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洛瑪刻[讓·拉辛所作悲劇安德洛馬刻]

安德洛瑪刻是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讓·拉辛創作的作品。

作品簡介

古典主義悲劇的代表讓·拉辛(1639—1699)創作了《安德洛瑪刻》(又譯《昂朵馬格》), 第一部標準古典主義悲劇,取材希臘傳說。赫克托耳的寡婦安身為女奴,要為亡夫全孤守節,當二者不可兼得時,理智與情感搏鬥,但未致其錯亂:哭求卑呂斯不成則暫緩一步,哄國王立誓後自殺。完全符合“三一律”。

內容簡介

(1667)以女主人公為保全兒子生命所作的努力,展示了為滿足情慾而置國家利益和義務於不顧的人物,譴責了貴族階級的情慾橫流。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妻子安德洛瑪刻在城邦被攻陷後,成了希臘愛庇爾王庇呂斯的女奴。庇呂斯愛上了她,以處死她的兒子為要挾,迫使她屈服,並居然拖延與斯巴達公主的婚期。公主指使自己的追求者希臘使節殺死庇呂斯,又因後悔而自殺。劇中的國王為了滿足情慾不顧民族利益,公主為了泄恨超越報復界限,希臘使節為了迎合意中人的願望而違拗使命,甚至成了弒君兇手,他們都缺乏理性。唯有安德洛瑪刻一心要保存復仇根苗,機智勇敢,富有高度理性。

希臘人攻陷了特洛伊後,燒毀了特洛伊城邦,殺盡了男人,把婦女分配給將士們做奴隸。特洛伊的主將赫克托爾的妻子安德洛瑪刻被分給了阿基琉斯的兒子涅奧普托勒摩斯做侍妾,並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摩洛托斯。但涅奧普托勒摩斯後來娶了墨涅拉奧斯的女兒--赫爾彌奧涅為正妻。安德洛瑪刻受到她的虐待,而此時涅奧普托勒摩斯又已外出到得爾斐向洛克西阿斯贖罪去了。因為他曾經在瘋狂時去皮托要求福波斯為殺他父親作出賠償。

赫爾彌奧涅在她父親--墨涅拉奧斯的支持下,要在她丈夫沒有回來之前殺死她母子。安德洛瑪刻怕她殺害她的兒子就偷偷地把他送到別人家裡。她自己就來到宮室附近的忒提斯廟裡來,坐在祭壇上,或許能夠免除一死。但她還沒有估計到她的敵人的兇殘,赫爾彌奧涅要在祭壇邊燒起大火,要把她活活地燒死,墨涅拉奧斯就進行搜捕把她兒子捉來了,對她說:如果你不肯離開這地方,他將作為你的替身被殺了。安德洛瑪刻針鋒相對地回答他:你要殺我的兒子嗎?兒子死了,他的父親怎么會輕易地算了……他將把你女兒逐出家門。但是墨涅拉奧斯仗著他的勢力,仗著他的女婿沒在家裡,就對她採取威脅和欺騙的手段:你離開這女神的祭壇吧!如果你死了,這孩子便逃得一命,如果你不死,我便殺了他,你們兩個必須有一個丟了性命。安德洛瑪刻沒有看透他的詭計:如果他得救了,他就是我的希望,如果我不去替兒子去死,我覺得恥辱。因此她離開了祭壇,把自己交給墨涅拉奧斯任他處死。可是墨涅拉奧斯卻是一個無恥的小人,他全不講一點信用,他既要殺死安德洛瑪刻,又把她的兒子交給他的女兒,讓他女兒去殺死他。安德洛瑪刻知道自己上當了,她抱著兒子痛哭,對墨涅拉奧斯說:我倒霉了,你別那么得意,你也會有這么一天的。

幸而安德洛瑪刻原來的女僕,現在雖然同為涅奧普托勒摩斯家的奴隸,看到她這種處境對她還是深表同情,給她丈夫的祖父佩琉斯帶去口信,就在墨涅拉奧斯準備對她母子動手殺戮時,佩琉斯趕到救了他們的命。墨涅拉奧斯被趕走了,灰溜溜地回到斯巴達去了,丟下他的女兒呼天喊地痛哭不已:哎呀,我的命!哪裡有我所愛的火焰?哪裡我可以爬上高崖,或在海上或在山林里,好死在那裡,只攪擾鬼魂?因為他的父親撇下了她,她害怕她的丈夫會來殺了她。她的乳母奪下了她的劍,不讓她自尋短見:孩子啊,我不讚許你對特洛伊女人犯罪時的過分行為, 也不贊成你現在所懷的過分恐懼。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赫爾彌奧涅對安德洛瑪刻的過分的行為是憑藉著墨涅拉奧斯的勢力和縱容,如果墨涅拉奧斯不是這樣縱容她,她就不會仗勢欺人,採取這種過分的行為。正在她傷心痛哭時,奧瑞斯特斯到來,他了解到這種情況後把她帶走了,他說本來她的父親早就把她許給了他,後來卻又把他嫁給了涅奧普托勒摩斯。本來涅奧普托勒摩斯到得爾斐去是為了贖罪,奧瑞斯特斯卻在得爾斐人中散布流言,說涅奧普托勒摩斯到得爾斐來是要搶劫洛克西阿斯神廟的寶庫。在他的煽動下得爾斐人就把涅奧普托勒摩斯在福波斯的祭壇邊殺了,他躺在祭壇邊的屍體被他們拋到了有獻祭香味的神壇外邊。佩琉斯聽到這個訊息痛哭他的妻子:你,住在黑暗洞裡的涅瑞斯之女啊,將看見我全毀了倒在地上。此時她的妻子忒提斯真的來了,她說她生的孩子本來可以不死,但阿基琉斯還是死了;她要他把阿基琉斯的兒子--涅奧普托勒摩斯葬到皮托的祭壇前去,作為得爾斐人的恥辱;要安德洛瑪刻定居到摩洛西亞去,與赫勒諾斯結為正式夫妻;還帶了現在這個孩子去,必須從他起生出一代代的國王。並說要讓佩琉斯成為不死不滅的神。此後她和他將成為女神和男神,永遠一起住在涅瑞斯宮中。要他在埋葬孫子以後到那古老的墨魚岩下的洞窟里坐著,她將帶著涅瑞斯的五十個女兒的歌隊來接他。要他對死去的孫子不要太悲傷,命中注定的事必須完成,因為宙斯想要這樣。

悲劇反映了佩琉斯的兩代獨生子--兒子阿基琉斯在特洛伊戰爭中犧牲,孫子涅奧普托勒摩斯又在洛克西阿斯的神廟裡被人殺死,因此兩代人都是由於福波斯而死,正如報信人所說:那個給別人宣示神意的大神,那個給一切凡人判斷是非的法官,就這樣給阿基琉斯的兒子進行了報復。但據女神忒提斯說,實際上也是宙斯的旨意。那是至高無上的天神有意造成的悲劇,佩琉斯是一個凡人怎能指控一位神呢?忒提斯雖說是一個女神,但也是在宙斯的統治之下,她也只能說這是命中注定的事必須完成,因為這是宙斯的意思,由此可見凡人的悲慘的命運誰也不能違背。本劇所反映的佩琉斯一家的悲劇都是天神們的有意安排。正如歌隊對佩琉斯所說:這是神意,神製造了你的災難。

悲劇的人物性格突出,安德洛瑪刻從赫克托爾的正妻變成了奴隸,並為涅奧普托勒摩斯生了一個兒子,她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只要能救得兒子的性命她情願自己去死,這是何等善良的本質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但她卻不能看出墨涅拉奧斯的狡猾的用心,放鬆了警惕,以致差一點被他殺死。

赫爾彌奧涅雖然仗勢欺人要殺死安德洛瑪刻的兒子,但在他父親走了以後卻很後悔自己的魯莽的行為,生怕她的丈夫回來殺了她,她甚至拔出劍來要殺死自己,由此看來她和她的父親墨涅拉奧斯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她的父親是有意作惡,而她是在別人的慫恿下,特別是在她父親的縱容下而仗勢欺人的,在她父親走了以後她就後悔不該聽了別人的慫恿,甚至想要自殺來逃避她丈夫對她的懲罰,看到這裡覺得她也是值得同情的,真正有罪的是墨涅拉奧斯,而不是她這一個少婦。

奧瑞斯特斯雖然在為他父親報仇殺死母親後被報仇神逼得發了瘋,使人同情,但在本劇里卻以陰謀手段害死了涅奧普托勒摩斯並占有了他的妻子,給人的印象是並不光明正大的。

悲劇有一個問題也許是詩人的疏忽,即在《奧瑞斯特斯》一劇中,阿波羅在化解奧瑞斯特斯和墨涅拉奧斯的矛盾時已經要奧瑞斯特斯娶墨涅拉奧斯的女兒赫爾彌奧涅為妻,雙方都是同意了的,為何在本劇中卻又是嫁給了阿基琉斯的兒子?最後卻又讓奧瑞斯特斯趁人之危偷偷地把她帶走。這樣的情節處理既不合乎人情,又怎能合乎天意?

世界名著

世界名著鑑賞(《安德洛瑪刻》)

佚名

安德洛瑪刻

[法國]拉辛

希臘城邦國的特使,阿伽門農的兒子奧列斯持,肩負著一項十分重要的使命,來到了愛比爾國布多城。這項使命不僅關係到希臘各城邦國未來的安定,而且也關係到希臘人民未來的生死存亡。

原來,連續10年的特洛亞戰爭結束後,很多希臘將領在戰爭中所獲的特洛亞女俘,擄到本國做為奴隸。愛比爾國王陛下,英雄阿喀琉斯的兒子卑洛斯,將赫克托耳的遺孀,美麗的安德洛瑪刻占為已有。安德洛瑪刻有一個兒子名叫阿斯納佳,她為了拯救兒子免受死刑,在卑洛斯的庇護下,竟騙過了機智的於力思將軍的眼睛。原來從她懷中搶走的不是阿斯納佳,而是別人的孩子,結果這李代桃僵的幼兒,做了阿斯納佳的替罪羔羊。後來,希臘城邦國的首領們聞知此事後十分擔憂,唯恐將來有朝一日,赫克托耳的兒子替父報仇。人們認為,這仇恨的種子不根除,終究留下隱患。城邦國特使奧列斯特,就是為此事專程前來愛比爾國的。

當他踏上愛比爾國的國土時,往日的記億使他的心情難以平靜下來。原來,他當年曾經向卑洛斯國王現在的未婚妻——赫爾尼墨涅求過愛,可赫爾尼墨涅的父親麥內拉斯卻將女兒許配給替他家報仇的卑洛斯國王了。這個打擊給奧列斯特帶來巨大的痛苦,於是他抱著愛情的鎖鏈,苦悶地在海上東飄西盪。長時間以來,他無法把自己從痛苦中拯救出來。特別是一想到赫爾尼墨涅正在對卑洛斯施展她所有的柔媚的手段時,他那顆迷戀的心就變得更加痛苦和憤怒了。他也曾想忘掉她的美麗,可就是怎么也忘不掉。但自從踏上愛比爾國土之後,他又得到了另外的訊息。聽說愛比爾國各方面都在譴責國王卑洛斯,因為他對未婚妻赫爾尼墨涅的美麗並不感興趣,而對嬌媚過人的女奴安德洛瑪刻分外喜歡。他早就想將她做為妻子,只是她遲遲不答應,卑洛斯才未能如願以償,由於卑洛斯傾心於安德洛瑪刻,所以對赫爾尼墨涅就日日冷淡。本應早就舉行的結婚典禮,他卻一推再推,弄得未婚妻赫爾尼墨涅心中十分痛苦。為了一個女奴,竟不惜保護敵人的兒子,對此,希臘城邦國的首腦們慌恐不安。特別是聽說赫爾尼墨涅由於自己的美色受到了侮辱,常常在背地裡呼喚著奧列斯特的名字時,奧列斯特的心中此刻怎能平靜下來呢?他想,這形勢對他是多么有利啊,這次出行如果不能奪下赫克托耳的孩子,也能奪走赫爾尼墨涅,這樣,他愛的空虛就可以得到彌補了。想到這兒,他心中的愛火又猛烈燃燒起來了。

奧列斯待來到了卑洛斯陛下的宮中,和國王陛下說明了來意,卑洛斯陛下卻一口拒絕交出赫克托耳兒子的請求。他這樣做是有用意的,因為他向安德洛瑪刻求愛得不到同意,就想用孩子做要挾,若保留孩子,就得同意做他的妻子,否則,他就將孩子交出,所以逼得她整夜流淚不止。

奧列斯特得知赫爾尼墨涅感情受到了冷落,主動前來宮中問候。此刻,往日積存在心中的愛情之火,又猛烈地燃燒起來,使他簡直不能自已。他對赫爾尼墨涅說:“公主,還是回到希臘去吧,何必在這兒當人質呢!我要求和你一起從這裡逃走,如你不同意,我情願死在你的腳下。”赫爾尼墨涅假意說自己器重他的美德,並願意接受他今日的愛情。她的這一行動,不過是藉此刺激一下卑洛斯國王,想讓他在安德洛瑪刻和自己之間做出迅速的抉擇罷了。

卑洛斯見奧列斯特和赫爾尼墨涅仍不忘舊情,就當機立斷說顧全希臘人的意志,決定交出赫克托耳的兒子,與赫爾尼墨涅次日成婚。他明知安德洛瑪刻絕不肯交出孩子,以此來激發她儘快就範。安德洛瑪刻終於答應了卑洛斯的求婚,但要求卑洛斯必須答應她幾個先決條件才行,一、必須把赫克托耳的兒子當成自己的兒子,在神廟祭壇前宣誓今後絕不殺他,說話算數不準改悔;二、必須把特洛亞人的敵人視為敵人;三、將來有朝一日更新修建特洛亞城堡。其實,安德洛馮刻同意結婚是假,保全兒子不受殺害是真。她想在卑洛斯宣誓後立刻自殺,這樣既可保全了孩子,也保全了自己的貞潔。

赫爾尼墨涅的感情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她見卑洛斯再也不能回心轉意了,就叫來了奧列斯特,說:“你不是說真心愛我嗎?你不是說為我去死都可以嗎?好,閣下,現在我要求你把卑洛斯幹掉,並且在他死之前你讓他知道,這是我的復仇。然後我就答應你的要求。”聽了這話,奧列斯特有些遲疑,他想,自己是希臘城邦國民意的特使,此行為了索取赫克托耳的兒子,而不是來暗殺卑洛斯的暗殺者,但是為了得到過去長時間想得到而不能得到的赫爾尼墨涅,他終於答應了要在神廟祭壇前殺死卑洛斯,然後同她一起逃去。他集合了所有隨行的希臘兵士和赫爾尼墨涅手下的全部武裝,前去參加在神廟裡舉行的盛大婚禮。

此刻,卑洛斯的導師曾不止一次地提醒他,千萬不要輕視一個狂怒而想復仇的情婦,告訴他赫爾尼墨涅在這裡的幫手實在太多,希臘人的憤怒同她的憤怒是有關聯的,可利令智昏的卑洛斯陛下,一心想得到安德洛瑪刻,他哪聽得進這些勸告呢?

在神廟的祭壇前正舉行著熱鬧的結婚典禮。卑洛斯陛下在眾人面前,親手將一頂王冠戴在安德洛瑪刻的頭上。他雖然看到溜進祭壇前的希臘士兵和奧列斯特本人,他不僅沒有異常驚恐的感覺,反倒認為是給他的喜事增添了華麗的光彩。他在祭壇前莊嚴宣誓了:

“我發誓,安德洛瑪刻請你統治愛比爾,並且統治著我;我發誓,把做父親的情誼給你的兒子阿斯納佳;我發誓,凡是你安德洛瑪刻的仇敵也是我的仇敵,我現在承認阿斯納佳是特洛亞人的皇帝……”

頓時希臘士兵發出一陣狂怒的呼聲,眾兵士們手執刀劍向卑洛斯刺去,國王陛下當即倒在血泊之中。行刺完,奧列斯特慌忙跑回來接赫爾尼墨涅—起私逃,當她聽到卑洛斯已死,卻一反常態怒斥道,“你這個奸邪的人,你用刀斬斷了一個何等壯美的生命!難道你聽從一個神經錯亂的情人的話嗎?你為什麼不把報仇的機會留給我自己呢?永別了,你這忘恩負義的蠢人!”聽了這話,奧列斯特的頭腦頓時清醒了。為了一個負心的情婦,他在一天的工夫里,變成了一個弒君者、暗殺犯、瀆神者。想到此,不禁渾身顫抖起來。

赫爾尼墨涅從宮中出來,朝神廟的方向跑去。當她看見愛比爾的士兵們抬著卑洛斯的屍體,頓時抽出短劍,彎倒在卑洛斯的身上,眼睛望著天,自殺身亡了。當奧列斯特得知他的情人赫爾尼墨涅已經自殺,他絕望了。接二連三的打擊,立刻使他變得瘋狂了;“現在我死而甘心了,我的功勳圓滿了。為了完成我的快樂,我應該浸在他們的血里,讓咱們三顆不曾結合的心湊在一起吧……”

此刻,愛比爾全國的民眾聽從安德洛瑪刻的命令,一齊跑來追趕希臘士兵。現在她要盡一個忠實寡婦所應盡的本分,要為她的丈夫復仇!

作品地位

藝術特色

安德洛馬刻》是第一部標準的古典主義悲劇。它體現了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的原則,故事取自歐里庇得斯的兩部悲劇《安德洛瑪刻》和《特洛伊婦女》。和古希臘悲劇相同,它的結構簡練集中。它寫四個人物的戀愛關係,情節本身是複雜的,拉辛卻處理得非常乾淨利落。他沒有從頭寫他們愛情的產生和經過,而是從俄瑞斯忒斯作為希臘使節來到厄庇洛斯王國寫起。他的來到引起了一系列的矛盾。皮洛斯要求安德洛瑪刻給他一個最後答覆,這答覆不僅影響到皮洛斯對赫耳彌俄涅的態度,而且將要決定俄瑞斯忒斯的命運。安德洛瑪刻拒絕皮洛斯,皮洛斯就會回心轉意,和赫耳彌俄涅結婚。安德洛瑪刻答應他,俄瑞斯忒斯的多年願望就有可能實現,獲得赫耳彌俄涅的愛。在皮洛斯的王宮,這一天僅僅發生了俄瑞斯忒斯來到這一件事,這件事是悲劇衝突的起點,矛盾從此急劇發展,各個人物的心情隨著起變化,衝突越來越尖銳,一直到收場。簡練集中是《安德洛瑪刻》的特點,也是古典主義悲劇的藝術特徵。

立意分析

在這部悲劇里,拉辛譴責那些情慾橫流、喪失理性的貴族人物。皮洛斯對未婚妻赫耳彌俄涅背信棄義,不惜抹掉自己的光榮歷史,作出危害希臘各族人民的勾當,甚至在神廟宣布特洛伊人的敵人為自己的敵人。這一切無非是要博取一個女子的歡心,而這個女子卻是希臘人的死敵赫克托耳的寡婦。他任性專橫,是暴君的形象。俄瑞斯忒斯身為希臘各族的使節,卻希望皮洛斯拒絕交出安德洛瑪刻的兒子,因為這對他自己有利,可以滿足他的情慾。他是一個絕望的情人。他在情網裡越陷越深,終於作了一個使節所不該作的事,犯了弒君瀆神之罪。赫耳彌俄涅是一個性格複雜的人物。皮洛斯為她的母親和家族出過力,在特洛伊戰爭中顯示過英雄氣概。赫耳彌俄涅熱烈愛他,到厄庇洛斯等候結婚,卻被冷淡了數年之久,最後被拋棄。她恨他。她最不能忍受的是她敗於一個女奴之手。拉辛著重描寫了她的嫉妒心理。她決心殺死荒淫暴虐的皮洛斯。但她不擇手段,利用俄瑞斯忒斯對她的愛情來報仇。最後。她跑到神廟,在皮洛斯屍體旁自殺,這是她愛他的最強烈的表現。這三個人物的下場不是死亡便是瘋狂。他們的命運和冉森教派的宿命思想是一致的。冉森教派認為人類由於犯了原始罪孽,注定要犯錯誤,受懲罰,只有極少數獲得“神恩”的人才有可能得救。在拉辛看來,皮洛斯、俄瑞斯忒斯和赫耳彌俄涅顯然都不在這少數人之列。他們的理性克服不了感情,他們的情慾使他們互相殘殺。通過這三個形象,拉辛揭露了當時法國宮廷和貴族的荒淫無恥。

悲劇的主人公安德洛瑪刻和他們不同,她的感情和理性是統一的。她懷念赫克托耳,要為亡夫守節。她愛她的兒子,要為赫克托耳保全遺孤。她的感情是強烈的,無可非議的。同時,她有高度的理性。在她苦苦哀求感動不了皮洛斯的鐵石心腸,眼看自己的兒子將要死在希臘人刀下時,她決心犧牲自己的貞操,保全兒子的生命。她答應和皮洛斯結婚,要求他宣誓後把她的兒子作為自己的兒子,幫助他重建特洛伊城。她決心在皮洛斯宣誓後自殺,從而保全兒子,也保全自己的貞操。在這部悲劇里,她是最值得觀眾同情的人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