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莎計畫

巴巴羅莎計畫

1940年12月,希特勒在極其絕密的情況下策劃了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莎”的計畫——即進攻蘇聯的作戰計畫。希特勒想像“紅鬍子”一樣,以閃電戰的方式突然襲擊蘇聯,打垮蘇聯。

簡介

“巴巴羅莎”的意思是“紅鬍子”。“紅鬍子”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綽號,腓特烈是崇尚擴張侵略的傢伙,他曾六次入侵義大利,並指揮十字軍東侵。

窮兵黷武的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極力效仿“紅鬍子”,妄圖稱霸世界。

戰略目標

希特勒在對英作戰結束以前,以坦克,摩托化及航空兵部隊實施閃電式的突然襲擊,分割圍殲蘇軍西部主力,而後向戰略縱深發展攻擊,攻占列寧格勒莫斯科頓巴斯,於1941年入冬之前以一系列快速的進攻擊潰蘇聯,結束戰爭。為此,德軍最高統帥部集中了152個師又2個旅,連同芬蘭羅馬尼亞等僕從國的29個師又18個旅,共181個師又20個旅,約4300輛坦克,4.7餘門火炮和迫擊炮,4980架飛機。192艘艦艇,總兵力約550萬人,編成3個集團軍群和3個獨立行動的集團軍,準備在三個戰略方向上實施進攻。

4

“北方”集團軍群是以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占領港口,使蘇軍艦隊失去基地並阻止蘇軍向東撤退,以便在有力條件下向列寧格勒推進。

“中央”集團軍群是以向布列斯特和明斯克方向突擊,割裂蘇軍防禦的戰略正面,圍殲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爾後向斯摩棱斯克方向進攻,直指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是以向基輔方向進攻,奪取基輔以南地區的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的蘇軍陣地,然後向頓巴斯發展進攻。 

以上是德軍進攻蘇俄的基本戰略態勢。

戰爭進程

基輔會戰是二戰中最大包圍戰,蘇軍第5,第21,第37,第26集團軍大部和第40,第38集團軍之一部被殲滅,65萬人被俘,其重要意義在於獲得了富饒的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也就是基輔大糧倉。

列寧格勒有蘇聯第二首都之稱,在經濟上是蘇聯最大的工業中心,也是蘇聯的第二大運輸樞紐,共有十條鐵路線通過這裡,特別是十月鐵路線把列寧格勒與莫斯科和蘇聯的其他地區連線在一起,因此在國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希特勒認為只有攻占列寧格勒,才能繼續打好莫斯科的進攻戰。

7

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中心,也是蘇聯的重要交通樞紐和國防工業中心。攻占了莫斯科,蘇聯政府覆滅,蘇軍也就失去了繼續作戰的意志,蘇德戰爭也將結束。

史達林格勒位於歐洲第一大河——伏爾加河的西岸,是連線蘇聯歐洲部分南北交通的樞紐,是貫通歐亞的咽喉,也是蘇聯南部著名的工業中心和糧食儲存地。攻下史達林格勒,也就得到了巴庫的石油,頓巴斯的煤及庫班的小麥將成為德國的資源。

1941年下半年由於蘇聯軍民堅守列寧格勒,直接導致了希特勒閃電戰計畫中的重要戰略任務未能完成,也對蘇德戰場其它戰線的作戰進程產生很大影響。尤其是對莫斯科發動的秋季攻勢,受到列寧格勒牽制的“北方”集團軍群只能抽調4個坦克師和2個摩托化師前去參加戰鬥。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的第一次重大失敗,他宣告了德軍閃電戰戰略的破產,同時也宣告了“巴巴羅莎”計畫的破產。

相關內容

作為蘇軍統帥史達林,當面臨著戰略防禦重點放在西線還是東線的問題時,他把重點放在了東線。在西線,面對德軍及其僕從軍漫長的包圍線,史達林只配置了70多萬正規軍,同德軍的兵力不成比例。究其原因,是史達林過於相信他在1939年同德國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規定:締約雙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參加直接或間接反對締約國的另一方國家集團;同時兩國還要“密切接觸,交換情報”。此時,“西線無戰事”?史達林上當了!

左爾格(1895年—1944年)是前蘇聯派往日本的戰略偵察員,被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為成功的五大間諜之一。1941年5月,德國進攻前蘇聯的訊息已風聞歐洲,左爾格不斷地通過無線密碼電報,傳回了這方面的訊息,直接報告了史達林,說須加強西線防務,但未被重視。

7

此時的歐洲,已是戰雲密布。英國首相邱吉爾在1941年4月底專門給史達林寫了一封信提醒,德國已在南部調動坦克師——這是進攻前蘇聯的兆頭;邱吉爾又在1941年6月14日通知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德國即將攻擊蘇聯,羅斯福及時將這個訊息轉告給了史達林。但史達林做出的唯一反應便是授權塔斯社發表一則“闢謠”,聲明說:“德國與蘇聯同樣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條件”、“關於德國打算進攻蘇聯的傳聞是毫無根據的!”然而,事過5天,史達林又收到一份來自中國的情報,卻使他不得不重新考慮……
為了配合德國的巴巴羅莎計畫,日本軍國主義實施了“障眼法”。不但擴大了關東軍和朝鮮軍的編制,還調動了國內的部分軍隊幷給予補充和加強,以示“攻蘇”的決心;接著又煞有介事地把對蘇軍事動員的秘密規定為“關特演”(關東軍特別大演習),擺出一副行動的架勢,似乎前蘇聯東線馬上就會發生戰事。然而,日本人暗地裡卻在加緊部署,秘密做好南下的戰爭準備。

意義

1942年8月開始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不僅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形勢,也是二戰歷史性轉折的重要標誌,蘇軍從此掌握了戰略主動權,開始了從戰略防禦戰略反攻的轉變,而德軍三大戰役的失敗也只有從戰略進攻被動轉為戰略防禦了。到盟軍西線戰場的開闢,德國法西斯徹底覆滅的日子已經不遠了。

在戰爭開始時,由於蘇聯的最高領袖史達林犯了非常可怕的一系列誤判,人類歷史上最血腥最殘酷的戰爭從閃電突襲和一系列誤判開始了,蘇聯偉大的衛國戰爭開始了,希特勒的滅亡之路開始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