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寺[衡水]

寶雲寺[衡水]

寶雲寺始建於隋代,位於衡水市區西南部。

基本信息

衡水市寶雲寺

寶雲寺寶雲寺

寶雲寺位於衡水市區西南部。碑石記載始建於隋,其實早在南北朝時,此處已有寺廟。相傳,在其鼎盛之時,“寺域廣占三十畝,殿堂多有近百座,樵樓鐘聲驚千里,成年累月擁香客”。
寶雲寺內有一塔,高36.5米,塔體為八面稜錐體磚木結構,自四層以上四面有門,塔的各層建築風格各異,或成鴛鴦斗拱,或成梅花斗拱,雄渾古樸,氣勢磅礴。若登塔頂,需有一定的勇氣,因為每登一層都要繞塔沿半圈,找到另一側的入口。
寶雲塔為磚木結構,底座周長25.6米。第一層的南面有一拱券佛龕,龕里原有一尊石雕蓮花坐佛。另在塔頂有一葫蘆形塔剎。與景縣舍利塔不同的是,塔的各層建築風格各異,或為鴛鴦斗拱,或為梅花斗拱等。全塔成九層八面稜錐體,雄渾古樸,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建築才能。塔的第一層,雙層塔檐,並在南面和北面各有一券門。第二層東面和西面開有券門,第三層又是南北各有一券門,到第四層以上,則四面各有一門。由底層至第七層,塔內有磚階盤鏇而上,但塔底部為穿心式,在塔內拾級而上,可到二、三、四層,每上一層,必須由塔外沿塔檐轉半圈後,從另一券門進入塔內。若要再上一層時,仍需從券門走出塔外,轉半圈進入塔內……以這種形式,攀援登塔,不知出於何種設計原理,但身臨其境,頗有驚險之感。身在塔外,方圓數十里內,雖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但,貼塔而行,塔檐雖也是二尺多寬,仍然心中惴惴不安,直到下到塔底,才輕舒一口氣,慶幸安全落地。不過,一種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塔的第五層以上,為空筒式,在塔內拾級而上,無須步出塔外。關於寶雲塔始建於何代,史書所載各異,有說建於隋朝的,有說建於唐朝的,多年來一直未能確定。

碑石記載始建於隋,其實早在南北朝時 , 此處已有寺廟。相傳 , 在其鼎盛之時 ," 寺域廣占三十畝 , 殿堂多有近百座 , 樵樓鐘聲驚千里 , 成年累月擁香客 " 。

寶雲寺內有一塔,高 36.5 米 , 塔體為八面稜錐體磚木結構 , 自四層以上四面有門 , 塔的各層建築風格各異 , 或成鴛鴦斗拱 , 或成梅花斗拱 , 雄渾古樸 , 氣勢磅礴。若登塔頂 , 需有一定的勇氣 , 因為每登一層都要繞塔沿半圈 , 找到另一側的入口。

來寺內一游 , 摸一摸 " 千年不死草 ", 感受一下歷史的滄桑 , 也不啻是一種享受。 " 千年不死草 " 屬蘭科 , 又叫馬藺草 ,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寺內這株是由唐朝大詩人王之渙所栽。唐開元二年 ,26 歲的王之渙深得宰相張九齡賞識 , 並被推薦到當時的衡水縣當主簿。臨別 , 見相爺府前有墩馬藺草 , 觸景生情 , 遂向相爺說 : 此草不貪肥水 , 千載永綠。賢明的相爺既然信任我 , 學生也一定要像這無所貪圖的馬藺草 , 在為國為民的仕途上 , 不怕風霜 , 永持文人的正義本色。並討得幾棵栽于衡水 , 留得千古佳話。

海山鎮寶雲寺

寶雲寺寶雲寺

廣東潮州饒平縣海山鎮浮任寶雲寺創建於元代延迤元年( 1314 ),是饒平黃氏始祖建饒公從福建省寧化莆田石壁村前來饒平定居時隨身攜帶之 “ 保護神 ” 觀世音菩薩,建饒公擇定村址後,從事墾植養鴨業。當時一般人都信賴菩薩,保佑事業興旺,所以在道韻老厝建寶雲寺,除了供奉觀世音菩薩外,在寺側供奉土地神。由於初來草創,規模不大,歷代若發現破漏即進行修葺。而原有 “ 寶雲寺 ” 門匾,尚保存完好,已在 1996 年重修。

自從改革開放和兩岸交流以來,許多海外黃裔宗親,回鄉探親時,紛紛提出重建 “ 寶雲寺 ” 的倡議。於在 1996 年農曆八月破土動工,重修寶雲寺。原有門匾鑲嵌在神龕後壁,並按原筆跡 “ 寶雲寺 ” 三字放大刻石作為新門匾。

全寺建築面積 176 平方米,為兩進一廳兩廊。前廳兩側作為臥室,後大廳神龕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慈悲娘)及仙童、主像高約一米。寺右建從屋,周圍築矮牆。建築總金額 10.5 萬元。重修寶雲寺碑記及捐資芳名錄,嵌於大門內右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