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1986年虞戡平執導電影]

孽子[1986年虞戡平執導電影]

《孽子》是群龍影業有限公司出品的的喜劇電影,由虞戡平執導,邵昕、蘇明明、孫越等領銜出演。 該片講述了本片著墨的戲劇面向在於角色們「家」的叛逃與尋求接納,透過李青、老鼠、小玉等人的「尋父」歷程(尋找那些出走、疏遠、或將自己驅逐的父親身影),塑造流離的異己個體對親情溫暖與主流家庭體制的依戀渴望的故事。影片於1986年在中國台灣上映。

基本信息

電影劇情

李青在貧困的違建區長大,李父在一間舊式機構內當閒差,因心裡不平衡,而對其妻表達愛意之方式異於常人,加上彼此年齡懸殊,只要見到其妻與其他年輕男性稍示親切,即妒火中燒而加以鞭撻。李母生李青時難產,總認為李青是胎裡帶來的魔障,而對他至為厭惡,但對弟娃極為疼愛,視為瑰寶。李青八歲時,李母受不了李父的怪異行徑,與小東寶歌舞團的喇叭手私奔,臨行前,將弟娃託付李青,李青以兄代母職之心情對弟娃極為呵護。不料弟娃卻得肺炎而亡,李青至感內疚,龐大的陰影長期壓抑,造成李青心理極度不平衡,高中時,與學校管理員發生了苟且行為被開除,同時被李父逐出家門。李青流落新公園內,受楊教頭搭救,而有棲身之處,房東李曼華則屬嘴利心軟的女中豪傑,雖口中怒罵楊玻璃多管閒事,實則對李青極度同情。李青在楊教頭處識得吳敏,小玉,老鼠等人,幾人年歲相若,又有不同身世與遭遇,惺惺相惜而結為好友。一日,新公園蓮花池畔,有雙神秘攝人的眼,追隨著李青,一根莫名感情的線,彼此牽引,李青情不自禁地與此神秘男子步入一場生死糾纏地情愛畸戀中。

本片著墨的戲劇面向在於角色們「家」的叛逃與尋求接納,透過李青、老鼠、小玉等人的「尋父」歷程(尋找那些出走、疏遠、或將自己驅逐的父親身影),塑造流離的異己個體對親情溫暖與主流家庭體制的依戀渴望。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邵昕李青
孫越楊教頭
管管李父
蘇明明李母
李黛玲李曼華(房東曼姨)
馬邵君老鼠
蔡鵬濤吳敏
田威威小玉
姜厚任王夔龍

職員表

出品人胡執中、吳功
製作人董今舒
監製林蘭、江玉秀
原著白先勇
導演虞戡平
副導演(助理)傅天民、王同
編劇孫正國
攝影賀用正
配樂飛羚唱片
剪輯廖慶松
藝術指導王俠軍
造型設計鄭健國
燈光彭志勇
錄音富國錄音室
字幕劉德光

參考資料來源

原聲資料

《虞戡平與孫越——孽子電影原聲帶》

音樂創作:陳世興

唱片發行:飛羚唱片

發行時間:1986年

曲目:

⒈情傷

⒉你也在這裡(開場曲) 演唱:孫越\徐仲薇 作詞:陳克華

⒊離散

⒋寂寞 演唱:虞戡平 作詞:陳克華

⒌青春鳥 演唱:虞戡平 作詞:陳克華

⒍夢境

⒎烈火青春 演唱:虞戡平 作詞:陳克華

⒏苦甜

⒐看清自我 演唱:虞戡平 作詞:陳克華

⒑奔走

⒒如果沒有你(閉幕曲) 演唱:孫越 作詞:陳克華

⒓掙扎

⒔你也在這裡

影片段預告絮

《孽子》精彩劇集 《孽子》精彩劇集

1986年,虞戡平導演把白先勇的小說《孽子》搬上銀幕時,

台灣還在戒嚴時期,民風保守,同志議題還是只能在社會的底層滾動,更遑論拍成電影。尤其是當時被冠以“二十世紀的黑死病”的AIDS爆發未久,又與男同性戀劃上等號,在舊道德標準下,被形容成上帝對同性戀者的天譴。在影視作品探討同志議題猶如洪水猛獸,電影中的同志情慾只能閃閃縮縮、點到為止。當時電檢尺度甚嚴,不只政治審查,連對社會道德帶來衝擊的電影亦不會被許可。同志情節很難逃過委員的剪刀,剪得越多,不但創意受損,投資金更難回收,所以《孽子》拍攝重點控制極嚴。焦點以主角的反叛性格及一名年老同志與女性友人的情誼轉移視線,儘量減少身體親昵的接觸畫面,內容修改得令人尷尬,使得書中的同志情慾、情愛糾葛毫無現身空間,只能以不停飛翔的白鷺鷥隱喻同性戀者被社會放逐的孤寂心境,龍子軍人世家的背景也只含蓄點出。當初劇本改編時多方的考量與新聞局的嚴苛標準相差那么多,送交電檢處時,審查人的鈴聲按個不停,新聞局以兩次禁演作為回報,第三次送審時,電影公司為求上片逼不得已同意由電檢單位修剪二十一處,並將修下的拷貝含底片繳交後,才以「限制級」上片,完整版從此無緣面世。
除了政治上的道德意識檢查外,電影版本的另一個挑戰便是文字跨越影像的障礙:如何在約一百分鐘的有限篇幅內,將數百頁的複雜原著架構與人物關係有條不紊且深入人心地敘說。角色改編的方面,編劇將書中三個要角:用攝影紀錄青春鳥身影的郭老、八面玲瓏的楊教頭、因喪子而立願守護新公園孽子們的傅老爺子,濃縮在孫越所飾演的楊教頭身上,使其成為供新公園無依孤鳥栖身的巢窩,以期能較純淨地呈現出包容、體諒的人性特質,此改編手法雖省略了其他亦具情感深度的故事支線,但也讓角色形象與敘事主軸更加清楚鮮明;情節與主題部份,虞導從溫情、人性出發的寬容角度,鎖定三段故事:李青與各配角的悲慘童年與家庭故事、新公園青春孤鳥與楊教頭間的深厚情誼、以及龍子和李青間的命運交會,描寫這群同志少年叛逃、被逐出家庭後,對原生家庭的愛恨矛盾及回歸渴望,並且如何在友誼扶持、身份認同的凝聚下,重構出另一個溫暖的“家”。

影片評價

電影《孽子》在當時的台灣社會引起不同的迴響,毀譽皆有,並榮獲台灣電影金馬獎1項提名。

在紐約首映場上,全體觀眾起立鼓掌,歷久不衰,廣被媒體報導。同時被選為「洛杉磯第一屆同性戀影展」的開幕片、加拿大蒙特婁影展觀摩片、紐約影展觀摩片。

本片沒有原著中濃重陰暗的悲情與畸零,也沒有電視版鬱悶低調的抒情、寫實氛圍,和一群外型水晶般亮麗的偶像男孩們助陣,而將關注的焦點鎖定在一群受社會排擠的局外人(outsiders)與他們的流離家庭敘事。就八零年代的台灣電影史而言,它不僅打造了亮麗的票房成績,成功地突破了主流禁忌並引領社會風氣前進;而片中隨劇情發展,搭配了大量商業流行歌曲(原聲帶由孫越與虞戡平導演等人主唱),此種影音產業策略結盟的手法,亦是當時台灣電影曾一度光輝燦爛的獨特文化印記,可供現今觀眾回味那八零年代的懷舊氣氛。

獲獎記錄

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1986)  金馬獎-最佳女配角獎(提名)  李黛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