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

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遺傳性三類。 發病機制多屬免疫學發病機制,其中大部分屬免疫複合物疾病,包括循環免疫複合物和原位複合物。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
病程超過1年的腎小球腎炎伴有腎功能減退和(或)高血壓及貧血者稱之為慢性腎小球腎炎。按照全國兒科腎臟疾病科研協作組的建議,將病程超過1年伴有不同程度腎功能不全和(或)持續性高血壓,預後較差的腎小球腎炎,稱為慢性腎小球腎炎簡稱慢性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是各種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導致的一組長病程的(甚至數十年)以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為臨床表現的疾病。

發病原因

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
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和遺傳性三類。
1.原發性 可由急性腎炎遷延不愈,炎症進展,終於進入慢性腎炎階段。部分患者無明顯急性腎炎表現,症狀隱匿,但炎症緩慢進展,若干年後成為慢性腎炎。
2.繼發性 可繼發於全身性疾病,如過敏性紫癜、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等。
3.遺傳性 遺傳性腎炎、多囊性腎病等。

發病機制

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發病機制多屬免疫學發病機制,其中大部分屬免疫複合物疾病,包括循環免疫複合物和原位複合物。補體活化引起組織損傷,既可通過經典途徑,又可通過旁路途徑參與腎臟炎症病變。此外,感染反覆發作,機體有內在的免疫缺陷以及人類白細胞抗原(HLA)的某些型別(如HLA-A10、A2、Bw35等)均被認為與慢性腎炎有關。慢性腎炎早期可見各種類型的病理變化,包括膜增生性腎炎、局灶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症,膜性腎病等。慢性腎炎發展至晚期時,腎組織嚴重破壞而形成“終末固縮腎”,而失去功能。如上述,慢性腎炎包括了多種病因和病理改變的腎小球疾病,其起病後的不斷和持續進展的原因可能是:①原發病持續性活動;②腎小球局部血流動力學變化,即無病變的健存腎單位處,腎小球局部有代償性高灌注、高濾過改變,終而致成硬化;③持續蛋白尿致腎小球系膜吞噬清除功能長期負荷過重,並可致腎小管及間質病變;④同時並有的高血壓對腎小球毛細血管的影響。上述諸多因素導致更多的腎小球硬化、腎功能減退,直至發展為尿毒症。

檢查化驗

尿液檢查
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
 (1)尿液一般檢查:尿液異常是慢性腎炎必有的現象。尿量變化與水腫及腎功能情況有關,水腫期間尿量減少,無水腫者尿量多數正常。腎功能明顯減退、濃縮功能障礙者常有夜尿及多尿。尿比重(禁水10~12h)不超過1.020,尿滲透濃度低於550mOsm/(kg·H2O)。尿蛋白含量不等,一般在1~3g/d,亦可呈大量蛋白尿(>3.5g/d)。尿沉渣中可見到顆粒管型,伴有輕度至中度的血尿。
(2)尿液其他檢查:除上述尿常規檢查及各種清除率檢查之外,尿下列檢查可能有助於診斷: ①尿C3測定:以膜增殖性腎炎及新月體腎炎的陽性率最高,可達90%以上;其次為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膜性腎病、系膜增殖性腎炎(包括IgA腎病)。以微小病變型及局灶節段性腎炎陽性率最低。 ②尿FDP測定:其結果與C3測定相似,瀰漫性增殖性腎炎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陽性率較高,局灶節段性腎炎及微小病變較低。 ③尿圓盤電泳:呈現高分子蛋白尿者多見於膜增殖性腎炎、系膜增性腎炎及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以中分子蛋白尿為主者多見於微小病變、IgM腎病、早期系膜增殖性腎炎及膜性腎病。 ④尿蛋白選擇性指數:其臨床意義與尿圓盤電泳相似,膜增殖性腎炎、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及IgA腎病多數為非選擇性蛋白尿(SPI>0.2)微小病變、IgM腎病、系膜增殖性腎炎及膜性腎病等病例半數以上SPI≤0.2。腎功能檢查

腎小球腎炎的腎功能不全主要是指GFR降低。就診時多數病人的肌酐清除率(Ccr)輕度降低,未降到正常值的50%以下,因此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可在正常範圍。如果Ccr降至50%以下時則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就會增高。換言之,血清肌酐到達133µmol/L時,Ccr已在正常的50%以下。繼之,則出現腎小管功能不全,如尿濃縮功能減退及酚紅排泄率明顯降低。酚紅排泄率受腎血漿量的影響較大,不能完全代表腎小管功能。

血液檢查

慢性腎炎除上述尿常規及腎功能檢查之外,還有其他檢查有助於診斷及愈後的判斷。
(1)外周血檢查:慢性腎炎在水腫明顯時,有輕度貧血,可能與血液稀釋有關。如病人有中度以上貧血,多數與腎內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有關,表明腎單位損壞及腎功能障礙已較嚴重。腎小球腎炎末期(硬化性、萎縮性腎小球腎炎)則出現嚴重貧血。如病人無明顯營養不良,其貧血多屬正細胞、正色素型。
(2)血清補體測定:測定補體前成分(如C1q、C2、C4及C3)可以鑑別本病機制中的兩種補體激活途徑。一般醫院只做總補體CH50或C3測定。現將Hayslett等(1975)報導的資料歸納如下: ①血清補體正常者:微小病變型腎病、局灶性和節段性腎小球腎炎、膜性腎病、硬化性腎小球腎炎、全身性疾病如過敏性血管炎、結節性多動脈炎、WEGNER肉芽腫、過敏性紫癜、糖尿病性腎小球硬化、澱粉樣變、溶血尿毒症綜合徵、妊娠腎、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引起的腎小球病變。 ②初期血清補體減低者:毛細血管內性及系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毛細血管外增殖性腎炎。 ③血清補體持續降低者:膜增殖性腎炎、狼瘡性膜性腎炎及狼瘡性瀰漫性增殖性腎炎。
(3)血清α2-巨球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測定:血清α2-巨球蛋白(α2-macroglobulin)在持續性腎損害時多增高,在慢性尿毒症時可降至正常或以下。α2-巨球蛋白增高,抑制纖溶酶原和纖溶酶,也是引起高凝狀態的原因。據周希靜等(1986)報導,30例患者中96.4%增高。陳惠萍等報導,膜增殖性腎炎、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及IgA腎病的陽性率分別為83.9%、66.7%及79%。血清免疫球蛋白在慢性腎炎中有診斷及鑑別診斷意義。微小病變型腎病和慢性腎炎腎病型的血清IgG及IgA均降低,以IgG減低為主。但在微小病變型腎病時,多數病人有血清IgM增高,慢性腎炎部分病人增高,因而Giangiacomo等認為在微小病變型時IgG及IgA降低、IgM增高是抗體形成細胞不能使IgM轉變為IgG及IgA,支持存在T細胞功能不足(免疫功能缺陷)的觀點。此外,從尿中喪失過多的IgG也是血清IgG降低的原因。血清IgG增高者多數見於繼發性腎小球腎炎,如多發性骨髓瘤腎病、狼瘡性腎炎、血管炎綜合徵所致的腎炎及異常球蛋白血症等。
(4)血清β2-微球蛋白測定: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與腎小球濾過率密切相關,成人正常值為1~2.7mg/L。當GFR降低時血清β2-微球蛋白和肌酐都增高。有人認為前者較後者增高明顯,且較敏感,故可作為腎小球腎炎腎功能損害的早期指征。
(5)凝血因子檢查:腎小球疾病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狀態,其程度與病變的嚴重性和活動性往往相平行。高凝狀態是凝血和纖溶過程平衡失調,血漿凝血因子被激活,血小板數增多,纖溶系統活性(纖溶酶原)降低。據國內外文獻報導,慢性腎炎時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及凝血酶原時間(PT)縮短,血漿纖維蛋白原增加及FDP明顯增高,凝血Ⅷ因子及其相關抗原(ⅧRAg)、抗凝血酶Ⅲ(ATⅢ)活力降低,血栓烷B2(TXB2)增高以及血栓彈力圖異常,都說明存在高凝狀態。腎小球腎炎存在高凝狀態可作為抗凝治療的指征。 (6)血脂檢查:持續存在腎小球疾病,往往伴血脂異常,高脂血症可加速腎損害及動脈粥樣硬化。

腎活檢

腎活檢確定病理類型及病變的嚴重程度,對治療及愈後有重要意義。
①腎臟B超 了解腎臟體積大小及皮質厚度,腎皮質厚度<1.5cm,判斷CRF優於以腎臟大小為標準。雙腎萎縮,支持終末期診斷。
②其他 常規做心電圖,X線胸片、骨片和胃鏡檢查等。

鑑別診斷

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病因方面還應儘可能區別為原發、繼發或遺傳性腎炎,同時應與下列幾種疾患鑑別:
1.先天性腎發育不全或畸形,伴或不伴有感染。
2.慢性泌尿道感染,尤其是腎盂腎炎。
3.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應與急性腎小球腎炎區別。
4.慢性腎炎普通型需與慢性腎盂腎炎鑑別。
5.慢性腎炎腎病型及高血壓型,須鑑別除外繼發性和遺傳性慢性腎炎。

治療方法

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
1、一般治療 去除感染病灶,避免感染和過勞,注意休息,低鹽、低蛋白飲食,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飲食方面:對伴有水腫、高血壓者適當限鹽。腎功能不全時過量蛋白攝入,不僅增加腎排泄含氮代謝物的負擔,加重氮質血症,而且會導致腎小球局部血流動力學改變,加重和加速腎小球的硬化過程,故近年不少學者主張低蛋白飲食,或加用必需胺基酸或酮酸。小兒可依每天1.25~1.6g/418kJ(1.25~1.6g/100kcal)計算。並注意同時低磷和給予優質動物蛋白。
2、對症治療 針對感染選擇有效而腎毒性小的抗生素,合理選用抗高血壓和利尿劑藥物等。近年還認為不僅要治療全身性高血壓,而且要控制腎小球局部的高血壓,即解決其高灌注、高濾過問題。對此除控制飲食蛋白外,還主張套用卡托普利(巰甲丙脯酸)或其他轉換酶抑制藥及鈣通道阻滯藥,此對延緩進展有益。
3、中醫治療 三維活腎療法是北京德勝門中醫院腎病專家組臨床實踐成果,是一整套治療腎臟疾病的綜合方法,“三維活腎療法”以中醫辨證與辯病施治相結合,分型治療,對症治療,對因治療和整體治療,即針對腎病不同類型、患者不同體質及腎病發展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中醫治療,經臨床驗證取得滿意的效果,得到醫學界專家一致好評,為廣大腎病患者解除病痛。

並 發 症

後期可發展為腎功能不全,出現高血壓、貧血,以致腎功能衰竭,並發展成尿毒症,心衰等。其主要是由腎實質受損,紅細胞生成減少及營養不良有關。貧血和心衰等嚴重程度與腎臟病變及腎功能減退成正比。易合併感染等併發症,更加重病情。

預防保健

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小兒慢性腎小球腎炎
原發性慢性腎炎根本的預防是防治鏈球菌感染。平日應加強鍛鍊,注意皮膚清潔衛生,以減少呼吸道及皮膚感染。如一旦感染則應及時徹底治療。感染後2~3周時應檢尿常規以及時發現異常及時治療,以免發展成慢性腎炎。針對繼發於全身性疾病的慢性腎炎,如過敏性紫癜等進行積極治療,以免發生慢性腎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