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風光

寧國概況 寧國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東鄰蘇杭,西靠黃山,連線皖浙兩省七個縣市,距滬、寧、杭三大城市僅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區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市域面積2487平方公里,轄16個鄉鎮和3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38.09萬。 寧國建縣始於東漢建安13年(公元208年),縣名意取“邦寧國泰、物阜民安”,1997年3月撤縣設市。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天目山蜿蜒屹立於東南邊緣,黃山山脈由西延伸入境,構成南高北低、峰巒疊嶂的地勢形態。面積9萬多畝的省級板橋自然保護區與庫容9.41億立方米的青龍湖連成一片,形成集湖光、山色、溶洞於一體的怡人風光。境內名勝古蹟眾多,“山門洞”、“千秋關”、“仙人塔”因其歷史悠久,風貌獨特,載入《中國名勝詞典》,其中,“山門洞”素有“天下之奇山門有,山門之奇天下無”的稱譽。自然資源 寧國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8大類30多個礦種,石灰石、煤炭、石棉、螢石、陶土等礦產遠景儲量達34億噸。境內土特名產薈萃,山核桃、元竹、青梅、銀杏面積和產量居安徽省首位,山核桃粒大殼薄、仁肉飽滿,筍乾肉厚色美、脆嫩爽口,名優茶綠翠顯茸、清雅純正,享有“中國山核桃之鄉”和“中國元竹之鄉”稱號。

寧國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寧國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4年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化農業轉化,林業經濟發展迅速,建立經濟林基地88萬畝,1998年被列為全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市。科技、文化、衛生、土地、教育等社會事業步入全國先進行列。全市社會治安穩定,社會風氣良好,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寧國工業

工業主體地位日益突出,工業化程度達88%。一批骨幹企業躋身全國同行業前列,橡膠汽車零部件、電容器、耐磨球、林產品加工四大主導行業揚帆奮進,湧現出“海螺”牌水泥、“鼎湖”牌密封圈、“鳳形”牌耐磨球、“雙津”牌鋁塑複合包裝材料等一批享譽國內外的名牌產品,其中,“鳳形”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省級寧國經濟技術開發區蓬勃發展,各具特色的工業小區和農產品加工區正在建設之中,新型的現代化工貿城市初具雛形。

寧國投資

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寧國的投資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境內交通道路建設不斷加快,逐步融入蘇浙滬快速便捷的交通網路;現有1座年發電量3000萬千瓦時的火力發電廠,年發電量1.1億千瓦時的省級重點水利工程港口灣水庫即將併網發電,由1座220千伏、1座110千伏和16座35千伏變電所構成的獨立電網,既可併入省網運行,又可自行對外供電;綜合通信能力不斷提高,程控電話可直撥世界各地,移動通信和無線尋呼覆蓋全市各地,網路通訊迅猛發展;城鎮建設進程加快,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行政區劃

寧國市轄3個街道、10個鎮、6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西津街道、南山街道、河瀝街道、港口鎮、梅林鎮、中溪鎮、寧墩鎮、仙霞鎮、汪溪鎮、甲路鎮、胡樂鎮、霞西鎮、天湖鎮、雲梯畲族鄉、南極鄉、萬家鄉、竹峰鄉、方塘鄉、青龍鄉。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置寧國縣。取安寧定國之意。1997年3月1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寧國縣,設立寧國市。

?年,寧國市轄11個鎮、18個鄉:河瀝溪鎮、中溪鎮、石口鎮、港口鎮、梅林鎮、獅橋鎮、霞西鎮、寧墩鎮、胡樂鎮、山門鄉、甲路鎮、仙霞鎮、姚高鄉、汪溪鄉、橋頭鄉、楊山鄉、青龍鄉、虹龍鄉、竹峰鄉、平興鄉、畈村鄉、萬家鄉、南極鄉、莊村鄉、東岸鄉、板橋鄉、方塘鄉、太平鄉、雲梯畲族鄉。

2000年,寧國市轄13個鎮、16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市總人口381842人,其中: 河瀝溪鎮 80079 港口鎮 15487 中溪鎮 11341 石口鎮 10020 霞西鎮 9048 胡樂鎮 12992 寧墩鎮 12502 獅橋鎮 11876 梅林鎮 8828 山門鎮 18989 甲路鎮 9697 仙霞鎮 11300 天湖鎮 4682 板橋鄉 2668 方塘鄉 11665 姚高鄉 8252 汪溪鄉 10574 畈村鄉 15137 平興鄉 13048 雲梯畲族鄉 6142 楊山鄉 8218 南極鄉 11234 萬家鄉 14314 橋頭鄉 6757 莊村鄉 6575 虹龍鄉 14516 竹峰鄉 13204 青龍鄉 14786 太平鄉 7911

2004年底,寧國市轄3個街道、10個鎮、6個鄉。

百姓生活

人口增長控制成效突出。2004年末全市總人口376377人,比上年減少3036人,人口出生率千分之7.45,死亡率千分之5.33,人口自然增長率千分之2.12。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年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13532元,比上年增長21.6%;農民人均純收入3348元,增長18.6%。農民人均生活費支出2447元,增長6.7%。

社會保障事業進一步加強。年末全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21685人,其中:職工11477人,企業離退休人員4615人。全年征繳養老保險金2407萬元,參加失業保險人數24700人,發放失業金382.5萬元。全市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為18925人,共征繳醫療保險金1308萬元。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敬老院和福利院20個,收養1008人,享受低保救濟人員10602人,全年發放保障金556.6萬元,已建立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4個,從業人員269人,建立便民、利民服務網點28個。全年安置496名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就業。

就業規模繼續擴大。年末全市從業人員25.2萬人,比上年增加0.4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1.6萬人;第二產業6.9萬人;第三產業6.7萬人。年末全市在崗職工3.1萬人,城鄉私營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3.95萬人,全市新增就業崗位3561個,安排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1812人,年末城鎮登記事業率3.9%。

科學技術和教育

科學事業持續發展。2004年,全市共擁有各類科研機構36家,全年取得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28項,組織申報省級以上科技項目43項,擁有各類人才資源1.23萬人,其中:具有高、中級職稱2422人。全年財政用於科技三項費用支出420萬元,增長39.5%,躋身全國首批20個科技進步示範市行列。

科技企業成長迅速。全市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12家,高新技術產品18項,實施國家級火炬計畫5項,擁有民營科技企業61家,其中省級民營科技示範區內科技企業35家全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25億元。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2004年,全市共有各類學校159所,在校學生6061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6901人,增長24.1%;國中在校生17619人,減少12.6%;職業中學在校生6576人,增長41.3%;國小在校生24240人,減少3.1%;幼稚園在園人數5266人,減少6.6%。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99.8%;成人技校共培訓學員4250人,有905人參加本、專科學歷培訓,900人參加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工作。截止2004年底,全市共創建1所國家級示範學校,3所省級示範學校,12所宣城市示範學校,6所本市級示範學校。

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2004年,全市共放映電影500餘場次,觀眾2萬餘人次,外地各類藝術團體來該市演出60餘場,市圖書館公共圖書藏書4.3萬冊,《今日寧國》全年發行123期,共73.8萬份,文化館、圖書館、文物館“三館”建設主體工程已完工。年末全市共有有線電視用戶1.8萬戶,開通有線電視頻道29個,電視台全年編髮新聞專題70期,電視新聞1306條,廣播稿件7738條,專題365期。全市電視人口覆蓋率96%,廣播人口覆蓋率98%。

衛生事業不斷進步。2004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30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4個,共設定154個社區衛生服務站。全市擁有衛生即技術人員1770人,醫療床位1267張,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7人,床位3.4張。全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打89.4%,共補償1.27萬人次,補償金額627.2萬元。1.29萬平方米的健康大樓投入使用,華泰醫院正式開業,傳染病醫院建設順利進行。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2004年,全市共組織舉辦各類比賽與體育競賽22次,參加人員1.2萬人次,在各項比賽中,分別獲省農運會兩個單項第五名,省體育大會男子桌球團體第三名,宣城市田徑錦標賽團體第三名。全市國小體育達標人數2.45萬人,中學體育達標人數2.98萬人。

城市建設

城市和交通建設繼續加強。2004年,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順利通過評審,編制完成城市給排水、市政路網等專項規劃,貫通中溪中路、山門中路,改造了津河西路和北圓路,完成了寧國大道主體工程,加速推進濟川大橋、東津河大橋建設。S215線排卅段建成通車,新建村級油路26.7公里。

環境保護工作繼續加強。全年進行大氣監測4次,水質監測18次。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94.43%;粉塵排放達標率88.6%;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100%,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投資304萬元。

生態狀況

地形地貌:屬天目山和黃山余脈交錯形成的皖南山地丘陵區。平均海拔300-500米,境內最高峰為西部的高峰山,海拔1153米,境內峰巒疊嶂、南高北低。

河流:境內有東津、西津、中津三條主幹河流,並在市區東北部交匯形成水陽江源,水能資源豐富。

植被:全市綠色植物覆蓋率達85%,森林覆蓋率達67.1 %。

動植物資源:野生動植物多樣,有國家和省級重點保護動植物96種。

生態農業資源:現有林地18.3公頃,以元竹 、雷竹、毛竹和山核桃為主的大宗生態農產品開發已形成規模,早筍、筍乾、生梅、高山茶、銀杏、板栗、香菇、木耳、水果、中藥材以及高山蔬菜產量大,品種多。

生態旅遊:自然天成的夏林風景區、石柱山風景區、道場坪風景區、板橋自然保護區尚待開發。青龍灣生態旅遊區正在啟動建設,此外被列入《中國名勝辭典》的山門洞、千秋關、仙人塔等名勝景觀保護良好。

生態保護:寧國市大力實施了以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和生態林建設為主的生態保護工程,建立了全市生態保護體系,嚴格控制污染性項目建設,禁止對生態資源的掠奪性開發,被列為全國生態建設示範試點市。

交通區位

寧國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東臨蘇杭,西靠黃山,連線皖浙兩省七縣市,是皖南山區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衝。皖贛鐵路、省道215、104標準二級公路和宜黃旅遊快速通道均穿境而過,距宣杭鐵路和318國道高速公路接口僅40公里,規劃中的溧黃高速公路和皖浙高速將在市區交匯。市區距上海290公里車程、距省城合肥240公里車程,距杭州160公里車程,距南京220公里車程,距黃山風景區140公里車程。

民航、國際空港

寧國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約150分鐘車程,距杭州蕭山國際機構120分鐘車程,距蕪湖、黃山機場均只有90分鐘車程。

港口、水上運輸

現代農業

重點是木竹用材林、盆景花卉及優質苗木、經濟林果基地建設;出口無公害農產品栽培基地、優質畜禽養殖繁育基地和高效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

其他產業

建設大宗農特產品專業批發市場,花卉苗木及竹木製品交易市場,發展電子元器件市場及其他專業特色市場。加快青龍灣生態旅遊區、夏林風景區及其他旅遊資源開發和景點建設,發展現代旅遊、休閒旅遊、生態旅遊、開發旅遊產品。

基礎設施:繼續加快寧國境內省道幹線建設,完善市域公路網,提高等級,推進城市道路、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工程,加速城市公園、體育場館和綠地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私立學校、高檔賓館建設和房地產開發。

“王婆賣瓜”吆喝寧國品牌
“‘詩畫鄉野、夢幻寧國、走進上海’,在這春意昂然的季節里,到我們寧國來吧,這裡有迷人的生態山水風光,獨特的風俗文化,純樸的民風……,”又一個旅遊項目推薦會在上海舉行。像這樣的項目推薦會,我市旅遊局及各大旅行社每年都要在全國各地舉行多次。“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這樣的“吆喝”就是新時代旅遊發展的元素之一。“吆喝”要有底氣、“吆喝”要讓人家服氣、“吆喝”更加要表現出自己的優勢。
多年的實踐表明,宣傳行銷是旅遊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周邊發達地區舉辦專題推介活動又是宣傳行銷工作的重點。蘇浙滬是我市對外旅遊宣傳行銷的重要地區,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客源市場,對寧國旅遊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在各地舉辦推介會,目的是展示兩地合作誠意,同時,通過對寧國優秀旅遊資源的推介,使更多的人了解寧國,走進寧國,並加強兩地旅遊企業合作,實現增進了解和友誼,加強溝通和互動,共享資源和合作成果。
以這次的“上海萬人游寧國”為例。為了鞏固上海推介會效果,加強兩地互動,由寧國市政府主辦,寧國旅遊局承辦,上海市春天旅行社、浩洲旅行社和泰格旅行社牽頭組織,開展了“上海萬人游寧國”活動,並設計出上海至寧國旅遊專線,開通了上海到寧國旅遊直通車。4月19日,經過近一個月的精心準備,首發團19輛旅遊大巴載著上海近千名遊客駛入我市,我市還在市政府廣場舉辦了簡短而隆重的首發儀式,拉開了“上海萬人游寧國”活動的序幕。
首發團活動成功開展,給上海旅遊界人士和遊客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起到了增進了解、擴大影響的作用,加強了雙方合作的信心,為雙方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增強了我市發展旅遊的信心,同時,也是對我市旅遊接待能力的一次練兵和檢查,很好地鍛鍊了從業人員的綜合能力,便於發現問題、找出差距,進行及時整改,從而得到全面提升。目前,每個周末都有數百名的上海遊客走進寧國,隨著“上海萬人游寧國”等系列活動的開展,寧國旅遊邁出發展新步伐。
為提高宣傳行銷效果和力度,我市實行政府整體形象宣傳和企業產品宣傳相結合的宣傳促銷機制。形成整體包裝,努力打造我市旅遊的新名片。積極組織全市旅遊企業開展旅遊宣傳推介會、參加各類旅遊交易會,充分展示了我市旅遊新形象,我市的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和加強。周末去皖南寧國走走看看,吃吃土菜、住住小木屋,已經成為周邊城市居民的休閒時尚選擇。

如數家珍展示生態風情

有專家說“寧國市這樣的農業山區、生態寶地,就要積極探索農業開發、生態發展和鄉村旅遊的新道路。”打“生態”牌如今已成為寧國上下的共識。
從歷史條件看,五地雜居的移民地風格,使得我市鄉村地區的農耕環境古樸而自然、市井文化豐富各異。從自然條件看,我市生態資源清新而純厚、山水景觀生動而富有詩意,具有發展現代休閒農業、生態服務業和鄉村旅遊業的基礎。從地域位置看,我市作為皖蘇浙三省八縣市結合部,緊鄰長三角發達地和客源地,無疑具有良好的旅遊市場前景;特別是隨著我市觀光旅遊向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等過渡,亦可打造特色鄉村和生態旅遊服務基地。
隨著城市居民休閒需求日漸旺盛、假日旅遊消費不斷攀高,周邊城市無疑是我市最大的旅遊客源地。同時隨著旅遊市場的競爭的日益激烈,特色化的旅遊產品就是一個城市旅遊的重要定位。
作為生態文明示範區,將是生態旅遊新品牌的孵化器。旅遊產業是一個環保產業、文化產業和美化產業,通過生態環境治理、鄉村環境建設和“生態工業”,將提高我市的美感度、知名度和適宜度。將成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的又一道美麗風景線。所以,生態旅遊業更是一個美容產業、形象產業,是寧國的一張亮麗名片。
近年來,我是在創建“生態”旅遊方面下大功夫。完成“寧國府主題公園”的項目規劃編制及形象設計文本製作,確定了該項目開發用地範圍,並納入用地規劃。完成了青龍灣生態旅遊區周塘景區的遊客碼頭和民用碼頭、旅遊廁所、停車場等工程建設;青龍灣標誌性建築物正在加緊建設之中。恩龍世界木屋村投資新建了“沁芳園”豪華貴賓樓,並完成了國家四星級旅遊飯店申報工作;東津河漂流旅遊區投入運營,並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完成皇文大酒店四星級旅遊餐館的創建工作。鄉村旅遊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全市共有“省級農家樂旅遊示範點”5家,“宣城市級農家樂旅遊示範戶”11家,農家樂休閒旅遊已成為全市旅遊業的一個新的亮點,為新農村建設增添了新的活力,為廣大遊客提供了新的旅遊場所。
有專家稱:我市作為傳統農耕區,保留著良好的、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以及山水相依的“山里人家”,相比“山外”嘈雜的人流和商業氣息,這裡相對封閉的山區更有著那種少有的“世外新桃源”感覺;我市擁有青龍灣、恩龍、夏霖、石柱山、東津河、萬家道場坪、胡樂、雲梯等重點生態旅遊資源區點。總體來說,我市資源類型豐富品級較好,生態優勢相對突出。除此以外,山區還盛產山核桃、元竹、茶葉、獼猴桃、筍蕨、土雞、板栗等,這些都是生態旅遊必不可少的附屬條件。
寧國市旅遊總體形象定位要從生態、鄉村、民俗等方面入手

華東師大商學院旅遊學系教授莊志民

寧國市作為“率先”發展的安徽產業大市和皖東南旅遊強市,正處於從傳統農業區向生態產業區、工業集中園區向特色產業基地、皖東南邊緣區向蘇浙皖一體區轉型的關鍵階段。隨著國家城鄉統籌、生態文明和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地區,尤其是像寧國市這樣的農業山區、生態寶地,正積極探索農業開發、生態發展和鄉村旅遊的新道路,以生態旅遊為紐帶,與席捲全球的服務經濟、生態主義浪潮相對接,嘗試走出生態服務產業的新模式。但是,目前寧國無論是休閒農業、還是生態旅遊都處於萌芽期,缺乏強勢龍頭。因此,我認為寧國現在要做的是對上積極申報各類旅遊扶持項目、融入區域旅遊線路、帶動相關行業(農林業特別是竹業等)資源以及創建優秀旅遊鄉鎮(生態旅遊區、4A級風景區);對下要扶持指導各鄉鎮旅遊接待點建設、旅遊行業發展。
寧國急需站在更高的視角、用更遠的眼光來審視寧國旅遊在皖東南、安吉寧、申蘇浙皖乃至長三角中扮演的角色,寧國市旅遊總體形象定位要從生態、鄉村、民俗等方面入手,以引領未來旅遊潮流的理念來促進寧國旅遊產品的更新換代。

寧國風景讓我們上海人驚訝

上海春天旅行社總經理邵大雷

說實話以前上海人對安徽的印象並不好,但寧國讓上海人耳目一新。有三點可以說明:一是以前以為安徽很遠,哪知道上海到寧國只有三小時路程,而且道路也十分暢通。二是寧國的時尚和熱情讓上海人了解到了皖南在發展中崛起,寧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小城市。三是這裡風景迷人,讓我們流連忘返。特別是在恩龍山莊和東津河漂流都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當車一開進恩龍山莊時,我們的遊客都發出了驚嘆的呼聲,曲徑通幽別有一番天地。
我對寧國的旅遊前景看好,我選擇寧國作為我們公司的合作夥伴,我相信寧國的旅遊市場會越來越成熟。我們和寧國旅遊部門共同組織的“上海萬人游寧國”正在進行當中,無論是中老年遊客還是青年白領,都對寧國的風景和土特產讚不絕口。在此我想提兩個小小的建議:景點方面應注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結合,青龍灣等景點的大批量遊客的接待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自然資源

寧國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8大類30多個礦種,石灰石、煤炭、石棉、螢石、陶土等礦產遠景儲量達34億噸。境內土特名產薈萃,山核桃、元竹、青梅、銀杏面積和產量居安徽省首位,山核桃粒大殼薄、仁肉飽滿,筍乾肉厚色美、脆嫩爽口,名優茶綠翠顯茸、清雅純正,享有“中國山核桃之鄉”和“中國元竹之鄉”稱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