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陽泉學院

工大陽泉學院

我系成立近30年來,由於各專業的設定符合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專業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擁有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學緣構成最佳化,基礎理論紮實,專業技能精湛,愛崗敬業,銳意創新的教師隊伍。 由於我系各專業的設定符合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專業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

學院歷史

工大學陽泉學院前身是陽泉煤炭專科學校,始建於1984年,是一所以工為主,兼有經、管、法等學科的普通高等院校,隸屬於山西省教育廳。學院地處美麗的山城陽泉,位於陽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學院路,學院規劃用地1088畝,現有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校園內林蔭遮道,花草圍樓,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享有花園式校園之稱。
工大陽泉學院校門

工大陽泉學院的前身是山西礦業學院陽泉煤炭專科班,成立於1984年,屬原國家教委備案的分校、大專班,1986年1月曾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陽泉煤炭專科學校。2001年,根據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實力,經省政府同意更名為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並招收本科生。

學院現狀

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5048人,校園占地面積1105.48畝(73.69萬㎡),生均145.98㎡;校舍建築總面積23.29萬㎡,生均46.14㎡,其中教學行政用房15.5萬㎡,生均30.7㎡;教學儀器設備總值7514.2萬元,生均14885.5元;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61.43萬冊,生均121.7冊,建有較為完善的現代電子圖書系統和計算機網路服務體系。
學院現有教職工475人,專任教師298人,生師比16.9︰1;具有副高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教師101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3.89%,其中教授12人;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158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53.02%。

學院教學科研

學院結合地方經濟和煤炭行業發展需要,不斷調整和最佳化專業結構,已經逐步形成以工為主、煤炭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體系。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山西省“興晉挑戰杯”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創業計畫大
賽、數學建模競賽、英語競賽等獲得國家級、省級獎勵總計369項。2001年以來,學院教師獨著或作為第一作者出版學術著作和教材85部,其中國家級“十一五”規劃教材7部;發表學術論文734篇,其中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收錄7篇,在全國中文核心以上期刊發表124篇,獲獎57篇;承擔省廳級科研、教研項目38項;獲得省市級科研資助項目26項;獲省級教學成果1項,科技發明製作獲獎9項,獲國家專利15項。

學院現任領導

校 長:韓保清 書記:楊廣耀 副書記:鄭德明  副書記、紀委書記:劉春愛  副書記、副校長:宋紅  副校長:寧聯旺  副校長:王玉清
學院始終把德育當做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來抓,把德育內涵建設作為提升大學生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的突破口。早在2006年就在全省率先開展德育答辯工作,通過強化兩種素質培養、重視三個準備環節、建立四重導師制度、實現五個轉變,初步形成了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全面提高和個性發展有機統一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中國高等教育》2012第13/14期以“完善大學生‘德育答辯’的探索“為題介紹了學院德育答辯的具體做法。
學院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人才,共為社會培養了2萬多名專業技術人才,全省設定煤炭副縣長的縣中就有30多個畢業於太原理工大學陽泉學院。多年來,學院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2012年,共有140多家單位先後到校招聘,為1000多名畢業生提供了4000多個就業崗位,煤炭主體類專業畢業生提前半年就被招聘一空。學院先後建立了陽煤集團、西山煤電、大同煤業、山西煤炭運銷集團等52個需求旺盛的就業基地。

學院風景

系部介紹

採礦工程系

採礦工程系始建於1984年,是建校初期設定的教學系部之一。採礦工程系現有採礦工程1個本科專業以及煤礦開採技術、礦井通風與安全、煤炭深加工與利用3個專科專業。其中,煤礦開採技術專業2011年評為山西省特色專業建設項目,同時為中央財政支持的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
採礦工程系教學設施完備,教學手段先進,實驗條件良好、功能齊全。現有1個國家級煤礦安全實驗基地,1個煤炭深加工與利用實驗中心,31個實驗室,設備達1495台套,總資產達532.1萬元,另有陽煤集團新景礦等5個校外實驗基地。
採礦工程系現有全日制本、專科生792人。專任教師27名,兼職教師10名。其中教授2名(含兼職教授1名),副教授19名(含工程、實驗系列及兼職),博士研究生3名,碩士研究生15名,專業帶頭人5名,骨幹教師6名,省級“雙師型”優秀教師2名。並且長期聘請省市知名學者、教授作為客座、名譽教授,建立起了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多年來,在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採礦工程系以我省經濟的轉型發展及地方經濟的特色發展為依託,以“聚精會神搞教學,一心一意謀發展”為工作理念,以“頑強拼搏,創新敬業”為工作精神,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經過近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在教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我系教師主編、參編教材、專著23部,發表省級以上學術論文59篇,省級教研課題5項,國家級課題1項,獲得8項專利,參與技術服務(培訓)項目4項。
我系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加強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建立了專升本、多證書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重視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積極開展學生署期“三下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課外競賽活動。近年來,有20多名學生榮獲山西省”興晉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畫”科技製作國家級、省級獎勵。畢業生以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山西省五大煤業集團是我系學生的就業主渠道,就業率多年來均達到95%以上。

地質與測量工程系

地質與測量工程繫於2011年6月經學校系部調整獨立成系,所屬專業有:測繪工程(本科)、工程測量技術、工程地質勘查等。其專業前身為1988年建立的陽泉煤炭專科學校地質測量專業,後經歷地質測量與城鄉規劃、地質工程、測量工程、城鄉規劃、旅遊資源管理等專業發展,以及近三十年的全面改革創新而來。其中“工程測量技術”為山西省教學改革示範專業,“工程地質勘查”為山西省特色專業。“測繪工程”專業除招收國家普通高考學生外,也是山西省該專業唯一的“專升本”招收點。
地質與測量工程系現擁有專任教師27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8人,講師10名,助教10名,2人擁有博士學位,2人為在讀博士,21人獲得碩士學位;兼任教師校內3名,校外高級工程師8名,兼職教授3名(附花名表)。目前在校本科生161名,專科生410名。近幾年來,主持省級科研立項課題3項,共承擔省部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項;市級科研課題2項;校級立項課題5項;在國際國內專業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5篇;編寫出版各類專著教材13 部,其中主編參編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3部。主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2部,行業規劃教材6部;參加了2項國家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橫向科研項目的研究,獲發明專利2項(國家發明專利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等。
地質與測量工程系擁有完善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建有地質、測量兩個實驗室,主要有:光學經緯儀、光學水準儀、精密水準儀、平板儀、電子經緯儀、全站儀、光電測距儀、GPS接收機、RTK理正工程地質勘探CAD、pps設計軟體包、連續變倍體視投影顯微鏡、雙回偏光投影顯微鏡、以及多套各種岩礦標本等基本及先進教學儀器設備,總資產達197.4餘萬元。分別在太原新晉岩土工程勘察檢測有限公司、陽泉測繪處、陽泉國辰設計有限公司、陽泉國土資源局、陽泉新宇岩土公司等5個單位建立了運行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
地質與測量工程系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努力打造特色鮮明、結構合理,不斷進取創新的專業教學團隊。2003年4月,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被批准成為省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2011年6月工程地質勘查專業評為省級重點及特色專業。《GPS測量技術》課程評為校級精品課程。近年來,3名教師獲山西省煤炭教育工作優秀教師,1名教師獲雙師型優秀教師;專兼職政治輔導員多次被評為省校兩級優秀政治輔導員、指導教師並在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山西省就業指導大賽中獲獎。地質與工程測量系努力開創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政治學習、文體活動、青年志願者及科技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責任感。近年來20多名學生榮獲山西省“興晉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畫”科技製作省級獎勵,在全國數學建模大賽和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中獲獎。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湧現出了眾多的省校兩級先進班級體、先進團支部、“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畢業生”等先進集體和個人。此外,在考研、專升本等升學考試中,也取得了好的成績。
地質與測量工程系的學生就業面向測繪、水利水電、地礦、交通、城鎮規劃、市政建設、房產、國土資源、工程地質勘查、資源地質勘查、礦山地質工程、道路、建築、環境等部門和行業。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堅持黨的教育方針,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基礎知識、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全面培養,積極從事教學改革和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建立了專升本、多證書等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拓寬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各專業畢業生以其專業素質高,社會適應能力強,踏實肯乾等特點,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在各級崗位做出較大貢獻。

機械電子工程系

是於1984年伴隨著學院的誕生而成立的,又伴隨著學校的改革發展逐步壯大,是我院建立最早的系部。現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工業設計、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機電一體化、礦山機電等五個專業。其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被評為山西省特色專業,機電一體化已通過教育部評估為國家級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機械製造與自動化被評估為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專業和山西省緊缺人才培養專業。同時,國家級煤礦機電實驗基地也正在建設當中。
我系擁有設備先進的專業實驗室15個,校外實習基地10個。
我系培養的學生具有機械設計、製造基礎理論知識與機電設備製造、設備控制等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工程製圖、識圖和機械結構或零部件設計等套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特別是煤炭行業)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行銷售等方面工作。同時,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創新精神與自學能力,獲得工程師基本素質和工程技術套用與開發能力訓練的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我系的專業建設以服務區域煤炭行業的發展為宗旨,服務煤炭裝備企業的科技生產能力提高為目標,以煤機裝備製造技術為核心。緊密結合煤炭行業的發展需要,開展校企合作,進行人才的定位與設計。廣泛到煤炭裝備製造企業調研,確定套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聘請專業技術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並組織和實施教學過程管理和評價。
同時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敬業創業精神的培養。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加強產、學、研相結合,探索模組化的課程設定和一體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始終把辦出特色,培養生產、建設、服務與管理第一線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作為辦學目標,嚴格教學管理,加強課程建設。現已形成一支配備較為齊全、年齡結構與梯隊建設合理、實力較強的機電類專業師資隊伍。
加強了與校外企業合作,建立了10個校外實習基地,為社會輸送更多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
機電工程系作為學院的重點建設系部,將繼續發揚“團結、高效、求實、創新”的優良傳統,建特色,創品牌,爭市場,促發展,與時俱進,開創培養高等技術套用型人才的新局面。
我系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積極參與教改項目。近年來,本系教師獲得國家級專利3項,發表在國家級和省部級刊物上的論文106篇,編寫教材8部,其中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11部,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6部,主持省級、校級教改項目4項,工程製圖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其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張立仁老師的科研成果曾獲省級“一等獎”和省級的“三等獎”,趙彤涌老師被評為省級“雙師型”教學名師,姚志平、韓變枝、郭曉娥老師被評為省級“雙師型”優秀教師,安道星等七名教師被評為省級“煤炭基金”優秀指導教師,在校級教學比賽中也有多人獲獎。
我系成立近30年來,由於各專業的設定符合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專業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多年來為區域煤礦、機械領域輸送了數千名畢業生,在山西製造業大中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層中,我系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畢業生占有很大比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畢業後一二年就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幹,同時在煤礦、機械領域也享有很好的口碑,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我系畢業生對陽泉煤業集團、晉城煤業集團、潞安集團、山西焦煤集團和南煤集團公司及山西地區各機械製造行業等用人單位供不應求。同時我系通過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合理的培養方案,大力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熱情高、效果好,在各種比賽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我們將秉承“勤奮、嚴謹、團結、進取”的校訓,迎著新世紀的朝陽,不斷開拓進取,與時俱進。

建築工程系

設立於2000年3月,現有土木工程(本科)、建築工程技術、工程造價、礦井建設等四個專業。
建築工程系現有教職工44名,其中,專任教師32人,兼職教師8人,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11名,有碩士以上學位的27名;擁有國家一級註冊結構師資格3名,一級註冊建造師資格1名,註冊岩土工程師1名,註冊會計師1名;省級科研立項課題3項,出版教材50餘部(08年以來8部),其中主編10部(08年以來4部),《結構力學》被確定為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發表論文100餘篇(08年以來41篇),其中EI收錄論文1篇,中文核心論文10餘篇;獲省級科技成果二等獎1項,建設有省級精品課程一門,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項;現有在校生736名,其中本科生262名,專科生474名,在校生類型有普招本科、專科、專升本等。
建築工程系擁有完整的教學體系和完整的產學研結合體系,建築材料、土工、力學三個實驗室,是我校的三個重點實驗室,另有建施工工藝等示教室,建有陽泉華通路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第十三冶金建設有限公司、山西中方森特有限公司建築設計研究所陽泉分院、山西嘉盛工程造價諮詢有限公司陽泉和信分公司等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為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建築工程系建系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多名工程技術人才,主要面向建築工程、礦業工程、道路橋樑工程、工程設計、工程諮詢等行業,畢業生實際就業率在98%以上,大部分都已走上領導崗位或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我們深信,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在全系教職工腳踏實地的努力下會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

的前身是陽泉煤炭專科學校計算機系,創建於1995年,為適應專業發展的需要,在1999年更名為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簡稱信息系。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以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我省經濟的轉型發展及地方經濟的特色發展為依託,以“崇德尚能、行知合一”為理念,以“勤奮、嚴謹、團結、進取”的作風,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憑著“以人為本、開拓創新”的工作精神,把學生的培養質量放在首位,嚴格教學管理,精心組織教學。經過十幾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在組織建設、教學研究、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設有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3個本科專業(培養四年制普通本科生及兩年制專升本學生),電氣自動化技術、供用電技術、計算機套用技術等3個三年制專科專業。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專業建設,堅持區域性、套用性、適用性、超前性、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和煤炭行業發展的需要,努力打造品牌專業,彰顯專業特色。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將煤炭行業作為依託,計算機專業將數位化礦山建設作為主要發展方向。2010年,申報煤礦供用電專業,使煤礦的強電和弱電基本配置齊全。目前全系在校本科生389人,專科生335人,總計724人,已形成了面向煤炭行業以自動化與信息類學科為主的專業結構體系,對於煤炭行業自動化與信息類專業人才的培養奠定了較好的學科專業基礎。
組織建設是全系發展的前提與保障。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黨總支共有黨員33人,其中:教職工黨員17人,學生黨員16人。黨組織及個人多次被評為先進支部及優秀共產黨員。全系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總數10人,其中黨員為9人,黨員比例高達90%,無論是在教學方面,還是在教研科研方面,都發揮了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擁有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學緣構成最佳化,基礎理論紮實,專業技能精湛,愛崗敬業,銳意創新的教師隊伍。在學校的正確領導與大力支持下,師資隊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設6個教研室,共有專任教師44名,兼職教師10名,並且長期聘請省市知名學者、教授作為客座、名譽教授,建立起了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其中兼職教師均為高級技術人員,專職教師中,有教授2名,副教授(含高級講師、高級實驗師)11名,中級職稱以上教師24,有博士研究生(含在讀)2名,碩士以上學位人數34名,有專業帶頭人6名,骨幹教師6名。
建系以來,一直牢牢把握抓教學質量為核心,特別是近五年,以精品課程建設為龍頭,充分發揮教研科研的引領作用,積極推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算機基礎》被評為2011年度省級精品課程。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能力,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套用。注重教材建設,主編、參編了《電工電子簡明教程》、《計算機套用基礎》等教材、專著12部。積極開展科學、教學研究,2008-2012年,教師發表各級、各類學術論文39篇,已經完成或在研的省級課題3項,校級課題2項。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教學設施完備,教學手段先進,圖書資料豐富,實驗實習條件良好、功能齊全。現有GE自動化系統實驗室、電工電子實驗室、微機原理實驗室等13個實驗室,總面積為2000平方米,設備總價值3300餘萬元。另有山西地方電力公司等12個校外實習基地,完全能夠滿足學生實驗和部分專業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等綜合實踐的教學任務。
學院館藏圖書中,涉及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相關專業圖書資料8064種97796冊,其中基礎理論3034種48819冊,專業技術5030種48977冊。還有專業雜誌及相關雜誌40餘種,能很好地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學習與研究需要。
系黨政班子能以人為本,切實做到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管理的人性化和規範化建設。加強系黨總支對學生工作的檢查和指導,加強系分團委、專職政治輔導員和班主任與學生會、學生班幹部的聯繫,積極開展、規範、完善了各項學生管理工作。學生黨員、推優、評優、綜合測評工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提高思想、心理、身體和專業素質。特別是鍛鍊出一支綜合素質高、工作作風過硬、責任性強、交替順利有連續性的學生幹部隊伍,這既是學管工作的主要成果,又為學管工作的開展發揮著強大的基礎作用。
注重學生課外實踐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積極開展學生署期“三下鄉”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課外競賽活動。近年來,有40多名學生參加了山西省"興晉挑戰杯"大賽、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行業電子設計製作大賽等並獲得優異成績。全系湧現出了眾多的先進班級體、先進團支部、“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優秀畢業生”等先進集體和個人。畢業生以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能力強,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近三年來,各專業就業率一直高達70%以上,陽煤集團、晉煤集團、潞安煤電集團等知名、大型煤炭企業成為了我系本、專科畢業生的就業主渠道。
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全國全省高校發展的大形勢,離不開學校發展的大環境,更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與全體教職工的幫助,離不開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廣大教職工的辛勤勞動。多年來,校黨政領導及各職能部門在系班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條件改善、教研科研、學生管理、學生活動開展等方面都給予了信息工程與自動化系極大的關注和支持。在各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專業必須積極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問題,為此,全繫上下已經形成共識,一定要抓住升本的機遇,科學合理地改革教學內容,並推動全系各項工作快速發展,使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再上一個層次,為學校的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管理工程系

成立於2007年1月。現設會計、電子商務專業。其中會計專業招收本科和專科學生。
我系擁有專業實驗室2個,校外實習基地23個。
目前我系有教職工31人,其中專任教師24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高級會計師1人,講師12人,助教4人;博士1人,碩士14人,學士9人)。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670人。
我系的專業建設以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宗旨,緊密結合煤炭行業的發展需要,開展校企合作,進行人才的定位與設計。同時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踐能力和敬業創業精神的培養。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狠抓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加強產、學、研相結合,探索模組化的課程設定和一體化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建立了23個校外實習基地,始終把辦出特色,培養服務與管理第一線套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作為辦學目標,嚴格教學管理,加強課程建設。現已形成一支配備較為齊全、年齡結構與梯隊建設合理、實力較強的會計專業師資隊伍。
我系十分重視教學工作,積極參與教改項目。近年來,本系教師發表在國家級和省部級刊物上的論文50餘篇,編寫教材20多部,主持省級、校級教研科研項目11項,。
由於我系各專業的設定符合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所培養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專業能力,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多年來為區域輸送了數千名畢業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畢業後一二年就成為企業的業務骨幹,同時在煤礦領域也享有很好的口碑,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

經濟貿易系

始建於1999年,原名為經濟貿易與管理系。2007年3月由於學校發展需要,分立為經濟貿易系、管理科學與工程系,重新組建了經濟貿易系,簡稱經貿系。
師資結構合理:經貿系設國際貿易、金融證券、市場行銷三個教研室,經濟貿易系現有教職工19人,其中專職教師14人,副教授3人,講師6人,博士1人,碩士研究生12人。省級雙師型優秀教師1名。40歲以上4人,35-40歲4人,30-35歲11人。並常年聘用3位行業專家參與教學,指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及實踐教學環節,建立起了穩定的專、兼職教師隊伍。經貿系是一支職稱、學歷、年齡結構較為合理,學緣構成最佳化,基礎理論較為紮實。
專業設定:經濟貿易系設有國際經濟與貿易1個本科專業(培養四年制普通本科生及兩年制專升本學生),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行銷、金融保險、證券投資與管理四個專科專業。目前全系在校本科生197人,專科生248人,總計16個教學班445人。
科研成果可賀:我系主要是中青年教師,系風積極向上,團結進取,愛崗敬業,教風良好。教師以教書教書育人為天職,並積極搞科研,並取得可喜成績。近三年積極申請省級課題1項,參與自然科學課題一項,校級課題1項。一人獲省級中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榮立省級一等功;一名教師指導學生在興晉挑戰杯中獲獎;近三年來發表學術論文及教研論文42篇(包含校級),其中中文核心及國家級論文15篇,主編或參編國家級教材12本;教研科研論文2篇獲校級獎勵、2篇獲省級獎勵。學術氣氛越來越濃,教師的科研、教研能力水平逐年上升。
實踐環節有保障:本系擁有國際貿易交易平台、證券投資教學專用軟體,滿足了校內實踐教學的要求。每個專業都有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進行集中的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有較多的實習機會,以順利走向工作崗位。
就業面廣、就業狀況及前景較為樂觀: 通過開設就業指導課,學生們轉變觀念,以多種方式積極就業。考研、報考公務員,進入國企、民企、自主創業等多種渠道就業,各專業就業率甚至高達90%以上。
國貿專業可以就業於各類外向型的企事業單位、民營、私企貿易單位及各類銀行、金融業,涉獵較廣。通過仿真軟體的演練,學生實際操作技能增強,用人單位看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貿專業學生的就業前景較為樂觀。
近年銀行業效益較好,保險公司的銀保業務、證券公司的銀證經紀業務剛剛起步,對保險、證券人才需求旺盛。本專業學生的就業潛力巨大。
市場行銷專業人才就業面寬,就業的方向可以是各類性質、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行銷與行銷管理崗位,社會需求始終處於短缺狀態。

社會科學系

的前身是陽泉煤炭專科學校社科部。2006年10月,在原社科部的基礎上正式成立社會科學系,主要職責是負責全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全校文化藝術素質教育,培養法學、法律文秘專業學生。
社會科學系現有專職教師30人、兼職教師2人,共3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講師17人;有博士學位的2人,在讀博士1人,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的7人;獲省級教學名師2人。社科系下設三個教研室:法學、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文學藝術教研室。建有一個專業模擬法庭。
社會科學系積極支持教師從事專業研究和教學研究,以科研促教學,為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促進專業課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堅實的學科基礎。近四年來,我系教師共承擔了多項省市校級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出版多部專著、教材,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00多篇。2007年我系獲山西省第三屆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優秀組織獎。2011年,完成兩項校級精品課程建設。注重與社會的聯繫,有三名教師受陽泉市公檢法機關邀請,參與立法、司法和政策諮詢工作。每學期組織“送法律下鄉”活動,為地方法治建設提供實務性服務。有兩名教師被陽泉市電視台聘為評論員,在輿論宣傳方面積極引導主流思想。有三位教師是國語國家級、省級測試員,為陽泉市各類公務員進行了測試。
社會科學系現有法學專升本學生50人,法律文秘學生95人。我們一貫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廣泛開展各種文體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2004級法學專業光睿、范慧、李旭紅、李文庭、武旭同學榮獲共青團山西省委組織的“大學生興晉挑戰杯”金銀銅獎。2005級法學專業杜鵬同學榮獲2007“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2006級法學專業吳小絹同學榮獲高校外研會主辦的“大學英語競賽”C類二等獎;2010級法律文秘楊碧琛等同學榮獲山西省教育廳主辦的“山西省大運會”4*400米第八名。2012年11級法學專業的學生牛媛、田澤飛獲得“山西省第二屆黃河杯模擬法庭大賽”優秀獎,毛文清教師獲得優秀指導教師獎。2007年以來,法學專業20多名同學成功考取碩士研究生。
修德、明法、睿思、篤行是我們的系訓,是我們的育人目標,我們將繼續為之不懈努力。

本科專業介紹

採礦工程

採礦工程(只招男生)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有固體(煤、金屬及非金屬)礦床開採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採礦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在採礦領域等方面從事礦區開發規劃、礦山(露天、井下)設計、礦山安全技術及工程設計、監察、生產技術管理的高等工程技術科學研究人才。
主幹學科:力學、礦業工程  主要課程:岩石力學、工程力學、採礦學、礦井通風與安全、電工與電子技術、採礦機械、礦山企業管理與技術經濟分析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採礦學、井巷工程、礦井通風與安全、採掘機械、礦井開採設計、礦山壓力及其控制、地質學、材料力學、礦山電工、現代企業管理等。包括地質與測量實習、採礦認識、生產及畢業實習、計算機套用及上機操作、課程設計、畢業設計。
主要專業實驗:採礦模型、礦山通風與安全實驗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採礦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2、掌握礦區規劃開發、礦井開採以及巷道布置的設計與施工方法;3、掌握礦山壓力及岩體工程監測。4、具有先進的生產組織和技術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新工藝、新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初步能力;5、熟悉國家有關採礦工業的基本方針、政策和法規;6、了解採礦學科的發展動態;7、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測繪工程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地面測量、空間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以及地圖編制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建設,陸海空運載工具導航與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設、礦產資源勘察與開發,國土資源調查與管理等測量工程、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的設計、實施和研究、環境保護與災害預防及地球動力學等領域從事研究、管理、教學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礦山測量學、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大地控制測量學、攝影測量學、數字圖像處理、遙感測量實習、地圖投影、計算機制、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大比例尺數字測圖、GPS定位原理及套用、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場。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數字測圖原理與方法、大地測量學、工程測量學、誤差理論與測量平差、地理信息系統、計算機地圖製圖、GPS原理及套用、攝影測量與遙感等。包括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及專業和基礎課集中實習等。
主要專業實驗:地形測量實習、大地測量實習、控制網平差計算實習、工程測量實習、礦山測量實習、地籍測量實習、GPS定位及導航實習、地圖編繪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地面測量、空間隔測量、地球形狀及外部重力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2、掌握大地測量、工程測量、礦山測量、地籍測量技術;3、掌握攝影測量(了解攝影測量、數字攝影測量)和同像圖形信息處理的理論和方法;4、掌握使用各種信息設計、編制各類地圖的理論與方法;5、具有從事國家大地控制網的建立、陸地、海洋、空間精密定位與導航,大比例尺數位化測圖與地籍圖的測繪及信息系統的建立,各種工程、大型建築物的各階段測繪及變形監測,資源(土地、礦產等)合理開發、利用及環境整治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6、熟悉各種測繪方針、政策和法規;7、了解現代大地測量、現代化工業測量、空間測量、地球動力學、海洋測量等領域的理論前沿及發展動態;8、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踐工作能力。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基礎知識與套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科技開發、套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行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學科:機械學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電工與電子技術、機電控制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製造技術。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軍訓,金工、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應安排40周以上。
主要專業實驗:現代製造技術綜合實驗、測試與信息處理實驗。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力學、機械學、電工與電子技術、機械工程材料、機械設計工程學、機械製造基礎、自動化基礎、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3.具有本專業必需的製圖、計算、實驗、測試、文獻檢索和基本工藝操作等基本技能;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5.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及組織管理能力;6.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土木工程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土力學和市政工程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從事土建類的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研究和管理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前要求獲得施工員、預算員等職業崗位證書;畢業生經過幾年的工作實踐鍛鍊和繼續學習,通過國家考試,可取得建造師、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或結構工程師的執業資格,進而成為註冊工程(建造)師。
主幹學科:力學、土木工程  主要課程:工程力學、土力學、基礎工程、砼結構、鋼結構、房屋結構設計、建築施工、路基路面、橋樑設計、房屋建築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計算機操作實踐、CAD繪圖實踐、工程認識實習、工程測量實習、生產實習、施工管理頂崗實習、畢業實習、房屋建築學設計、施工技術設計、施工組織設計、施工圖預算編制砼結構工程設計、基礎工程設計、混合結構房屋設計、鋼結構工程設計、畢業設計、畢業答辯、軍事訓練、社會實踐、力學試驗、土工試驗和建材試驗等。
主要專業實驗:土工試驗、力學試驗、建築材料試驗等。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方面和套用前景;2.掌握工程力學、流體力學、岩上力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工程規劃與選型、工程材料、結構分析與設計、地基處理方面的基本知識,掌握有關建築機械、電工、工程測量與試驗、施工技術與組織等方面的基本技術;3.具有工程製圖、計算機套用、主要測試和試驗儀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綜合套用各種手段(包恬外語工具)查詢資料、獲取信息的初步能力;4.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規;5.具有進行工程設計、試驗、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從事與電氣工程有關的系統運行、自動控制、電力電子技術、信息處理、試驗分析、研製開發、經濟管理以及電子與計算機技術套用等領域工作的寬口徑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學科:電氣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電子技術基礎、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電力拖動與控制、計算機技術(語言、軟體基礎、硬體基礎、單片機等)、控制理論。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數電課程設計、供電技術課程設計、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課程設計、金工實習、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
主要專業實驗:電路實驗、模擬電子實驗、數字電子實驗、電機學實驗、拖動與控制實驗、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系統實驗、供電實驗等。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較紮實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和管理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2.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工理論、電子技術、信息處理、控制理論、計算機軟硬體基本原理與套用等;3.獲得較好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熟練的計算機套用能力;4.具有本專業領域內1~2個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與技能,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的發展趨勢;5.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的實際工作能力。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自動化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面向各種現代化生產的控制、管理和信息技術,培養從事工業過程控制系統、電氣與拖動控制系統和各種計算機管制系統的設計、分析、最佳化、研究及從事自動檢測技術、新型自動化儀表與智慧型控制方法等研究的複合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主幹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模擬電子、數字電子、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自動控制理論、電力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及及套用、可程式控制器、感測器及檢測技術、電機及拖動基礎、控制儀表與裝置、自動檢測技術、過程控制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金工實習、計算機套用基礎訓練、電子工藝實習、電子技術課程設計、專業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等。
主要專業實驗: 電路、電子技術、微機原理、自動控制理論、單片機、可程式控制器、電機及拖動基礎等。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和外語綜合能力;2.掌握本專業領域必需的較寬的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包括電路理論、電子技術、控制理論、信息處理、計算機軟硬體基礎及套用等;3.較好地掌握運動控制、工業過程控制及自動化儀表、電力電子技術及信息處理等方面的知識,具有本專業領域1~2個專業方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本專業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4.獲得較好的系統分析、系統設計及系統開發方面的工程實踐訓練; 5.在本專業領域內具備一定的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組織管理能力,具有較強的工作適應能力。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包括計算機硬體、軟體與套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與方法,熟練地進行程式設計和使用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以及多媒體技術等解決實際問題。畢業後可到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等單位從事較大規模計算機套用系統設計、開發、管理和維護工作;也可到中高等職業學校從事計算機教學工作。
主幹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主要課程:電路原理、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計算機原理、微型計算機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計算機網路、高級語言、彙編語言、數據結構、作業系統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電子工藝實習、硬體部件設計及調試、計算機基礎訓練、課程設計、計算機工程實踐、生產實習、畢業設計(論文)。
主要專業實驗: 電路、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邏輯、計算機原理、微機原理及接口技術、計算機網路、單片機套用、多媒體製作。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2.掌握計算機系統的分析和設計的基本方法;3.具有研究開發計算機軟體、硬體的基本能力;4.掌握計算機的套用技術和基本技能;5.了解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動態;6.有較強的外語套用能力,具有閱讀和翻譯專業外文資料的能力和獲取信息的能力;能進行日常用語的交流。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會計學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經濟學理論和較強的會計實際操作能力,能熟練進行財務管理、成本核算和會計電算化方面的工作,具有較強的財務分析能力的高級財務與會計套用人才。學生畢業後,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從事財會實務工作。
主幹學科:管理學、經濟學。
主要課程:統計學、經濟學、煤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基礎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學、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經濟法、會計電算化、煤炭企業會計實務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軍訓、認識實習、專業崗位實訓、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掌握基本的經濟法律、法規知識和對國家巨觀財政和貨幣金融政策的把握的能力;2.具有基本的會計理論知識,包括基本的會計概念、假設、原則;3.具有根據企業的實際經濟業務填制憑證、登記帳簿和編制會計報表的基本能力;4.能夠運用所學的財務、管理和管理會計知識參與,以及為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出謀劃策的能力;5.具有基本的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會計、審計監督的能力。
授予學位:管理學學士。

法學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需要,以套用法學為主,系統掌握法律基礎知識及基本理論,熟悉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條文,能運用相關法律知識解決法律實際糾紛,主要面向法律工作第一線的高級實用型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法學
主要課程:憲法、法理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民法、刑法、經濟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智慧財產權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見習、法律諮詢、社會調查、專題辯論、模擬審判、疑案辯論、實習等。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具有堅實的法學理論基礎,系統掌握法學專業知識和基本法律規定;2.具備較強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3.了解法學的理論前沿和法制建設的趨勢;4.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5.具有運用法學知識去認識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授予學位:法學學士。

國際經濟與貿易

專業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國際經濟形勢發展所需要的,具備經濟、法律及國際貿易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和能力,具有較強的國際貿易實際操作能力,能在各行業從事進出口業務、外貿企業管理、跨國經營等工作能力的高等套用型專門人才。
主幹學科:經濟學、統計學
主要課程:宏、個體經濟學、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函電、國際行銷學、國際商法、海關實務、國際結算、國際金融、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國際商務談判、中國對外貿易概論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社會實踐、專題講座、課程設計、專業實訓、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1. 掌握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2. 掌握西方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3. 能運用計量、統計、會計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4. 了解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及其貿易政策;5. 了解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發展的動態;6. 能夠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具有聽、說、讀、寫、譯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計算機從事涉外經濟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