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管理

工廠管理

工廠管理是指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工廠效率和產品質量,利用計畫、組織、用人、指導、控制等活動,對生產過程和生產者進行管理的一種活動。於十八世紀初最為盛行,擁有勞力自給自足之家庭,在某一專業領域中 生產,以供銷售。由各家庭將製造完成的 產品或零件交給發包的工廠,各家庭從中賺取 工資,這種托外加工式或代工的生產制度。1895年泰勒氏向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提出計件工資制度,主張差別計件率。甘特氏於1917年發表 重複性生產管理方法“人機作業圖示方式”。

​簡介

工廠管理工廠管理

工廠管理是指為了更有效地提高工廠效率和產品質量,利用計畫、組織、用人、指導、控制等活動,對生產過程和生產者進行管理的一種活動。

工廠管理的責任

(一)對消費者的責任。

工廠欲不斷地產出價廉物美產品,必須要不斷地從事產品研究與 改善的工作,才能一直保持 產品品質優越、 價格合理、交貨迅速、服務周到。

(二)對從業人員的責任。

加強教育訓練、改善工作環境、提供從業人員合理薪資與 福利措施、獎懲公正、人事升遷任免公平合理。

(三)對股東的責任。

提高效率,降低 成本,加強品質,重視改善,杜絕浪費,使 利潤大幅上升。

(四)對社會國家的責任

1.製造品質優良、安全性高的 產品。

2.節省能源,消滅公害。

3.教育訓練員工,培養人才。

4.依法繳稅,絕不 逃稅。

5.端正社會風氣。

工廠管理之演進

(一)家庭生產制度。

於十八世紀初最為盛行,擁有勞力自給自足之家庭,在某一專業領域中 生產,以供銷售。

(二)代產包銷制度。

由各家庭將製造完成的 產品或零件交給發包的工廠,各家庭從中賺取 工資,這種托外加工式或代工的生產制度。

(三)工廠生產制度。

動力機價格高昂,非一般人所能購買。所需 資本相當龐大。

二十世紀初期始有 泰勒氏提倡 科學管理。

1878年進入 伯利恆鋼鐵廠,期間分別作了三項實驗:

1.鐵塊搬運的研究。

2.鐵砂和煤粒的鏟掘研究。

3.金屬切割工作之研究。

1895年泰勒氏向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提出計件工資制度,主張差別計件率。1903年泰勒氏第二篇題目為工場管理。1911年泰勒發表了 科學管理原理。

甘特氏於1917年發表 重複性生產管理方法“人機作業圖示方式”。“時間與動作研究”工廠管理,貢獻最大的應屬吉爾 布斯夫婦。

1950年代電腦逐漸運用到工廠管理

1960年代機器人之運用在工廠

1.生產自動化。

2.彈性製造系統。

3.無人化搬運車及 倉儲自動化。

管理部門

一個企業有很多部門,有明確的分工,承擔著各自應負的責任。每個部門有自已的職責,按照這些職責,進行考核。如:

業務部:接單如何?市場了解怎樣?

採購部:材料買的如何?及時,沒影響生產。質優價廉。

生管部: 生產計畫的制定,生產進度的控制上有沒有到位?協調好?

品管部:原材料的把關檢查, 產品生產過程中 品質的控制及成品的檢驗?

開發部:新品的開發?對新信息的反應能力。

製造部:生產線上人員的管理,教育。生產進度的控制及調整,生產安全,機器設備的保養。

儲運部:倉庫物資(成品)保管,貨物的清點,貨物的裝運。

人事部:人才的引進,培訓。廠規廠紀的建立。

財務部:資金的運用。成本的核算。

行政科,總務科,(辦公用品的制定,工廠的環境衛生,門衛,食堂,廠服等等。)

技術科,設備科,(技術上的指導,廠房,設施的施工,供電設備的管理。水電氣的配置與維修。)

不良現象

1、機器設備擺放不合理

2、儀容或穿著不整的工作人員

3、機器設備保養不良

4、運料通道不暢

5、工作人員的座位或坐姿不當

6、原料、半成品、成品、整修品、報廢品隨意擺放

7、工具擺放混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