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集街

尹集街,主指河南省鄧州市桑莊鎮,尹集村
尹集村位於桑莊鎮正西6公里處,與龍堰鄉、腰店鄉接壤,距桑莊鎮、龍堰均約6公里,南距龍堰鄉歪子街2公里,距小楊營鄉孫莊街3公里,北距腰店鄉燕店街3公里,東距明星村陳堂街2公里,為桑莊鎮三個發達集鎮(尹集、桑莊、田營)兼明星村之一,轄7個自然村:尹集、小王營、王樓、鐵匠莊、韓莊、張馬莊、柴張營,14個村民小組,768戶,人口3340人,耕地5320畝。農產品主要有小麥、大豆、玉米,並曾一度被稱為鄧州市高科技蔬菜示範村。境內有著名的“一門三進士”境點。主街道尹集街有楊、尹、高三大姓。郵編474169,區號0377。
尹集支書高亞勤

尹集村田園風光

主要教育、事業、企業機構
1,鄧州市桑莊鎮尹集樓板廠,法人代表:魏繡勤;
2,鄧州市桑莊鎮尹集金橋食品廠,食品、飲料 食品、飲料加工企業,尹華健;
3,鄧州市桑莊鎮尹集信譽麵粉廠 (河南鄧州穀物磨製廠),楊放層;
4,鄧州市桑莊鎮第二中心國小(尹集國小)。
尹集村歷史名人,關於“一門三進士”高叔祥 ,清代台灣知府:
高叔祥(1750—1807),字業瑞,號菊圃,清鄧州(今河南鄧州桑莊鎮尹集村)人。父高名士,號思庵,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曾任安徽祁門縣令。叔祥家學淵源,博覽群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領鄉薦第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及進士第。家居等候補缺時,設館留古寺龍溪書屋,又掌教“春風書院”。嘉慶元年(1796年)後,歷任福建省海澄、龍溪、詔安縣令,廈門同治和漳州知州、建寧知府等職。高叔祥在任期間,勤政愛民,卓有政績,其赴任廈門時,詔安百姓繪《攀轅圖》以示挽留之情。
嘉慶十年(1805年),海盜蔡牽稱王霸海,駛入台灣鳳山,又駛入鹿耳門。翌年,清軍與蔡牽激戰於海上,高叔祥與清軍配合,驅逐了蔡牽。高叔祥在台灣大修水利,發展農業,招募老家鄧州人攜帶綠豆、芝麻、菸葉到台灣教高山族同胞種,當地高山族同胞深得農業技術傳授要旨。高叔祥還興辦學校,開辦鹽場,修治港口,使台灣經濟快速發展。他還及時搜剿余匪,安置難民,妥善處理民族關係,使之和睦相處。高叔祥倡導漢族和高山族人通婚,帶頭把女兒嫁給花蓮縣酋長兒子羅統達為妻,使台灣政通人和,經濟發展。高叔祥晝夜辛勞,積勞成疾,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8月病逝於台灣任上。他死後,其子高殿舉尊父願,扶柩歸里,安葬於鄧州桑莊鄉尹集高氏祖墳。台灣人民為了紀念他,在當地修建衣冠冢。
高叔祥著的《秋芳集》現珍藏在鄧州市圖書館。其子高殿舉曾任南昌府進賢縣令,孫子高振宛曾任汾州知府和潞安知府。叔祥有六子,次子殿舉為舉人,曾任江西永豐令。殿舉子振宛、振洛俱為道光年間進士,振宛任山西潞安府知府,振洛任雲南廣南府知府。鄉里有“一門四進士”之譽。在高氏祖墳還有五門進士牌坊。高叔祥的後代還保留著高叔祥的墓碑和遺物。
高叔祥的故鄉,至今還傳頌著他當台灣知府治理台灣的故事。在今尹集村西設有“進士陵園”,做為紀念。
另傳記:
高叔祥在台灣大興水利,發展農業,招募老家鄧州人攜帶綠豆、芝麻到台灣教高山族同胞種植。台灣人民為了紀念他,在當地修建衣冠冢。
高叔祥(1750—1807),河南省鄧州人。高叔祥初任福建海澄縣令,後又擢署漳州府。當時,海盜猖獗,高叔祥堵防海口,周密搜捕,民得安寧,又以政績卓著提補建寧知府,後調任台灣知府。 嘉慶十年(1805年),海盜蔡牽稱霸海上,駛入台灣,翌年,清軍與蔡牽激戰於海上,高叔祥與清軍配合,驅逐了蔡牽。
鄧州市台辦副主任武福生介紹說,高叔祥在台灣大興水利,發展農業,招募老家鄧州人攜帶綠豆、芝麻到台灣教高山族同胞種植。高叔祥還興辦學校,開辦鹽場,修治港口,使台灣經濟快速發展。他還及時搜剿余匪,安置難民,妥善處理民族關係,使之和睦相處。高叔祥倡導漢族和高山族人通婚,帶頭把女兒嫁給花蓮縣酋長兒子羅統達為妻。高叔祥晝夜辛勞,積勞成疾,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8月病逝於台灣任上。他死後,其子高殿舉尊父願,扶柩歸里,安葬於鄧州桑莊鄉尹集高氏祖墳。台灣人民為了紀念他,在當地修建衣冠冢。
鄧州市台辦副主任武福生說,在高叔祥的故鄉,至今還傳頌著他當台灣知府治理台灣的故事。他們也正著手和台灣方面聯繫,利用高叔祥在台灣的影響力,開展兩地之間的交流。
在清代中期,有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愛國台灣知府,他就是海峽兩岸久負盛名的高叔祥。高叔祥,男,字葉瑞,又字摶,號菊圃。生於乾隆15 年(1750年)9月13日於河南省鄧州桑莊鄉尹集村。父名世,乾隆21年舉人,22年進士,任安徽祁門知縣。弟經祥,乾隆53 年進士,任廣東海康知縣。昆弟有五:佰祥、仲祥、季祥、叔祥、經祥,其中叔祥、經祥為姚氏所生。叔祥出身書香門第,自幼習禮學經,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才華橫溢,每試名列前茅。乾隆45年(1780年)中舉,在地方古留寺教書時與經祥弟曰:“我兄弟當攤高族友愛之情,尋體拜尊”。而後撰寫《鄧州高氏志》,隨職遷藏。中舉後曾擔任鄧州春風書院主講。乾隆49年(1784年)中進士,時年34歲。1795年初任廣東海澄縣令,繼任福建龍溪、詔安、武平知縣,後升廈門和漳州知州、建寧府、台灣知府及八拜北朝史等職。在任期間,恪盡職守,勤政愛民,勸農興學,除弊興利,敏於聽斷,政績卓著。據《鄧縣民國志》、《鄧州市志》、《鄧州古今名人傳略》,高叔祥在海澄期間,“每逢塑望率士民,宣講聖諭,二年之內懋著政聲。尋調龍溪,龍邑素來難治,在任一年,政平訟理,以海澄本任鹽課及龍溪署任兩吏儀”。詔安與廣東相接,地處海灣一帶,歷來為商賈往來要津,海寇出入無常,社會秩序混亂。叔祥到任後,即令家人、隨從不準勒索,犯者從嚴懲罰。重新制定法令,嚴明紀律,整頓秩序,對違法分子加緊緝捕,用寬嚴相結合的方法教育和懲罰,並嚴禁地方官吏貪污受賄,判案果斷嚴明,不留後患。他止賭抑械,倡導大族通婚。到任幾個月就處理了十幾個命案,同時恢復了科舉制度,社會風氣很快得到了好轉。在奉調武平時,詔安數千百姓在悲哀的歌聲中送行,有的肩挑手提,送豆送米和瓜乾,有的送蔬菜和地方特產,被他一一謝絕;有的攀在轅上,伏轅流淚,百姓繪《攀轅圖》,七唱《攀轅歌》送之,以示挽留之情。歌云:“公無去,公去民即苦,小人住窮鄉,入城怕差卒。公無去,公去路難行,一日無此君,途見有狼虎。公無去,公去誰我顧,世仇公可解,含怨公可訴。公無去,公去太急促,桃李滿城花,欣欣代吹噓。公且住,公住民心舒,君既不可留,萬民心酸楚------”省巡撫聞之,諭令叔祥暫留一月,把治理詔安經驗告於新縣令,民心乃安。百姓在詔安建了“名宦祠”,以教後人。在前知縣任時,“虧缺萬金”,人民強烈要求叔祥調回,清廷只好又調叔祥回詔安任知縣,“蒞位之日,百姓歡欣鼓舞,真如湖舫蘇堤喜悅端明再至矣”。
據高叔祥生前好友蔣祥墀所撰《高菊圃太守家傳》,清嘉慶8年(1803年),叔祥因擒獲九名日本海洋巨寇有功,以知州升用。清廷傳旨:“廈門同知職位,為閩洋要缺,有查拿奸匪驅逐外番之責,非熟練人員不可,高叔祥素著循聲,朕早有所聞,準許升廈門同知,欽此。”1804年冬,宣叔祥到軍機處報到,以知府升用。1805年3月,奏署漳州府。時明末餘力蔡牽動亂,叔祥堵防海口,搜捕周密,凡察吏民無所不至。同年9月,題補建寧任知府。在建寧任上,台灣接連爆發以蔡牽為首的暴動,蔡自稱“鎮海王”,殺了原台灣知府,清廷派兵前去鎮壓,雙方戰鬥激烈。由於台灣長期遭受匪、寇襲擾,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混亂不堪,加之倭寇趁機入侵,東南沿海一帶的匪賊、盜寇及奸商紛紛流竄台灣,導致台灣風雨飄遙,人民驚慌不安,顛沛流離,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以王撫軍為首的群臣上奏清廷:“今台騷亂,民不聊生,京台之遙遠,善治者莫過於叔祥也”。天子親嘉吶之,以為素著尋聲,嗣後升八拜北朝史。
叔祥接到兼任台灣知府的聖旨後,即派人送老母姚夫人回老家,自己帶李、雷兩夫人及一子(霞舉)一女,於嘉慶11年(1806年)4月與隨從赴台灣上任。據高叔祥受業門人所立功德碑,他“抵台四閱月競以軍鄉芳”,“長展其用”。蔡牽逃入外洋,四個月戰勢結束,台民歡喜。他貼出告示,“招募遊民,懇荒辟野,興修水利,疏通河道”。還將大陸的綠豆、芝麻、菸葉等優良品種引進台灣種植,並招募家鄉有經驗的老農去傳授栽培技術,以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治理台灣,叔祥制訂漢人與當地土著人團結和睦相助,互相通婚措施,率先將女兒稼給花蓮縣一位土著酋長的兒子達羅統糾為妻,聯姻治台,安定團結。他對孤兒寡母、老弱病殘實行救濟,加緊派清兵剿除蔡牽餘黨及倭寇,限制和驅逐洋人出境,捉拿盜賊、歹徒歸案。他還組成高山族義勇軍,在沿海防匪、抗倭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令,使台灣社會秩序安定下來,其政績得到清政府和台灣人民的肯定和好評。由於公務繁忙,廢寢忘食,日夜操勞,加之台城大兵雲集,一切軍用物資很難籌辦,終因精疲力盡,積勞成疾,於嘉慶12年(1807年)9月病逝台灣府任上,僅在台署任職一年半時間,享年57歲。自乾隆60年初任海澄知縣,至卒於台灣職上,共在任13個春秋。由於叔祥居官清廉,威名震於兩岸,“先生之才之大,而又勇於任事罔恤身家,能使閩人之愛戴如愛慈父母焉”,沿海一帶百姓得知這一噩耗後,無不沉痛哀悼。他的親戚和家鄉人扶柩歸里,安葬於河南鄧州桑莊鄉尹集村的高氏祖墳。台灣人民為紀念他,在台灣也修建了叔祥衣冠冢。高叔祥在台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品德和事跡值得後人學習,正如《高菊圃太守家傳》所云:“今觀先生懿行卓績如此,既知聲勢不朽,而對其垂裕之遠,詔令緒於勿替也,用書之以勸世之立品居官者。”叔祥生前娶五妻:靳、杜、杜、李、雷恭人,靳氏生於鄧州腰店鄉麥仁店村,皇封“誥命夫人”,生彤舉、殿舉、陛舉、燕舉、澄舉、霞舉六子,霞舉一直定居台灣。其後人中,一舉人,九進士,皆職所任。高叔祥著有《秋芳集》,現藏於鄧州市圖書館。鄧州市桑莊鄉尹集“進士陵園”內,現存文物54件,其中有高叔祥的神道碑和受業門人為其所立的功德碑,1981年,複製的神道碑藏於國家軍事博物館內。現在,高叔祥的家鄉還流傳著他治理閩、粵和台灣的故事。
(作者:肖華錕,河南鄧州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高顯鄧,高叔祥七世孫;武富生,鄧州市對台辦原主任)
(尹集楊氏 楊成空編輯整理)
---------------------------------------------------------------------------------------------------------------------------------
其他1:河南省舞鋼市尹集鎮尹集村。
---------------------------------------------------------------------------------------------------------------------------------
其他2: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尹集村。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