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開講

/>第一章《孝經》的內容<br />八、孝治章第八<br />十、紀孝行章第十<br

內容介紹

孝的倫理道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一直受到官方的推崇,民間的遵循。儒家稱“孝為諸德之本”,歷代帝王曾標榜“以孝治天下”,民間則有“百善孝為先”的俗諺。孝道有著它深厚的思想理論基礎,這思想理論基礎形諸文字者,主要是一部不足兩千字的不朽名著——儒家經典“十三經”中的《孝經》。?
《孝經》,舊說是孔子所作,或稱是孔子所述而曾子記之,但經考辨,當是春秋戰國時後儒整理而成書。《孝經》集中論述、宣揚了儒家的孝道與孝治觀念,自漢代起就為帝王所重視。帝王的推崇與表彰,使《孝經》曾經擁有很高的地位。《孝經》又被歷朝規定為讀書人必讀之書,它的影響更是深入、廣泛、持久。歷代學者曾從各個方面、各種角度去研究《孝經》,或注釋經文,或闡發義理,或論述其影響作用。據統計,古今有關《孝經》的研究著作達四百多種,不過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佚亡了。
“孝”是中國古代哲學、倫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孝道和孝治觀念曾對中國社會倫理、政治形態等諸多方面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了解《孝經》的內容、思想等有關情況,對孝道和孝治觀念進行分析,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繼承傳統孝道中合理、有益的部分,在今天仍有其積極意義。《孝經漫談》的寫作,也就是在這方面作出我們的嘗試和努力。?
《孝經漫談》的章次安排是:考慮到《孝經》經文較少,為便於讀者了解全經內容,我們引錄了全部經文,並作了白話譯釋;然後圍繞《孝經》作者、傳授與研究情況、地位與影響等問題進行介紹;又引錄了其它儒家經典中有關孝的論述,以與《孝經》相參照。《孝經》論孝,涉及政治意義上的孝治和家庭倫理的孝道這兩方面內容,我們又各設一章加以分析。隨後,是以現代的眼光來對傳統孝道進行反思。最後,我們介紹了歷史上流傳的孝親的故事傳說。
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吸收了前賢和今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因學識所限,書中或存不夠精當乃至舛誤之處,歡迎讀者諸君、博雅之士批評指正。

作者介紹

羅螢,中共黨員,福建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研究員。
黃黎星,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作品目錄

前言
第一章《孝經》的內容
一、開宗明義章第一
二、天子章第二
三、諸侯章第三
四、卿大夫章第四
五、士章第五
六、庶人章第六
七、三才章第七
八、孝治章第八
九、聖治章第九
十、紀孝行章第十
十一、五刑章第十一
十二、廣要道章第十二
十三、廣至德章第十三
前言
第一章《孝經》的內容
一、開宗明義章第一
二、天子章第二
三、諸侯章第三
四、卿大夫章第四
五、士章第五
六、庶人章第六
七、三才章第七
八、孝治章第八
九、聖治章第九
十、紀孝行章第十
十一、五刑章第十一
十二、廣要道章第十二
十三、廣至德章第十三
十四、廣揚名章第十四
十五、諫諍章第十五
十六、感應章第十六
十七、事君章第十七
十八、喪親章第十八
第二章 《孝經》的作者
一、歷代的八種說法之介紹與分析
二、我們對《孝經》作者問題的認識
第三章 《孝經》的傳授與研究
一、先秦至西漢時期《孝經》的傳授?
二、今古文《孝經》的傳授
三、唐玄宗作御注與邢昺作疏
四、朱熹的《刊誤本》及其影響
五、黃震論今古文《孝經》之爭
六、清代對《孝經》的研究
第四章 二十世紀《孝經》研究述評
一、世紀之初的《孝經》研究
二、新文化運動對傳統孝道的批判
三、現代新儒家對傳統孝道的思考(上)
四、現代新儒家對傳統孝道的思考(下)
五、建設中的“新孝論”與“新孝道”
第五章 《孝經》的地位與影響
一、《孝經》在儒家經典中的特殊地位
二、歷代帝王對《孝經》的推尊與表章
三、《孝經》的影響深入而廣泛
四、《孝經》對朝鮮、日本的影響
第六章 其它儒家經典中的孝論
一、《論語》中對孝的論述
二、《禮記》中對孝的論述
三、《孟子》中對孝的論述
第七章 孝治——政治意義的孝
一、周代的“孝治”觀念
二、孝與家族制度
三、父子關係與君臣關係
四、孝子與忠臣
第八章 孝道——家庭倫理的孝
一、愛惜身體
二、贍養父母
三、敬順父母
四、葬祭以禮
第九章 對傳統孝道的反思
一、孝道中的道德意義
二、孝道所產生的流弊
三、孝道在當今社會
第十章 孝子的故事與傳說
一、虞舜:孝感動天
二、漢文帝:親嘗湯藥
三、曾參:齧指心痛
四、閔子騫:單衣順母
五、子路:為親負米
六、老萊子:戲彩娛親
七、郯子:鹿乳奉親
八、董永:賣身葬父
九、江革:行傭供母
十、黃香:扇枕溫衾
十一、姜詩:湧泉躍鯉
十二、丁蘭:刻木事親
十三、郭巨:為母埋兒
十四、楊香:扼虎救父
十五、蔡順:拾椹供親
十六、陸績:懷橘遺親
十七、王裒:聞雷泣墓
十八、孟宗:哭竹生筍
十九、王祥:臥冰取鯉
二十、吳猛:恣蚊飽血
二十一、庾黔婁:嘗糞憂心
二十二、唐夫人:乳姑不怠
二十三、黃庭堅:滌親溺器
二十四、朱壽昌:棄官尋母
後記
<p>前言<br />
第一章《孝經》的內容<br />
一、開宗明義章第一<br />
二、天子章第二<br />
三、諸侯章第三<br />
四、卿大夫章第四<br />
五、士章第五<br />
六、庶人章第六<br />
七、三才章第七<br />
八、孝治章第八<br />
九、聖治章第九<br />
十、紀孝行章第十<br />
十一、五刑章第十一<br />
十二、廣要道章第十二<br />
十三、廣至德章第十三<br />
十四、廣揚名章第十四<br />
十五、諫諍章第十五<br />
十六、感應章第十六<br />
十七、事君章第十七<br />
十八、喪親章第十八<br />
第二章 《孝經》的作者<br />
一、歷代的八種說法之介紹與分析<br />
二、我們對《孝經》作者問題的認識<br />
第三章 《孝經》的傳授與研究<br />
一、先秦至西漢時期《孝經》的傳授?<br />
二、今古文《孝經》的傳授<br />
三、唐玄宗作御注與邢昺作疏<br />
四、朱熹的《刊誤本》及其影響<br />
五、黃震論今古文《孝經》之爭<br />
六、清代對《孝經》的研究<br />
第四章 二十世紀《孝經》研究述評<br />
一、世紀之初的《孝經》研究<br />
二、新文化運動對傳統孝道的批判<br />
三、現代新儒家對傳統孝道的思考(上)<br />
四、現代新儒家對傳統孝道的思考(下)<br />
五、建設中的“新孝論”與“新孝道”<br />
第五章 《孝經》的地位與影響<br />
一、《孝經》在儒家經典中的特殊地位<br />
二、歷代帝王對《孝經》的推尊與表章<br />
三、《孝經》的影響深入而廣泛<br />
四、《孝經》對朝鮮、日本的影響<br />
第六章 其它儒家經典中的孝論<br />
一、《論語》中對孝的論述<br />
二、《禮記》中對孝的論述<br />
三、《孟子》中對孝的論述<br />
第七章 孝治——政治意義的孝<br />
一、周代的“孝治”觀念<br />
二、孝與家族制度<br />
三、父子關係與君臣關係<br />
四、孝子與忠臣<br />
第八章 孝道——家庭倫理的孝<br />
一、愛惜身體<br />
二、贍養父母<br />
三、敬順父母<br />
四、葬祭以禮<br />
第九章 對傳統孝道的反思<br />
一、孝道中的道德意義<br />
二、孝道所產生的流弊<br />
三、孝道在當今社會<br />
第十章 孝子的故事與傳說<br />
一、虞舜:孝感動天<br />
二、漢文帝:親嘗湯藥<br />
三、曾參:齧指心痛<br />
四、閔子騫:單衣順母<br />
五、子路:為親負米<br />
六、老萊子:戲彩娛親<br />
七、郯子:鹿乳奉親<br />
八、董永:賣身葬父<br />
九、江革:行傭供母<br />
十、黃香:扇枕溫衾<br />
十一、姜詩:湧泉躍鯉<br />
十二、丁蘭:刻木事親<br />
十三、郭巨:為母埋兒<br />
十四、楊香:扼虎救父<br />
十五、蔡順:拾椹供親<br />
十六、陸績:懷橘遺親<br />
十七、王裒:聞雷泣墓<br />
十八、孟宗:哭竹生筍<br />
十九、王祥:臥冰取鯉<br />
二十、吳猛:恣蚊飽血<br />
二十一、庾黔婁:嘗糞憂心<br />
二十二、唐夫人:乳姑不怠<br />
二十三、黃庭堅:滌親溺器<br />
二十四、朱壽昌:棄官尋母<br />
後記<br />
<br /></p>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