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步當車

安步當車

安步當車,漢語詞語之一,中性詞,可以作謂語。近義詞有緩步代車、安貧樂道、安貧守道等,安:安詳、從容、不慌忙;安步:緩緩步行。其意思是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輕鬆緩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夠安守貧賤生活。該詞語出自於《戰國策·齊策四》。

基本信息

成語資料

【讀 音】ān bù dàng chē
安步當車

【英 文】to walk over leisurely instead of riding in a carriage
【出 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齊策四》:“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
【譯 文】西漢· 劉向《戰國策·齊策四》:“臣只希望回到鄉下,晚一點進食,即使再差的飯菜也一如吃肉一樣津津有味;緩行慢步,完全可以當作坐車;無過無伐,足以自貴;清靜無為,自得其樂。”
【用 法】作謂語;中性詞;形容輕鬆緩慢地行走。
【結 構】偏正式
【近義詞】 緩步代車安貧樂道安貧守道、緩步徐行、 少安毋躁、從從容容
【反義詞】 匆匆忙忙、 急於求成迫不及待
【同韻詞】肥吃肥喝一枕南柯、祝鯁祝噎、山耶雲耶、豪厘不伐
【燈 謎】過河兵卒

解 釋 安:安詳,不慌忙;步:步行;安步:緩緩步行;當:作為。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

英文解釋

walk [stroll] over leisurely instead of riding [taking] in a carriage; go on shank's mare; ride in the “marrow-bone coach”; To go leisurely on foot is as good as (going about) in a chariot.
例句
1. Therefore, there was no room for relaxing and learning by step. 因此失去了放鬆及安步當車的學習空間。

成語出處

【典 故】
戰國時,齊國有位高士,名叫 顏斶。齊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進宮來。顏斶隨隨便便地走進宮內,來到殿前的階梯處,見宣王正等待他拜見,就停住腳步,不再行進。宣王見了很奇怪,就呼喚說:“顏斶,走過來!”不料顏斶還是一步不動,呼喚宣王說:“大王,走過來!”宣王聽了很不高興,左右的大臣見顏斶目無君主口出狂言,都說:“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過來,你也叫大王過來,怎么行呢?”顏斶說:“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說明我羨慕他的權勢;如果大王走過來,說明他禮賢下士。與其讓我羨慕大王權勢,還不如讓大王禮賢下士的好。”齊宣王惱怒他說:“到底是君王尊貴,還是士人尊貴?”顏斶不假思索的說:“當然是士人尊貴,君王並不尊貴!”宣王說:“你說這話有根據嗎?”顏斶神色自若地說:“當然有"。
從前秦國進攻齊國的時候,秦王曾經下過一道命令:有誰敢在高士柳下季墳墓五十步以內的地方砍柴的,格殺勿論!他還下了一道命令:有誰能砍下齊王的腦袋,就封他為萬戶侯,賞金乾鎰,由此看來,一個活著的君主的頭,竟然連一個死的士人墳墓都不如啊。”齊宣王無言以對,滿臉不高興。
大臣們忙來解圍:“顏斶,過來!顏斶,過來!我們大王擁有千乘(一千輛戰車)之國,東西南北誰敢不服?大王想要什麼就有什麼,老百姓沒有不俯首聽命的。你們士人太卑鄙了!”顏斶駁斥道:“你們說得不對!從前大禹的時候,諸侯有萬國之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湯時代,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稱孤道寡的才二十四個。由此看來,重視士人與否是得失的關鍵。從古到今,沒有能以不務實事而成名於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經常向人請教為羞恥,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學習而慚愧。”宣王聽到這裡,才覺得自己理虧,說:“我是自討沒趣。聽了您的一番高論,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徑。希望您接受我為您的學生,今後您就住在我這裡,我保證您飲食有肉吃,出門必有車乘,您夫人和子女個個會衣著華麗。”顏斶卻辭謝說:“玉,原來產于山中,如果一經匠人加工,就會破壞;雖然仍然寶貴,但畢竟失去了本來的面貌。士人生在窮鄉僻壤,如果選拔上來,就會享有利祿;不是說他不能高貴顯達,但他外來的風貌和內心世界會遭到破壞。所以我情願希望大王讓我回去,每天晚點吃飯,也像吃肉那樣香,安穩而慢慢地走路,足以當作乘車;平安度日,並不比權貴差。清靜無為,純正自守,樂在其中。命我講話的是您大王,而盡忠宣言的是我顏斶。”
顏斶說罷,向宣王拜了兩拜,就告辭前去。

故事原文

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不悅。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斶對曰:“夫斶前為慕勢,王前為趨士。與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貴乎?士貴乎?”對曰:“士貴耳,王者不貴。”王曰:“有說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隴五十步而樵採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賜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隴也。”宣王默然不悅。
左右皆曰:“斶來,斶來!大王據萬乘之地,而建千石鍾,萬石簴。天下之士,義皆來役處;辯士並進,莫不來語;東西南北,莫敢不服。求萬物無不備具,而百姓無不親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稱匹夫、徒步而處農畝,下則鄙野、監門閭里,士之賤也亦甚矣!”
斶對曰:“不然。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何則?德厚之道,得貴士之力也。故舜起農畝,出於野鄙,而為天子。及湯之時,諸侯三千。當今之世,南面稱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觀之,非得失之策與?稍稍誅滅之時,欲為監門、閭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傳》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實,以喜其為名者,必以驕奢為行。據慢驕奢,則凶中之。是故無其實而喜其名者削,無其德而望其福者約,無其功而受其祿者辱,禍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虛願不至。’此皆幸樂其名,華而無其實德者也。是以堯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湯有三輔,自古及今而能虛成名於天下者,無有。是以君王無羞亟問,不愧下學;是故成其道德而揚功名於後世者,堯、舜、禹、湯、周文王是也。故曰:‘無形者,形之君也。無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見其原,下通其流,至聖人明學,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不穀,是其賤必本於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賤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謂,豈非下人而貴士與?夫堯傳舜,舜傳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稱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貴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聞君子之言,乃今聞細人之行,願請受為弟子。且顏願先生與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車,妻子衣服麗都。”顏斶辭去曰:“夫玉生於山,制則破焉,非弗寶貴矣,然大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選則祿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靜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盡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備矣,願得賜歸,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則再拜而辭去也。
斶知足矣,歸反於朴,則終身不辱也。

成語辨析

【正音】安:讀第一聲,不能讀作“àn”。當:讀第四聲,不能讀作“dāng”。
【辨形】步:不能寫作“不”。
【辨義】“安”在此不是“安全、平安”的意思。

成語示例

◎ 每日到局只要把照例的公事辦完,立刻回公館吃飯,一到下午,便一個人 安步當車,出門逍遙自在去了。(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七回)
◎ 反正路不遠,我們還是 安步當車吧。
◎ 由碼頭去學校,路是很近,窮酸的教員,當然“ 安步當車”了。
◎她起早摸黑, 安步當車,飽經風霜,只為養育她的孩子。
◎李老師上下班從不坐車,他風趣地說:“我這是 安步當車,自享其樂。”

英文翻譯

walk [stroll] over leisurely instead of riding [taking] in a carriage; go on shank's mare; ride in the “marrow-bone coach”; To go leisurely on foot is as good as (going about) in a chariot.
例句
1. Therefore, there was no room for relaxing and learning by step. 因此失去了放鬆及安步當車的學習空間。
她連忙又走上公路,強制自己不慌不忙, 安步當車地向前行進。
And she hurried again into the road, and again constrained herself to walk regularly and composedly forward.
安步當車是最環保的交通方式,但街道行人接踵及氣候欠佳,常常令市民放棄步行。
The mos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mode of transport is walking, but the congested street conditions and the unpleasant climate have often made this unattractive to most people.
退休以後,老王一到下午,便一個人 安步當車,出門逍遙自在去了。
Every afternoon lao wang would take a leisurely walk to enjoy the happiness of a retired life.
齊宣王小傳
齊宣王(?~公元前301年)又叫田辟疆,公元前320年,繼承齊威王為田氏齊國第五代國君。齊宣王特別喜歡招賢納士,他說:“寡人憂國憂民,因願得士以治之。”(《戰國策·齊策》),他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稷下學宮”,使“稷下學宮”進入了鼎盛。儒家大師孟軻長住稷下30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15歲就來齊國,是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導師,曾三為祭酒,擔任學宮的最高領導。
“稷下學宮”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陰陽、農、雜各家學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創造了我國燦爛的“先秦文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