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桐

孤桐

王安石在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幾百尋的孤桐,之所以巋然屹立,高幹凌霄,是因為它“得地本虛心”,善於從大地汲取養分和力量。如果離開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別想“孤高几百尋”了。猶如希臘神話中力大無比的英雄安泰,離開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終於被他的敵手扼死一樣。由此我們想到,任何英雄豪傑都是從民眾中產生的,他的力量來自民眾。離開了民眾 (大地),再偉大的英雄也將一事無成。

詞語孤桐

基本信息

拼音:gū tóng

解釋:特生的梧桐。後因嶧陽孤桐中琴瑟,故後以"孤桐"為琴的代稱。

典源

孤桐孤桐

《尚書

》卷六〈夏書·禹貢〉

海、岱及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東原厎平。厥土赤埴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蠙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菏。舊題漢·孔安國傳:「孤,特也。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

釋義

“ 嶧陽孤桐。” 孔 傳:“孤,特也。 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特生的梧桐。因嶧陽孤桐中琴瑟,故後以"孤桐"為琴的代稱。據《風俗通》,梧桐生於嶧山之陽,岩石之上,采東南孫枝為琴,聲音極清亮。

示例

南朝 齊 謝朓 《游東堂詠桐》:“孤桐北窗外,高枝百尺餘。”

唐 司空圖 《成均諷》:“孤桐韜響,惟均雨露之濡; 泗 石含清,未冠雲韶之節。”

明 高啟 《題陳節婦》詩:“妾本孤桐斷作琴,一弦只作一弦音。”

唐 王昌齡 《琴》詩:“孤桐秘虛鳴,樸素傳幽真。髣髴弦指外,遂見初古人。”

宋 黃庭堅《聽崇德君鼓琴》詩:“月明江靜寂寥中,大家斂袂撫孤桐。”

宋 陸游《長相思》詞:“愛松聲,愛泉聲,寫向孤桐誰解聽?空江秋月明。”

詩《孤桐》

孤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几百尋。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注釋

天質:天生的性質。

森森:形容樹木茂盛繁密。

尋:古代度量單位,八尺為一尋。

凌霄:形容泡桐樹長得高,接近了雲霄。

彌:更加。

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

慍:怨恨。

斫[zhuó]:砍,斬。

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譯文

泡桐樹天生就能長得茂盛繁密,巍然屹立,拔地高達幾百尋。

穿越了雲霄,也不屈服,這是由於深深紮根大地的緣故。

歲月越久根越壯實,太陽越熾烈葉子越濃密。

政治清明時,時時想著解決民間疾苦(像帝舜撫琴唱的那樣),願被砍伐製作成五弦琴。

賞析

賞析1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積極變法的經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王安石在這首詩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為他的人格寫照:儘管在變法中,他受到種種打擊,但他志存高遠,正直不屈;經歷的磨難越多,鬥志越堅;為了天下蒼生,不惜粉身碎骨,拔地幾百尋的孤桐,之所以巋然屹立,高幹凌霄,是因為它“得地本虛心”,善於從大地汲取養分和力量。如果離開大地,它一刻也活不下去,更別想“孤高几百尋”了。猶如希臘神話中力大無比的英雄安泰,離開了大地,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終於被他的敵手扼死一樣。由此我們想到,任何英雄豪傑都是從民眾中產生的,他的力量來自民眾。離開了民眾 (大地),再偉大的英雄也將一事無成。

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詩,是詩人表明立志改革決心的宣言書。以形象的孤桐自喻,卻給人以堅定親近之感,令人讚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賞析2

表現了桐樹愈磨愈堅的性格品質,本詩前段通過近於白描的手法鮮活的把桐樹立於讀者之前,期間詩句對比工整乾淨,進而更加突出了桐樹的特點,也使其形象更為立體化,全詩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也寄託了作者的情懷,表現出作者欽羨桐樹的品質,欲仿效之,全詩寫物明志,渾然一體。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號半山,自號臨川先生,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推行改革,進行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鏇又罷相,退居江寧。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使儒學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對“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思想提出挑戰,強調“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的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其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其詩作早期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直截刻露;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

主要著作有《易義》、《詩經新義》、《論語解》、《孟子解》等,多已散佚。1959年,中華書局出版《臨川先生文集》。

文學常識

詠物詩

詠物詩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詩歌,通過事物的詠嘆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在詩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孤桐的意象

孤桐孤桐

"孤桐"原本特指"嶧山孤桐",這與嶧山的歷史地位、地貌特點及嶧山梧桐的樹木屬性等密切相關。歷代文人賦予"孤桐"琴聲意蘊和人格內涵兩方面的意象,使之成為泛指。"孤桐"的琴聲意蘊包括知音意識及表現為清和安樂與清高孤苦雙重性質的樂聲特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鮑照

作品中明確出現了孤桐意象,沈約等人也有吟詠孤桐的作品,但孤桐所象徵的人格內涵尚未形成;唐朝時期,張九齡、王昌齡等人發現了孤桐樹幹之"直"、樹心之"虛",白居易在此基礎上明確賦予了孤桐"孤直"的人格內涵;宋朝時期,王安石更進一層,賦予孤桐"剛直"的象徵意義。近代章士釗以"孤桐"為號,正是源於"孤桐"的人格象徵。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