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爵制度

封爵制度

漢代實行兩種封爵制度,一種是將宗室封為王、侯兩等,一種是對功臣的封爵。仍襲秦的二十等爵制,以後各代基本按秦制,只稍有改變。如曹魏時將封爵分為王、公、候、伯、子、男、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等。元代,凡是宗室、駙馬通稱諸王。明代以皇子為親王,親王之子為郡王。文武官員的封爵是公、侯,伯三級,各加地名為封號,但只有歲祿而無實際的封邑。清代宗室封爵為十等,按宗親世系分別授予,宗室凡年滿二十歲均可具名題請。另外,封爵制度對皇帝的妃嬪、女兒、姐妹、姑母,以至功臣的母親、妻子等,也授予封號。

簡介

封爵制度
爵又叫爵位,是中國古代帝王對有血緣關係的親族和功臣授予的一種稱號,是社會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質利益多少的標誌。一般依據血緣關係的親疏或功勞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

介紹

商、周時期,封爵就是分封諸侯,爵稱同時也是官稱。春秋戰國時期.封爵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少國家改變了按血緣關係封爵的做法,主要依據對國家的貢獻與功勞的大小來授予爵位。
秦國推行的是典型的軍功爵制,把在戰爭中立下的軍功同爵位、享受的待遇聯繫起來,並且主要是面向立有戰功的軍隊戰士和平民。爵位共分二十個等級,有爵者不僅享有相應的經濟待遇,而且享有一定的政治待遇。但是這種爵位享有的僅是衣食租稅,而不能擁有食邑和封地內的政權和兵權,爵位也不能世襲。
漢代實行兩種封爵制度,一種是將宗室封為王、侯兩等,一種是對功臣的封爵。仍襲秦的二十等爵制,以後各代基本按秦制,只稍有改變。如曹魏時將封爵分為王、公、候、伯、子、男、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等。元代,凡是宗室、駙馬通稱諸王。明代以皇子為親王,親王之子為郡王。文武官員的封爵是公、侯,伯三級,各加地名為封號,但只有歲祿而無實際的封邑。清代宗室封爵為十等,按宗親世系分別授予,宗室凡年滿二十歲均可具名題請。另外,封爵制度對皇帝的妃嬪、女兒、姐妹、姑母,以至功臣的母親、妻子等,也授予封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