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

山羊痘,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全身皮膚、有時也在黏膜上出現典型痘疹為特徵。OIE將其列為A類疫病。

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以全身皮膚、有時也在黏膜上出現典型痘疹為特徵。OIE將其列為A類疫病。

病原學

綿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均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的成員。該病毒是一種親上皮性的病毒,大量存在於病羊的皮膚、黏膜的丘疹、膿瘡及痂皮內。鼻黏膜分泌物也含有病毒,發病初期血液中也有病毒存在。
痘病毒對熱的抵抗力不強,55℃20分鐘或37℃24小時均可使病毒滅活;病毒對寒冷及乾燥的抵抗力較強,凍乾的至少可保存3個月以上;在毛中保持活力達2個月,在開放羊欄中達6個月。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通過呼吸道感染,病毒也可通過損傷的皮膚或黏膜侵入機體。飼養管理人員、護理用具、皮毛產品、飼料、墊草和寄生蟲等都可成為傳播的媒介。
羊痘廣泛流行於養羊地區,傳播快,發病率高。不同品種、性別和年齡的羊均可感染,但細毛羊較粗毛羊、羔羊較成年羊有更高的易感性,病情亦較後者重。在自然條件下,綿羊痘主要感染綿羊;山羊痘則可感染山羊和綿羊。
本病流行於冬末春初。氣候嚴寒、雨雪、霜凍、枯草和飼養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促進發病和加重病情。

臨床症狀

潛伏期平均為6~8天。《陸生動物衛生法典》規定為21天。
典型羊痘。分前驅期、發痘期、結痂期。病初體溫升高,達41~42℃,呼吸加快,結膜潮紅腫脹,流黏液膿性鼻汁。經1~4天后進入發痘期。痘疹多見於無毛部或被毛稀少部位,如眼瞼、嘴唇、鼻部、腋下、尾根以公羊陰鞘、母羊陰唇等處,先呈紅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膚表面,隨後形成水皰,此時體溫略有下降,再經2~3天后,由於白細胞集聚,水皰變為膿皰,此時體溫再度上升,一般持續2~3天。在發痘過程中,如沒有其他病菌繼發感染,膿皰破潰後逐漸乾燥,形成痂皮,即為結痂期,痂皮脫落後痊癒。
頓挫型羊痘。常呈良性經過。通常不發燒,痘疹停止在丘疹期,呈硬結狀,不形成水皰和膿皰,俗稱“石痘”。
非典型羊痘。全身症狀較輕。有的膿皰融合形成大的融合痘(臭痘);膿皰伴發出血形成血痘(黑痘);膿皰伴發壞死形成壞疽痘。重症病羊常繼發肺炎和腸炎,導致敗血症或膿毒敗血症而死亡。

病理變化

特徵性病變是在咽喉、氣管、肺和第四胃等部位出現痘疹。在消化道的嘴唇、食道、胃腸等黏膜上出現大小不同的扁平的灰白色痘疹,其中有些表面破潰形成糜爛和潰瘍,特別是唇黏膜與胃黏膜表面更明顯。但氣管黏膜及其他實質器官,如心臟、腎臟等黏膜或包膜下則形成灰白色扁平或半球形的結節,特別是肺的病變與腺瘤很相似,多發生在肺的表面,切面質地均勻,但很堅硬,數量不定,性狀則一致。在這種病灶的周圍有時可見充血和水腫等。

診斷

據典型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一步做實驗室診斷。
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尚無指定診斷方法,替代診斷方法為病毒中和試驗。
由於羊痘有肉眼可見的痘疹症狀,一般不需進一步做實驗室檢查。對於非典型羊痘,一般採用中和試驗(細胞中和試驗、羊體中和試驗)和生物學試驗。
鑑別診斷
應與羊傳染性膿皰鑑別。

防治

採用弱毒疫苗接種預防。平時加強飼養管理,抓好秋膘,特別是冬春季節適當補飼,注意防寒過冬。
處理
一旦發現病畜,立即向上報告疫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採取緊急、強制性的控制和撲滅措施。撲殺病羊深埋屍體。畜舍、飼養管理用具等進行嚴格消毒,污水、污物、糞便無害化處理,健康羊群實施緊急免疫接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