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高縣

宜賓高縣

四川省宜賓市高縣復興鎮位於高縣東北部,幅員面積 58.5 平方公里,轄 10 個行政村 79 個村民小組 1 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 17677 人,其中非農業人口 477 人。耕地 861.5 公頃,森林面積 1766.7 公頃,覆蓋率達 35 %以上。屬深丘山區鎮,山地、丘陵、平壩分別占 45 %、 40 %、 15 %。常年春夏兩季主導風向是東南風,平均降雨量 2300 毫米。空氣清新,復興鎮是天然的“氧吧”。

基本信息

人文歷史

清代屬慶符縣安定鄉。民國 15 年( 1926 )置復興鄉。因場三遷,復於此興場故名。民國 24 年改聯保。民國 29 年 10 月復為鄉。 1951 年 2 月,分置復興鄉、馬到鄉、五一鄉。 1953 年 12 月,撤馬到鄉分別併入復興鄉、沙河鄉。 1956 年 2 月五一鄉併入。 1958 年 10 月建復興公社。 1960 年 1 月,隨慶符縣併入高縣。 1984 年改鄉。 1992 年 9 月撤區建鎮。 李碩勛(1903年-1931年),中國四川慶符縣(今屬高縣)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碩勛早年參加學生運動,先後在敘府聯合中學、四川省立一中、北京弘達學院和上海大學就讀,1924年由團員轉為黨員。他是上海1925年五卅運動領導人之一,是第七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委員長,上海反帝大同盟主席,全國學聯總會黨團書記,第八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書記。1926年底調中國共青團中央工作, 李碩勛鏇即派到北伐軍第四軍第25師擔任政治部主任,成為中共早期參與領導軍事鬥爭的先驅之一。 1927年他參加了南昌起義,是主力部隊第25師的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師長是葉挺的得力助手周士第,陳毅當時是該師主力團第73團黨代表,林彪當時是第73團的連長)。起義失敗後,朱德領導的前敵委員會委託周士第和李碩勛到上海中央匯報工作,朱德和陳毅則帶領起義軍餘部開始游擊戰爭。 李碩勛到上海後,領導華東各省黨組織白區鬥爭和軍運,先後擔任江蘇省委秘書長、主持省委工作;浙江省委軍委書記、代理省委書記;上海滬西區委書記、滬中區委書記;後擔任江蘇省軍委書記,指導組建蘇北紅14軍(後失敗)。1930年春,任中央軍委委員兼江蘇軍委書記,成為周恩來的主要軍事助手之一,指導河南省組建了紅17軍,後改任江南省委軍委書記。1931年春任中央蘇區紅7軍政委(未到職),6月改任廣東省委軍委書記,駐香港。1931年7月7日赴海南島主持軍事會議,一上島即被捕,9月16日在海口市被殺害。 [編輯本段]生平簡歷 青年時期 出生於1903年,四川高縣人。1918年15歲考入縣立中學,後插班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學,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並成為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創始人之一。在宜賓、成都讀書時參加學生運動,結識了吳玉章等人,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從事革命活動。由於積極組織學生運動,被四川軍閥下令通緝,被迫轉道重慶等地,來到上海,入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學習。 在這裡,他先後聽過瞿秋白、蔡和森、惲代英、張太雷等著名共產黨人的課,系統地接受了馬克李碩勛思主義。1924年5月,由青年團轉為中共黨員。 投身革命 1925年五卅運動期間,他積極參加上海革命民眾的反帝愛國鬥爭,在鬥爭中被選為上海學生聯合會代表和全國學生聯合會會長兼交際部主任。此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李碩勛還以個人身份,擔任了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秘書長。同時他還以學生代表的身份參加領導了上海工商學聯合會(中共領導下的統一戰線組織)的工作,推動了聲勢浩大的罷課、罷工、罷市鬥爭。1925年至1926年,先後主持召開了第七、八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對推動全國學生運動,起了積極作用。 1926年10月,李碩勛被派到武漢,任中共武昌地委組織部部長,共青團湖北省委書記。在這裡,他協助北伐軍尤其是葉挺獨立團做了大量工作。12月,李碩勛擔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後改編為第11軍)第25師政治部主任,該師副師長為葉挺,師長李漢魂。 1927年4月,第25師奉令繼續北伐。在與奉系軍閥進行的河南戰役中,李碩勛參與指揮了上蔡、東西洪橋等重要戰鬥,他深入基層,在士兵中開展生動的思想動員工作,並進行了大量嚴謹細緻的組織工作,保證了戰鬥的勝利進行。同年7月參加討蔣。 1927年8月1日,我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南昌城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當天上午,李碩勛接到上級通知,便以執行任務為名“緊急集合”,甩開師長李漢魂(系國民黨黨員),率73團全部,74團、75團一部,沿南潯鐵路南下,趕赴南昌,參加起義。翌日,這支部隊改編為起義軍第11軍第25師,周士第任師長,李碩勛為黨代表兼師政治部主任。 起義軍撤離南昌之後,8月30日,發起攻打會昌戰鬥,李碩勛、周士第指揮第25師浴血奮戰,率先攻入城中。9月,起義軍進入廣東境內,第25師轉歸第9軍副軍長朱德指揮,駐守三河壩,構築工事,準備阻擊兩廣軍閥的進攻,掩護起義軍主力進占汕頭。第25師以梅江為天塹,苦戰三晝夜,擊退敵人數十次進攻,殲其 3000多人。由於敵我力量相差懸殊,部隊嚴重減員,起義軍遂撤出戰鬥。 此時得知,攻打汕頭的起義軍作戰失利,且無法與之取得聯繫。於是,由朱德、周士第、李碩勛三人組成的前敵委員會,在分析敵情後決定,起義軍“穿山西進,直奔湘南。”10月下旬,進入湖南境內。為儘快與中央取得聯繫,朱德派李碩勛返回上海,向中央匯報工作。 1927年10月,李碩勛回到上海,向中央匯報了起義軍情況之後,被留在上海做黨的地下工作,任中共江蘇省秘書處秘書。在此後的三四年間,他先後在上海、武漢、杭州、南京等地來往奔波,先後被任命為中共江蘇省委秘書長、中共浙江省委常委、省軍委書記,後又任浙江省委代理書記。1929年春再回上海,任中共滬西區區委書記,同年秋改任中共江蘇省軍委書記,1930年還當選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他參與領導了紅14軍、15軍、17軍的組建工作,為我黨早期武裝力量的建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31年5月,中央為了更好地開展兩廣的武裝力量建設,任命李碩勛為兩廣省委軍委書記、紅7軍政治委員。他乘船趕赴香港。此時,海南島的革命武裝鬥爭取得了較快發展,兩廣省委決定,派李碩勛去海南,主持召開瓊崖游擊隊負責人軍事會議,並指導海南擴大武裝鬥爭。 被捕就義 8月,李碩勛抵達海口,住進得勝沙路中民族店。正當他與當地黨組織接通聯繫並準備召集軍事會議時,由於叛徒出賣,8月13日,他在旅店被國民黨密探逮捕。 李碩勛與趙君陶在獄中,李碩勛以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堅貞品格和不屈意志,經受住了一次次嚴刑拷打。他自知敵人手辣心狠,為了不連累家鄉親人,他改名李世勛,改籍貫為四川宜賓,並做了犧牲準備。他給妻子趙君陶寫了遺書,以平靜的心情交待了身後之事: 陶: 余在瓊已直認不諱,日內恐即將判決。余亦即將與你們長別。在前方,在後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後勿為我過悲。惟望善育吾兒,你宜設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謀自立為要。死後是屍總會收的,絕不許來,千囑萬囑。 勛 9月5日,國民黨瓊山縣憲兵隊將已被打折雙腿的李碩勛押赴海口市東較場行刑。李碩勛站不起來,被人用竹籮抬到刑場。他大義凜然,高昂起不屈的頭顱,面對國民黨憲兵隊,大聲高呼“打倒蔣介石!”“中國共產黨萬歲!”從容就義。時年28歲。 李碩勛烈士的遺書,後來通過難友、獄卒的關係,寄往香港。幾經周折,才最後交到他夫人趙君陶手裡。1959年,趙君陶又將這封遺書捐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使之成為緬懷先烈、教育人民的珍貴教材。 李碩勛是國務院原總理李鵬之生父,趙君陶是中共早期領導人趙世炎的妹妹。李碩勛就義後,李鵬由母親撫養,後輾轉到重慶紅岩村和延安接受教育。

農村經濟

復興鎮以糧食生產為主,現已形成了蠶、茶、果、畜四大支柱產業,其中復興鎮的名優茶遠近聞名,板栗、核桃產量多,品質好。 2002 年— 2003 年,糧食總產量分別為 9712 噸、 9540 噸,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 3507 萬元、 6542 萬元,第一產業分別為 2180 萬元、 2117 萬元,財政收入分別為 183 萬元、 76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 2297 元、 2296 元。

工業經濟

復興鎮的工業經濟主要以鄉鎮企業、民營企業為主,主要從事茶中加工、建築等,第三產業主要是餐飲、文化娛樂及其他等。 2002 年— 2003 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分別為 2972 萬元、 3002 萬元。 2003 年,工業總產值 2030 萬元。 2004 年,工業總產值 萬元。

公益事業

復興鎮有國中 1 所,國小 8 所,在校學生 2070 人,教師 144 人。有醫院、衛生院 1 個,醫生 30 人,病床 15 張。程控電話、移動通訊、光纖電視已開通,水電設施齊備。

機構設定

復興鎮黨委政府下設黨政辦、經濟發展辦、社會事務與計生辦、財政所。直屬事業單位有:農業服務中心、宣傳文化中心、勞動人事保障中心、計畫生育服務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