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伬

南宋末年,廣王趙罡南逃福州林浦稱帝,隨從隊伍中的樂師把這種異國音樂傳授給當地民間藝人,以後廣泛吸收了許多閩曲琴唱(幕間曲)加強了管弦樂部分的演奏效果,演變為現在的安南尺。 南宋末年,益王趙罡南逃福州林浦稱帝,隨從隊伍中的樂師把這種異國音樂傳授給當地民間藝人,以後又廣泛吸收許多當地閩劇音樂(幕間曲),加強管弦樂部分的演奏效果,演變為現在的安南伬。 1982年6月,“林浦安南伬”入選福州市民間音樂代表隊,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和福州市首屆農民音樂演奏會。

安南伬,舊稱安南鼓。現流行於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區。城門有民謠:“安南鼓聲響叮噹,金玉滿堂谷滿倉”。相傳為南宋端宗趙昰在林浦泰山宮設行宮後流行。經數百年演變為伬樂,樂隊由鼓點指揮,嗩吶為主奏,用三弦、椰胡、六八、逗管等協奏。曲調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歡樂。1981年,參加省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演奏《九連環》、《一枝花》、《柳青娘》、《賣蠶豆》等曲牌獲二等獎。

來歷

大唐盛世古越南國(稱之為安南國)使者到古都長安進貢禮品總是一路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後來便成了長安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廣為傳播。南宋末年,廣王趙罡南逃福州林浦稱帝,隨從隊伍中的樂師把這種異國音樂傳授給當地民間藝人,以後廣泛吸收了許多閩曲琴唱(幕間曲)加強了管弦樂部分的演奏效果,演變為現在的安南尺。現流傳於福州倉山區城門鎮林浦一帶。

詳情介紹

福州市倉山區城門鎮一帶自古流傳著一首“安南鼓,響叮噹,金玉滿堂谷滿倉……”的民謠,形象地描述了安南伬作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參加當地慶豐收、迎佳賓以及各類祭祀活動的盛況。
安南伬是以戰鼓(高音鼓)為指揮的快節奏民間樂隊。據林浦本宗第七代掌鼓(樂隊隊長)林慶銓老先生介紹:相傳大唐盛世時古越南國(稱之為安南國)使者到古都長安進貢禮品時,總是一路吹吹打打,熱鬧非凡。後來這“吹吹打打”便成了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音樂,廣為傳播。南宋末年,益王趙罡南逃福州林浦稱帝,隨從隊伍中的樂師把這種異國音樂傳授給當地民間藝人,以後又廣泛吸收許多當地閩劇音樂(幕間曲),加強管弦樂部分的演奏效果,演變為現在的安南伬。
林浦安南伬樂隊常用的樂器分三大類,打擊樂部分有:戰鼓、高音鼓、大鈸、小鈸、桐鈴、木魚、清鼓、檀板以及大鑼、小鑼、雲鑼等;管樂部分有“笛子、拱簫、高低音嗩吶、低音逗管及拗拗(巴烏)笙等;弦樂部分有:大胡(低音胡)、中胡、二胡、椰胡、板胡、梅快(高音胡)等;彈撥樂有雙清、月琴、三弦等樂器。安南伬音樂以節奏歡快、輕鬆自如為民眾所喜愛。演奏分坐檯演奏和行進中演奏兩種。演奏時由掌鼓(樂隊指揮)指揮,一陣高亢嘹亮的鑼鼓序曲之後,則由高低嗩吶吹奏,配以三弦、椰胡、梅快(高音胡)、逗管等樂器吹奏烘托,再先後加入其他管弦樂器。時而分部,時而齊奏,自慢轉快形成獨特悅耳的旋律,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演奏傳統曲牌《一枝花》時,先在一陣激昂的鑼鼓聲威之後,由高音嗩吶領奏高亢悠揚的序曲,接著各種樂器分部加入,形成雄偉激昂的音樂效果。齊奏過後,弦樂、管樂分組演奏,隨後有分有合,一首曲牌重複四至五次。安南伬的節奏多由散板開始,然後隨著鼓點的不斷加快,逐步推向高潮,最後以快四板結束。
安南伬源於異邦,流傳福州民間,充滿生活氣息。但歷來為仕大夫階層所排斥,終不能登大雅之堂,“文革”期間又被錯誤地劃為封建迷信音樂,曾一度被禁止。1981年,福州市民眾藝術館專家、領導在深入基層挖掘整理民間傳統音樂工作中發現了林浦安南伬,並予以高度重視,先後組織專業人員,撥給專項經費,協助當地藝人開展安南伬音樂的挖掘、整理工作,使之演奏水平、音樂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1982年6月,“林浦安南伬”入選福州市民間音樂代表隊,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和福州市首屆農民音樂演奏會。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他們演奏了傳統曲牌《九連環》《一枝花》《柳青娘》《賣蠶豆》等節目,榮獲組委會頒發“演出二等獎”錦旗一面;1982年秋天,福建省廣播電台特邀林浦安南伬樂隊到電台錄音並製作成音樂節目向海內外作實況演播,隨後電視連續劇《林則徐》劇組看中林浦安南伬具有濃郁的地方演奏特色,專門聘請林浦安南伬為《林》劇演出,渲染幼年林則徐福州看花燈的熱鬧氣氛,為增加劇情內涵作出藝術貢獻。1985年,日本長崎市中日友好訪華團來榕訪問時,省、市文化部門專門指定由林浦安南伬參加中日友好聯歡會演出,獲得日本朋友的高度讚譽。1990年省、市文化部門把林浦安南伬列入《福州市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項目;1994年7月,林浦安南伬樂隊應邀為出席亞太地區民間民族音樂研討會的亞洲、太平洋地區各國專家、學者演奏傳統曲牌,引起國際友人的濃厚興趣。目前,林浦安南伬樂隊在老隊長林金銓的帶領下,經常活躍於福州城鄉,經常為當地民眾獻演精彩的傳統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