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草藥]

天麻[草藥]

天麻,中藥材名。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根莖。冬、春兩季採挖,冬采者名冬麻,質量優良;春采者名春麻,質量不如冬麻好。挖出後,除去地上莖及鬚根,洗淨泥土,用清水泡,及時擦去粗皮,隨即放入清水或白礬水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無白點時為度,取出晾乾,曬乾或烘乾。功能主治為:息風,定驚。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①《本經》:主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②《別錄》:消癰腫,下支滿,疝,下血。③《藥性論》:治冷氣頑痹,癱緩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④《日華子本草》: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⑤《開寶本草》: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⑥張元素:治風虛眩暈頭痛。⑦《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鏇,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基本信息

來源

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根莖。冬、春兩季採挖,冬采者名冬麻,質量優良;春采者名春麻,質量不如冬麻好。挖出後,除去地上莖及鬚根,洗淨泥土,用清水泡,及時擦去粗皮,隨即放入清水或白礬水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無白點時為度,取出晾乾,曬乾或烘乾。

性味歸經

甘,平。

①《本經》:味辛,溫。

②《藥性論》:無毒。味甘,平。

③《醫學啟源》:氣平,味苦。

入肝經。

①《綱目》:入肝經氣分。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肝、膀胱二經。

③《本草新編》:入脾、腎、肝、膽、心經。

功能主治

息風,定驚。治眩暈眼黑,頭風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語言蹇澀,小兒驚癇動風。

①《本經》:主惡氣,久服益氣力,長陰肥健。

②《別錄》:消癰腫,下支滿,疝,下血。

③《藥性論》:治冷氣頑痹,癱緩不遂,語多恍惚,多驚失志。

④《日華子本草》:助陽氣,補五勞七傷,通血脈,開竅。

⑤《開寶本草》:主諸風濕痹,四肢拘攣,小兒風癇、驚氣,利腰膝,強筋力。

⑥張元素:治風虛眩暈頭痛。

⑦《本草匯言》:主頭風,頭痛,頭暈虛鏇,癲癇強痙,四肢攣急,語言不順,一切中風,風痰。

形態特徵

天麻,又名:赤箭、離母(《本經》),神草(《吳普本草》),獨搖芝(《抱朴子》),赤箭脂、定風草(《藥性論》),合離(《酉陽雜俎》),合離草、獨搖(《本草圖經》),白龍皮、赤箭芝(《綱目》),自動草(《湖南藥物志》)。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體不含葉綠素。塊莖肥厚,肉質長圓形,長約10厘米,直徑3~4.5厘米,有不甚明顯的環節。莖直立,圓柱形,黃赤色。葉呈鱗片狀,膜質,長1~2厘米,具細脈,下部短鞘狀。花序為穗狀的總狀花序,長10~30厘米,花黃赤色;花梗短,長2~3毫米;苞片膜質,狹披針形或線狀長橢圓形;花被管歪壺狀,口部斜形,長7~8毫米,基部下側稍膨大,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於花被管的2/3,具3裂片,中央裂片較大,其基部在花管內呈短柄狀;子房下位,長5~6毫米,光滑,上有數條棱。蒴果長圓形至長圓倒卵形,長約15毫米,具短梗。種子多而細小,粉末狀,花期6~7月。果期7~8月。本植物的莖葉(天麻莖葉)、果實(天麻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分布區域

分布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安徽、湖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西藏等地。主產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陰濕、腐殖質較厚的地方。

生長習性

喜涼爽、濕潤環境,怕凍、怕旱、怕高溫,並怕積水。天麻無根,無綠色葉片,上種子到種子的2年整個生活周期中,除有性期約70d在地表外,常年以塊莖潛居於土中。營養方式特殊,專從侵入體內的蜜密環菌菌絲取得營養,生長發育。宜選腐殖質豐富、疏鬆肥沃、土壤pH5.5-6.0,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以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交替進行。

栽培技術

首先要培養好蜜環菌菌材或菌床。一般闊葉樹都可用來作培養蜜環菌的材料,但以槲、櫟、板栗、栓皮櫟等樹種最好。天麻用塊莖進行繁殖,主要用無明顯頂芽、個體較小的白麻和米麻作種麻,11月至翌年3月為栽種適期,但以11月冬種為好。採用菌材伴栽法或菌床栽培法。可選用室內培育、室外培育、防空洞培育。有性繁殖:天麻種子極小,由胚及種皮組成,無胚乳及其他營養貯備,發芽非常困難。種子萌發階段必須與紫萁小菇一類共生萌發菌建立共生營養關係,種子才能萌發。可採用樹葉菌床法或伴菌播種法播種。田間管理主要是防旱、防澇和防凍。病蟲害防治塊莖腐爛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要嚴格選擇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培養菌枝、菌種時,菌種一定要純;加大接菌量,抑制雜菌生長。

病蟲防治

塊莖腐爛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要嚴格選擇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培;培養菌枝、菌種時,菌種一定要純;加大接菌量,抑制雜菌生長。

藥材性狀

乾燥根莖為長橢圓形,略扁,皺縮而彎曲,一端有殘留莖基,紅色或棕紅色,俗稱鸚哥嘴,另一端有圓形的根痕,長6~10厘米,直徑2~5厘米,厚0.9~2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半透明,常有淺色片狀的外皮殘留,多縱皺,並可見數行不甚明顯的鬚根痕排列成環。冬麻皺紋細而少,春麻皺紋粗大。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略平坦,角質,黃白色或淡棕色,有光澤。嚼之發脆,有粘性。氣特異,味甘。以色黃白、半透明、肥大堅實者為佳。色灰褐、外皮未去淨、體輕、斷面中空者為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藥理作用

1.鎮靜作用:1.1.香莢蘭醇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取小鼠150隻,分為50組,每組3隻,對照18組,腹腔注射生理鹽水0.2ml/只,給藥32組,分別腹腔注射香莢蘭醇(合成品)200mg/kg及對照藥物香莢蘭素200mg/kg,於給藥後分別於15、30、60、90分鐘按設計的踏板式小鼠活動記錄儀記錄每組小鼠15分鐘的活動數,各給藥組及對照組在不同時間內活動數的均值及抑制百分率和顯著性測驗結果。表明香莢蘭醇及對照藥物香莢蘭素在15-30分鐘左右,自發活動減少最為明顯,呈現鎮靜峰值。1.2.天麻水劑和蜜環菌發酵液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將小鼠分為10組,每組5隻,放入光電記錄小鼠活動箱內,觀察10分鐘內小鼠活動數,給藥組腹腔注射天麻水劑和10g/kg(天麻水劑每1ml相當生藥1g,下同)。發酵液組腹腔注射不同劑量的發酵液(蜜環菌發酵液分別由葡萄糖、果糖和用蔗糖生產右鏇醣酐的副產物3種培養基發酵而得,分別以發酵液Ⅰ、Ⅱ、Ⅲ表示。實驗時將發酵液濃縮10倍,給藥,pH=5-6,下同。30分鐘後觀察小鼠活動數,並與對照比較,結果天麻水劑和發酵液對小鼠自主活動均有明顯抑制作用。1.3.天麻注射液、去天麻甙部分和天麻甙對小鼠自主活動的影響:實驗用每組8隻小鼠,分4次記錄,給生理鹽水或藥物30分鐘後,記錄10分鐘內2隻小鼠活動數總和,劑量為天麻注射液(天麻原料經水提酵沉後,上清液濃縮至2.5g/ml,下同)10g/kg,去天麻甙部分(天麻注射液經葡聚糖凝膠方法製備而得,下同)20g(相當生藥)/kg,天麻甙25,50,100mg/kg,結果天麻注射液10g/kg和去天麻甙部分20g/kg可減少小鼠的自主活動。天麻甙3種劑量均無作用。

2.對閾下劑量戊巴比妥鈉作用的影響:2.1.天麻水劑和蜜環菌發酵液對戊巴比妥鈉作用的影響:給小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30mg/kg,以小鼠翻正反射消失l分鐘以上為標準,觀察10隻動物中入睡動物數,給藥組先腹腔注射不同劑量天麻水劑和蜜環菌發酵液。結果給藥組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非常顯著差別。2.2.天麻注射液、上天麻甙部分和天麻甙對戊巴比妥鈉作用的影響:小鼠皮下注射天麻注射液或去天麻甙部分30分鐘後,腹腔注射26-30mg/kg戊巴比妥鈉,以翻正反射消失l分鐘以上為入睡指標,觀察各組翻正反射消失動物數,用X法測定給藥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的顯著性。天麻注射液2g/kg,去天麻甙部分5g/kg均可明顯地使小鼠的翻正反射消失,天麻甙則無此作用。

3.對戊巴比妥鈉類藥物睡眠時間的影響:3.1.香莢蘭醇對環己烯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影響:小白鼠80隻,分成3組,對照組40隻,腹腔注射生理鹽水0.2ml/只,香莢蘭醇組20隻,腹腔注射200mg/kg香莢蘭素組20隻,腹腔注射200mg/kg。均於給藥後30分鐘靜脈注射環己烯巴比妥鈉50mg/kg,香莢蘭醇延長睡眠時間約為對照組的4倍,香莢蘭素延長睡眠時間約為2倍。3.2.天麻水劑和蜜環菌發酵液對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影響:每組10隻小鼠共15組,由一側腹腔注射天麻水劑10和20g/kg或蜜環菌發酵液,30分鐘後由另一側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鈉50mg/kg。對照組只給戊巴比妥鈉,按翻正反射消失作為睡眠的指標。結果給藥組與對照組有顯著差別。

3.3.天麻注射液、去天麻甙部分和天麻甙對戊巴比妥鈉睡眠時間的影響:皮下注射生理鹽水或藥物30分鐘後,腹腔注射45-50mg/kg戊巴比妥鈉,進行t檢驗。對照組的睡眠時間為66.6±;13.7分鐘,天麻注射液與去天麻甙部分20g/kg組睡眠時間分別比對照組延長73%和27%,有顯著差異,P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