世紀90年代,鎮境利用石灰石礦製造水泥預製件的企業達28個,規模大的是鎮辦建材廠。2005年,鎮境開發利用石灰石礦的企業達25個,規模最大的是洞子溝石料廠,職工人數達40人,法人鄔開樹,年開採2.5萬立方米,收入100萬元。其他企業均在8人左右,年開採量0.5萬立方米,製造預製件的企業有12個。
頁岩礦 主要分布於東瀼河以西及陳家嶺村紫色土(紅砂坡)地帶,利用紫色土中的紅砂石頁岩礦生產建材用磚。1985年焦家灣村三組汪吉鬆開辦第一家磚廠。到2005年,鎮域頁岩磚廠有東山建材有限公司、蘇家坡頁岩磚廠。
鐵礦 主要分布於寶塔河地區,1958年大辦鋼鐵時,此地辦過煉鐵廠,小土爐生產。
銅礦 主要分布於陽坡村三組,1958年大辦鋼鐵時,群力公社在此辦過銅礦廠,實行小土爐生產。
(四) 生 物 資 源
1 植 物
鎮境處於中國植物區系分布關鍵地區的東緣,承東接西,南北交匯,植物種類多,品種資源豐富,屬神農架這一著名植物“基因庫”的一部分。植被覆蓋率83.07%。
(1)食用植物
① 栽培植物:主要有玉米(苞谷)、小麥、大麥、米麥、高粱、粟(小谷)、水稻、大豆(黃豆)、蠶豆(胡豆)、豌豆、綠豆、赤豆(小豆)、飯豆(蔓豆)、甘薯(紅薯、紅苕)、馬鈴薯(洋芋、土豆)、甜蕎、苦蕎等糧食作物;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等油料作物;菜豆(四季豆)、扁豆(眉豆)、刀豆、多花菜豆(芸豆)、豇豆、豆薯(地瓜)、芥菜(青菜)、白菜(引大白菜)、捲心菜(包包菜)、大頭菜(大蔸菜)、紫菜苔(紅菜苔)、花菜、踏棵菜(瓢兒菜)、蘿蔔、甜菜(菠菜)、莙達菜(牛皮菜)、莧、胡蘿蔔、芹菜、莖用萵苣(萵筍)、葉用萵苣(窩麻菜)、茼蒿、落葵(虅菜)、蘘荷(園荷)、茄、辣椒、番茄、黃花、芋頭、魔芋、地瓜兒苗(地筍、地蠶)、菰(高筍)、南瓜、香瓜、黃瓜、葫蘆、瓠子、冬瓜、苦瓜、絲瓜、西瓜、蔥、分蔥、洋蔥、蒜、韭菜、蓮藕等蔬菜作物;橙、橘、柚、桃、李、杏、梅、櫻桃、枇杷、棗、梨、蘋果、香蕉、花紅(林擒)、葡萄、獼猴桃、石榴、杮、核桃、銀杏、板栗、拐椒等水果;還有桑、茶、煙等。
② 野生澱粉,糖料植物:主要有錐栗、油杮、木瓜刺、野櫻桃、野葡桃、刺梨、土茯苓等。
(2)纖維植物
栽培的有棉花、苧麻、棕櫚等(20世紀中葉規模發展)。野生的主要有:崖桑、構樹、柘樹、大蠍子草、大葉苧麻、大血藤、常春油麻藤、野葛、南蛇藤、蛇葡萄、小黃構、牡荊、淡竹、箬葉竹、芒、叢毛羊鬍子草等。
(3)芳香油植物
主要有:茴香、木犀(桂花樹)、香葉子、樟、山雞椒、山胡椒、川桂、神農香菊、野花椒、香薷、紅茴香等。
(4)樹脂、油料植物
主要有:馬尾松、馬山松、楓香、香椿、油桐、烏桕子、蓖麻、油茶、油橄欖等。
(5)飼用植物
鎮境飼用植物在400種以上,多為草本,木本者多用其果實、種子或葉,為畜禽或魚類飼料。
(6)藥用植物
栽培藥用植物主要有:黃姜、杜仲、銀杏、天麻、大黃、花椒、當歸、川芎、黃蓮、厚朴、黃柏、黃芹、子、菊花、木瓜、藿香、荊介等。
野生藥用植物主要用:節節草、石松、虎杖、何首烏、小八角蓮(一碗水)、箭葉淫羊藿、豪豬刺(三棵針)、五味子、三椏烏藥、柴胡、夏枯草、大葉三七(白三七)、羽葉三七(扣子三七)、五加、崖白采(吊白菜)、車前、龍芽草、過路黃、燈心草、玉竹、沿階草(麥冬)、延齡草(頭頂一顆珠)、天麻、薯蕷(山藥)、半夏、金銀花等。
(7)花卉植物
鎮境主要花卉植物有:紫微、杜鵑、紅繼木、含笑、鐵樹、櫻花、梅花、大葉黃楊、小葉黃楊,龍爪槐、毛葉丁香、海桐、菊花、紫荊花、葉樟、石榴花、茶花、牡丹、玫瑰、蘭草、枙子、桂花、仙人球、仙人掌、仙人柱、看果、馬蹄蓮、八仙花、文竹、月季花、苿莉花、金銀花、太陽花、蠏甲花、雪松、馬里拉等。
(8)林木性植物
鎮域林木樹種主要有:松樹、柏樹、杉樹、炮筒樹、椿樹、花梨樹、楓樹、喜樹、白樺樹、白楊樹、燈籠樹等等。
2 動 物
(1)馴養動物
飼養畜禽有黃牛、水牛、豬、馬、騾、驢、山羊、黃羊、家兔、犬、貓、雞、家鴨、家鵝、家鴿子、(網箱養)魚等。以牛、豬、羊、雞為主。
經濟昆蟲有家蠶、蜜蜂等。
(2)野生動物
鎮域野生動物主要有蚯蚓、螳螂、螞蟥、蠍、班蟊等藥用經濟無脊椎動物;狐、貉(狗獾)、獾(豬獾)、野豬、松鼠、野兔等哺乳類動物;野鴨、白鷺、錦雞、斑鳩、燕、烏鴉、鵲、山雀、畫眉、八哥、麻雀等鳥類動物;蛇、壁虎等爬行動物;魚類;蛙類等等。
(五) 旅 游 資 源
1 自然景觀
硝仙洞 位於陳家嶺村西南海拔280米處,距東瀼河350米,洞長3000米,自洞口“會客廳”分三小洞深入,主洞靠東,有蠟燭部、鳳梨台、水田壩、天生橋、牛肝馬肺、唐僧取經、白馬追銀龜、將軍戲美人、皇宮招附馬等迷人美景,此洞向東南延伸,有出口、名曰“月亮洞”。
大洞子 位於舊縣坪村東部。洞口寬敞,均高20米,約2000平方米,計畫經濟時代集體活動專門場所。沿洞口深入有一小溶洞,前輩徐秀仙曾經探測,走了大半天,點了7隻半蠟燭,並在門口血書“徐秀仙不要老命”7個大字,至今清晰。徐秀仙的探險,留下很多美麗的傳說,現可證明的是小溶洞的確可以深入。
響水河 位於上構坪8組,海拔1000米。前有白虎雲,雲霧繚繞;中有大水庫,碧波蕩漾;後有綿延青山,四季常綠。
風景樹 鎮域風景樹有:大陽古花梨、石樑子黃林樹、牛洞、石板的樟木樹、張家坪的夫妻松、舊縣坪的燈籠樹、大陽、陳家嶺古柏樹等,距今均有千年左右歷史,枝繁葉茂,覆蓋面積大。
天然休閒港灣 三峽庫區蓄水後,原東瀼河與長江聯為一體,自成休閒港灣,這個港灣北至店子河,南抵長江,東西均為三峽畜水庫岸,總面積1.5平方公里。可謂:十里平湖盪漣漪,橋橫山谷連東西,新港車舟織路網,藍天白鶴搭天梯,峽風掀開魚郎帽,江花笑拉山妹衣,欲問港灣妙何處,休閒聖地神仙迷。
2 人文景觀
楚天第一園 湖北省優質果園,雷家坪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園,集“果—糧—豬—沼—菜”於一體循環再生態農業模式,集甜、香、綠、美、爽於一體的休閒度假聖地,總面積13000畝。春天,橙花盛開,芬芳四溢,清香撲鼻;秋天,金桔滿園,碩果纍纍,甜美舒悅。
蓮花池 位於雷家坪集鎮中軸廣場,總面積173畝,屬新鎮綠化地帶,分布集鎮街道兩側。櫻花、雪松、龍爪槐、桂花、紫荊花、葉樟等奇花異草把集鎮打扮得絢麗無比,多姿多彩。一盞盞路燈、一片片綠葉、一陣陣清香笑迎四方賓客,是年輕人溝通思想,互傾衷腸的理想場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