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瑩公禪房聞梵

宿瑩公禪房聞梵

詩人在“月隱高城鐘漏稀”的深夜,聽到香花宮城的梵音仙樂隱隱約約傳來,隨即又復歸寂靜。正回味無窮時,夜風吹動霜林的落葉,發出瑟瑟秋聲,讓詩人終夜難眠。晨曉在不知不覺中到來,各種自然之聲令人更加清醒。禪房外一片蕭條,凝結寒空。信步而出,不意秋雨紛飛,更是淒清無依。在這樣的絕塵清境,頓使詩人覺悟到浮生無常,如露若夢,沒有什麼可以留戀,也沒有著陸之地。

宿瑩公禪房聞梵

作者:李頎 朝代:唐 體裁:七律

花宮仙梵遠微微,月隱高城鐘漏稀。

夜動霜林驚落葉,曉聞天籟發清機。

蕭條已入寒空靜,颯沓仍隨秋雨飛。

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令心地欲皈依。

著者小傳

李欣 李欣

季頎(?一約757)東川人:家於穎陽。擢開元十三年進士第:宮新鄉尉。後辭官隱居嵩山一帶。以五七言歌行與七律見長。詩風慷慨奔放中,別有秀麗清幽之氣。有《李頎阜》。

詩文賞析

佛門清淨,寂滅為樂,實在是一個最好的歸處,所以是“頓令心地欲皈依”。此處“心地”二字更可看出詩人精通佛法,深知心中的內皈依最是要緊。所謂內皈依是指“皈依佛,覺而不迷;皈依法,正而不邪;皈依僧,淨而不染”。有了內心的真實皈依,皈依的儀軌才能盡起本具的巨大作用。“始覺浮生無住著,頓今心地欲皈依”此句很多城市裡長大的人很有同感,他們常理解:失意的人,感覺人生沒有意義,沒有歸宿。所以心裡嚮往歸依佛門。看來講究科學,流行社會主義的今天。也有很多人嚮往古中國的文化教義。在我認識的人中,似乎空虛者,有此感覺者甚多,包括我自己。有虛迷找不著北的學生,打工者。 也有成功人士,白藍領貴族。這一切說明什麼?現在的社會需要宗教信仰,而可以信仰的宗教必須是多樣的。因為不同經歷,不同心鏡的人,所看到的世界,想到的問題都是不同的。默守傳統的人,可能是信儒,信共產的。 遭遇過失意的人,有的歸佛,有的入道~~各投所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