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魯時代中國和印度的關係

中印友好 中印交惡 中方觀點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5月1日)
叢書名: 華夏英才基金學術文庫
平裝: 407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0463436
條形碼: 9787500463436
尺寸: 23.6 x 16.8 x 2.2 cm
重量: 662 g

作者簡介

尚勸余1961年11月27日(農曆)出生於陝西省長武縣相公鎮龍頭村。畢業於西北大學,1984年獲歷史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6年晉升為副教授,2001年晉升為教授。2000年赴美國聖約翰大學做訪問學者,2002—2003年赴美國聖約翰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後項目研究,2005年受福特基金資助赴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東亞研究中心做亞洲基金學者項目研究。現為華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南亞學會理事。 著有:《聖雄甘地宗教哲學研究》、《尼赫魯與甘地的歷史交往》、《尼赫魯研究》、《莫臥兒帝國》、《印度人》、《阿拉伯帝國》、《世界十大探險家》、《金秋的收穫:感受美國》、《西方人物的故事》;譯有:《莫臥兒在印度的統治》;參撰:《中印大同:理想與現實》、《跨越喜馬拉雅障礙:中國尋求了解印度》、《中東南亞研究》、《世界十大皇帝》、《世界十大女皇》。在China Report、World Focus、《當代亞太》、《南亞研究》、《南亞研究季刊》、《西亞非洲》、《中東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世界宗教文化》、《國外社會科學》、《史學集刑》、《抗日戰爭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有些被《中國歷史學年鑑》、《世界史研究動態》、《國際政治》、《政治學》、《世界史》、《宗教》、《文摘報》、《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收錄和轉載。

內容簡介

《尼赫魯時代中國和印度的關係(1947-1964)》的寫作原則在於:其一,以考察比較中印學界在尼赫魯時代中印關係問題上的各自立場觀點為切人點,探求其問的異同,揭示差異所在,謀求達成共識;其二,避免以往學術著作中暴露出來的明顯而濃郁的意識形態感情色彩以及偏激的政治色彩,冷靜客觀地探討相關的爭議問題;其三,儘量使用客觀中立的詞語和辭彙來表述,戒免某些著作中常見的帶有濃郁感情色彩或“冷戰時代”印記的詞語;其四,從縱向歷史的角度,追溯兩國關係的流變脈絡和演進歷程,揭示尼赫魯時代中印關係發展變化的內在邏輯和歷史軌跡;其五,從橫向共時的角度,比較分析中印學界的不同見解,剖析中印關係曲折變遷的動機和淵源,揭示尼赫魯時代中印友好和中印交惡的遠因和近因、內因和外因;其六,總體把握和系統揭示尼赫魯時代對當代和未來中印關係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以求消除歷史積怨與傷痕,吸取歷史經驗與教訓,避免大起大落,和平共處。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中印友好
第一章 初交歲月
第一節 中(新中國)印建交
第二節 聯合國席位
第三節 解放西藏
第四節 朝鮮問題
第五節 友好往來
第六節 小結
第二章 蜜月時期
第一節 “潘查希拉
第二節 印度支那問題
第三節 亞非會議
第四節 台灣與果阿問題
第五節 友好往來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友好原因
第一節 中方觀點
第二節 印方觀點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編 中印交惡
第四章 急劇惡化
第一節 西藏叛亂
第二節 邊界戰爭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冷戰對峙
第一節 彼此仇視
第二節 互相敵對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交惡原因
第一節 中方觀點
第二節 印方觀點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編 發展與未來
第七章 後尼赫魯時代的中印關係的發展
第一節 邊界·西藏
第二節 中國與巴基斯坦·安全
第三節 小結
結語
第八章 大起與大落
第一節 整體利益與具體利益
第二節 國際關係與雙邊關係
第三節 競爭對手與合作夥伴
第四節 和平共處與猜疑誤
第九章 歷史與現實
第一節 反思歷史卸下“包袱
第二節 抓住歷史機遇不受內外干擾
第三節 相互交流增進了解
附錄
主要譯名對照表
參考書目舉要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