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患兒有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的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厭食、燒心、反酸、噁心、嘔吐等消化功能障礙症狀,但經各項檢查未發現器質性疾病,是小兒消化內科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徵。

基本信息

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有持續存在或反覆發作的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厭食,燒心、反酸、噁心,嘔吐等消化功能障礙症狀,經各項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的一組小兒消化內科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徵。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兒主訴各異,又缺乏肯定的特異病理生理基礎,因此,對這一部分病人,曾有許多命名,主要有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潰瘍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NUD)、特發性消化不良(idiopathicdyspepsia)、原發性消化不良(essentialdyspepsia),脹氣性消化不良(flatulentdyspepsia)、上腹不適綜合徵(epigastricdistresssyndrome)等,目前國際上多採用前3種命名,而“功能性消化不良”尤為大多數學者所接受。

病因

(一)發病原因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不明,目前認為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了飲食和環境,胃酸分泌,幽門螺鏇桿菌感染,消化道運動功能異常,心理因素以及一些其他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吞氣症,腸易激綜合徵等。
(二)發病機制
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與下述機制有關:
1.飲食與環境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症狀往往與飲食有關,許多患者常常主訴一些含氣飲料,咖啡,檸檬或其他水果以及油炸類食物會加重消化不良,雖然雙盲法食物誘發試驗對食物誘因的意義提出了質疑,但許多患兒仍在避免上述食物並平衡了膳食結構後感到症狀有所減輕。
2.胃酸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會出現潰瘍樣症狀,如飢餓痛,在進食後漸緩解,腹部有指點壓痛,當給予制酸劑或抑酸藥物症狀可在短期內緩解,這些都提示這類患者的發病與胃酸有關。
然而絕大多數研究證實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基礎胃酸和最大胃酸分泌量沒有增加,胃酸分泌與潰瘍樣症狀無關,症狀程度與最大胃酸分泌也無相關性,所以,胃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研究。
3.慢性胃炎與十二指腸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大約有30%~50%經組織學檢查證實為胃竇胃炎,歐洲不少國家將慢性胃炎視為功能性消化不良,認為慢性胃炎可能通過神經,體液因素影響胃的運動功能,也有作者認為非糜爛性十二指腸炎也屬於功能性消化不良,應當指出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的輕重,並不與胃黏膜炎症病變相互平行。
4.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Hp是一種革蘭陰性細菌,一般定植於胃的黏液層表面,無症狀成人中Hp的感染率在35%以上,90%以上的十二指腸潰瘍病人存在Hp,鉍劑加抗生素可以根除Hp,使組織學胃炎消退,還可以使潰瘍的復發率從每年的80%以上降低至每年10%以下,所以Hp是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和慢性胃竇炎的重要原因,這一點已基本明確。
但Hp慢性感染與功能性消化不良關係的研究結果差異很大,急性Hp感染可引起一過性的噁心,腹痛和嘔吐等症狀,但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細菌可以引起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成人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Hp的陽性檢出率為40%~70%,與人群流行病學結果相近,嚴格的對照研究未證實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Hp感染率高於正常健康人,Hp陽性和Hp陰性者的胃腸運動和胃排空功能無明顯差異,且Hp陽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經根除Hp治療後其消化不良症狀並不一定隨之消失。
最近的一項研究提出,根治幽門螺桿菌從長期來說,可能對症狀緩解有益,但不能立即生效,更進一步的研究還證實,Hp特異性抗原與功能性消化不良間不存在相關性,Hp甚至其特異血清型CagA與任何消化不良症狀或任何原發性功能性上腹不適症狀均無關係,然而,兒童中的研究卻發現功能性消化不良的Hp感染率明顯高於健康兒童(P<0.01),經抗Hp治療者消化不良症狀可以消失,因此,Hp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還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5.胃腸運動功能現在許多的研究都認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其實是胃腸道功能紊亂的一種,它與其他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有著相似的發病機理,1990年,一個由臨床研究者組成的國際工作小組在羅馬制定出一個有關胃腸道功能紊亂的分類標準,稱為羅馬標準,近年來隨著對胃腸功能疾病在生理學(運動-感覺),基礎學(腦-腸作用),精神社會學等方面的進一步了解,並基於其所表現的症狀及解剖位置,羅馬委員會又對此診斷標準進行了修訂,制定了新的標準,即羅馬Ⅱ標準,羅馬Ⅱ標準不僅包括診斷標準,亦對胃腸功能紊亂的基礎生理,病理,神經支配及胃腸激素,免疫系統做了詳盡的敘述,同時在治療方面也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因此羅馬Ⅱ標準是目前世界各國用於功能性胃腸疾病診斷,治療的一個共識檔案。
該標準認為:胃腸道運動在消化期與消化間期有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消化間期運動的特點則是呈現周期性移行性綜合運動,空腹狀態下由胃至末端迴腸存在一種周期性運動形式,稱消化間期移行性綜合運動(MMC),大約在正常餐後4~6h,這種周期性,特徵性的運動起於近端胃,並緩慢傳導到整個小腸,每個MMC由4個連續時相組成:Ⅰ相為運動不活躍期;Ⅱ相的特徵是間斷性蠕動收縮;Ⅲ相時胃發生連續性蠕動收縮,每個慢波上伴有快速發生的動作電位(峰電位),收縮環中心閉合而幽門基礎壓力卻不高,處於開放狀態,故能清除胃內殘留食物;Ⅳ相是Ⅲ相結束回到Ⅰ相的恢復期,與之相對應,在Ⅲ期還伴有胃酸分泌,胰腺和膽汁分泌,在消化間期,這種特徵性運動有規則的重複出現,每一周期約90min左右,空腹狀態下,十二指腸最大收縮頻率為12次/min,從十二指腸開始MMC向遠端移動速度為5~10cm/min,90min後達末端迴腸,其作用是清除腸腔內不被消化的顆粒。
消化期的運動形式比較複雜,進餐打亂了消化間期的活動,出現一種特殊的運動類型:胃竇-十二指腸協調收縮,胃底出現容受性舒張,遠端胃出現不規則時相性收縮,持續數分鐘後進入較穩定的運動模式,即3次/min的節律性蠕動性收縮,並與幽門括約肌的開放和十二指腸協調運動,推動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此時小腸出現不規則,隨機的收縮運動,並根據食物的大小和性質,使得這種運動模式可維持2.5~8h,此後當食物從小腸排空後,又恢復消化間期模式。
在長期的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研究中發現:約50%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餐後胃排空延遲,可以是液體和(或)固體排空障礙,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中有61.53%胃排空遲緩,這可能是胃運動異常的綜合表現,胃近端張力減低,胃竇運動減弱,胃電紊亂等都可以影響胃排空功能,胃內壓力測定發現,25%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竇運動功能減弱,尤其餐後明顯低於健康人,甚至胃竇無收縮,兒童中,FD病兒胃竇收縮幅度明顯低於健康兒,胃容量-壓力關係曲線和電子恆壓器檢查發現患者胃近端容納舒張功能受損,胃順應性降低,近端胃壁張力下降。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小腸運動障礙,以近端小腸為主,胃竇-十二指腸測壓發現胃竇-十二指腸運動不協調,主要是十二指腸運動紊亂,約有1/3的FD存在腸易激綜合徵。
除了胃與小腸,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還可能存在著其他方面的動力學異常,Margio等套用超音波檢測發現,有30.7%的患者存在膽道排空延遲,國內學者對FD兒童進行超聲胃排空及餐後膽囊排空的檢測發現,約25%的FD患兒在胃排空障礙的同時也存在餐後膽囊排空延遲,肛內測壓發現肛管靜息壓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這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可能並非僅為胃部功能障礙,而是整個消化道平滑肌功能異常。
6.內臟感覺異常許多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對生理或輕微有害刺激的感受異常或過於敏感,一些病人對灌注酸和鹽水的敏感性提高;一些病人即使在使用了H2受體拮抗藥阻斷酸分泌的情況下,靜脈注射五肽胃泌素仍會發生疼痛,一些研究報導,球囊在近端胃膨脹時,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疼痛往往會加重,他們疼痛發作時球囊膨脹的水平顯著低於對照組。
因此,內臟感覺的異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這種感覺異常的基礎尚不清楚,初步研究證實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兩種內臟傳入功能障礙,一種是不被察覺的反射傳入信號,另一種為感知信號,兩種異常可單獨存在,也可以同時出現於同一患者,當胃腸道機械感受器感受擴張刺激後,受試者會因擴張容量的逐漸增加,而產生感知,不適,疼痛,從而獲得不同狀態的擴張容量,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感知閥明顯低於正常人,表明患者感覺過敏。
7.心理社會因素心理學因素是否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有關一直存在著爭議,國內有學者曾對186名FD患者的年齡,性別,生活習慣,文化程度等進行了解,並作了焦慮及抑鬱程度的評定,結果發現FD患者以年齡偏大的女性多見,它的發生與焦慮,抑鬱有較明顯的關係,但目前尚無確切的證據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狀,與精神異常或慢性應激有關,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重大生活應激事件的數量也不一定高於其他人群,但很可能這些病人對應激的感受程度要更高,所以作為醫生,要了解病人的疾病就需要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徵,生活習慣等,這可能對治療非常重要。
8.其他胃腸功能紊亂性疾病
(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燒心和反流是胃食管反流的特異性症狀,但是許多GERD病人並無此明顯症狀,有些病人主訴既有燒心又有消化不良,目前有許多學者已接受了以下看法:有少數GERD病人並無食管炎,許多GERD病人具有複雜的消化不良病史,而不僅是單純燒心與酸反流症狀,用食管24hpH監測研究發現,約有2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和反流性疾病有關,最近Sandlu等報告,20例小兒厭食中,12例(60%)有胃食管反流,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認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某些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例有關。
(2)吞氣症:許多病人常下意識地吞入過量的空氣,導致腹脹,飽脹和噯氣,這種情況也常繼發於應激或焦慮,對於此類病人,治療中進行適當的行為調適往往非常有效。
(3)腸易激綜合徵(IBS):功能性消化不良與其他胃腸道紊亂之間常常有許多重疊,約有1/3的IBS病人有消化不良症狀;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中有IBS症狀的比例也近似。

症狀

小兒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狀:
噁心與嘔吐噯氣腹痛腹脹燒心吞氣消化不良厭食
臨床症狀主要包括上腹痛,腹脹,早飽,噯氣,厭食,燒心,反酸,噁心和嘔吐,病程多在2年內,症狀可反覆發作,也可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無症狀,可以某一症狀為主,也可有多個症狀的疊加,多數難以明確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誘因。
1989年,美國芝加哥專題會議將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為5個亞型:①反流樣消化不良(reflux-likedyspcpsia);②運動障礙樣消化不良(dysmotility-likedyspepsia);③潰瘍樣消化不良(ulcer-likedyspepsia);④吞氣症(aerophagia);⑤特發性消化不良(idiopathicdyspepsia),但後面的兩型概念比較模糊,有的學者提出分成3型(即前3型),但目前採用較多的是4型分類:①運動障礙樣型;②反流樣型;③潰瘍樣型;④非特異型。
1.運動障礙樣消化不良此型患者的表現以腹脹,早飽,噯氣為主,症狀多在進食後加重,過飽時會出現腹痛,噁心,甚至嘔吐,動力學檢查約50%~60%患者存在胃近端和遠端收縮和舒張障礙。
2.反流樣消化不良突出的表現是胸骨後痛,燒心,反流,內鏡檢查未發現食管炎,但24hpH監測可發現部分患者有胃食管酸反流,對於無酸反流者出現此類症狀,認為與食管對酸敏感性增加有關。
3.潰瘍樣消化不良主要表現與十二指腸潰瘍特點相同,夜間痛,飢餓痛,進食或服抗酸藥能緩解,可伴有反酸,少數患者伴燒心,症狀呈慢性周期性,內鏡檢查未發現潰瘍和糜爛性炎症。
4.非特異型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表現不能歸入上述類型者,常合併腸易激綜合徵。
但是,除了反流樣消化不良,其他幾種分類並無重要的臨床意義,許多病人並不止歸入一個亞型;而且這種分類與病理生理學紊亂和臨床療效無關,例如:動力障礙亞型的消化不良病人,胃輕癱的發生率並不比其他亞型高;促動力藥對他們的療效也並不一定好於其他亞型病人,然而,反流亞型的消化不良病人胃食管反流的發生率,確實要高於其他亞型病人,且抗反流治療效果更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