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祥寺

寶祥寺

自金人入夢,白馬馱經,佛法兩漢之際傳入中土。據邵陽市志載,三國吳時,武岡雲山建制止寺,為佛教傳入邵陽的最早記載,比漢魏最初名勝,建於晉太武四年的的麓山寺還要早。南北朝梁朝時邵陵建東山寺,在武岡建天寧寺。值得一提的時,梁朝時所建東山寺,唐代高僧無量壽佛曾駐錫於此。該僧於李唐天寶年間辭杭州經山,到雲山勝力寺掛錫,後在邵州城東山寺築台誦《法華經》,聚僧眾講經,深受歡迎,並留下袈裟一襲,浴盆一雙,木屐一雙,此後東山寺第年農曆六月初六都要舉行“曬衣會”,並在台上講經。東山寺因而成為邵州首座大叢林。相傳當年修建禪房,從資江河碼頭運磚,由寺內和尚從河邊列隊直到東山之上,一塊塊遞送到寺,“和尚碼頭”由此得名,而該寺因鐘聲清遠,也贏得了“山寺曉鍾”的名頭,成為邵陽八景之一。此外,邵州城內光孝寺、清泉寺,武岡雲山勝力寺、龍潭寺,今邵東縣境內雲岩寺、古峰寺,新寧普濟寺均為唐代有名佛寺。

基本信息

佛教在邵陽的流傳

寶祥寺寶祥寺

自金人入夢,白馬馱經,佛法兩漢之際傳入中土。據邵陽市志載,三國吳時,武岡雲山建制止寺,為佛教傳入邵陽的最早記載,比漢魏最初名勝,建於晉太武四年的的麓山寺還要早。南北朝梁朝時邵陵建東山寺,在武岡建天寧寺。
值得一提的時,梁朝時所建東山寺,唐代高僧無量壽佛曾駐錫於此。該僧於李唐天寶年間辭杭州經山,到雲山勝力寺掛錫,後在邵州城東山寺築台誦《法華經》,聚僧眾講經,深受歡迎,並留下袈裟一襲,浴盆一雙,木屐一雙,此後東山寺第年農曆六月初六都要舉行“曬衣會”,並在台上講經。東山寺因而成為邵州首座大叢林。相傳當年修建禪房,從資江河碼頭運磚,由寺內和尚從河邊列隊直到東山之上,一塊塊遞送到寺,“和尚碼頭”由此得名,而該寺因鐘聲清遠,也贏得了“山寺曉鍾”的名頭,成為邵陽八景之一。此外,邵州城內光孝寺、清泉寺,武岡雲山勝力寺、龍潭寺,今邵東縣境內雲岩寺、古峰寺,新寧普濟寺均為唐代有名佛寺。
宋代,邵州城內清泉寺在北宋初改名黎明殿,後又改名為濂泉庵。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邵州城內太平巷內的太平寺遷往東山,東山寺擴建為九間大殿,改名太平興國寺,不久郡學遷於寺內。邵州城內光孝寺,由名僧曇清禪師住持。曇清禪師系六祖大鑒慧能大師下第十五世黃龍清禪師法嗣,據《續傳燈錄》載有公案一例,“邵州光孝寺曇清禪師上堂:殺父殺母佛前懺悔,殺佛殺祖不消懺悔,為甚么不消懺悔,且得冤家解脫。
徽宗政和年間,武岡青溪團建有厚溪寺,法相岩建有法相寺、東塔教寺,雲山勝力寺增建觀音寺、萬壽宮、七十一峰閣。南宋建炎元年(1127)邵州修建東塔,同時建東塔禪寺。宋理宗時期,白雲岩開洞建寺,舊稱“雲岩古寺”,後改為妙音寺。
元代大批佛寺被焚毀,佛教發展緩慢。
明代邵陽佛教大興。洪武十年(1378年)全國設定各級僧司僧官,負責管理宗教事務。寶慶府城內報恩寺內,置僧綱司、都綱,並設有司儀處,為佛教管理與活動中心。隆慶四年(1570)寶慶城北修建北塔寺,後幾經擴建,寺內殿、堂、閣俱全。萬曆年間元代被焚的勝力寺重建,築崇台,建精舍,前為山門,中為大雄寶殿,後為觀音閣、禪堂、方丈室。明隆慶四年(1570年),寶慶城北修建北塔寺。清初,名僧大錯和尚在寶慶城北塔寺住持。大錯,俗名錢邦芑,丹徒人,官至僉都御史,巡按四川,不降於張獻忠部的孫可望,後落髮為僧,孫得知錢的訊息後,立即派人前往捉拿錢幫芑,囚禁於貴陽大興寺中。在押解途中,錢幫芑作《被械至黔途中口占三首》再表自己的堅貞不屈的氣節。其一為:求說求生便害仁,一聲長嘯出紅塵。精忠大節千秋在,桎梏原來是化身。孫後來放之,大錯和尚來寶慶,一生著述200餘卷,撰有《北塔寺古松歌》,著“寶慶府志”未竟,1673年圓寂於邵陽,享年74歲。
至明代中期,境內佛教發展更為迅速,各地都興建寺庵,如今新邵白雲岩的毗廬寺、慈壽庵,今邵東的九龍寺、荷公殿,邵陽縣的坤靈山庵,今隆回縣的望雲山庵、白馬庵,今洞口縣的觀音閣,新寧縣的蓮潭庵、羅漢庵、楞嚴庵、雲碧寺,城步縣的鳳凰山庵、白雲庵、廣濟庵、廣福寺、螺螄庵、勝力寺,綏寧縣的太平寺、長熙寺、龍歸寺、護國寺、天靈寺、歸仁寺、武陽寺、西岩寺、朝陽寺等八十多座較大的庵寺,均為當時所建。同時出現一大批高僧駐錫宏法。觀衡禪師就是代表。
觀衡禪師,號顓愚,霸州(今河北省霸縣)趙氏子,俗名趙順天,受法於五台山空印禪師,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雲遊至寶慶城東,自署“傘居和尚”。嘗持一傘席地趺坐,晴雨寒暑不變移,縣人異之,為之築庵而居。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群紳以車大任為首,在砥柱磯(現雙清公園後)布地一區,為其建寺。顓愚受法於五台山,不忘其本,在寶慶所建庵仍名為五台庵。他通曉佛法,傳授弟子重實修,真參實悟,著有《顓愚語錄》十卷,《閉門戶錄》、《紫竹林集》、《楞嚴金剛四方解》等書。顓愚有首座弟子音可和尚,著有《潭慧山語錄》一百二十卷,海內稱之為天尊宿。顓愚另一弟子散木,名聖音,邵陽陳氏子,參師顓愚,崇禎時御賜紫衣,後住持點石庵二十餘年。顓愚、音可、散木三師徒研究佛理,對境內佛教弘揚起了推動作用。
顓愚觀衡禪師機鋒一例:僧問。如何是返聞聞自性。師雲。手執金剛杵。擊碎珊瑚枝。進雲。意旨如何。師雲。誰將秦時鏡。照破野狐精。
清代,寶慶佛教發展處於鼎盛時期。高僧大德更是層出不窮。雲山勝力寺再次得到修復,新建半山廟、三里庵、五里庵、七里庵、觀音閣,使雲山寺庵形成整體建築群。而武岡洪覺寺(現為武岡雙峰山麻風病院)成為境內佛教臨濟系的南方堂,為武岡第二大佛寺。城步縣的定慧庵、金紫山庵、佛林庵、定雲庵、培秀庵、如是庵、太平寺、來峰寺、象和寺、見性寺等十餘座較大的佛寺。普照寺在綏寧縣聯民鄉與洞口挪溪鄉接境處的石山上,康熙初年南嶽僧黃皈依建,原名遠照寺,後改名普照寺。建築面積760平方米,房基全用石料築成,是境內第一座用岩石修建的庵寺,至今殿宇完好。今市區城區點石庵又名普濟寺,始建於明末。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由尊美、竟翹、端效三同參襄辦修建點石禪林。光緒三十年寺院竣工,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寺內有比丘100餘人。據邵陽市佛教協會會長志東法師介紹,她的師太靜法尼師,就曾在點石庵受戒,得戒和尚為圓融法師,點石庵一直有僧人常住,直到2000年後,時任住持靈覺和尚示寂,禪寺成為洛陽洞國小。
清代興建寺院成風,據嘉慶時統計,僅武岡縣就有寺院1371座,最少的邵陽東鄉(現邵東縣)亦有150多座。鄉村城鎮,大多相隔十里就有一座寺院。而隨之出現了一批名名居士,如魏源、唐大圓等,都是一時翹楚。1907年,弟子一百七十餘人,已是一名老僧的仁里尊美禪師,聽說邵陽沒有一部完整的《大藏經》,他再發宏願要將《大藏經》購回邵陽。宣統二年(1910)四月,從日本梅曉購進藏經275箱,1911年他又率弟子入京,請朝庭頒龍藏,內務部宣旨賜“經”、“律”、“論”三藏經七千餘卷,賜黃緞、龍鳳、御杖、紫衣、黃袍、紫金缽等,並賜“萬壽點石禪寺”題額與龍藏奉旨戒牌等。當時正值辛亥革命,譚心休“招撫”寶靖,縱軍毀點石庵佛像,驅逐僧侶,仁里尊美禪師到衡州藏經書於羅漢寺,至民國元年(1912)正月初二還山。
據相關統計,民國38年(1949年),境內共有庵寺2344座,僧尼4375人。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開展了民主改革,有的僧尼還鄉返俗,參加土改,分得土地,自成家業。對住寺僧尼一面實行民主管理,一面組織成立佛教徒織布廠、蔬菜加工廠、地毯廠等。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期間,佛教界受到嚴重衝擊。1979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東塔禪寺、武岡雲山勝力寺、白雲岩毗廬寺、妙音寺、寶蓮寺、雙化庵、朝陽寺、定慧庵、武岡雲山勝力寺等40多座庵寺,經過修整恢復。百多座庵寺重新開放,宗教活動開常開展。

邵陽佛教的宗派

據邵陽市佛教協會現任會長釋志東法師介紹,邵陽佛教傳入的宗派,主要有禪宗、淨土、法相三大宗,其中以禪宗為盛。臨濟系在邵陽派衍最繁。20世紀40年代,武岡雲山的臨濟系,派衍為武岡的南峰堂,邵陽縣城的點石庵為青雲堂,此外還有正覺、水月、回龍、寶壽、秀峰、法筵等為邵陽臨濟系八堂,如今市區秀峰庵、寶壽庵、鍾馗庵等寺院仍在。而隆回縣六都寨雙溪禪院屬法眼宗派,流傳至今。
南宋臨濟宗楊岐派禪僧智昭所著《人天眼目》中稱:臨濟宗者,大機大用,脫羅籠,出窠臼,虎驟龍奔,星馳電激,轉天關,斡地軸,負沖天意氣,用格外提持,卷舒擒縱,殺活自在。是故示三玄、三要、四賓主、四料揀、金剛王寶劍、踞地師子、探竿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大約臨濟宗風,不過如此。要識臨濟么?青天轟霹靂,陸地起波濤。
而臨濟的字派,志東法師介紹,她的法名叫寬妙,其師寶藏法師為演字輩,而其徒弟為宏字輩。而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演志法師介紹,其師為常字輩,其徒弟為寬字輩。兩位法師都是臨濟宗派,按“常演寬宏”排輩。
據《景德傳燈錄》和《五燈會元》等所載,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以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宗心法付予摩訶迦葉尊者,迦葉二十八傳至達摩。達摩五傳至曹溪六祖大鑒慧能大師,六祖後派列五家。六祖傳青原行思禪師。思傳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遷傳藥山惟儼禪師。儼傳雲岩曇晟禪師。晟傳洞山良價禪師。價傳曹山本寂禪師。後人尊為曹洞宗。又石頭傳天皇道悟禪師。悟傳龍潭信哲禪師。信傳德山宣鑒禪師。鑒傳雪峰義存禪師。存傳雲門文偃禪師。曰云門宗。又存傳玄沙師備祖。備傳地藏琛祖。琛傳法眼文益禪師。曰法眼宗。又六祖傳南嶽懷讓祖。讓傳馬祖道一祖。一傳百丈懷海祖。海傳溈山靈佑禪師。佑傳仰山慧寂禪師。曰溈仰宗。又百丈傳黃檗運祖。運傳臨濟義玄禪師。為臨濟宗。
據考證,臨濟宗初祖為臨濟義玄,第一代興化存獎,獎傳南院慧顬,慧傳風穴延沼,招傳首山省念,省念傳汾陽善昭,善照傳石霜楚圓。傳自此,又分為兩派,方會創楊岐派,慧南創黃龍派,此時已到宋朝了。楊岐方會傳至十九代碧峰性金禪師。金祖下六傳至突空智板禪師。為二十五代。智祖演派十六字。是為智祖派。
智慧清淨 道德圓明 真如性海 寂照普通後從通字下。又續演三十二字。心源廣續 本覺昌隆 能仁聖果 常演寬宏惟傳法印 正悟會融 堅持戒定 永繼祖宗智祖立派,六傳至圓清禪師為三十一代。今於圓字下二十三傳至演字。得五十四代。也就是說,現任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演志法師,為臨濟宗智祖系第五十四代,而志東寬妙法師,為臨濟智祖系第五十五代。因法脈流傳失於典籍,所以不能完全續出。
志東法師法脈:德融——散木……(岐山恆志傳法)——仁里尊美……(圓融傳戒)——靜法——寶藏——志東——惠靜、慧海
而在湘南湘西頗有盛名的武岡雲山勝力寺,有“馬踏天下”之勢。據勝力寺80多歲的脫業禪師介紹,萬曆年間,南嶽臨濟嫡嗣無涯禪師來雲山弘揚佛法,將元代被焚的勝力寺重建,築崇台,建精舍,前為山門,中為大雄寶殿,後為觀音閣、禪堂、方丈室。勝力寺規模宏大,聞名湘南。無涯禪師是寶慶佛教禪宗臨濟宗派的開創人。
無涯之後,勝力寺衰落,直到開法西南禪宗的領袖人物,臨濟宗第三十一世破山海明禪師,其高足燕居德申至武岡重建勝力寺,禪法再度大興。
海明(1597—1666),又名通明,號萬峰,又號破山,世稱破山祖師。重倡馬祖之道,宗風遠播,朝參暮請之眾盈萬人。得天童圓悟之衣缽。繼承圓悟風格,倡導棒打啟悟禪風。自謂“萬竹山中無剩言,擬開口處便還拳,連連打徹自家底,勝遇諸方五味禪。”法門以參禪與念佛、參禪與學教、參禪與持戒並重,在看話禪基礎上,將禪、淨、教、戒統一。時人評論說:“西來一宗,自天童(密雲圓悟)中興,濟下兒孫遍天下,可謂盛矣。然未有如雙桂(破山海明)之尤超於諸方也。”(《雙桂破山明禪師年譜》)。
燕居德申(1605-1676),系破山禪師嗣法弟子,雙桂堂法系。他重修勝力寺,大施棒喝,門下龍象輩出,分支衍派遍及湘南各地。德申禪師機鋒逼人。試舉一例:四月初八日浴佛上堂德申禪師:“當年四月八,皇宮生悉達。今朝四月八,大蟲被犬踏。”大眾:“雲山恁么激揚,且道與雲門是同是別?若道同,孤負雲山;若道別,孤負雲門。且兩不孤負句又作么生?”(師)道:“劍鋒清海宇,棒下絕痴頑。”
武岡雲山臨濟一脈,屬於臨濟虎丘派,因有八卷《德申禪師語錄》載於《嘉興藏》,法脈比較清晰。創宗祖師臨濟義玄,第一代興化存獎,獎傳南院慧顬,慧傳風穴延沼.招傳首山省念,省念傳汾陽善昭,善照傳石霜楚圓。石霜楚圓傳楊岐方會,方會傳白雲首端,首端傳五祖法演,法演傳圓悟克勤,克勤傳虎丘紹隆,紹隆傳應庵曇華,曇華——密庵鹹傑——破庵祖先——無準師範——雪岩祖欽——高峰原妙——中峰本明——千岩元長——萬峰時蔚——寶藏普持——虛白慧旵——海舟普慈——天奇本瑞——無聞自聰——月星德寶——幼有正傳——密雲圓悟——破山海明(臨濟31世)
破山海明傳燕居德申,武岡雲山勝力寺脫業老禪師稱,自燕居德申禪師後,《德申禪師語錄》卷七所載法派偈為:德合乾坤陶鑄洪均彌綸法界?萬古一心。此後是如下相傳:燕居德申傳雲樹合知,知傳鍾遠乾引,引傳汰凡坤祖,祖傳弗器陶賢,賢傳嗣裔鑄相,相傳一元洪鏡,鏡傳續燈均照,照傳應徹彌亮,亮傳玉蘭綸琢,琢傳如瑞法朗,朗傳福田界藍等,師弟相傳,法脈不絕,各代均碩德層出,分派各地。至光緒年間,福田界藍傳登岸萬皈,勝力寺自登岸而重興,新建殿宇,大開戒堂,時稱“雲山堂上中興祖師”。登岸萬皈傳慈齋古仁。慈齋重新開派,敷演四十八字,以續祖流。慈齋古仁傳開亮一光,光傳伏神心浩,浩傳麒伶智瞿。麒伶智瞿傳無礙,無礙傳脫業玄妙。
脫業玄妙即今80多歲脫業老和尚,系臨濟宗下第50代。
此外,武岡還有破山系另一脈渠山妙隨禪師。
渠山(1581—1669),名妙隨,雲南晉寧人,俗姓李。生於明萬曆九年(1581)辛巳,二指相連,鄉人驚異。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師二十四,投雞足山碧雲寺剃染。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師年二十七,依本山獅子林白雲受具。明天啟元年(1621),師四十,參余山道瑞於貴州崇寧,得印可。為象牙性梃法孫,破山海明三傳弟子,臨濟宗第三十四世。
順治二年(1645),來武岡,行腳各地,後擇地雙峰山,“蓐草而基,乞缽面席”,以募化所得擬建寺。康熙二年(1663),得武岡知州吳從謙相助,於翌年締構洪覺寺。康熙七年(1668),武岡知州吳從謙為洪覺寺規範基地範圍,使禪和清修,免鄉民騷擾。吳從謙曾撰《雙峰山禪院記》,以頌渠山威德。相傳,吳從謙後來棄官出塵,出家雙峰山洪覺寺。渠山付法元甫香祀禪師,繼席雙峰山洪覺寺。後來寺院被毀,建成武岡麻瘋院,無常如此,可不堪嘆。改革開放後恢復部分,現存。
渠山法脈:元甫香祀——傾塵——新元——明修——素梅——翠林···端效
法眼宗,由五代時期文益禪師所創。源出南宗青原一脈。文益圓寂後,南唐中主李璟謚為法眼大禪師。後世因稱此宗為法眼宗。宋初極盛,宋中葉後衰微。傳承法脈:法眼文益——天台德韶——永明延壽(法眼宗三祖、淨宗六祖)……
據邵陽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隆回縣佛教協會會長釋應志法師稱,隆回縣六都寨向東村楊家沖的雙溪禪院,屬於法眼宗派,住持為含義法師。應志法師以臨濟接法眼宗法脈。法眼宗流傳法偈為:湛海澄源永遠,真機心鏡含光,悟徹超玄證果,克紹祖印聯芳。
隆回應志法師臨濟清雲堂法脈:點石禪寺……恆願——海鳧——天龍常悅——天熙——靈覺——演教——維旺寬學——應志宏悟
法眼宗隆回南方堂流傳法脈:雪峰——清海——常緣——普照——聞喜含義——維聰光福、維旺光果、維修、維參——應志悟道、應慈——佳盛、玉明、欣玉、欣秀、徹覺惟賢淨土宗,以稱念“阿彌陀佛”為宗。淨土宗初祖為東林遠公大師。禪宗學人亦修淨宗,因五代時期禪門高僧永明延壽禪師(法眼宗三祖),倡禪淨雙修,指心為宗,四眾欽服,被奉為淨土宗六祖,開創的禪淨雙修,使淨土宗普及於民間。
據邵陽市佛教協會志東法師稱,邵陽佛教,禪宗亦修淨土,民間有著“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說法。邵陽佛教早課為禪宗日課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等,下午稱念淨宗經典《佛說阿彌陀經》並稱念佛號,發願求生淨土。邵陽佛教每年都有佛七法會,雲山勝力寺脫業禪師就多次主持佛七法會。筆者多次查閱資料,沒有找到邵陽淨土宗專門的傳承宗派材料。僅見邵陽市志載:綏寧縣黃土坑下洞溪的朝陽寺和後來所建的望陽寺屬佛教淨土宗的廣覺堂,智空禪師是綏寧開創佛教淨土宗的祖師。不過,以淨宗修行結成的蓮社,以前邵陽多地都有,現在不少地方也有念佛團。
值得一提的是,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也崇信淨土宗,法名承貫,曾將不同版本的淨土宗要典《無量壽經》原譯,匯成《摩訶阿彌陀經》,文字簡練精當,時為傳誦。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唐代高僧玄奘及其弟子窺基所創,所謂唯識,即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有唐一代,盛極一時。此宗在邵陽流傳筆者已找不到相關資料。僅見相關史料稱:民國時期,洞口觀音閣居士唐大圓曾在南京東南大學、衡陽農學院講授過“唯識論”,邵陽市志稱其“是民國時期精通法相唯識學的佛學家。”
天台宗,又叫法華宗,大乘佛經《妙法蓮華經》是主要經典。從市志上看,唐代高僧無量壽佛在邵州城東山寺築台誦《法華經》,聚僧眾講經。不知所講內容是不是表現出天台宗“三止三觀”等內容,不敢妄斷。但《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如今依然普遍流傳。
禪宗重要經典《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佛教另一部重要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說:“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嘆。”邵陽雖然沒有專門的律宗,但都要求每位僧人嚴持戒律。新中國成立前,邵陽縣城的東山寺、點石禪寺,武岡雲山的勝力寺為大寺院,稱叢林或“十方”,都曾開旗傳戒。
此外,華嚴宗、密宗等宗派,邵陽市志不載,亦找不到相關資料,邵陽佛教界人士亦不述,故在此不表。但也有一些佛教弟子讀華嚴宗的要典《大方廣佛華嚴經》。

邵陽佛教組織

據市志記載,民國15年(1926)由出塵、觀塵、岫雲、歸元、寄居等僧在寶慶縣城清泉庵創辦“寶慶慈兒院”收養無家可歸的兒童。民國36年(1947)邵陽佛協支委會和長老舉行聯席會議,參加的有圓融、振規、寄居、禪空、慈濟、靈覺、何杰如等,研究創辦救濟社會貧寒青年的“平民學校”。民國時期邵陽佛教界先後成立過湖南省佛教會邵陽分會(民國18年,在東山寺,懶參負責)、邵陽佛教會、綏寧縣佛教會(民國13年)、綏寧佛教分會(民國21年在寨寺勝力寺,由覺實發起)、綏武聯縣籌備分會(民國35年,釋圓曦負責)、隆回佛道籌委會(民國37年,在司門前祖師殿)等佛教團體組織。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百多座庵寺重新開放,宗教活動開常開展。僧尼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教徒愛國愛教,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啟迪智慧,淨化人生,努力辦好教務,積極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作貢獻。邵陽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白雲岩毗廬寺明德法師,專長治療各種疑難病症,發揚佛教施醫施藥、救度病苦眾生的傳統,在弘揚佛法的同時,治病救人,造福桑梓。
東塔禪寺釋有亮、釋寶藏等,都是自幼出家,把畢生精力獻給佛教事業的老一輩僧尼。在解放前,寶藏法師帶弟子志成法師住東塔破寺院。1981年6月,由靜法、寶藏、有亮等五位比丘尼組織東塔禪寺佛教小組,靜法法師任組長,以自力更生為主寺原則,發揚佛教“農禪並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傳統,遵循“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的宗旨,力爭自食其力,做到以寺養寺,自己種菜,勤儉持寺,不向國家伸手,不求政府救濟,不到社會上募化。正常的宗教生活恢復後,寺里收入逐年增多,他們勤儉持寺,集中一切資金維修寺宇,修繕僧房,發展佛教事業。1985~1988年自籌資金12萬元,改修了大殿,新塑了6尊佛像,修建僧房28間,還有澡堂、雜屋等共687平方米,使一個破爛的老寺煥然一新。
1988年5月成立邵陽市佛教協會,東塔禪寺佛教小組將修好的東塔禪寺獻出,會址設東塔禪寺內。邵陽市佛教協會歷任會長為:釋有亮、釋海通、釋志東。1996年,在城南街道馬王山上(市特殊教育學校旁邊)重建寶祥禪寺,佛教協會移至該寺,一直到今天,已是第四屆理事會。邵陽地區,市三區佛教工作由市佛教協會直接指導,其他八縣一市,除邵陽縣正在籌備外,都建立了佛教協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