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課程觀

存在主義課程觀以存在主義教育哲學為基礎的課程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產生於德國的存在主義哲學在整個西方世界流行,代表人物有德國的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法國的薩特和奧地利的布伯。50 年代,美國教育家奈勒、莫里斯等將存在主義運用於教育理論,於是形成一種教育思想流派。

存在主義者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每一個具體的個人服務。教育應該指導人意識到自己的環境條件,促進其順利地投入到有重要意義的生存中去。學校課程的全部重點必須從事物世界轉移到人格世界,因而人文學科是最重要的。要使所有的兒童,除聖經以外還要熟悉古代歷史和古典著作。各種教材本身沒有價值,它是個人藉以發展自我認識和自我責任感的工具。主張理想的課程應承認個人在經驗上的差異,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學習計畫與活動的根據。提倡活動性課程,以即時的需要為出發點,學生在分組和個人單獨活動中有完全自由。這種課程觀念直接影響到後來人本主義課程觀的產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