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節

寒食清明節

寒食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其所體現的根祖文化,對於凝聚炎黃子孫的民族意識,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謀求共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簡介

寒食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其所體現的根祖文化,對於凝聚炎黃子孫的民族意識,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謀求共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寒食清明節是紀念晉國大夫介之推的節日。還如央視《東周列國・春秋篇》所播映的:子推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備受艱辛,有割股啖君之功,但重耳返國主政後,子推拒不以功邀賞,而偕其母隱於介休綿山。晉文公求賢不得,知他是孝子,於是三面放火焚山,逼其出山,子推母子守志被焚。文公封綿山為介推田,敕令子推忌日焚火寒食,是為寒食節。第二年寒食節次日,晉文公素服登綿山至子推被焚的那棵柳樹下置祭,發現此柳竟復活了。睹物思人,念及子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遠大抱負,封此柳為清明柳,將此日定為清明節。後因兩節相鄰,漸合二為一。
《唐會要》載唐代宗李豫於大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宋・周密《癸辛雜識》:冬至後百六日為寒食,即以清明為寒食矣。這就是寒食清明節久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刻的文化內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