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高校德育綜合改革指導綱要(試行)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辦發〔2013〕24號)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魯辦發〔2016〕19號)精神,推動我省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創新,構建大中國小德育一體化格局,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強德育整體實效,結合我省高校實際,制定本綱要。

山東高校德育綜合改革指導綱要(試行)

各高等學校:

現將《山東高校德育綜合改革指導綱要(試行)》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

中共山東省委高校工委 山東省教育廳

2016年6月28日

山東高校德育綜合改革指導綱要(試行)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辦發〔2013〕24號)和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意見》(魯辦發〔2016〕19號)精神,推動我省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創新,構建大中國小德育一體化格局,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增強德育整體實效,結合我省高校實際,制定本綱要。

一、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 重要意義。德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智育、美育、體育等相互聯繫,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共同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校德育的主要功能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完善和提升大學生的道德涵養和思想素質。德育對學生健康成長和學校工作具有導向、動力、保證作用,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確保黨和國家事業長治久安、後繼有人具有重要意義。

2. 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主導、學科專業課融合滲透、校園文化薰陶培育和實踐活動感知體悟“四位一體”有機統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實人才保障。

3. 改革目標。根據學生思想特點和成長發展需求,科學規範德育目標,著力最佳化德育內容,積極創新德育途徑,建立德育科學評價體系,積極構建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縱向貫通,學校、家庭、社會橫向聯動,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共同推進的大德育格局,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科育人、全過程育人良好局面。

二、主要內容

4. 規範德育目標。根據立德樹人總體要求,按照整體性與階段性、現實性和導向性相統一的原則,高等教育階段德育目標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秀公民,人格健全、熱愛生命、遵紀守法、承擔責任、創新創造;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示範者和傳播者,努力學習掌握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追夢人,擁有國際視野世界眼光,熟知國史國情,自覺維護國家榮譽、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密聯繫起來;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積極擁護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堅定信念。

5. 明確德育內容。

(1)理想信念教育。開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時事形勢教育。

(2)愛國主義教育。開展中國夢教育,國史教育特別是近現代史教育,世情、國情、省情教育,民族團結教育,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

(3)公民意識教育。開展權利義務教育,責任意識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生態文明教育。

(4)中華民族文化教育。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時代精神教育。

(5)創新創造教育。開展勞動教育,科學精神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團隊意識和奉獻精神教育。

(6)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和心理調適方法教育。

6.科學評價德育效果。改革以知識考核為重點的評價方式,建立科學多元的以價值判斷和思辨能力為目標、課堂考核與日常行為考核相結合的德育評價體系。建設能夠反映學生價值取向和思辨能力的開放式試題題庫。

三、主要措施

7. 加強通識教育。高校的通識教育是培養大學生擁有共同的價值認知、文化共識和精神素質的教育。要制定切實可行的通識教育目標,強調人格養成、價值塑造、理性思維和精神素質發展。要根據學校辦學定位和學科專業特點,調整最佳化培養方案,加強通識課學科領域和課程結構最佳化的研究,開展教育試點,探索建立通識核心課程體系。要適度增加通識教育的課時和學分,認真組織實施教學,提高課程質量。

8. 注重發揮專業教育的德育功能。學校所有課程都具有德育的職責和功能,要以德育目標為準繩,修訂完善專業教育教材,最佳化課程設定,做好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管理,深入挖掘專業課蘊含的德育內容,實現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在德育中的有機融合、相輔相成。

9. 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落實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畫》和省委宣傳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關於深入推進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緊緊圍繞教材、教師、教學等方面,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有機結合的教學觀念,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最佳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探索建立整體性與層次性相結合、兼顧不同專業學生特點的課程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實現有機融合,探索形成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模式。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特點,改革教學設計,探索專題式、討論式、案例式教學方法,科學運用網路信息技術等新媒體手段,搭建網路資源共享平台,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和共享。加強實踐教學,建立現場教學、經費支持、組織保障、考核評價等方面的長效機制,切實提高實踐教學效果。

10. 完善實踐育人。統籌各類德育實踐資源,規範項目管理,促進教師參與,完善支持機制。鼓勵高校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德育實踐基地。廣泛開展道德實踐活動,積極組織道德論壇、道德講堂、道德修身等活動,完善大學生志願服務制度,深化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引導學生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知行合一的道德風尚。探索建立實習實訓、課題研究、社會服務等不同實踐教學形式與德育有機融合的模式,提高實踐育人效果。實施“實踐育人共同體建設計畫”,積極推動各級黨委統籌、政府推動、社會參與、學校主導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建設。

11. 深化大學文化建設。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深入培育大學精神,加強制度文化、物質文化、行為文化、網路文化建設,塑造體現民族特點、時代特徵和學校特色的大學文化。注重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涵養優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重視挖掘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建立民族傳統節日專題教育制度,形成長效機制。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推進校園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創新校園文化載體,實現德育工作的全時空覆蓋。

12. 推進網路德育。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立足校園網開辦一批貼近師生學習生活的網路名站名欄,實施“大學生網路文化工作室建設項目”,把校園網打造成學生學習、生活、服務的重要平台。開展高校校園網路文化建設專項試點工作,探索建立優秀思想政治教育網路文章在科研成果統計、職稱(職務)評聘等方面的激勵機制。鼓勵輔導員、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設部落格微博微信,引導支持學術大師、教學名師、優秀導師參與網路德育活動。

13. 加強學生黨團組織建設。發揮學生黨團組織優勢,建立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等系列主題教育活動長效機制。加強學生黨支部建設,發揮學生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加強學生黨校、團校建設,加大對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骨幹的培訓力度。加強班級集體建設,培育優良班風,推動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為服務,促進學生共同成長發展。加強學生社團的建設、指導和管理,服務學生個性發展。

14. 改進學生教育管理服務工作。紮實推進輔導員與班主任、專職輔導員與兼職輔導員“兩結合”工作,在廣大教師、幹部、職工中開展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教育,把德育落實到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的各個方面。建立學生利益訴求表達、利益協調、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權益保障等機制,堅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學業、就業、創新創業、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實際困難。

15. 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緊密配合的德育網路。建立學校、家庭、社會溝通與合作機制,互為補充、形成合力。繼續深化“千名輔導員訪千家”活動,進一步架起學校與學生、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密切聯繫的橋樑,把助困與助學、幫助學生就業創業結合起來。學校要加強與各級黨委政府聯繫,有效整合社會德育資源,共同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四、政策保障

16. 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堅持從“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的戰略高度,切實加強對學生德育綜合改革工作的領導。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成立學生德育綜合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省大中國小德育改革的統一規劃、巨觀指導、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成立大中國小德育工作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大中國小德育體系的諮詢論證、業務指導、人才培訓等。成立大中國小德育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審委員會,統籌大中國小德育課程體系設計,統籌大中國小德育課程標準制定和教材編寫,保證大中國小德育課程內容的銜接。各高校要把德育貫穿於學校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全過程,落實到辦學理念、學校章程、培養計畫、教學科研、文化建設和管理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做好德育綜合改革的組織、指導、協調、督查等工作。

17.加強隊伍建設。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組織實施德育人才培養工程,制定政策,作出規劃,組織開展省級示範培訓。各高校要制定規劃,對黨政共青團幹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學生骨幹等進行定期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建立完善德育隊伍的培養激勵、條件保障制度,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配齊配強德育工作隊伍,注重選派思想素質好、責任心強、業務水平高的優秀教師從事輔導員、班主任工作,並完善相關政策,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努力造就一批德育專家。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格管理,加強考核,落實師德表現一票否決制。

18. 健全德育評估督導制度。建立專家定期調研製度,跟蹤了解學校德育一體化建設情況,廣泛聽取學校領導、業務管理部門和廣大師生對德育綜合改革工作的意見,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建立健全德育評估督查機制,將德育綜合改革情況列為學校辦學質量評估考核的重要指標,列為評價和衡量學校領導班子工作業績的重要內容,納入學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考評體系,堅持以評促建,以評促改。

19.加大輿論宣傳和工作研究。加強與社會媒體的聯繫合作,加大德育綜合改革報導力度,積極回應社會關注。學校校報、校刊、廣播、電視台、校園網要開闢專欄、專版、拿出專門時段和欄目,及時反映德育綜合改革的經驗做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要進一步推進高校德育工作研究,設立相應專項課題,完善課題立項、申報、評審和管理辦法,加強研究成果的推廣運用。

20.完善各項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相應的政策評估和糾偏機制,克服具體政策措施與德育理念、目標相背離的現象。各高校要在經費投入、隊伍建設、評先選優、工作規劃、效果評估、成果套用等方面,制定具體政策措施,為德育綜合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