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科技學院賦

安徽科技學院賦

〔11〕丙午:即丙午年,指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的一年。 〔20〕振鐸:鐸,有舌的大鈴。 〔42〕鍾呂:即黃鐘、大呂,本是十二律中的頭二位。

賦文展示

安徽科技學院賦
作者:蔣紅岩
壬辰四月,余受皖科院之邀,欣赴鳳陽,出席詩讚安科之典。清明天和氣爽,漫步上庠,唯見翠境明樓,琴湖照影,意興倍增。午時盛宴,主賓暢敘,觥籌之間,囑余作賦,以志安科甲子之慶,余欣然應允。時至仲夏,以“中都安科惟才是舉”為韻,摛文以賀。
鍾離古郡,鳳府新容。明皇故里,皖北要衝。南據群山,潛隱珍禽瑞獸;北襟淮水,生髮花草魚蟲。暘谷
安徽科技學院東區鳥瞰圖
霞飛,但見譙樓歸市;韭山月朗,恰聞龍寺晚鐘。人文淵藪,猶嘆明陵風雨;薪火承傳,當尊滁地泮宮。已而陽春來兮,鴻飛塞北;聖地岑兮,名噪寰中。
夫惟開國伊始,千村辟荔;煙鎖長淮,萬物復甦。指點江山,心潮激盪;規謀志業,意氣躊躇。篳路藍縷,舉農林於皖北;黌業肇興,展抱負于衡廬。選址招生,披荊莽而就潔;因陋化簡,導逆境於順途。學而勞作,審春秋以稼穡;教而研發,化圭臬以醍醐。
於是揮汗學林,辨析九原息壤;潛心課業,躬耕千畝學田。歲惟丙午,文革飆舉;工宣學運,派系多端。四大爭鳴,賢良牛鬼;十年變奏,庠序維艱。改革春潮,駕艨艟於滄海;國學盛禮,歸孔孟於杏壇。卅載拼搏,摹擬韶華之夢;三農鼎立,悉培桃李之園。
洎乎乙丑,藍圖煌煒;付之心血,創業嵯峨。臥薪七載,揮舞亭台之劍;挽臂雙區,擊傳花鼓之歌。農技為本,彰名於師範;門類益精,增目以教科。日月飛光,猶羨青春火炬;山河振采,漫梳理想枝柯。對影琴湖,試論芙蕖窈窕;移情書館,依偎楊柳婆娑。
循山取勢,黌宮羅列;噴泉躍鯉,錦苑芳菲。鬱郁乎松苞竹茂,翩翩乎李巷桃蹊。學脈暢兮,梅園雋永;才儒博兮,竹路葳蕤。觀夫勝景,察而思之。彪炳羲農,肩負振鐸之任;觸通文理,心藏探密之椎。幾度回眸,慨許崢嶸時序;五旬膺命,奠基世紀豐碑。
至若師維懿德,梧桐樹綠;生從雅範,苑圃花開。求本溯源,法贊商韓之策;吟詩誦賦,文瞻屈宋之才。問道懸壺,承嗣岐黃妙術;采芹擁蕙,揚帆數字平台。培養四能,縱遐思於四宇;鑽研九類,奉使命於九垓。科技出新,濠梁莫辯;中都溢彩,國瑞何猜。
爾其鑿壁得光,焚膏繼晷。目舉鷹揚,步趨麟趾。琬琰華英,薰陶版築之城;乾坤畫卷,尋覓根基之史。良禽臻而燁燁,鳳翥九天;嘉木秀而蔥蔥,薪傳六秩。聆聞校訓,垂範率而創新;實踐航標,凌波恆而濟世。銜環結草,勵學敦行;破繭成蝶,凌空振翅。
嗟夫。黔首書堂,安科學府。發軔皖北,競隨奚仲之車;結廬淮上,嘗續樊遲之語。閎中肆外,澤霈棟樑;錫祉祥氛,和鳴鐘呂。桴鼓諸科,系師教之搖籃;叨陪新秀,琢藍田之璞玉。大跨越,縱橫捭闔;大突破,勇攀高峰;大進展,合奏金曲。有詩讚曰:
花鼓譙樓繞萬家,中都毓秀倩誰夸。
春歸庠序千回夢,心駐琴湖一抹霞。
寶地求真磨鐵杵,群科索驥鍊金沙。
鍾離洙泗飛來燕,漫翦書香過海涯。
(註:作於2012年7月16日)

作品注釋

〔1〕壬辰:即壬辰年,指2012年。
〔2〕上庠:古代的大學。《禮記·王制》:“ 有虞氏 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
〔3〕琴湖:指師琴湖,位於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安徽科技學院東校區內,是一個類似於小提琴的人工湖。
〔4〕鍾離古郡:鳳陽縣古稱鍾離國、濠州,明朝洪武七年改為鳳陽縣,鍾離國都在今鳳陽縣臨淮關鎮東3公里李二莊鄉小卞莊西鍾離古城遺址。
〔5〕明皇故里:鳳陽,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
〔6〕譙樓歸市:譙樓,即明中都鼓樓,位於原中都雲霽街之東。該樓於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詔建後,由“鳳陽中等衛所撥軍餘一百六十四名,以官顧之,為守樓,並習吹鼓。清乾隆二十年新建鳳陽府城,將鼓樓包在中央,鼓樓四周成為全城重要集市。乾隆《鳳陽縣誌》繪此為“鳳陽八景”圖之一,名曰“譙樓歸市”。
〔7〕韭山:位於鳳陽縣城東南30多公里,山因地暖多產韭菜而得名。韭山有個洞,在山之東麓,出口在西側半山腰。該洞早在唐代就已是遊覽勝地。據南宋《濠梁志》:“洞水長流不絕,其(石)形如器物甚眾,左右多唐人詩刻石,深崖中有石觀音及石老人像”。洞內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等,各呈其形,百態千姿,身置其間,仿佛進了仙境。
〔8〕龍寺晚鐘:龍寺,即龍興寺。原寺殿後山腰鍾亭內懸掛大鐘一口,為建寺時所鑄。此鍾是用合金材料鑄成,高2.05米,重約4噸。鐘的頂部鑄有一對似龍非龍的奇獸,傳為龍生九子之一,稱蒲牢。明清時,每當紅日西墜或旭日東升,“鳳嶺鳴鐘”,其聲響徹雲霄,龍興寺眾僧隨著鐘聲開始早晚佛課。龍興晚鐘為“鳳陽八景”圖之一。
〔9〕明陵風雨:明陵即明皇陵,朱元璋父母的墓地。初葬時,不過是幾座矮小的民家墳丘。朱元璋稱帝後,將其擴建成“宮闕殿宇,壯麗森嚴”的一代帝王陵寢。明末清初,歷經滄桑,到乾隆年間,“唯二碑及石人石馬僅存而已”。每當風雨之際,皇陵好象一幅生動的水墨畫卷:那一簇簇蒼松翠柏,野花蔓草,隨風雨搖曳,沙沙作響,如述說歷史的興衰;那一對對石人石馬、殘碑斷碣,任風雨侵蝕,潸然淚下,象泣訴悲慘的遭遇。因進景致奇異,人稱“明陵風雨”。
〔10〕衡廬:即衡門小屋,言其簡陋。
〔11〕丙午:即丙午年,指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的一年。
〔12〕四大爭鳴:即指文革的四大,具體包括“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
〔13〕十年變奏:指1966年文革開始至1976年文革結束,中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14〕艨艟:即蒙沖。中國古代具有良好防護的進攻性快艇。又作艨沖、艨艟。
〔15〕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
〔16〕乙丑:即乙丑年,指1985年。1985年改建為安徽農業技術師範學院。
〔17〕挽臂雙區:安徽科技學院分東西兩個校區,彩虹橋是貫穿東西校區的紐帶,便利了同學們通行,也保證同學們安全。彩虹橋恰似伸展的手臂,溝通了東西區湖畔,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8〕花鼓之歌:指鳳陽花鼓戲。該戲種是“鳳陽三花”(鳳陽花鼓、花鼓燈、花鼓戲)之一,因起源於鳳陽縣長淮衛鎮(今屬蚌埠市區),故又稱衛調花鼓戲、衛調花鼓。鳳陽花鼓戲源自於花鼓燈,起初是花鼓燈的後場小戲,在清代中期逐漸成熟為獨立劇種。
〔19〕羲農:即伏羲氏和神農氏,中華文明開闢者。
〔20〕振鐸:鐸,有舌的大鈴。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振鐸以警眾。此處指教師職責。
〔21〕商韓:即商鞅、韓非子,戰國時期著名法學家,合稱商韓。
〔22〕屈宋:即屈原、宋玉,戰國時期楚國人。屈原是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為《離騷》。宋玉是屈原的學生,著名文學家,代表作為《風賦》、《高唐賦》、《神女賦》。
〔23〕懸壺:懸壺濟世是古代頌譽醫者道者救人於病痛。
〔24〕岐黃:即岐伯、黃帝。傳說《黃帝內經》為黃帝和岐伯所作,故以“岐黃之術”指古代中醫醫術。
〔25〕采芹:舊指入學,或指考中秀才成了縣學生員。此處指考入學院來學習的學生。
〔26〕數字平台:即指高科技的信息化網際網路平台。
〔27〕四能:安徽科技學院培養學生的四項基本技能。
〔28〕九類:指安徽科技學院的多學科體系,具體包括“工、農、管、理、經、文、哲、醫、法”九大類。
〔29〕濠梁:即濠水的橋樑之上。莊子和惠施游於濠梁之上,見白鰷魚出遊從容,因辯論是否知魚之樂。後遂用“濠梁觀魚、濠上觀魚、觀魚”等表示縱情山水,逍遙遊樂,或借指遊樂之所。濠梁觀魚為“鳳陽八景”圖之一。
〔30〕中都:即中都鳳陽。明初,朱元璋打算在安徽鳳陽修建大明中都城,修建6年,最後罷建中都,但是中都城已經基本建設完成,留下了鳳陽中都城遺址,“中都”為鳳陽地名。
〔31〕國瑞:即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
〔32〕焚膏繼晷:膏:油脂,指燈燭;繼:繼續,接替;晷:日光。點上油燈,接續日光。形容勤奮地工作或讀書。
〔33〕版築之城:明中都鼓樓的牆體採用版築之法,鼓樓建築堅固耐久,富涵古典文化韻味。
〔34〕鳳翥九天:“薪傳六秩,鳳飛九天”這八個字,為安徽科技學院建校60周年宣傳語。
〔35〕校訓:敬業、垂範、實踐、創新,這八個字為安徽科技學院校訓。
〔36〕銜環結草:結草,是把草結成繩子,搭救恩人;銜環,是嘴裡銜著玉環。舊時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古代著名典故——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顆沒有按照父親的遺願讓小老婆陪葬而讓她改嫁他人,小老婆的父親的靈魂在戰場上把草打結絆倒秦國大將杜回幫助魏顆取勝來報答。東漢人楊寶救了一隻受傷的小黃雀,小黃雀傷好後叼來四個玉環來報答楊寶救命之恩。
〔37〕黔首:指普通百姓。中國戰國時期和秦代對百姓的稱呼。戰國時期已經廣泛使用,含義與當時常見的民、庶民同。
〔38〕奚仲:奚仲,造車鼻祖,是奚姓、任姓、薛姓的祖先,也是古薛國的祖先。奚仲因造車有功,被夏王禹封為“車服大夫”(亦稱“車正”),奚仲發明了車,其貢獻不亞於“四大發明”,奚仲是古薛國地面上出現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發明家、政治家,過世後被百姓奉為車神,後人在千山頭修建了奚公祠常年祭拜,以求出行平安。
〔39〕樊遲:是孔子七十二賢弟子內的重要人物,繼承孔子興辦私學,在儒家學派廣受推崇的各個朝代享有較高禮遇。樊遲問稼是著名典故。孔子的弟子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菜農”。樊遲退出,孔子說,這個樊遲,真是個鄉野之人,士大夫只要講求禮、義、信,民自歸附,何必學稼!
〔40〕閎中肆外:指文章內容豐富,文筆又能儘量發揮。
〔41〕錫祉祥氛:亦可稱祥氛錫祉。祥氛:吉祥的氣氛。錫:賞賜。祉:福。本文指得益於和諧安寧的學術環境。
〔42〕鍾呂:即黃鐘、大呂,本是十二律中的頭二位。黃鐘大呂乃正大莊嚴、高妙和諧、振聾發聵之音。文中以此形容教學讀書之聲。
〔41〕桴鼓:醫醫案里常見效如桴鼓一詞,意思是說治療的效果像拿起鼓槌打鼓一樣,一敲就響,療效迅速,立竿見影。本文用此比喻鑽研學術之法。
〔41〕琢藍田之璞玉:取自藍田種玉的典故,原指楊伯雍在藍田的無終山種出玉來,得到美好的婚配。在文中是指安科學子通過努力學習,獲得知識成就理想的願望。
〔41〕倩:尾詩中的“倩”是動詞,是請求、藉助的意思。
〔42〕大跨越……大突破……大進展:此三個分句,取自《安徽科技學院辦學史稿2000-2010》,《大跨越 大突破 大進展》為此書開篇之作,是學院新世紀發展的綜合概述。
〔43〕庠序: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設庠序以化於邑|學子憤慨於庠序,商賈喧噪於廛市。《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44〕磨鐵杵:即鐵杵磨針,一個成語典故,比喻只要有決心,肯下工夫,多么難的事情也能做成功。傳說李白在山中讀書的時候,沒完成學業,就放棄離開了。他路過一條小溪,遇見一位老婦人在磨鐵棒,問她在乾什麼,老婦人說:“我想把它磨成針。”李白說:“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 嗎?”說:“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每天堅持磨,總有一天會磨成針的。”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動,就回去完成學業。
〔45〕洙泗:洙泗,即洙水和泗水。文中代指講學之地,亦指學院。古時二水自今山東省泗水縣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時屬魯國地。孔子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後因以“洙泗”代稱孔子及儒家。

創作背景

背景資料1

詩賦中國·報導之一:
詩讚安科-採風活動開幕會現場
詩讚安科,鳳陽縣詩詞學會應邀進校園採風
2012年4月4日,鳳陽縣詩詞學會應安徽科技學院邀請,到學院進行“詩讚安科”主題採風活動,受到安徽科技學院的熱情歡迎。活動首先在學院接待中心會議室舉行開幕會,由學院宣傳部長黃遠友主持。
安徽科技學院黨委副書記蔣德勤,鳳陽縣人大原副主任、詩詞學會名譽副會長陳懷仁,縣文廣新局副局長、縣文聯代主席任敏參加會議。中國青年辭賦家學會會長蔣紅岩作為本次活動特邀嘉賓出席。鳳陽縣詩詞學會派出強大的團隊,會長羅後長,副會長黃朝輝、衡澤賢、田益全、曹懷文、黃道培及詩詞學會會員近30人。

背景資料2

安徽科技學院——校名變遷
安徽科技學院的前身是始建於1950年的皖北高級農林學校,1960年升格為鳳陽農專,1965年更名為安徽農學院鳳陽分院,開始舉辦本科教育。1981年獨立建製成皖北農學院,1985年改建為安徽農業技術師範學院,2000年更名為安徽技術師範學院,2005年更名為安徽科技學院。
安徽科技學院——學科體系
安徽科技學院現有15個教學院部,57個本科專業,涵蓋工、農、管、理、文、醫、法、經等學科門類,形成了以優勢農科和新興工科為重點,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套用型學科專業體系。擁有2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級卓越工程師項目專業、6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重點學科。
安徽科技學院——科研項目
截至2014年2月7日,學校先後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812項(其中國家級76項、省部級129項),在研項目經費達2300萬元。學校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與地方政府、相關企業簽訂校企、校地產學研合作項目200餘項,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校研發出皖北夏玉米畝產889.3公斤關鍵技術、氨酸法生產胺基酸有機無機復混肥等一批標誌性套用科技成果。學校被評為“安徽省高校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優秀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