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

宛平

宛平,屬於河北省的一個縣,自古即為京南門戶,城建於明末崇禎十年(1637年),當時正是明朝的戰亂時期,建此城以屯兵守衛京城。明時稱拱極城;清時改名為拱北城,當時並不叫宛平,宛平縣署在北京城內鼓樓附近。辛亥革命後,宛平縣劃歸河北省,宛平縣署正式遷到此地,而七七事變就是發生在宛平城邊。它的形制結構初建時與普通縣城不同,城的內部無一般縣城的大街、小巷、市場、鐘鼓樓等設施。全城只有東西兩門,並都有瓮城及城樓,整個城牆比較厚實、堅固,主要是有利於防衛京師。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古代

宛平宛平
宛平城在盧溝橋東。“宛平,自古即為京南門戶,城建於明末崇禎十年(1637年),當時正是明朝的戰亂時期,建此城以屯兵守衛京城。《日下舊聞考》曾記載:“盧溝畿輔咽喉,宜設兵防守,又需築城以衛兵。”“局制雖小,而崇墉百雉,儼若雄關”。明時稱“拱極”城;清時改名為“拱北”城,當時並不叫宛平,宛平縣署在北京城內鼓樓附近。辛亥革命後,宛平縣劃歸河北省,宛平縣署正式遷到此地。
“局制雖小,而崇墉百雉,儼若雄關”。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所謂的宛平縣署在北京城內鼓樓附近。辛亥革命後,宛平縣劃歸河北省,1928年12月1日宛平縣署正式遷到盧溝橋原拱極城,此地方始稱宛平城。宛平城是一座橋頭堡,城垣建築與北京類似。有城門兩座。城牆四周外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蓋板。宛平原是明代順天府下轄的京城附郭縣之一,清改稱拱極城。縣署遷此9年,“七七事變”即在此爆發。正因當年宛平為軍事目的而建,城制雖小,但它的形制結構初建時與普通縣城不同,城的內部無一般縣城的大街、小巷、市場、鐘鼓樓等設施。全城只有東西兩門,並都有瓮城及城樓,整個城牆比較厚實、堅固,主要是有利於防衛京師。

近代

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1928年12月1日宛平縣公署遷至盧溝橋原拱極城。拱極城始稱宛平城。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宛平城明、清時期沒有遭受什麼破壞,但民國以後成了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1937年7月7日晚間,日本侵略軍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演習,並鳴槍逞凶。當晚,日軍反向在此守衛的二十九軍提出無理抗議,聲言中國軍隊由宛平縣城開槍,並聲稱有一日本兵失蹤,要進宛平縣城搜尋,當時遭到二十九軍守橋部隊的斷然拒絕,日軍即用大炮和機槍向宛平縣城轟擊,雙方展開了激戰,日本侵略軍遭受了重大傷亡。
“七七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自衛戰爭的起點,也是東方及太平洋地區反法斯戰鬥的起點,在宛平城邊、盧溝橋畔,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愛國官兵,為保衛自己的祖國英勇奮戰,多少先烈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至今離宛平城不遠的大棗山上還矗立著抗日英雄趙登禹將軍的陵墓。如今看到這些烈士的陵墓,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地理位置

宛平宛平
宛平城西的盧溝橋是北京進出內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為南來北往的商旅必經之地。清代以來,宛平城西及永定河兩岸商戶逐漸遷建城內,相繼興建酒肆、茶樓、驛站和祭祀廟宇,打破了單純的軍營格局。
宛平城是中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明王朝為保衛京師,宛平城在盧溝橋東。明崇禎年建。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瓮城。

相關信息

門票價格宛平城內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憑身份證在東門取票免費參觀。開放時間:9:00——16:3016:00停止取票。
(周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重要抗戰紀念日照常開放)
交通提示
乘77、301、310、452、693、715、937支3、971、309、339、392、458、459、624、661、662、952、978、983支路公車或旅遊車至抗戰雕塑園站下車往北走300米即到。

旅遊信息

盧溝橋

宛平宛平
盧溝橋位於天安門西南十五公里的永定河上,它是北京地區現存的一座多孔聯拱大石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像這樣雄偉古橋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盧溝橋地處京都咽喉,為兵家必爭之地。宛平城實為一座保衛京城的橋頭堡。宛平縣始於遼代,明時與大興同為順天府的首縣。民國時宛平縣署設在城內。1928年才遷往拱極城,作為宛平縣縣城,1952年宛平縣撤消。宛平城的特點是:城內不設大街小巷,不設鐘樓鼓樓,也沒有集市廣場,只有兩座城門、東門、西門{永昌}。兩門都建有城樓,翁城和閘樓。城的四角各建角樓。城牆上有垛口,還設有兵房。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建成。初名“廣利橋”,後改稱“盧溝橋”。在國外也稱“馬可波羅橋”,橋全長260米,寬9.30米,十個橋墩,十一孔。中心橋孔間距21.35米,東西兩岸間距16.49米。橋墩呈船形,進水一面有分水尖,每個尖上安置一根26厘米邊長三角鐵柱以迎擊洪水和冰塊,保護橋墩和橋身。出水一面砌成流線型,狀如船尾,減少水流對橋孔壓力。經試驗:這座古橋有較大的承載能力,曾通過429噸大型平板車而無恙。“盧溝曉月”是著名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兩邊有望柱和欄板,望柱281根,每個望柱上都有一石獅,石獅頭上、背上、腹部、爪下都藏有一石獅,形態各異。據古書《從海記》中說:“橋柱刻獅凡六百二十有七”,共有大小石獅501個。這些獅子經歷了金、元、明、清、民國和新中國幾個時期的修補,融會了各個時期的藝術特徵,成為一座石刻藝術博物館。橋東有一座曉月碑,乾隆皇帝在辛未年間在此御題“盧溝曉月詩”。為了再現古橋風貌,1986-1987年修復盧溝橋時,特意保留了一段凹凸不平的橋面。在橋西北側雁翅上,有一座乾隆重葺盧溝橋碑,記載了乾隆五十年修葺盧溝橋的經過。此外,還有一座乾隆於甲酉年季春建的察永定河碑。盧溝橋史料陳列館裡陳列了盧溝橋的典故和在這裡發生的歷史事件,資料豐富,值得一看。

宛平城

“七七事變”彈坑遺址“七七事變”彈坑遺址
宛平城是我國華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兩開門衛城。明王朝為保衛京師,京,命御馬監太監武俊於公元1638年-公元1640年主持修建此城。城分東西兩座城門,東為“順治門”,西為“永昌門”(清代改為“威嚴門”),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城池總面積約20公頃防禦李自成進。宛平城除保留了侵華日軍炮轟的彈洞外,其餘建築都進行了修葺,已復建完工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宛平城成為“七•七事變”的歷史見證,至今城牆上還保留著當年日軍炮擊宛平城的彈痕。1961年國務院將其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國家撥專款對城牆、東西城樓進行修繕;1987年向遊客開放。20世紀末,北京市政府決定恢復宛平城明、清時期原貌,包括將柏油街道恢復為青石地面等。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盧溝橋、宛平城還舉辦集賞月、小吃、文娛活動為一體的“盧溝曉月中秋廟會”。

相鄰景點

世界公園中華航天博物館蓮花池公園長辛店“二•七”紀念館趙登禹墓豐臺藥王廟雷鋒資料展覽館萬芳亭公園盧溝橋留法勤工儉學舊址七營房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抗日戰爭紀念館千手千眼觀音銅造像王佐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鎮崗塔峰香公壽塔金土城遺址盧溝橋史料陳列館宛平城宛平縣署舊址燕墩金中都遺址青龍湖

紀念抗戰

《紀念宛平城抗戰》
侵華日軍逞凶狂,中華民族救危亡。
英雄將士戰倭寇,宛平城池是銅牆。
——張志真

總體構造

宛平城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萬平方米。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橋頭堡,城垣建築與北京類似。有城門兩座。城牆四周外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口都有蓋板。宛平原是明代順天府下轄的京城附郭縣之一,清改稱拱極城。1928年12月1日宛平縣公署遷至盧溝橋原拱極城。拱極城始稱宛平城。1937年七七事變在這裡爆發。1984年重修了城牆、城樓和瓮城。
城牆城門城牆基礎為六層條石,上砌城磚,內部以黃土、碎石築實,頂部面磚三層。全城東西長640米,南北寬320米,總面積20.8公頃。據《武俊碑》文記載:"城樓二座、閘樓二座、瓮城二座、敵樓二座、角台四座、角樓四座、中心台二座、小敵台四座、馬道八條、門樓八間、城上旗桿十二根。"城牆四周外側有垛口、望孔、下有射孔,每垛口有蓋板。該城只有東西二城門,城內主幹道一條。西城門原叫永昌門,後改威嚴門,東城門名叫順治門。門洞高4.5米,寬4米。
城樓重現1984年9月25日動工重建1958年拆去的城樓及瓮城。此次重建城樓,將城台向內延伸4.6米,城樓為木結構,二層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14.52米,進深1間5.28米,廊深1.65米,下檐出0.9米。筒瓦吻獸,雅伍墨鏇子彩繪。城樓高11.68米,牆台高9.6米,通高21.28米。
抗日戰爭紀念館1985年度,中央正式決定在宛平城內舊縣衙遺址上興建一座規模宏麗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1986年7月7日舉行奠基儀式,一年後,在抗日戰爭50周年紀念日前夕竣工。該館以圖片為主,並配以珍貴文物,反映了"九•一八"事變至抗日戰爭勝利這一歷程中有關重大歷史事件。《盧溝橋事變》半景畫館,以逼真的聲像效果,使觀眾如身臨其境,重溫50多年前的悲壯歷史。
興隆寺宛平城內原有一座古剎興隆寺,始建於明代萬曆丁未年(1607),清代康熙六年(1667)重修。民國後,該寺日漸衰敗。當時有大殿三間,內供佛祖釋迦牟尼,兩側十八羅漢。東西禪房各三間,山門懸"興隆寺"匾,門外兩尊石獅。該廟址現為盧溝橋交通隊所在地。據息,該處文物遺址正籌劃重修。

現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正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建設的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7月7日奠基,2000年7月竣工,同年8月16日對社會開放。
雕塑園位於豐臺區宛平城與京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河,南望京石路,北倚宛平城。占地20公頃。雕塑園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雕塑群區、中心廣場、宛平城牆和綠林等主要景區。雕塑群區22500平方米,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過程,分為“日寇欺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正義必勝"四個部分,擺放了38尊直徑2米,高4.3米的柱形雕塑,青銅鑄造,均重6噸。群雕以《國歌》為主題,以中國傳統碑林形式布陣。借鑑中國傳統雕塑形式創作,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由國家主席江澤民親筆題寫碑名。碑高15米,寬8米,厚6.6米,由巨大的花崗岩和壓碎的侵略者戰爭機器殘骸鑄銅雕塑組成,象徵著正義必勝,一切侵略者必將失敗。中心廣場2500平方米,花崗岩鋪砌成精美圖案,選用的石才來自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
這是一個強國興邦的課堂,這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和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的觀光勝地。
雕塑園綠林85600平方米,種植了雪松、白皮松、合歡、銀杏、珍珠梅、連翹、西府海棠等數十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參差錯落,起伏跌宕。
置身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依然高聳,38尊群雕凝重悲壯,宛平城牆歲月滄桑,凝思遐想,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和38尊雕塑坐落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內,整個紀念雕塑園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宛平城與京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北倚宛平城牆,西臨永定河,占地20公頃。園內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雕塑群區、中心廣場、宛平城牆、綠地等主要景區。
抗戰紀念碑位於園內中心廣場,碑高15米,寬8米,厚6.6米,中間是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碑名。紀念碑整體由巨大的花崗岩和壓碎的坦克殘骸鑄銅雕塑組成,象徵著中國人民決心壓碎侵略者戰爭機器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紀念碑由中央美術學院藝術工程部設計,河北衡水華日金屬製品有限公司鑄造。中心廣場占地2500平方米,由花崗岩鋪砌成精美圖案,選用的石材來自當年中國抗日戰爭主要戰場。
圍繞抗戰紀念碑的雕塑群占地22500平方米,由38尊柱形青銅雕塑形成,每柱青銅雕塑高4.5米,它們以《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為創作主線,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過程,分為“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正義必勝”等四個部分圍繞著紀念碑豎立,這種豎立的形式被稱為是“中國傳統的碑林形式”。青銅柱上雕塑著上千個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中華兒女的形象,他們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半個多世紀前全體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慘烈悲壯的歷史場景。群雕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設計製作。
群雕雕塑園內群雕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是北京地區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雕塑園位於宛平城南北中軸線上,占地面積20公頃,由38尊柱形青銅雕塑組成,包含一千餘人物雕像。這些凝結了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心血和汗水的大型抗戰群雕,在雕塑布局上採用我國民族傳統的碑林的形式,莊嚴肅穆,氣勢宏偉。雕塑每尊長寬各為1.8米,高度為4.3米,加上1.5米高的底座,每尊雕塑的高度均為5.8米左右。
群雕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事件和場景分為四個大的部分,分列在江澤民主席親筆題詞的中國抗日戰爭紀念碑周圍。第一部分主題為“日寇侵凌”,包括9尊雕塑;第二部分主題為“奮起救亡”,包括7尊雕塑;第三部分為“抗戰烽火”,包括11尊雕塑;第四部分為“正義必勝”,包括11尊雕塑。如果說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一段血與火的歷史,早已經成為了一部由小說、詩歌、音樂、歌曲、電影、攝影、繪畫等多種文學藝術形式組合而成的壯麗詩篇的話,那么抗戰群雕則是一部凝結在青銅與岩石之中的形象史詩。作品以現實主義的手法,並結合中國民族藝術的傳統,再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氣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