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丘疹性蕁麻疹

丘疹性蕁麻疹主要表現是皮膚出現皮疹,皮疹為紡錘形,水腫性紅色丘疹,開始為小粒狀丘疹,繼而發展為黃豆至花生米大,有時丘疹中央有水皰,偶爾可見血皰,周圍紅暈明顯,皮疹常成批出現,好發於腰背、四肢,群集或疏散分布,皮疹奇癢,抓破後容易糜爛而致繼發感染。單個損害的皮疹約7-10日左右消失,留有淺褐色色素沉著,新損害的皮疹常不斷發生,所以同一人皮膚內可見不同期的皮疹。

病因病理

發病原因

大多數發病主要由蚊子、臭蟲、蚤、虱、蟎、蠓等叮咬後引起的過敏反應。昆蟲通過其口器刺入皮膚吮血,其唾液及部分口器殘留皮內是引起該病的原因。部分患者可能與食物和藥物過敏以及消化障礙有關。兒童及青少年好發,春夏秋季節多見。

發病機制

叮咬後引起的過敏反應是雙相性的;立即發生風團紅

小兒丘疹性蕁麻疹

斑反應——是由免疫球蛋白E中介的,然後是較為持久的丘疹樣反應。立即型風團紅斑反應持續時間較短,而丘疹存在時間較長。有人認為屬遲發性過敏反應,初次叮咬後致敏需10天左右,此時再受叮咬即發生皮疹。在皮損區真皮淺層血管壁有免疫球蛋白E及補體沉積,血管周圍有中性粒細胞及核碎片,提示在該病中可能涉及免疫複合物。此外,有些患者可能與環境變化、胃腸道障礙或食物過敏等有關。

常見症狀

丘疹性蕁麻疹
1.本病好發於嬰幼兒童,夏秋多見。有時一家數個兒童同時發病。
2.典型皮損為綠豆或稍大淡紅色丘疹,性質堅硬,頂端常有小皰,搔破後結痂,周圍有紡錘形紅暈,經搔抓後呈現風團,風團消退後仍恢復原形。
3.好發於軀幹及四肢近端,損害數目不定,常分批出現,散在發生或少數簇集,常伴有胃腸障礙,少數患者有時亦有呈現水皰者(圖1)。
4.病程長短不一,一般1周左右多自行消退,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但新的皮疹又可陸續出現,因而新舊皮損同時存在,至天氣轉涼後逐漸痊癒。
5.自覺劇烈瘙癢,夜晚特甚,往往影響睡眠,患兒精神不安。搔抓後表皮剝脫,易致繼發感染。[2]

臨床表現

丘疹性蕁麻疹
本病的主要表現是皮膚出現皮疹,皮疹為紡錘形,水腫性紅色丘疹,開始為小粒狀丘疹,繼而發展為黃豆至花生米大,有時丘疹中央有水皰,偶爾可見血皰,周圍紅暈明顯,皮疹常成批出現,好發於腰背、四肢,群集或疏散分布,皮疹奇癢,抓破後容易糜爛而致繼發感染。單個損害的皮疹約7-10日左右消失,留有淺褐色色素沉著,新損害的皮疹常不斷發生,所以同一人皮膚內可見不同期的皮疹。
按中醫辨證,皮疹成批出現,丘疹色紅,堅硬如粒,瘙癢明顯,哭鬧不安,舌尖紅或邊紅,或兼見惡風發熱,鼻塞流涕,咽紅咽痛,咳嗽,是風熱壅滯證。如果皮疹比較大,上有水皰,癢痛明顯,面黃煩躁,或精神睏倦,大便不調,小便黃赤,食欲不振,舌紅苔黃膩,是濕熱蘊滯證。病程已久,皮疹反覆發作,色紅而癢,口渴口臭,時有腹痛,大便乾結,夜間磨牙,食欲不振,舌紅苔黃厚膩,是積滯蘊熱證。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特點,則可做出診斷。
丘疹性蕁麻疹需與水痘鑑別,後者好發軀幹,四肢近側及頭面部,口腔黏膜常常被累及,損害未見風團樣皮疹,更無張力性水皰發生。自覺不癢或輕癢,但患者往往有低燒等全身症狀。
丘疹性蕁麻疹與蕁麻疹鑑別,前者不是單純風團,而是混合性損害,即風團丘疹或風團水皰。

治療方法

全身療法
內服抗組胺劑、維生素C、口服歐敏克、抗氧化劑等來改善過敏體質,服用蘆薈排毒膠囊來排除體內的毒素等等。以及採用蕁麻疹組合療法來進行營養調理。
局部治療
可外用各種止癢洗劑,如1%~2%石炭酸爐甘石洗劑、複方明礬洗劑、達克羅寧乳劑及各種皮質類固醇激素乳劑等,若有繼發感染可在洗劑中酌加0.5%依沙吖啶(利凡諾)或0.2%呋喃西林等。

預防措施

講究個人及環境衛生,消滅跳蚤、蟎、臭蟲等動物,限制過量蛋白攝入。治療胃腸道寄生蟲。防止蚊蟲叮咬。蚊蟲叮咬後,避免搔抓,及時處理。[3]
一、搞好環境、居室和個人衛生,以杜絕引起本病的昆蟲滋生。
二、住所處室內外可噴灑殺蟲劑,以消滅臭蟲、跳蚤、蚊子等有害的節肢動物。
本病是小兒春秋季節的多發病,尤其多見於戶外活動後發生。注意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消滅蚊蟲、蚤、、臭蟲等,以及避免食致敏食物,可減少本病發生。
儘量不搔抓,以防繼發感染。皮疹可自然消退。給予適當的歐|敏|克藥物可改善症狀及加速皮疹消退。
中醫文獻中有關“土風瘡”、“水疥”及“細皮風疹”等的描述與本病相似,多“由肌腠虛疏,風塵入於皮膚故也”,或因“內蘊濕熱,復感風邪蟲毒”,“內有食滯,外感風邪”所致。辨證上多為風、濕、熱之症。許多中藥具驅蟲及辟穢之效,且副作用少,故中藥在防治丘疹性蕁麻疹中頗有前途。
三、如已發病可以服用撲爾敏、苯海拉明等,也可以服用中成藥犀角化毒丸,賽金化毒散、小兒香桔丸等,局部可以外塗白色洗劑或蟲咬水等止癢劑。如有繼發感染或長期不愈,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四、飲食忌辛辣刺激、酒類、海鮮類發物、牛羊狗肉等。服用期間如有化妝品過敏者需慎用化妝品,避免刺激皮膚。敏感性皮膚容易乾燥脫皮,注意給皮膚補水,保持滋潤。

注意事項

1、注意飲食,避免誘因。
蕁麻疹的發病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某些食物可能是誘因。例如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劑的罐頭、醃臘食品、飲料等都可誘發蕁麻疹。另外,過於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殘渣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蛋白腖和多肽,增加人體過敏的機率。
2、注意衛生,避免不良刺激。
有蕁麻疹病史的人,要注意保持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塵等。對風寒暑濕燥火及蟲毒之類,要近而遠之。生活規律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喝酒、受熱、情緒激動、用力等都會加重皮膚血管擴張,激發或加重蕁麻疹。橡皮手套、染髮劑、加香料的肥皂和洗滌劑、化纖和羊毛服裝等,對於過敏體質的人或蕁麻疹患者都可能成為不良刺激,應予避免。患寒冷性蕁麻疹的人不要去海水浴場,也不能洗冷水浴,冬季要注意保暖。
3、注意藥物因素引起的過敏。
在臨床中,有些藥物可以引起蕁麻疹,如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藥物、多粘黴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劑等等。
4、積極治療原有疾病。
蕁麻疹既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種皮膚表現。能導致蕁麻疹的疾病較多,例如感染性疾病:寄生蟲感染像腸蛔蟲、蟯蟲等;細菌性感染像齲齒、齒槽膿腫、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等;病毒性感染像B型肝炎;真菌感染像手足癬等。另外,糖尿病、甲亢、月經紊亂,甚至體內潛在的腫瘤等,都可能引起蕁麻疹。
5、保持健康心態,提高身體抵抗力。
慢性蕁麻疹的發作和加重,與人的情緒或心理應激有一定的關係。
6、採用中藥預防。
某些中藥,如首烏、枸杞、人參、黃芪、靈芝、大棗、女貞子、菟絲子、五味子、黃精、淮山藥、黨參等,具有抗自由基,提高免疫功能,促進代謝,調節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多種功能,有明顯的抗過敏作用。

注意危害

一、得蕁麻疹會誘發其他疾病,蕁麻疹發病如伴有消化道症狀,會引起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等胃腸道功能疾病。
二、得蕁麻疹會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學習,蕁麻疹若發病未及時治癒,可遷延長達數月甚至若干年,晨起或臨睡前瘙癢加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睡眠質量,導致心情抑鬱,精神狀態差,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工作業績和學習成績。
三、得蕁麻疹會危及生命健康,蕁麻疹如果發病在呼吸道,如喉頭和支氣管處,會導致喉頭水腫,出現咽喉堵塞感,氣促、胸悶、呼吸困難,嚴重時導致患者窒息死亡;病情嚴重者,伴有心慌、煩躁、噁心、嘔吐,甚至血壓降低等過敏性休克症狀,危及生命健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