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歸真錄

封神歸真錄

《封神歸真錄》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一部洪荒流小說,作者是如是我雲。 本書與《西遊往生錄》、《封神奇緣錄之亂世佳人》、《興亡一嘆》並稱洪荒流的“三錄一嘆”。

內容簡介

“善哉此言。有情皆苦,無情不樂。情若劫火,火焚萬物,亦生萬物。”

“一一世界,無非有情。

三聖有情,教授盤古。

盤古有情,身化混蒙。

女媧有情,摶沙為人。

導師有情,願度眾生。

阿逸有情,願處地獄。

眾生有情,爭競不息。”

於是接引導師舉其掌心,於掌心之上,現一切華藏世界,莊嚴大海,如大蓮華,閻浮提根本世界之外,復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大千世界之外,復有三千中千世界;每一中千世界之外,復有三千小千世界;每一小千世界之外,又有三千微塵世界……

如是一一世界,有如蓮花花瓣,重重無盡……

作者介紹

如是我雲,曾名taisanh、月臨碧海,其他作品有《三界書 光明歷》等。

本書設定

一切眾生,無非有情。

總述

世間修道之人形形色色,無數無量,修行的法門與能力,也各有區別,有五行(金、木、水、火、土)系、四大(地、火、水、風,與五行相比,四大之力更接近本源一些)系、光系、暗系(暗能量或負能量)、精神系(又分正面精神力和負面精神力)、星辰系(感應星辰之力)、粒子系(核聚變或裂變)、重力或引力系,更有變身系、術數系、降神系(召遣鬼神之力為己用)、符籙系,以及領域能力。

其中,時間系法術基本是屬於無極大道之人的專利,其他人即使能學得一些皮毛,其作用範圍和效果與無極大道之人相比,相去何啻天壤!

斬屍

必須修煉對應的精神力,才能控制、掌握、運用、駕馭相應的能力,所以一旦某系力量修煉到了一定程度,便很難提升與之相反相剋的另一種性質的力量,因為兩種相反相剋的力量,所要求的精神控制力也是相反相剋的,精神力越強,它們之間的衝突越是厲害,強行修煉、提升的話,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輕則重傷,重則修為盡失,成為廢人,甚至墮入輪迴。

比如,專精於火系的,即使修煉水系,水系能力也不會太強。專精於光系的,便很難修習暗系力量。所以我們可以理解,混沌神明或某些體質特殊者由於天生就擁有某種或幾種超強的力量,所以反而極大妨礙了他們對其它力量的掌握。

因此,所謂斬屍化身的一種修煉方式應運而生,就是將某種精神力及其對應力量剝離出本體,成為獨立的一個個體,化身與本體可以各自專修不同的,甚至相反相剋力量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相反性質的精神力、力量的衝突問題,所以是一條提升力量的捷徑。但這種斬化修煉的方式仍然有很大的缺陷局限,因為:

1:本體與化身,化身與化身的精神聯繫仍然是存在的,所以衝突問題沒有完全消除,想要完全消除,除非完全斬斷本體、化身之間的精神聯繫,但那樣的話,化身就會成為完全獨立的個體,不再受本體控制了;

2:每個人的先天體質與先天精神力終究是有限的,不可能無休止的斬出化身,或一,或二,或三,或四,基本上四個化身也就到極點了,強行多斬,只會造成化身與本體都越來越虛弱;

3:斬屍的最後,三屍也好,五屍也好,最終都要合一,但合一的過程十分兇險,稍一不慎便可能魂飛魄散,灰飛煙滅。

分、化身

分化身的力量來自於本體,完全受本體控制,所以不能離開本體太遠,比如毫毛分身、身外化身(身子一晃,化為數人)之類,但無極大道之人如果使用分化身,由於他們的領域(包括感知領域)超越整個大千宇宙,所以不存在距離問題。

斬化身

斬化身具有相對獨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基本可以獨立地思考、行動,但與本體之間互相有微妙的精神聯繫,這種精神聯繫基本不受距離的限制,斬化身也不會做出對本體不利的事情。

符印、訣法、法陣

含蘊著符印(訣法、法陣)製作人(不一定是本人,不一定是一個人)的法力、神通,或以前積蓄在符印(訣法、法陣)中的自己的法力神通,通過符印,修行者可以暫時使用高於自身品級的法術。符印對使用者本身的修為沒有很大的限制。但符印總是特製的,對應的作用對象或作用範圍是特定的。

渡劫

好比參加正規(資格)考試,對品級提升作用很大,所以,一到劫數,固然人人心中惴惴,但劫一般是不能不赴不渡的,不渡,就很可能落後了。

當然,不排除個別人不渡或很少渡劫(沒有經過正規的學習、訓練和考試),卻又很強的能力,但畢竟這是少數。

佛教

佛、菩薩、阿羅漢主要是心境上的區分,靈台清明,可洞察世事,與法力並不直接掛鈎,當然,佛是一定有大法力的,因為心境突破一定界限之後,自然而然就擁有大法力、大神通,菩薩與羅漢則不一定。

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者,可稱為佛,也可稱為如來,真正的佛為數甚少。

菩薩

凡發心成佛者,皆可稱為菩薩,菩薩有十地,到等覺菩薩,與佛只差一線,再過一關就是佛了,所以大菩薩的法力與神通可能會很強。菩薩是要發願廣渡眾生的,成佛要經過十分漫長的世代與修行。

羅漢

如果沒有普度眾生,廣開教門的意願,只是自求解脫,那么過程就很快,從得到初果開始,最多只要七次輪迴,快則幾乎可以立刻成就,成為羅漢,但成為羅漢之後,便無機會再成佛了,釋迦牟尼的弟子有很多是阿羅漢。

辟支佛

三千諸佛,大部分不是真佛,而是辟支佛。辟支佛,又分二種,小辟支佛與大辟支佛,小辟支佛與阿羅漢神通相近,大辟支佛則與大菩薩神通相近,辟支佛不能稱為如來。佛、菩薩與辟支佛、羅漢代表著佛教修行的兩個不同方向。

混沌神明

混沌之中,有許多強大的意識與力量遊蕩其間,盤古可能是其中最強大的一個,天地開闢之後,這些混沌神明,因其力量性質的不同,便有了形象的區別,燭龍是其中一個,地藏、炎帝乃至帝俊、天后,大概都是混沌神明的代表。此類神明的特性就是,往往代表著某種自然力量,或者是某種力量的根源,天生就有極大的法力與神通,但很難突破自己的神域,所以,縱然他們法力通天,也很難達到道的境界,很難跨出最後一步,成就大道。

境界劃分

不入品

邁入飛仙境界的修道人,稱為入品仙人。次第而上,分為太清、上清、玉清三品。三品以下,乃不入品,不脫凡夫之身,不予細說。

第三品 太清品

這一品分為兩個小境界,清淨和沖盈。

清淨

清淨之人,上窺天地之道,鍊形化炁,渣滓全去。後天重濁之形,化為先天輕清之炁,純陽之體。胎仙自化,陽神已成,脫質升舉,可以霞舉飛升,出入三界,已經大有神通,只是還不懂得因時乘勢,隨機變化之理。說白了,就是只知道以強對強,以力破力,不知道怎么更有效地運用自己的力量,不知道怎么用最小的力量達到最大的效果,效率不高。

充盈

沖盈之人,神炁沖盈,以炁合神,神炁為一,心無生滅,息無出入,已明機巧幻化之理,可隨時借天地元氣為己用,全身法力周流,生生不息。

三品以下的修道人,雖然也不乏能騰雲駕霧的,但終究限於一界之內,無法憑藉自己的力量出入天、人、幽冥三界,必須藉助法寶、靈符或法陣。

第二品 上清品

上清仙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水不能溺,火不能焚,神通萬化。

上清仙人就擁有了領域能力,隨著修煉境界和品級的提高,領域範圍和領域控制力都會相應擴大提高,無極大道之人的領域超越一切時空。

領域的範圍和控制力將隨修為的提升而擴展和提高,最終可以完全控制領域內的自然力。因此,當不擁有領域的下品仙人與擁有領域的上品仙人對敵時,由於自身身處對方的領域之內,隔絕了與天地的感應,且領域內的自然力幾乎全部被上品仙人控制,所以,正常情況下,下品仙人的攻擊幾乎不可能對上品仙人造成任何實質性傷害。當然,兩個同樣有領域能力的上清仙人戰鬥時,他們的領域不免重疊,效果便可能彼此削弱或抵消。

領域的外在表現有三花、五氣、圓光、身光、慶雲、蓮花、瓔珞等物,無極大道之人的領域範圍超越所有時空,控制力也是最高的。

上清品也分為兩個小境界,妙和和湛然。

妙和

妙和之人,對天地運行之道的認識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初步擁有了領域能力。妙和之人展開領域時,將獲得對該領域內自然力的控制權,將領域內的敵人隔絕在天地之外。

湛然

湛然之人甚至可以改造不利的自然條件,創造出對自己有利的環境。

第一品 玉清品

第一品也有兩個小境界,洞神和通微,這同時也代表了修煉的兩種不同方向。

洞神

接近某種單一性質力量的本原,此外還能夠掌握、使用幾種比較強的輔助力量。洞神之人的力量非常強大和純粹,但由於力量性質衝突的原因,強大、純粹、單一的力量,也對他們進一步掌握其它性質的力量造成了極大的障礙。他們的目標是以掌握單一性質力量為階梯,通過或不通過斬化身,觸摸到大道的本原,成為與道合真之人;

通微

或稱通虛、通玄、入玄,都是一個意思。地火水風、陰陽兩儀,種種能力,最終都要歸於“虛”,是統攝性的精神力,可以以之統攝、駕馭、轉化各種精神力,極難修煉,而且入虛前後,會有一段時間完全失去法力,所以不適合無師友之人自修,但一旦修煉有成,其意義不言自明。

“虛”亦可轉化為各種不同力量,千變萬化,不一而足。以“虛”總攝全局,就避免了各種不同性質力量之間的衝突問題。可以這樣說,通微之人真正處於向終極大道進階的道路上,前途不可限量,境界提升永無窮盡,只要有足夠長的時間,就能掌握足夠多性質的力量,積蓄足夠高的法力。所以即使同為通微之人,實際戰鬥能力也會有很大區別。因此,雖然從理論上來說,通微之人的境界比洞神之人略高一線,但在現實的戰鬥中,通微之人不見得一定能夠勝過洞神之人。

超品

洞神之人與道合真,通微之人煉虛合道,混而為一,統稱合道。

合道之人已體悟到宇宙的幾乎所有法則,一舉一動,莫不暗合天地法則,神光普照,化身萬千;一得永得,一證永證,神通恢闊,法力無邊。天地閉時而不同閉;天地開時而出世度人。合道之人極為殊勝希有,最終必定能夠成就太上無極大道,但仍然必須經過極為漫長的歲月。

超品的最終境界,便是太上無極大道,代表人物是諸位掌教聖人。無極大道之人已經窺破過去未來,超越了時空的存在,高居於宇宙的巔峰,對於他們,道即是心,心即是道,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堪稱隨心所欲,翻天覆地,逆轉時空,無所不施。

時間法則基本是屬於無極大道之人的專利,但由於無極大道之人之間的默契或牽制,無極大道之人並不會輕易動用、改變時間法則,他們一般也不會允許他人觸摸、使用時間法則。

作為混元無極太上教主的聖人,則是有情眾生中至高的存在,聖人之上沒有鴻鈞,教主就是最高等級,與道同存,永恆不滅,開闢鴻蒙,翻天覆地,都只在一念之間,唯以有情故,現出形色聲相,為世人所見。

無極大道之人間的鬥爭,可類比於某一論壇幾個管理員之間的鬥爭,他們都對全論壇擁有最高的許可權,沒有高低的分別,他們個人之間也不能造成本質性的傷害。所以他們的鬥爭無非是控制區域和影響力的爭奪,是勢的爭奪,是發言權的爭奪,是發展方向和風格的鬥爭。所以,雖然許可權本身無高下,還是會表現出失勢與得勢的區別。

至於各位聖人教下的弟子們,其實力並非一成不變的。

在闡截二教門下,多寶、金靈、燃燈、南極、玄都,是僅次於教主的人物,太乙渡過封神一劫,多年修煉,也進入了這個門檻,但與多寶等人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

註:上述品級、境界只是小說的補充解釋,小說正文中並不一定會對這些品級、境界有清晰的表述和使用,也不代表可以將任何人都清楚明白地歸入某一品級、境界。

章節目錄

卷一浮黎劫

楔子

第一章 息壤

第二章 天后

第三章 崑崙

第四章 女嬌

第五章 湮滅

第六章 啟

第七章 嫦娥

第八章 白狐

第九章 咫尺天涯相見難

第十章 人生愁恨何能免

第十一章 天命玄鳥降生商

第十二章 從來人心無饜足

第十三章 桀不亡國烏乎待

第十四章 驚虹驚變一日來

第十五章 金光耀日目雙盲

第十六章 娥眉寂寞廣寒深

第十七章 一千七百殺戒身

第十八章 何物飛頭明月下

第十九章 山在虛無飄渺間

第二十章 血雨降兮天命移

第二十一章 九幽深焉誰可到?

第二十二章 橫跨崑崙來絕域

第二十三章 世事如波安得住

第二十四章 噫吁嚱 問天不語徒蒼蒼

第二十五章 藤頭結子貌如花

第二十六章 狐兮狐兮狐不歸

第二十七章 北海征人今日還

第二十八章 宜將海水洗前塵

第二十九章 天下紛囂自此始

第三十章 白首垂竿蟠溪秋

第三十一章 將圖只手挽乾坤

第三十二章 獨釣寒江烹小鮮

第三十三章 周天十絕亂星霜

第三十四章 同來何事不同歸

第三十五章 如今空卻羅浮洞

第三十六章 九曲黃河大難臨

第三十七章 神火通天砥柱崩

第三十八章 一波才動萬波隨

第三十九章 度人舟來百萬仙

第四十章 此日已伏獅象歸

第四十一章 浩劫茫茫今去矣?

第四十二章 一朝忽驚世界殊

卷二 有情劫

第一章 光陰的碎片

第二章 未審人間今何世

第三章 保太后竇迦陵

第四章 靈根孕育源流出

第五章 扁舟海外求仙去

第六章 萬聖王,白鯨

第七章 釋迦牟尼

第八章 靈台方寸,三星妙境

第九章 東嶽天齊,泰山之頂

第十章 黃泉

第十一章 定海神珍

第十二章 天書秘笈動妖心

第十三章 四聖聚會號齊天

第十四章 廣寒深處

第十五章 金丹劫

第十六章 為問狂心何時歇?

第十七章 稱心

第十八章 國喪

第十九章 閣皂山

第二十章 長春真人

第二十一章 金剛禪魔亂道心

第二十二章 弦歌隱作風雷聲

第二十三章 焚心以火

第二十四章 太陽道士

第二十五章 一旦歸為臣虜

第二十六章 西風愁起綠波間

第二十七章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第二十八章 太平真君

第二十九章 西行

第三十章 北來

第三十一章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第三十二章 打破頑空須悟空

第三十三章 重過東洲萬事非

第三十四章 愛河長沒溺,慾火正燒燃

第三十五章 天龍車後隨金鼓,梵王旗旁戴鐵冠

第三十六章 西山一何高,高高殊無極

第三七章菩薩悲心雪聚,悲心雪聚故墮淚如海

第三八章 眾生於是發大嗔,以我悲心可滅歟

第三九章 以有情人,入有情世

第四十章 東方來聖人,興盡而自返

第四一章 圓成陰陽三摩地,南天有塔青世間

四二 天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

第四三章 雲雷未泰之日,玄黃流血之時

第四四章 開皇龍漢玄黃外,湛湛空成自有象

第四五章 今日興我慧劍,群魔自然消散

第四六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第四七章 準提鏡里我相渺,軒轅陵頭赤氣深

第四八章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四九章 青蓮花開微塵剎,阿人歌章下羅酆?

第五十章 祗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

第五十一章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第五十二章 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第五十三章 陰山萬古雪,瀚海百重冰

第五四章 天蒼蒼兮臨下土,胡為作此萬靈苦

第五五章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第五六章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第五七章 但教大夢於今覺,肯將身軀飼白刃

第五八章 龍漢蕩蕩,度者幾人?

第五九章 昔時茫茫無限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第六十章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云何吁矣

第六一章 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

第六二章 長安三月雨,天山一丈雪

第六三章 稱讚淨妙智,夷數光明者

第六四章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第六五章 紛總總兮九州,何禍福兮在予!

第六六章 魂乎歸來,歸來歸來,不可以久只

第六七章 落落高張,天地渺莽,無量度人

六八世間獨步大勢自在;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第六九章 碌碌群生顛倒競,還若游魚爭戲

第七十章 阿逸出時夜,慈心如滿月

第七一章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

七二若夫天地為爐,萬物為銅,是誰無情哉?

尾聲 有情皆苦 無情不樂

後記

作品評價

《封神歸真錄》全文約為六十八萬字。自大禹治水而始,至悟空攜小山輪轉三千世界而終。歷夏,商,周而至唐,魏。

計有人物大禹,女嬌,后羿,嫦娥,女媧,三清,西方二聖,帝俊,羲和,太乙,石磯,李世民,玄奘,李承乾,剎魔,夷數種,釋迦牟尼,大勢至,小山,悟空,哪吒合共二十二人,以及諸般魔神配角龍套。

人物繁多,但難得的是俱都對劇情發展有推動作用。尤其各有性情特色,雖然還是略顯平面單薄。但比之無數網文中那千篇一律,單調乏味之極的角色已經好多了。

尤其東方三清,西方二聖。相比於大多數網文中的臉譜化形象,實在描寫的十分精彩。通天教主無論闡教截教的胸襟,原始天尊對於太乙的護佑,太上的無為而治,西方二聖的慈悲為懷。實在是真正寫出了聖人的風采。

還有楊戩和玉鼎之間的師徒之情,乙事主對嫦娥的深情,嫦娥對后羿的深情,李承乾未覺醒時對傾心的愛戀,太乙為哪吒故甘願面對羲和,確實是眾生有情。

於人物的塑造上當得上出色二字。

於劇情上,將巫支祁和石磯串聯而生悟空。將哪吒的一千七百殺劫應在后羿的國破家亡上,將蚩尤的破封和大禹的復活連在一起,最後在李承乾身上復活。無一不是橫跨千年而又前後呼應。

當的上構思精巧。

又有三清之間的分歧,原始和通天的不和,西方二聖和三清的隱隱對立,女媧與火雲洞之間的敵對,帝俊和羲和的野望,貫穿全文始終。

並與人間朝代更替互相關聯。進而生出封神之戰,蚩尤破封伐天,玄奘西行等諸般事宜。

多線並行,而又各自相關。

可稱得上是構思宏大。

只是這劇情主線,還是不夠明朗清晰。

來自“【龍牙】拋磚引玉—小談《封神歸真錄》”,作者悲風而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