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糧食志

1937年七七事變後,糧食生產、流通俱遭破壞。 1953年,山東實行糧食統購統銷。 1985年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契約定購。

山東省志·糧食志》 的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1994年正式出版,是主要記述1840~1988年間山東糧食流通領域發展變化情況的專業志書。全書以篇章節劃分層次,共分5篇14章。 首篇徵購銷售,依次為:儲藏調運篇、糧油工業篇、財務基建篇、糧食機構篇。 山東盛產糧食、油料。小麥、雜糧種植遍布全省各地,花生產量、品質居全國之冠。豐富的糧油物產,為糧油商品流通奠定了基礎。
山東的糧食商品流通,經歷了起伏曲折的發展歷程。進入清代中葉,糧食商品流通有明顯的發展。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農村經濟遭受破壞,糧食的商品率很低。辛亥革命以後,糧食商品流通和糧油對外貿易都有所發展。1913年,青島、煙臺兩地出口花生108萬擔, 占全國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至1923年,濟南已有十餘家麵粉廠,成為全國新興麵粉業的六大中心之一。 1937年七七事變後,糧食生產、流通俱遭破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革命根據地十分重視糧食工作,使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糧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顯重要。1950年初,山東省糧食公司與其他專業公司相繼成立。1953年,山東實行糧食統購統銷。1954年對食油也實行統購統銷。1955年底和1956年初,全省各地的私營糧油代銷店,先後轉為國營或公私合營糧油店。全省糧油商品流通領域,以國營糧食商業為主體、糧油集市貿易為補充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即已形成。 1958年的“大躍進”,浮誇風盛行,糧食產量指標層層加碼、拔高。使糧食產、購、銷計畫的安排和實施失去真實依據。到1960年全省總產量降到82.5億公斤,成為新中國成立後年產量最低的一年。1961年11月,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委員會下達了《國家糧食管理十項規定》,加強了對糧食的管理,使糧食做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使用。1962年底,糧食形勢開始好轉,1963~1965年,山東糧食連續增產,總產量比前3年增長34%。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糧食流通領域又出現混亂現象,國營糧食商業的議價購銷經營陷於停頓狀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山東糧食經濟體制改革普遍展開,促進了購、銷、調、存、加等各項糧食事業的蓬勃發展。 改革糧食分配流通體制,從封閉式、單渠道、多層次的舊體制逐步向開放式、多渠道、少環節的新體制轉變。1979年起,放開了糧食集市貿易,恢復了國營糧食商業的議價糧油經營, 逐步形成了城鄉暢通、地區交流、縱橫交錯的糧食經營網路。1983年以後, 進一步放開、擴大糧食市場,拓寬流通領域,統購以外的餘糧實行多渠道經營。 改革糧食購銷制度。1979、1981年,兩次調減糧食包購基數,以減輕農民負擔。1984年又縮小了糧食統購品種、範圍。1985年取消糧食統購,改為契約定購。糧食銷售,平價部分逐步減少,議價部分相對增多,各方面用糧均得以滿足供應,國家糧食收支狀況漸趨好轉,實現了省內糧食自給,收支平衡,緩解了因原來徵購基數差異而產生的農民收益多少不均的矛盾,為理順糧油價格奠定了基礎。食油隨同糧食實行多渠道經營後,市場日趨活躍。 改革糧食管理體制。自1981年起,改徵購、銷售、調撥、庫存“四統一”管理制度為購銷調撥包乾制度,使之由高度集中管理型轉換為分級管理型,調動了各地管糧理財和改善經營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糧食生產的發展。 改革糧食經營制度。改革的重點在於拓展經營和服務領域,從分配管理型向經營型轉化,以更好地為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服務。 在糧食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糧食科技得到迅速發展。1979年以後,省、市(地)糧食部門陸續建立了科技機構,配備了科技人員,從糧油食品加工、飼料加工和儲藏運輸等方面,不斷進行科技實驗研究,取得多項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